建筑设计行业之华阳国际研究报告:装配式设计龙头实力强劲_第1页
建筑设计行业之华阳国际研究报告:装配式设计龙头实力强劲_第2页
建筑设计行业之华阳国际研究报告:装配式设计龙头实力强劲_第3页
建筑设计行业之华阳国际研究报告:装配式设计龙头实力强劲_第4页
建筑设计行业之华阳国际研究报告:装配式设计龙头实力强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设计行业之华阳国际研究报告:装配式设计龙头实力强劲1.民营房建设计龙头技术强劲,全产业链布局成长韧性突出1.1.建筑设计民营龙头实力强劲,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显著华阳国际设计集团(简称“华阳国际”)为民营建筑设计工程咨询龙头,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前身为成立于1993年的深圳中信设计公司,2015年10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华南地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主营建筑设计业务的公司。公司目前拥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乙级、工程造价咨询甲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等多项资质,可在多个领域开展业务。公司立足建筑设计咨询,业务范围逐步拓展至建筑科技、工程造价咨询、EPC、全过程工程咨询和装配式PC构件生产等领域,实现了建筑产业链布局。其中,在建筑设计业务中,除传统常规建筑设计外,公司长期布局装配式建筑设计、BIM设计和咨询。根据公告,公司为最早开展装配式建筑研究的企业之一,技术成果显著,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公司现有员工超5000人,设计师团队规模庞大,项目经验丰富,完成了一大批代表性作品的设计、咨询、代建及总承包等工作,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民营设计企业”、“中国十大民营工程设计企业”等称号,在建筑设计领域具备较高的行业认可度。1.2.经营规模快速扩大,建筑类型不断完善公司行业地位不断提升,项目承接范围持续扩大,营收及业绩规模快速增长,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4.51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8.94亿元,CAGR达到41.27%。2021Q1-Q3实现营收18.35亿元,增速高达63.04%。归母净利润由2016年的0.9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3亿元(yoy+27.24%),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28.34%。公司主要营收来源为建筑设计板块,2016-2020年营收占比均在60%以上,随其他各项业务经营规模扩张,设计业务占比自2016年以来呈收缩趋势,2021H1建筑设计营收占比下降至59.98%,营收为6.3亿元。公司业务不断延伸至全产业链,成效显著,第二大营收来源为工程总承包业务,自2017年起,营收占比均在10%以上,2020年公司承接EPC和全过程咨询订单高达18.9亿元,21H1营收规模达3.07亿元,占比大幅提升至29.22%。造价咨询业务对公司营收贡献率在2016-2021H1年间在8%-10%之间,21H1营收规模达0.78亿元,营收占比为7.41%;全过程咨询业务营收占比由2018年的0.87%提升至2021年的3.22%。公司承接项目的建筑类型不断丰富,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住宅建筑领域的设计业务,后逐步拓展至公共建筑和商业综合体等建筑类型,公司住宅类业务营收占设计业务总营收比例最高,2016-2021H1均在40%以上,2021H1营收占比为50.47%,传统住宅设计和装配式建筑设计业务规模同步提升。公司承接的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学校、医院、艺术中心、旅游建筑等科教文卫类建筑,在建筑设计板块中,公建类设计营收贡献率在20%左右,2021H1实现公建设计业务营收1.65亿元,占比提升至26.16%。此外,公司近几年商业综合体设计实力显著提升,承接了众多代表性地标项目,2016-2021H1营收占比在20%-30%之间波动,2021H1实现营收1.47亿元,占比达23.37%。1.3.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成长韧性值得期待深耕华南全国扩张,客户结构不断完善。公司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立足华南向全国拓展,华南区域经营规模持续扩大,2016-2020年,公司华南地区营收由3.32亿元增长至15.83亿元,CAGR达47.83%,占公司营收比例达80%以上,公司为“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设计收入十强企业”。华南地区为多家知名房地产公司总部所在区域,公司深耕华南地区,客户资源丰富,根据公告和项目案例,目前公司在万科、华润、保利、招商、融创等地产公司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除地产类客户,公司不断积累开发政府类客户,根据公告,公司承接了多个大型政府类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学校、医院、艺术中心、旅游建筑等科教文卫类建筑,并不断加大教育、医疗、人才房和保障房等民生建筑的投入,根据公告内容,目前公司是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和深圳多个区政府的战略批量采购单位,同时还发展了华为、大疆等生产制造型企业客户。2.保障房建设力度强劲,BIM驱动建筑数字化转型2.1.保障房建设力度强劲,助力装配式产业发展保障房为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板块之一,推进保障房建设是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2021以来,多项保障房政策密集发布。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提出土地、金融、审批和中央补助等各方面的支持措施。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22年1月,《“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重磅发布,在住有所居的民生保障目标基础上,提出住房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要逐步实现住有宜居,强调积极推动改善住房条件,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公积金4方面内容。在保障房建设规模上,2021年7月,住建部提出

