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专题_第1页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专题_第2页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专题_第3页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专题_第4页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专题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警世通言》叙(明)无碍居士①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甲】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①,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②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宾筵,乌用是齐东②娓娓者□?”呜呼!《大人》《子虚》,曲终奏雅,顾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③其人。【乙】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④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③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丙】④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盖莫逆,各叙旅况。【丁】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且曰:“尚未成书,子盍先为我命名?”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臾其成。(有删节)[注]①彦:贤才。②齐东: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齐东野语,即齐东民间传闻,不为典要。③丽:附着。④金匮石室: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此处指经书史传等。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为B.矣C.耳D.也22.将“所得竟未知孰赝而孰真也”这句话补入本文,最合理的位置是()。(2分)A.【甲】B.【乙】C.【丙】D.【丁】23.第③段借“里中儿”之事说理,颇为巧妙,请加以赏析。(4分)24.小宁读《警世通言》时喜欢在个人微博上发表简短书评,他在读完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后写道:其中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指摘他的短处,据北宋蔡绦《西清诗话》,原是欧阳修的事;苏东坡为王安石从峡中取水事,是借用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李季卿与陆鸿渐的故事。小说家所言,信不得!请根据本文文意,以“无碍居士”的名义在小宁的书评后留言表明看法(用白话即可,不得抄录原文)。(4分)21.A(1分)22.C(2分)23.答案示例:“里中儿”虽是个体,却不着名姓,恰能代表“村夫稚子、里妇估儿”这一群体,其受创后的表现生动表明故事传说对这一群体的影响之大。“里中儿”之事应是虚设的,但其事理又比较真实,不着痕迹地证明着本文支持“即事赝而理亦真”的主张是对的。“里中儿”之例很有市井风味,本段借此说理,由点及面,推此即彼,就着市井之事生动阐明了小说创作的大道理,颇为巧妙。(4分)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给到满分为止。24.答案示例:小说内容不必确有其事,但要合于情理,题旨合乎正道,不伤风败俗,对人有劝惩的功能。《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一卷将其他人事附于苏王二人身上,如果情理为真,是可以的,可以增强作品的故事性,从而增强作品对读者大众的影响。您说小说家之言信不得,如果只是就是否确有其事而言,这是深谙小说特点的;如果因为没确有其事而否定小说家之言,那就欠妥了。您同意吗?无碍居士留。(4分)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11分)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①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②,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③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令我杳然生翼④,而吏卒守之,不得动。②既束带竣谒事,□以青鞋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⑤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⑥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③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⑦短而蕉鹿⑧长,回视霭空⑨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注:①

王思任:明文学家,1575年-1646年,1602年任安徽当涂县令时游览敬亭山,并写下本文。②南齐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句。③姑熟:当涂古称。④杳然生翼:意思是有羽化升仙的感觉。⑤党结:聚集。⑥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中句。⑦牛山:牛山:即“牛山叹”,典出《晏子春秋》,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⑧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后世称“梦幻”。⑨霭空:云霄。20.第②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A.也

B.则

C.乃

D.而21.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分)22.

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在“游”中寄寓的情感。(6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20.

C(1分)21.(4分)夸张(“千绕”极写山径曲折)、视觉听觉、侧面描写(用人面肤色映成碧色写山中绿意极其浓郁,从听者茫然表现,辨不清声音来源,写鸟语之多),表现出整座敬亭山的富于生命的活力,语言给人以新鲜感。也表现出作者入山实地游览时兴奋心情。

22.(6分)首段,作者远望敬亭山,因山色秀丽无双而产生羽化登仙的想法,却因苦于有吏卒在旁而作罢,作者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游敬亭山的强烈的向往之情,也表现出被现实所限的无奈;第二段入山之后,作者一面传达对敬亭山的生机与活力喜爱,一面在登顶之后,引用李白诗句表现只能友于古人,“世无知音”孤独感/对俗世的厌弃感。最后一段,用画面让人恐惧的“梦游敬亭山”,短暂的超脱又回到现实,表现人生的孤独感/对时间、生命难以把握的失落感/对人生得与失的迷茫感。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山水训郭熙=1\*GB3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1\*GB3①,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2\*GB3②《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2\*GB3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钩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渺。——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注】①出处,出仕与退隐;节义,节操与忠义。②“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黄绮,隐者。21.可填入第=1\*GB3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哉 B.乎 C.耶 D.也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B.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C.只有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D.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23.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3分)24.第=1\*GB3①段与第=2\*GB3②段画波纹线处的语言特点同中有异,结合内容进行分析。(5分)【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解答此类题时注意分句间关系并注意结合句子的语气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意理解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然后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内涵并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要审清题干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结合有关材料,明确文章的观点态度,分层简要分析。

