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生活需要仪式感_第1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生活需要仪式感_第2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生活需要仪式感_第3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生活需要仪式感_第4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生活需要仪式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某人吃饭前,总是用手机对着饭菜拍照,有人说她是让手机先“吃”菜,她说:“你们太没有仪式感了!”一所只有几十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升旗台,没有漂亮的旗杆,老师却每周都组织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这道作文题就是给了学生一个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它探究的是近几年的一个流行词语,秉承高考作文一贯的命题思路,既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又强调思辨性。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学生们很快便能从材料中提取到关键词———仪式感。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材料第一段中“仪式感”的价值在于使每个人尊重自我、认真生活;材料第二段中“仪式感”来自让手机“吃”菜;材料第三段中“仪式感”来自乡村小学对升旗活动的高度重视、认真参与。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明显展现的是“仪式感”的正面意义,材料二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由此展现学生的思辨力和思考的深刻性。审题不难,难的是写好。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仪式感”不等于“仪式”。“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而“仪式感”是主观的,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每个人的思想中都包涵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秩序的追求、自我实现的认可等,但现实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通过具象的仪式引人联想,让人体验到渴望的原来是这样的,从而产生知觉共鸣,这便是仪式感。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和赞扬仪式感的正面意义较容易写作,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立意角度。比如可以这样立意:仪式感是一种通过一系列仪式,迅速聚拢思想精力的方式;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良好的自我暗示;仪式感可以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光芒;仪式感让普通事物变得不普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心意;仪式感为每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仪式感让你更诗意地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仪式感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继续深入探究,从历史渊源方面,探讨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感、春节祭祖的仪式感,它们来自深深的敬畏之心。这种发自内心、融入骨血的敬畏恰恰是现代不少中国人欠缺的。由此立论,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应该对自己心向往之的信念、人、事葆有包含崇仰、敬重意味的仪式感。从社会现实方面,可以探讨现在的社会诱惑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面临着沉湎于物质快感的诱惑。物质太重、生活太重,希望“轻松地活着”是很多人的心声,“最小化生活”成为潮流。“我们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只需要自己认可自己”成了年轻人的主流心态。他们要求摆脱物质的负累,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轻”。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而是在拥抱更加纯粹的自我。仪式感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立意。为什么需要仪式感?是因为“心”太空。需要仪式感,正是人们寻找精神皈依的表现。仪式感其实是人们对抗自我焦虑的手段,是生活中寻找出路的方式。但需要指出,营造仪式感只是寻找生命出路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最正确的方式。生命的出路根本在于对存在意义的追寻,对自我的丰盈。