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夏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a.开创了新的时代 b.华夏族开始形成 c.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宗族关系出观【答案】c【解析】【详解】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的结果是开创了新的时代,这不是原因,排除a;华夏族开始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无关,排除b;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正确;宗族关系盛行于西周时期,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排除d。2.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于商周时期,“戎”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从”的本意是跟随;“王”的本义为天子、君主;“国”在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侯”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分封制下诸侯和周天子形成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其中,诸侯有随同天子作战的义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文字涉及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形成中的重要环节,与图示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内外朝制始于汉武帝,是调整君权与相权的制度,与图示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制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说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规格的待遇,等级越高规格越高,等级越低规格越低,这体现的是一种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错误;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c和d项。4.某学者指出:“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 b.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c.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d.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了秦以前的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由此可知“封建”即为封邦建国,即分封制,所以a符合题意;西洋历史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故b错误;c、d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内外服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家国同治的色彩,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宗法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较小,不能反映材料所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acd项。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7.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a.主管军事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c.负责监察系统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可见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b符合题意。主管军事的是太尉,负责监察系统的是御史大夫,故ac不符合题意。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上,故丞相虽然位高权重,但不可能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故d不符合题意。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3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得力于a.赋税征收制度的完善b.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地方官员c.“重农抑商”政策的有效实施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实现了中央对于地方有效控制,这是政府可以向农户收税的直接原因,d正确;赋税制度完善不是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原因,a错误;地方官员的素质并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保证税收征收的主要原因,c错误。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以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可知,材料反映是战国时期,“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可知,秦国在新攻占的楚国国土上设置南郡,据此推断,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就出现郡县制,故a项错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错误;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并结合所学郡县制发展和推广的知识分析解答。10.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决策的重大失误有所减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朝议制度的描述,这一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但是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时期的皇帝制度特征是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c错误。故选d。11.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主要目的是a.采用了传统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d.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答案】c【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朝以前由于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容易使地方自然形成一种经济文化共同体,会导致国家分裂,而元朝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利用了山川形势来制约地方势力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的地方形式划分,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以前的山川形便不同,不是采取了传统的分权制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的管辖区域的大小,b错误;元朝以前是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朝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依据山川形势来划分行省区划的特征,d错误。12.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d.郡县制渐遭到废除【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郡县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但到了唐朝,这个权力被中央收回,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涉及中枢权力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渐遭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13.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制度创立于隋唐时期,它使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c选项正确;察举制创立于西汉时期,后期被豪族地主控制,不利于寒士的选拔,a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创立于三国时期,选官标准是门第族望和才能,但是门第族望为主,不利于寒士的选拔,b选项错误;内阁制创立于明朝的中央官制,与社会对流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故选c。15.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c.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d.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州府长官不能举荐、拔擢通判,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知州、知府与通判相勾结,导致通判无法有效监察地方,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在于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d项正确。题干强调州府长官不能举荐、拔擢通判,并没有体现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a。中央拥有通判的任免权,目的是利用通判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而不是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排除b。中央拥有通判的任免权,实际上希望通过利用通判制约知州,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1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答案】c【解析】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18.下图中君臣礼节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a.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b.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c.皇帝与大臣的地位不断变化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君臣“坐而论道”到臣子跪着奏事的变化,这实质上说明君主权力不断加强,丞相权力不断下降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君臣礼节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礼仪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君臣关系的不断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大臣的地位不断下降,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图片反映的是丞相地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9.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地位与权限【答案】c【解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故答案选c。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军机处是非法定机构,排除b;军机处的设立降低了大臣的地位和权限,排除d。20.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a.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从材料“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中可以看出,密折制度的发展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也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有效”;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密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21.学者陈乐民说“我认为它(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这种民主政治根植于古希腊a.人文思想严重缺失的蒙昧国情b.小国寡民特色凸显的政治土壤c.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的法治环境d.商品经济十分落后的发展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城邦狭小,公民人数较少,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使得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条件实行原始的直接民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的人文状况,排除a项;c项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说法绝对,排除;雅典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排除d项。22.梭伦执政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d.参政是公民的义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项法令要求公民必须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这反映了参政是雅典公民的义务,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民众失去政治热情、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排除a、b、c三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23.伯里克利在一篇葬礼演说中说道:“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该演说旨在()a.维护贵族利益 b.缓和阶级矛盾c.增强公民意识 d.提高平民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可知强调城邦至上,从而增强公民集体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维护公民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而非强调贵族利益,排除a项;材料强调维护公民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而未涉及到阶级矛盾,排除b项;“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可知强调对于雅典城邦的热爱,强调公民的政治责任,而非提升平民地位,排除d项。24.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上述材料评价的是a.雅典民主 b.小国寡民 c.君主专制 d.罗马法律【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同时,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故选a;小国寡民与暴力机器无关,排除b;君主专制不符合“男性公民的民主”,排除c;罗马法主张法治,无关体现“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排除d。25.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备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这一评价主要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中()a.民主范围的狭小 b.直接民主的性质c.公职任期的限制 d.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是把国家交给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这体现了对直接民主的评价,也就是对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的评价,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该材料评价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的性质,因此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主范围和公职任期,因此ac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3)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答案】(1)观点: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说明:中央方面,实行皇帝制,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2)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受中央节制。不同: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3)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解析】【详解】(1)根据“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可知其核心观点主要是认为秦汉时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结合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加以说明即可。(2)根据“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元代行省即总揽大全,但又受中央节制。根据“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可知明代废除行省制,实行三司分管地方事务。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三司制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在地方管理上,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