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思维导图+提分专练】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讲精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_第1页
【知识梳理+思维导图+提分专练】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讲精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_第2页
【知识梳理+思维导图+提分专练】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讲精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_第3页
【知识梳理+思维导图+提分专练】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讲精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前预习1.本文共有()个小节。2.默读两遍,大声朗读三遍,背诵课文。3.把汉字与正确的读音用直线相连。耻识寝矣岂chǐzhìqǐyǐqǐn4.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EQ\*jc0\*"Font:汉语拼音"\*hps24\o\ad(\s\up11(chǐ),耻)EQ\*jc0\*"Font:汉语拼音"\*hps24\o\ad(\s\up11(huì),诲)EQ\*jc0\*"Font:汉语拼音"\*hps24\o\ad(\s\up11(wèi),谓)EQ\*jc0\*"Font:汉语拼音"\*hps24\o\ad(\s\up11(sònɡ),诵)EQ\*jc0\*"Font:汉语拼音"\*hps24\o\ad(\s\up11(qǐ),岂)注意:“耻”中“耳”的最后一笔改为提。“岂”是上下结构,“山”和“已”略扁宽。5.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下列词语,并抄写一遍。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漫浪窥天缺一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一读,给下列生字组词。耻()诲()谓()诵()岂()7.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知道:词语“敏而好学”的意思:_______;词语“漫浪”的意思:_______;词语“下问”的意思:_______。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通过认真阅读,《论语》中认为读书要___________。9.在文中找出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朱熹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知识梳理资料链接《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期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时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著有《周易本义》《楚辞集注》等著作。多音字识zhì(默而知之)shí(认识)造句:爸爸和那位博闻强识(zhì)的中年人是老相识(shí)了。词语积累【是知也】是智慧的表现。知,同“智”,智慧。【敏】在“敏而好学”中指聪敏,在“敏以求之者也”中指勤勉。【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识】记住。【厌】满足。【诲】教诲。【倦】疲乏。【好古】喜欢古代文献或文化。【尝】曾经。【终日】一整天。【寝】睡觉。【余】我。【谓】说。【则】那么。【漫浪】随意。【亦】也。【急】要紧,重要。【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岂】难道,怎么。【乎】语气词,意为“吗”。学法导读本课共有两篇短文,学习时,要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了解每篇短文的大意,学习古人谦虚好学以及读书的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句段详解难点解析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导读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句导读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求学都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句意勤勉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比向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导读“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人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句意把所学的知识默默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句导读孔子申明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他总结出好古、勤学是他成功的两条经验: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勤奋学习获得知识。孔子告诉我们,他的一切知识都是勤奋努力学习的成果,鼓励人们发愤学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句意我不是生来就通晓万物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文化(圣贤之道),勤勉地追求知识的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句导读孔子用这个成语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句意学习就好像是在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怕追赶不上,等追赶上了,又害怕会失掉它。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句导读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句意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句导读阐述观点,直接点明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或者说是作者读书的方法。】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句导读详细解析了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了,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也记不牢、记不住。】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句导读这是一个反问句,“岂”是难道的意思。作者把这个反问句作为全段的结束,起强调作用。再一次说明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只有用心去读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效果。】句意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这本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朱熹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从哪方面来讲的?答:这句话是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讲的,说明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切不可不知道装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何意义?答:“敏而好学”就是勤勉而兴趣浓厚地发奋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且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只有勤奋好学,才能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自我。只有不耻下问,才能多方面汲取知识,完善自我。3.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告诉我们要实实在在的学习。4.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答: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到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课文图解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节选了古人谈读书的有关言论,告诉我们要好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习题点拨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点拨】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感。背诵指导:背诵时要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参考答案】(一)在学习时要谦虚好学;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把学到的知识默默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倦怠。(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这本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参考答案】朱熹的“三到”读书法对我有启发。我有时候读书心不在焉,眼睛到处乱看,也没有出声诵读的习惯,结果读书效率很差,读完收获很小。今后,我要学习朱熹的读书方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使自己的阅读效率逐渐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并将这个读书方法推荐给别人,让大家都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二2.提示:读课文的时候,要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了解每篇短文的大意,学习古人谦虚好学以及读书的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3.耻—chǐ识—zhì寝—qǐn矣—yǐ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