(4)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技巧的能力。作答时要理解运用的语言技巧,结合相关手法,把握有关句式,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来分析概括。【解答】(1)“皆不得已而长往者”意思是“都是因为不得已才去隐居的啊”。本句是判断句,“皆……”是判断句的标志,后面加上表判断语气的“也”,可以一起表示判断。因为本句没有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哉”“乎”“耶”都不合适。

故选:D。

(2)“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意思是“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直,译为“只”,而B项没有译出,先排除B;“以”是因为的意思,而C项没有译出,再排除C;而D项,“出仕与节操与忠义”翻译错误,语句不通。“出处”指出仕与退隐;“节义”指“节操与忠义”。这些都是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需要意译。

故选:A。

(3)题干要求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此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画山水的本意呀”。

理解这句话中“本意”的内涵,可以结合前文“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去分析,云霞仙圣,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见到却不能见到的。人们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再结合“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可知,隐居林泉与云霞为伴的心志可以通过山水画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山水画以山光水色等大自然山水为写作对象,让人们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解决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的矛盾。再结合“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可知,山水画所画的林泉山壑、山光水色使人心情畅快,可以满足身居庙堂的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

(4)根据“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可知,两段的共同性是多用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加强了语势,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强调了山水画的意趣所在,语意表达比较肯定。

不同点在于:第①段,除了整句,还有“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散句,并且做到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句式更富于变化。而“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反问句式,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情感起伏,强调山水画多能畅快心意,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同时多用“哉”等语气词来加强语气,写出了郭熙对于“山水”的自由自在之生活状态的向往。而第②段文字是山水训的具体内容,句式更为整饬,多用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山和水的构思布局。结合“此山水之布置也”可知,这一段强调此为画家们创作时可以据以为典范的基本法则。与上段语句相比,没有疑问、感叹等的语气变化,语言比较严谨,行文中理性大于情绪的变化。

答案:

(1)D

(2)A

(3)首先山水画应该以大自然山水为对象,其次山水画可以满足身居庙堂的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解决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的矛盾,所以才看重山水画。

(4)两段的共同性是多用整句,语意肯定,强调山水画的意趣所在。

不同在于,第①段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句式更富于变化,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情感起伏,强调山水画多畅心畅神快人意,同时多用“哉”等写出了郭熙对于“山水”的自然而自在之生活状态的向往。而第②段文字是山水训的具体内容,句式更为整饬,强调此为画家们创作时可以据以为典范的基本法则,行文中理性大于情绪的变化。

参考译文:

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美景,他的用意在哪里呢?山丘园林,是人为修养并保持其本性所常处的地方;泉水山石,是人长啸寄傲时常喜欢的;捕鱼打柴,是隐士所感到适意的;猿与鹤,是显身扬名所常接近的。尘世中喧嚣如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人,这是人的常情所厌恶的;云霞仙圣,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见到却不能见到的。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难道仁德之人都要隐居远游,做出超脱人世的行为,一定要与当年作隐士的许由同样质朴,与夏黄公、绮里季同留芳名吗?《诗经》和《淮南子》中所咏叹的那些白驹紫芝一般的贤士,都是因为不得已才去隐居的啊。既然如此,那么隐居林泉与云霞为伴的心志,虽梦寐不忘,但是听不到,看不到,现在通过高妙的手法生动地画出来,使人不用出厅堂,就能够坐着看尽林泉山壑的美景,仿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这难道不使人心情畅快,并且确实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吗?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画山水的本意呀。如果不注重这一点,而随便地看这些画,岂不是使自己精神杂乱,并且污染自己高洁的品格吗?