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表达对仪式感的质疑,写真正的仪式感是内心的敬畏而不必拘于形式;可以探究仪式感中不符合人性的因素,比如饭不是先让自己吃,而是让手机“吃”;更可以探究哪些仪式感披着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的外衣,并不是真的“自我”认知的体现。总之,辩证思考,深入探究,文质兼美,方为佳作。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适用素材尽管大哲学家康德对人性的思索达到了精深的程度,但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方圆40公里的范围。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康德生活中的每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运转的机器一样准确。每天下午三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验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核对自己的时间。康德散步时永远穿着灰大衣,手里握一根手杖,只用鼻子呼吸,拒绝与人交谈。他与爱因斯坦的习惯相反,从不偕友散步。他散步的路程也十分固定,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康德去世后,该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运用示例仪式感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回击。它是拥有美丽色彩的水果沙拉和精致的玻璃碗,是泡面里的一根火腿和一颗卤蛋,是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半的散步,是职场女神胜间和代桌子上警醒自我的镜子,是小说家史蒂芬·金永恒不变的书房。梦中的人向外张望,清醒的人审视自我。适用素材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苏菲的世界》运用示例携仪式感向前,欣悦花开。《苏菲的世界》里曾说:“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有时生活似永恒旋转的齿轮,在悲哀中重复冗长的沉默,使生命无法释放它独特的光芒。仪式感也许像林徽因一般读书前必净手焚香,才愿转身悠悠闪进书香意蕴之间;也许似赫本饰演的女孩,不论拮据与否,明媚早晨的蒂凡尼商店的橱窗前永远可寻她的倩影。不论如何呈现,总会有独属于你的小小仪式,它无关物质,却能充实心灵。或许我们都在平凡中生长,仪式感却能凝结出平凡的绚烂,在天空中绘出彩虹。适用素材“仪式感是什么?”小王子问狐狸。“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去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随便什么时候都跳舞,那么每天又都一样了,我也就没有假日了。”——《小王子》运用示例仪式感使昨天区别于今天,使今天区别于明天。现代人的生活好似流水线上的罐头,同样的包装中装着同样乏味的内容。而一星火花从仪式感中擦出,点亮最平淡的日子。就像《小王子》中猎人们在星期四跳舞,狐狸永远記得散步到葡萄园的假日。诚如《唐顿庄园》中说:“如果你厌倦了格调,你也就厌倦了生活。”经由仪式感洗礼过的时刻如同一面旗帜,高高竖起在记忆的荒原上,长风掠过,峥嵘岁月猎猎作响。费钰婷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但人和化学元素的区别在于对生活意义的探寻。无论是吃饭前给饭菜拍照,还是乡村小学的升旗仪式,都是以仪式感丰盈生活的方式。仪式感作为一种对抗平庸的超凡力量,能够让我们纪念过往、珍重当下、相信未来。生活需要仪式感,去纪念走过风霜的过往。纪念日并非是商业化的庆祝或者匆忙挑选的礼物,纪念日,仅仅只是为了纪念。在一对老人金婚银婚的时刻,重新举办一场婚礼,纪念他们伟大的爱情和长久的陪伴,弥补昔年喜结连理时未有婚礼的遗憾。比之于为亲友表演幸福的仪式,这样的婚礼是在仪式感中浓缩几十年的风霜历程,纪念不凡的过去,继而拥有携手至终的坚定。生活需要仪式感,去珍重收获难忘的当下。每个人都在为实现“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负重前行,在尚未抵达终点前,我们眼前是黑暗一片。而仪式感正是漫漫长途中的点点星火,散发着微弱但持久的光亮。我们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富有仪式感地犒劳自己,肯定我们艰辛的努力卓有成效,了不起的我们竟然在琐碎和纷扰中又一次靠近了英雄梦想。珍重此刻满足的喜悦,一边前行,一边收藏。生活需要仪式感,去相信无限美好的未来。分别也许不发生在“长亭外,古道边”,也许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崇高祝愿,也许没有拥抱,也没有泪水,但一定有最富仪式感的那句“再见”。这二字声声入骨,寄托着父母友人的不舍与眷恋,寄托着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壮志,寄托着不负天地的理想和辽阔高远的明天。再见,再见,我们总要和未来的美好再次相见。有人为了平安快乐而年年去寺庙祈福;影帝影后在颁奖礼上永远最感谢自己主演的第一部电影的导演;足球教练始终相信西装里的破旧衬衫具有夺冠的魔力。这些仪式感,使沉沦难挨的日子不再平淡,使平淡无奇的生命波澜壮阔。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假如我們为了一张电子证书投身网络公益事业;假如我们的言论不是隔靴搔痒,而被赋予仪式感地公开讨论;假如我们虔诚祝愿饱受战火摧残的人民生活早日安定……当个体的仪式感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是否就能驱走寒冷,让大地变成星空?