“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应力争达到30%以上,今年1月《“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要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提出“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650万套(间)。在地方层面,多地住房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明确保障房建设规划目标。根据中华建设网汇总信息,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约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广东提出“十四五”期间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74.05万套(间);

江苏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0万套(间);广西提出今年将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39万套;武汉市拟规定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按6%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21年12月28日,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新供住宅项目配建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区在新供商品住房、安臵房等项目中,每年按项目住宅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建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其中商品住房项目配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合肥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商品住宅供应58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工程8.28万套。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建筑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建筑师负责制、绿色建筑、BIM技术、全过程咨询和装配式建筑等理念和技术在我国逐渐普及。其中在建筑工业化领域,我国多个部委自2013年起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在装配式建筑目标上,国务院2016年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2020年,此比例为20.5%。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在发展推行过程中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和成本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因此部分地产企业对装配式建筑应用仍持有观望态度。保障房通常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投资类建设项目中更倡导推行使用建筑新技术,如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能有效推进装配式建筑应用。在技术应用层面,保障房类建筑建设规模较大,住户个性化需求较低,户型标准化程度更强,户型和面积基本固定,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应用场景,且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可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在政策层面,二者的发展均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国家和地方层面多项政策提及鼓励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房中的应用,2021年10月25日,国新办举行《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在会上透露,下一步,将指导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中积极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积极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12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披露《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质量常见问题防治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大力推广装配式等绿色建造方式。2.2.建筑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BIM技术应用大有可为我国建筑业GDP体量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约为7%,但数字化水平在各行业位居末位,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想象建筑业数字化未来》,在各项数字化指数中,建筑业只有数字化事务处理、数字信息交换为中等水平,其他数据如数字化业务流程管理、员工数字化能力培育等均处于最低水平。根据中国建筑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08%,而发达国家则为1%,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有很大提升空间。BIM技术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进程的核心技术驱动力,自2001年开始,我国即开始积极推广BIM技术的应用。国家科技部于2001年制定了“解决科技重点问题十五规划”,课题为“基于IFC国际标准的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并对BIM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2006-2010年间,国家科技部“十一五”规划为BIM技术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BIM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规范标准、BIM建模系统和施工管理系统,并应用于部分实际工程案例中。2011年起,我国BIM技术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首次将BIM纳入信息化标准建设内容;根据《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BIM成为“十三五”建筑业重点推广的五大信息技术之首;2015年,住建部印发

《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我国BIM技术实际项目应用案例较过去大幅增长,但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BIM技术的工程应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国家政策层面,我国对BIM发展目标日趋细化,我们认为

“十四五”期间,我国BIM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力度将持续加码。2021年4月,住建部发布《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提出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发和应用。2022年1月,住建部正式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在BIM技术集成应用专栏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BIM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包括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研发、完善BIM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BIM云服务平台、立基于BIM的区域管理体系以及开展BIM报建审批试点。3.装配式设计龙头订单充足,建筑科技助力长期发展3.1.装配式设计龙头地位稳固,订单充足助力未来成长公司自2004年即启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参与编制了多项装配式设计标准和图集。在项目实操层面,公司可提供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成本控制、运维等全产业链技术咨询服务,根据官网,已在全国18个城市完成超过200个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万㎡。公司研发成果、技术水平和代表性项目体量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已被评为建筑设计行业首家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基地”。公司装配式建筑设计业务营收快速增长,远超设计板块整体营收增速水平,占设计营收比重逐年提升,2019年、2020年和2021H1装配式设计营收分别为1.80亿元、3.82亿元和2.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73%、112.35%、61.07%,占公司设计营收比重分别为19.38%、30.98%和33.36%。2020、2021H1公司新签装配式设计合同额分别为9.21亿元和3.68亿元,占建筑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接近40%。公司立足前端建筑设计,积极布局全产业链,造价咨询和工程监理业务快速发展,并承接多个EPC和全过程咨询项目服务,初步完成由单一的设计公司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集团的转型,EPC和工程造价板块业务规模高速增长,2020年公司承接EPC和全过程咨询新签订单激增至18.91亿元,2021H1公司EPC及全过程咨询营收为3.41亿元,同比高增566.96%,实现造价咨询业务营收0.78亿元,同比增长49.05%。公司各业务板块齐头并进,主营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持续增长,2020和2021H1新签建筑设计合同额分别为23.18亿元(yoy+61.15%)和10.75亿元(yoy+18.87%),订单充足支撑未来业绩释放。3.2.保障房项目经验充足,政府客户资源优势突出在保障房设计和建设上,公司为深圳保障房领域的引领者,品牌和技术优势突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障房建设大力推进背景下,公司保障房项目的订单承接竞争力强劲,有望充分受益。1)长期参与制定深圳市住房保障政策、城市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设计研究—以深圳为例》课题荣膺2015年度“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018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装配式设计技术强劲,保障房产品体系完善。公司深耕住宅建筑设计业务,住宅建筑设计技术的标准化和通用性较强,公司在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上技术水平和项目经验位居行业前列,依托装配式建筑设计,开发了“十全十美”保障房产品体系,产品投用反馈良好。3)保障房项目经验充足,政府合作关系紧密。公司承接了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首个设计牵头EPC人才房——深圳市税务局新沙地块项目、长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属工程等设计项目,2021年公司承接了深圳梅香里人才住房和深圳冰雪文旅城人才房等设计项目,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多个政府机构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公司人才保障房领域的项目承接打造了坚实基础。3.3.BIM技术成果行业领先,深入布局建筑科技未来可期公司2008年即开始进行BIM专项研究,是国内较早启动BIM专项研究的设计企业之一,根据公告,公司参与了国家、市级等14项标准的制定以及市级3项专项课题研究,已研发上线了iBIM平台V3.0版和华阳速建2021版,包含族库管理、产品管理、华阳速建、云算量管理、设计管理、华阳知乎等子系统;可实现全专业BIM正向设计,将管控的颗粒度提升至参数级。公司下属的华阳国际城市科技公司专业从事BIM