山把水作为自己身体内的血脉,把草木作为体毛和头发,把雾气和云霞作为神韵风采,所以,山得到水就会鲜活,得到草木就会美丽而有光彩,得到雾气和云霞就会秀丽妩媚。水把山作为脸面,把亭榭作为眉毛和眼睛,把渔夫垂钓作为风采神韵,所以水得到山就会妩媚,得到亭榭就会明朗畅快,得到渔夫垂钓就会开阔豁达,这就是山和水的构思布局。山有“三远”:从山下仰望山顶叫做“高远”;从山前窥视山后叫做“深远”;从近山眺望远山叫做“平远”。“高远”色泽清明,“深远”色泽重晦,“平远”色泽有明有晦。“高远”气势突兀,“深远”意境重叠,“平远”意趣冲和、恬适而缥缈。【点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上海市青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养竹记(唐)白居易①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2\*GB3②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3\*GB3③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则B.然C.夫D.且22.对第①段写竹与贤士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者存在很多相似的特点。B.借此阐释贤士应有的品格。C.引出下文竹子的不幸遭遇。D.意在表达对贤士品格仰慕。23.有人评价第=2\*GB3②段画线句意境清雅,意蕴丰富。请赏析。(4分)24.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请从这个角度对本文作评点。(5分)(五)古代文学作品(12分)21.A(1分)22.C(2分)23.本句描写了经作者除杂草脏土、松土施肥、疏通培修土层之后,竹荫清凉、竹叶随风依依,发出婆娑之声的画面1分,营造了清新自然、生机盎然之境,表达了作者为竹子重获新生的欣喜之情1分。作者又想象竹子富有情意,将竹子拟人化,表现了对他人的扶持充满感恩之心的君子品性1分,为下文呼吁“用贤者”善待贤士作铺垫。(评分说明:1点1分,共4分)24.文章主要借写自己见竹、问竹、养竹的经过1分,抒发作者仰慕贤士高贵品格和希望执政者善待贤士的期望1分,符合记体文的一般结构;行文思路上,先借阐释竹的四种品格,以竹喻自己心目中贤士的品格1分,第二段借写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1分,第三段借写自己养竹的经历,寄托自己对掌权者的期望1分,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上多有转折变化,记物与记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上海市普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材论〔宋〕王安石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③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②蔑:不明。③驽骀:劣马。2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则B.而C.盖D.然22.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23.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3分)24.议论性文章经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请从这一角度对本文进行评析。(5分)21.C22.D23.作者用骐骥与驽骀在进食嘶鸣时无有不同,而在负重行路时高下立见的比喻(1分),论证了人的才能必须经由用事才能为人所知的道理(1分)。这一比喻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直观想象(1分),并且以喻驳喻,起到了针锋相对的效果。(1分)答题要点:喻体本体1分+论证观点1分+效果1分(生动形象/但有力不行)24.本文提出选拔人才应“尽其道以求而试之”的观点(1分),是专门针对“用心非不善”的“无才观”而言的(1分)。引入“世之蔽者”认为“人之异能犹锥之在囊”的看法,为的是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对于人才可从表面外在进行辨别的错误看法(1分)。然后再次引入“不言教育独言求用”的质疑,借以申明“求而试之”是“法度未立”背景下的选择。(1分)先后两个虚拟论敌的引入,既破除了异见观点的认知误区(1分)or又为自己立论的潜在缺陷增加了必要的前提限定,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1分)or推进(1分)答题要点:引入了两个论敌及内容明确(共2分)+目的(共2分)【必答共4点,共3分】【选答共5点,2分】文章的主旨(总观点1分+针对的现象1分)+效果(三选一)上海市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苦斋记(明)刘基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山四面峭壁拔起,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之木,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泄水皆啮石出,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删改)[注]①荼蓼:指野苦莱。②藿(diào):野草。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也

