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_第1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_第2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_第3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_第4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1竹里馆王维2022/12/23竹里馆王维2022/12/202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王维(701-761),字摩3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朗读诗歌(五绝)huáng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朗读诗歌(五绝)huáng4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5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诗歌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6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诗歌(五绝)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拟人主题: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写景:写人: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环境清幽宁静闲情雅趣、超凡脱俗诗中有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赏析诗歌(五绝)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拟人7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来反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弹琴复长啸课堂检测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8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22/12/2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22/12/209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世存诗文千余篇。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10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是个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

诗仙背后的故事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11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写作背景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1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朗读诗歌(七绝)sànqǔ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朗读诗歌(七绝)sànqǔ13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14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会不勾起思乡之情呢?全文翻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全文翻译15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诗歌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夸张反问柳的意象:暗,不知何人,不知何处,隐约断续“柳”谐“留”音,折柳意谓送别、盼归艺术手法: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意深远(七绝)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赏析诗歌主旨:表达了作者思16[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逢

使

岑参2022/12/23[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17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作者简介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18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19逢入京使岑参(cénshēn)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朗读诗歌(七绝)逢入京使岑参(cénshēn)故园东望路漫漫,朗读诗歌(七20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21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赏析诗歌(七绝)主题:抒发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夸张思乡铺垫点题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余味深长含蓄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赏析诗歌(七绝)主题:抒发了诗人22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后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23晚春韩愈2022/12/23晚春韩愈2022/12/2024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25晚春

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朗读诗歌(七绝)jiá晚春

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朗读诗歌(七绝)jiá26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诗歌大意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27晚春

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赏析诗歌(七绝)主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春天,珍惜时光,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拟人拟人晚春

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赏析诗歌(七绝)主题:巧妙地28再见再见29部编版部编版30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31竹里馆王维2022/12/23竹里馆王维2022/12/2032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王维(701-761),字摩33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朗读诗歌(五绝)huáng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朗读诗歌(五绝)huáng34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35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诗歌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36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诗歌(五绝)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拟人主题: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写景:写人: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环境清幽宁静闲情雅趣、超凡脱俗诗中有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赏析诗歌(五绝)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拟人37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来反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弹琴复长啸课堂检测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38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22/12/2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22/12/2039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世存诗文千余篇。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40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是个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

诗仙背后的故事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41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写作背景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4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朗读诗歌(七绝)sànqǔ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朗读诗歌(七绝)sànqǔ43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44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会不勾起思乡之情呢?全文翻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全文翻译45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诗歌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夸张反问柳的意象:暗,不知何人,不知何处,隐约断续“柳”谐“留”音,折柳意谓送别、盼归艺术手法: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意深远(七绝)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赏析诗歌主旨:表达了作者思46[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逢

使

岑参2022/12/23[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47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作者简介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48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49逢入京使岑参(cénshēn)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朗读诗歌(七绝)逢入京使岑参(cénshēn)故园东望路漫漫,朗读诗歌(七50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一)51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赏析诗歌(七绝)主题:抒发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夸张思乡铺垫点题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余味深长含蓄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赏析诗歌(七绝)主题:抒发了诗人52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