生活需要仪式感,使人不只是化学元素的堆积,而能够在生存之外,诗意地生活。有了仪式感,即使当下是暗无天日的泥沼,明天也会变成洒满阳光的水塘。点评文章开篇从“生命意义的探寻”切入材料第二段和第三段,引入对“仪式感”作用的探寻,提出仪式感能让我们丰盈生活、对抗平庸。在层次结构方面,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纪念过往——珍重当下———相信未来的角度步步深入,思路清晰明了,首尾照应。在素材选择方面,作者选取的大多为日常生活现象,结婚纪念日、实现小目标、颁奖典礼致谢、足球教练的幸运衬衫、网络公益等,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深入思考。邵一婷物质世界掀起滔天巨浪,仪式感成为人们新的心灵寄托。适度的仪式感是对抗烦琐生活的良药,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适度的价值在于理性的明晰,在于人心的判断。寻适度仪式感,做自己精神的主人。乡村小学里每一次庄严的升旗,升起的是民族的象征,是不屈的精神希望,是在阴沟里仰望星空的力量。在快节奏的时代,医生入职前依旧保留着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仪式。为人医者,在仪式中坚定对知识的热忱和理性的信仰,坚定了心底的温暖和对生命的敬畏,放弃了很多自由,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一个缺少独立与担当的民族是不可以奢谈希望的。适度的仪式感是对人生的加冕,而适度的代价使生命更加高贵。适度的仪式感,是一道巨浪淹沒时代的喧嚣,是一缕暖阳照耀着藤蔓生长。寻适度仪式感,拒绝被庸众“绑架”。吃饭前用手机给饭菜拍照,让手机先“吃”,成为新一代的所谓“仪式”。传统节日里,大众助推了晒红包和礼物的洪流,被仪式感束缚太多的生活不再有“仪式”的意义,形式的累积挤走了仪式的踪影。仪式感并不意味着要用新潮商品代替传统文化,不意味着用时尚主义代替理性宽容的精神。这是意识形态绑架,是庸俗的拜物教的产物。难以想象,人们的精神不再独立,精神的主权也不再拥有,只能盲目地在大众的潮流中迷失。“开成花灾的玫瑰不是灿烂,而是灾难。”打开庸众的枷锁,还仪式感以纯真质朴,也不要拒绝仪式感敲出的生命的缝隙,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适度的仪式感,是清风吹散笼罩理智的阴霾,是一把钥匙打开禁锢思维的镣铐。“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仪式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给世界留下的痕迹。越认真对待生活的人,越需要适度的仪式感;越有适度仪式感的人,就越有能力认真对待生活。在社会的倾斜中,适度才有力度;在适度的平衡中,生命才有出路。认真生活,适度的仪式感是喂养灵魂寂寥的食粮,是人生长夜里的点点星光。点评文章开篇从材料第二段出发,提出“适度的仪式感”的核心话题,点出“适度的仪式感是对抗烦琐生活的良药”,然后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证。正面论证方面,从“做自己精神的主人”出发,援引材料第三段的升旗仪式、医生入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总结出“适度的仪式感是对人生的加冕”;反面论证方面,从“拒绝被庸众‘绑架”出发,批评让手机“吃”菜、朋友圈晒红包和礼物等现象,指出适度的仪式感能让光芒照进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比喻作结,隽永有力。在绝大多数写仪式感正面价值的作文中,此文冷静地指出“适度”二字,使之脱颖而出。“千古文章意为高”,此文就体现了立意的重要性。周柏亦“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表面的堆积,生命的丰盈往往更在于内在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我们需要仪式感,为自己的人生加冕。多些仪式感,还生活以诗意,还平庸以高雅。“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如同《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霍莉,不受物质条件禁锢,每天穿着礼服在蒂凡尼的精美橱窗前,慢慢地、细细地将早餐吃完。诗意的仪式感,时刻提醒着对生活的挚爱,对幸福的敏感。当我们看到的日落不再等同于物理的日落,所等待的时刻也不再等同于钟表的指针,它们被赋予新的意义,我们也因此成就了独特的我们,苍白的年华就此熠熠生辉。多些仪式感,还盲从以坚定,还琐碎以完满。在这个仪式化流行的年代,有时候坚持仪式感要比仪式本身更有力,更值得尊敬。生活單调的我们,面对着一地琐碎不知从何处捡起,只能不断地前进,但又不知方向,不晓归途。不禁回想起生活中那些小小的仪式感,精心挑选礼物而获得的喜悦,节日欢聚触碰到的浓浓亲情……仪式感点亮生活,承载未来的向往。我想即使面对最后的死亡,我们仍能感到安宁。当抱怨生活却又不甘于此,迷失方向又想重新出发时,不妨先拾起仪式感,让自己歇一会儿,也让生存变回生活。多些仪式感,还生命以敬畏,还尊严以荣光。张爱玲曾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从西周的礼乐规范行为,古代女子及笄、男子弱冠的成年礼,到今日,仪式感仍被人们推崇,它承载着过去与未来,肩负着责任与期盼。仪式感,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是为能够唤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