B.之

C.焉

D.矣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匡山上北风甘而善苦,吹拂植物,味道是苦的。B.山上物性偏苦的植物,也是容易茂盛生长的。C.山中野蜂酿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D.剑溪的鱼状似吹沙,味苦微辣,可以用来醒酒。23.第③段画线句语言特色鲜明,请加以赏析。(4分)24.结合具体内容,评析本文作者的“苦乐”观。(4分)21.(1分)C22.(2分)A23.(4分)1整齐的对句,“口不尝”“身不历”,三句“寝必”“食必”“出入必”的排比,相似的结构形式形成对举,内容形成对比,铺写“膏粱之子”顺遂时期饮食起居的奢靡,突出“苦乐”倚伏转换的观点。2整齐句式中又有长短变化,繁复的修饰限定与简洁明快短句间杂,用词与节奏变化有力表现了内容,突出了褒贬态度。24.(4分)苦斋主人章溢认为“苦乐”倚伏转换,主张主动求“苦”接纳“苦”,以“苦”磨砺自己,苦中求乐、安贫乐道;作者借“苦斋”命名及记述斋主言行表达自己对朴素自适、以苦为乐人生态度的肯定与欣赏。这种态度观点对今天生活富裕的我们也很有启示警醒意义。上海市崇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送僧浩初序(唐)柳宗元①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①言,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②,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③,而贱季札、由余④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②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⑤,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③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注释】①浮图:泛指佛教徒,也代指佛教。②奭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③恶来、盗跖:古代恶人。④季札、由余:古代贤人。⑤髡而缁:剃发穿黑色僧衣。2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A.耶B.焉C.矣D.也22.对第③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点明浩初寄情山水的超凡气质。B.意在批判官场相互倾轧之现实。C.运用对比手法凸显浩初之形象。D.暗寓乐于浮图交游的获益之处。23.简要概括柳宗元针对韩愈“以儒斥浮图”观点的辩驳思路。(4分)24.有人认为本文徒有“赠序”之名而无“赠序”之实,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21.A22.B23.首先针锋相对地提出儒佛之道相合而不可斥的观点;然后,逐条批驳韩愈视浮图为异端的理由,批驳韩愈因为佛教来自外国而斥佛实质是重名轻实;因为佛教徒的行为而斥佛的理由存在忿外遗中的问题。最后,以与僧浩初游远胜于追随争名逐利之徒为例验证观点。评分说明:观点1分;概括韩愈理由及批驳分析,共两点,1点2分;例证1分;给满4分为止。24.参考示例一:我不认同。本文有明确的送序对象僧浩初;尽管着墨不多,但是却呈现了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儒释合一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此的认可与赞美;明确地表达了乐于浩初言、乐于浩初游的态度,表明与其游的益处;对韩愈的辩难在于阐明自己的佛学观,点明了儒释的合一,也表明了对僧浩初所持认可的理据。参考示例二:我认同这一观点。本文主体部分都是针对韩愈的辩难进行批驳,阐明自己的佛学观;从写作目的看,直到文本结束依然表明与韩愈的对话意图;有关僧浩初的内容,仅仅是验证自己观点的例子,缺乏与赠序对象的交流意图。评分说明:送序的对象分析1分;赠序的内容分析:对象特征概括、赞美之情、交游益处,3点,任答2点2分;辩难部分分析1分。答认同,最多3分。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1分)羲风楼记(清)白胤谦①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②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启北窗,面北山,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儿进曰:“胡弗日涉于斯?”吾首肯之。儿退后,因命撤廪,障壁为梯,设几席焉。每晨起,杖而上,听黄鸟数声,始还就斋中。午饭后,再上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③乃反观儿子笑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非吾向者之谓与?盖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者,何以异乎是?故学者之于道,方其未得,虽竭聪明穷昏旦而求之,卒未能益焉。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者其体,□者其用。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应乎中之理也。有孔子之时,而后尧舜相传之中,常存乎于今日。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其孰能信之?”儿不能会,吾复大笑,遂命书之,以羲风名吾楼。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耳

B.者

C.耶

D.乎21.第①②段中写作者心情几番转变,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4分)22.根据文意,第③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

(2分)A.中

B.时

中23.第③段写陶渊明自称羲皇上人的典故,试分析其用意。(4分)20.(1分)B21.(4分)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具体写出心情的四次转变,2分;写明转变间的关系、点明与观点表达的关系,2分)22.(2分)A23.(4分)(陶渊明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作者一方面以此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另一方面以此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两个方面,各2分)上海市浦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松滋儒学记[宋]胡瑗①①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