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员工近120人,搭建了覆盖设计、造价、施工、IT等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司已在BIM领域研发十余年,研发费用逐年提升,由2016年的1960.32万元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7289.47万元,公司自2018年起,在BIM技术基础上,加大了协同设计平台的建设投入,2018年、2019年、2020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速分别高达53.31%、47.44%和38.68%,未来公司或将持续加大BIM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公司在发展应用BIM正向设计技术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最初承接BIM咨询项目,根据客户需求,根据对方所提供的设计项目二维图纸资料,通过BIM工具重新建模,实现由二维至三维的翻模;2)在部分试点项目或局部区域使用BIM技术,作为二维设计的辅助手段;3)尝试逐渐普及BIM技术,培养设计师熟练使用BIM软件进行正向设计的能力,输出BIM成果。在设计环节,历经多年研发应用,目前BIM正向设计在公司内普及度提升迅速,根据公司官网,目前华阳国际用BIM正向设计开展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在线使用BIM软件的设计师超过2000人、华阳速建命令使用超过100万人次,华阳平台上总共有超2000个标准族,可满足现阶段不同建筑类型BIM正向设计需求。目前公司设计平台在装配式构件设计部分实现自动出图,减少对人员的依赖程度,有效提升人员效率。同时,为保证项目BIM正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公司已实现全员BIM正向设计培训,培训内容全方位覆盖,分为项目管理、设计流程、成果表达、注意事项、软件操作、成果汇报六大部分。为了进一步实现多端跨企业协同设计,打通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公司研发了云端的SaaS平台CAPOLiBIM,可以联接不同客户端,集成不同设计端口的BIM模型、图纸、文本等成果,通过跨企业数据流通,实现用项目关联不同企业。公司承接的多个BIM技术应用设计项目获得了BIM领域奖项,其中华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中心1号厂房荣膺2019年第十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科研办公类第二名;

华阳国际东莞建筑科技产业园办公楼、万科云城(二期)B区06-05地块获得2019全国BIM技术大赛“双金奖”。在审图环节,公司开发出多端跨企业协同审查系统,基于云平台,审查系统线上连接建设方、施工方、咨询方等项目参建方,各方在不同软件端审图,平台端将审图意见自动传递至设计端并与图纸关联,旨在解决BIM设计成果无法传递、多端审图效率低等问题,实现BIM正向设计成果传递至各参与方的目的。公司BIM技术快速发展,也得益于BIM应用与装配式建筑的天然契合,装配式建筑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构件拆分设计,BIM技术有助于合理拆分建筑构件,提升设计人员对拆分设计方案的决策率,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运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将各环节、各专业和各部门结合起来,保证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高度集成。并且装配式建筑包含构件生产环节,对建筑信息的数据化、精确性和一致性有更高的要求,设计阶段结束后,BIM技术有效将参数传递至生产环节,其应用价值在设计和生产阶段能明显体现,为装配式项目设计和生产成果提供保障。随公司承接装配式设计订单规模的提升,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成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公司BIM设计平台日益完善。目前公司在BIM领域的研发业务逐渐由内部自身技术研发应用拓展至与外部合作开展,持续深入挖掘建筑与科技的结合应用,推进建筑行业数字化进程。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与万翼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华阳的CAPOLiBIM平台与万翼的AI审图平台已实现数据互通,设计管控与AI审图可以无缝对接,对不断提高设计成果的审查效率,提高AI审图的准确度及优化CAPOLiBIM平台具有深远的意义。未来双方将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优势,通过具体项目业务合作,在AI审图定制规则研发、AI审图接入协同平台、AI赋能设计场景等展开合作,共同深入研究AI审图的准确性及优化方案,共同挖掘AI审图的应用价值,并尝试将AI能力与BIM模型审查相结合,逐步实现BIM项目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在软件开发领域,根据公告,公司于2022年2月17日与中望软件签订《关于成立合资公司之合资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国产BIM产品研发和软件销售业务,其中华阳国际出资1500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30%。BIM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