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

所行者皆德行。四海之远,万民之众,若符节之合,教化明于上而风俗成于下也。故其材之成也,大则可以论道、经邦,小可以作而行事;无他,盖本于学校之教而已矣。②三代而下言治者称汉唐,然未知先王教化之意,而人自为学汉之士,则党同门,妒道真。唐之文则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则于教化□可知矣。③国初承五代之乱,祖宗留意庠序之事,而士犹弊于俗学。于是,新太学立三舍,订经义,立师儒,天下学者知所从。郡邑率令立学选贡士,诸路使者提其事而督察之。由是,淫辞息,诐行消,上下相勉兴起于善,而大道之文,炳然与三代同风矣。④松滋之为邑,在江陵之西,其民淳而易化,旧有学舍湫隘尤甚。邑大尹明敏好学,有乐英才教育之意,诏下兴学,竭力营之。殿宇弘壮为二堂:曰笃讲,曰议道;堂分四斋,为屋三十余楹,而又面学凿池构亭其中,前为厅以讲射,名其亭为观德。凡俎豆②之事在古

制之所有者,无一不具;弦诵之声,诸生乐然从之。愚将见人材之成以副国家之用者继踵而出矣。⑤诸生求记,遂以为书。【注】①胡瑗:北宋学者,思想家,教育家②俎豆:古代祭祀。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固B.则

C.亦

D.方

22.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是办学最兴盛的时期B.汉唐的教化风气值得推崇C.本朝的学校教育兴利除弊D.松滋邑办学必将人才辈出23.第①段画线句的论述严谨,请加以分析。24.本文先议后叙,重议轻叙,请结合内容分析作者如此谋篇布局的意图。

21.

(1分)A

22.

(2分)B23.

(4分)第①段画线句阐释了人才、教化、师儒、地方官员及学校的关系(1分),由治天下的目标到途径再到基本保障(1分),强调了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1分)因果相承,环环相扣(1分),论述严谨。评分说明:

1点1分,给满4分为止。24.(4分)本文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观点,强调兴办儒学的意义(1分),接着阐述由三代到汉唐,不重教育的危害,进而论述本朝,对于教育的重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加强议论。(1分)最后叙述了松滋邑办学的背景,概述了松滋学堂的结构布局和教学内容。(1分)作者站在教育家的高度,论述教化之本在学校,突显了作者希望兴办儒学、期待松滋出现更多的人才,也赞颂了松滋大尹对儒学的支持。(1分)评分说明:

1点1分,给满4分为止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送左未生南归序(清)方苞①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早熟悉于刘北固、刘古塘及宋潜虚。既定交,潜虚、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师,及归故乡,惟与未生游处为久长。北固客死江夏,余每戒潜虚:当弃声利,与未生归老浮山。而潜虚不能用,余甚恨之。②辛卯之秋,未生自燕南附漕船东下,至淮阴,始知《南山集》祸作①,而余已北发。居常自怼曰:“亡者则已□!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③己亥四月,余将赴塞上,而未生至自桐②。沈阳范恒庵高其义,为言于驸马孙公,俾偕行以就余。既至上营,八日而孙死,祁君学圃馆③焉。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因念此地出塞门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长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神相凭依,异矣。而未生复与余数晨夕于此,尤异矣。盖天假之缘,使余与未生为数月之聚;而孙之死,又所以警未生而速其归也。④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然常观子美之诗,及退之、永叔之文,一时所与游好,其人之精神志趋、形貌辞气若近在耳目间,是其人未尝亡,而其交亦未尝散也。余衰病多事,不可自敦率④,未生归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又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注】①《南山集》祸作:1711年,方苞因给戴名世《南山集》作序而被押解京城,1719年赴塞上。②桐:今安徽桐城市。③馆:提供住宿。④敦率:遵循。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A.欤 B.矣 C.哉 D.乎2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比刘北固他们要早认识左君,交往也最长久。B.宋潜虚不听我劝他归老的建议,我因此怨恨他。C.左未生东下找我,我却因《南山集》祸起北去。D.孙驸马去世之后,祁学圃才为左未生安排住宿。23.结合第③段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异”“尤异”的心理。(3分)24.作者为什么说“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5分)21.(1分)B22.(2分)C23.(3分)此处风景不同于家乡;“我”久在此地沉浸,山川物色有不同感觉;因为“我”与左未生感情深厚,又在此朝夕相处,就产生了更加不同的感觉。24.(5分)人都会死,聚都会散;即使死亡或离别,还可以通过诗文来存交;后人也可通过其诗文感受其未亡;左未生离别回乡后可以修行著书流传后世;自己死而不亡的愿望将借此得以实现。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2分)鞭贾柳宗元①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②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③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1]汤以濯之,则遬[2]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④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注】[1]爚(yuè)汤:烧热水。[2]遬(sù)然:形容时间很短。20.可填入第④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A.焉

B.乎

C.哉

D.耶21.下列各项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其贾宜五十

B.其节朽黑而无文C.则蹇仄而不植

D.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3.联系文意,概述第③段中“富者不悦”的原因。(3分)24.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20.(1分)B21.(2分)D22.(3分)画线句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以铺陈的形式展现了鞭子的实际情况。“视其首……视其握……”用了整句写了鞭子的顶端蜷曲不舒展,手握部分歪斜不笔直。“其行水者……其节……举之……”用相对灵活的句式表现了鞭子的纹理、关节以及举起的重量,从各方面展示了鞭子的徒有其表。表明了卖鞭子的人的弄虚作假,以及富人光看表面而导致上当。23.(3分)“富人”不悦的原因,一来是他上当了,以高价买了一条表面华美的鞭子,他不愿相信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二来是他自愿上当买了弄虚作假的鞭子,但是“我”却当他的面,用真相拆穿了他的一厢情愿。24.(3分)作者叙述了富者被买鞭者所骗花重金买下徒有其表的鞭子,被揭穿后,还不相信,直至最终落到鞭毁人伤的结局的故事。借以讽刺朝廷中重用虚有其表的人最终酿成灾锅的现象,表达了朝廷用人不能被外表所蒙蔽要“当其分”的观点。柳宗元通过写此文,表现出他对现实的强烈干预之情,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揭露和讽刺了追逐虚名、不重实务的社会现实。25.【写作提示】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主题为人与时代的关系。题目给出三种观点——“与时代合唱”“独自吟唱”“不尽如此”,考生可选择一种进行立意。“与时代合唱”可解读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顺应时代浪潮。参考立意:①跟上时代节拍,青年大有可为;②不做墨守成规者,要做时代弄潮儿;③顺势而为,未来可期。“独自吟唱”可解读为不随世俯仰,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个性。参考立意:①不和众嚣,独具我见;②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③坚定方向,无惧独行。“不尽如此”则要求考生提出人与时代的第三种关系,并加以阐释。参考立意: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1分)《伤寒论》序(汉)张仲景①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①,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②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②,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③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有删选)[注]①重器:珍贵之宝器,此喻人的身体。②府俞:气腑俞穴。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耳

B.哉

C.也

D.乎22.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起笔一“叹”一“怪”形成对比,表达作者鲜明爱憎。B.动词使用精准,刻画出“居世之士”汲汲名利的嘴脸。C.暗引“毛”对“皮”的依附,比喻名利与体质的关系。D.连用叹词,在叙事说理中增加了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23.第②段中,张仲景认为医者需要具备哪些医德。(4分)24请联系下面二则材料,评析张仲景作《伤寒论》的意图。(4分)(一)建安二十二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二)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伤寒论》序21.(1分)B22。(2分)C暗引“毛”对“皮”的依附,比喻名利与身体健康的关系。23.张仲景认为医生要“视死别生”,这是难事,故医生要刻苦钻研医术,而不可继承所谓家学秘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诊病时要认真对待病人,仔细问诊,周详考虑,而不能夸夸其谈,敷衍了事。(4分)评分标准调:钻研医术和问诊病人各2分,两方面任一写出一点即给2分,写出两点给4分。如果某方面有所提及但概括不够到位,酌情扣1分。24.东汉末年,疾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在感伤之下著书以救夭亡(1分)。在序中,他悲叹“居世之士”汲汲名利的世风(1分),抨击庸医墨守成法、敷衍了事的不良作风(1分),又痛切地向世人疾呼学习医学之重要(1分)。(4分)评分说明:联系时代分析,1分;联系序分析,3分,给满4分为止。上海市奉贤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1分)野庙碑传(唐)陆龟蒙①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①,用木。后人书之②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③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氓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②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④。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鸮室其间。车马徒隶,丛杂怪状。氓作之,氓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不朝懈怠,祸亦随作,耄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丧,氓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③□,若以古言之,则戾⑤;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良于生人。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⑥,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⑦,清民之暍,未尝怵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佪挠脆怯,颠踬窜踣⑧,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弁⑨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

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④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选自《笠泽丛书》[注释]①窆(biǎn):下葬。②书之:指在墓穴四角的木上书写死者的事迹。③失其称:失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