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论文_第1页
中国文学论文_第2页
中国文学论文_第3页
中国文学论文_第4页
中国文学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林清玄散文中的人文情怀院系学号姓名关注现世摘要:林清玄先生是当代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的灵感来源多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先生善将平凡化为不凡,从中感悟玄妙的哲理,领略生活的真谛,怀悲悯之心,关注现世人生。同时,其散文蕴含了奥妙精深的佛教禅理,将佛教与文学巧妙结合,不仅提升了文字的精神高度,而且运用佛教智慧批判和审视现实,进一步表现了林清玄先生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其散文中浓厚质朴的人文情怀和清新超然的语言风格交相辉映,取得了温婉澄澈、净化心灵的美学效果。本文将浅析林清玄散文中是如何体现人文情怀的,并对人类社会和中国文学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人文关怀文学影响一、林清玄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一)怀乡土恋情,抒人文情怀1953年,林清玄出生在台湾省高雄市旗山区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本就家境贫寒,十八个兄弟姐妹使生活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为了维持生计,尚未年幼的林清玄也不得不在上学读书的同时,替父母分担繁重的农活,提早便感受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对广大的农民阶层充满了悲悯之情,同时从小便善于用心感受和领悟的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和劳作中,充分建立起了自己和土地之间深切的感情,加深了对脚下土地无限的热爱之意和眷恋之情。所以,留在林清玄心中最深刻的,并不是繁杂沉重的农活,也不是无休无止地劳作,而是台湾淳朴清新的民风民情,闲适浪漫的田园生活,以及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也正是这些藏在心底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向往,奠定了日后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林清玄曾借《故乡的水土》一文抒发了自己的乡土情结。文中通过叙述母亲为即将出国的我捎带了家门庭院中的土和水,以愿所到之处即为故乡,祈求平安幸福这一小事,深情表白故乡水土,抒发满怀眷恋之情。他在文中写道: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①由此可见,林清玄对故乡的水土是充满感激和敬畏之情的。而在《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一文中,作者讲述了一位在异乡颠沛流离、苦渡一生的老人,文中有歌词这样写道: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②在作家林清玄的笔下,乡愁是一抹淡淡的忧伤,是贯穿每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一生的哀愁。其实,乡愁作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有太多的文学作品都有乡愁的身影。而在林清玄描写乡愁的散文作品中,多通过对过去诸多美好事物的眷恋抒发内心深处的乡愁,其中以感怀父母亲情、回味家乡美食、回忆家乡美景和怀念童年生活等四大主要情感流露点。在抒发乡愁的字里行间中,尽显林清玄先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二)参佛教禅理,抒人文情怀林清玄散文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作家散文的显著特点,即充满佛教禅理,蕴含佛家智慧。通过分析林清玄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便不难发现,他整个家族是受到了很深的佛教文化的熏陶的,宗教信仰气氛非常的浓厚,包括过节时全镇居民入寺上香礼拜,以及家中留出房间专门用来供奉神像,在这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时代的林清玄便可以在寺庙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佛教禅理之所以能在林清玄身上得以传扬,除年幼时期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外,与他青年时接触到的文人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鲁迅、丰子恺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和触动。而林清玄也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意识到将佛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把自己从佛学中悟出的人生哲理渗透至文字表达中去,宣扬佛家智慧,崇尚心怀慈悲。但值得注意的是,林清玄更加注重的是人世间积极美好的事物,在本质上是明显区别于同一时期其他文人所主张的悲观厌世的消极人生态度。同时,由此可见,林清玄对于佛教文化是批判继承,而非全盘接收的,带有鲜明的自我主题色彩的选择吸收。以人为本,积极入世,始终贯穿了林清玄宣扬和主张的佛学哲理。在《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意蕴》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宗教与文学的联结点在于人本学。作为一名作家,林清玄始终应该关心的是现实人生,是人类的生存困境及解脱之道。这就决定了其散文中佛教意蕴的鲜明人间指向。③以佛教思^想为底蕴,将晦涩难懂的宗教原理渗透至文学创作中,使芸芸众生感受温暖,净化心灵。而在1985年,正值林清玄事业的高峰期,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选择成为一名佛教徒,潜泳浩瀚佛教经典,然而,强烈的入世情怀总是在阻挡他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毕竟,他骨子里充满对乡土的热爱,对现世的关怀,由此可见,林清玄作品中体察人情冷暖,饱含人文关怀。(三)感父母之爱,抒人文情怀从小生活在家庭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中,使得林清玄对于父母亲情十分的重视和感恩,而这些情感在散文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林清玄出生在一户清贫的农民家庭,排行十二,共有十八个兄弟姐妹,如此庞大的家族体系,生活重担可想而知。而研究林清玄的写作生涯可以发现,他是在高中时期确立了想要成为作家的目标与理想,同时写作的初衷也正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为向父母一样劳苦的农民阶层发声。在如此艰苦地生长环境下,林清玄见证了父母坚忍勤劳的美好品质。但无论是父亲的质朴踏实,还是母亲的坚强善良,都对他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父母之爱,深刻决定了林清玄散文中时刻散发的人文情怀。在《飞入芒花》一文中便不难看出林清玄对母亲饱含深情。林清玄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因缘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无论是母亲教给自己的一手好字,不顾一切供姐姐读大学,还是夏日的夜晚,母亲给孩子们讲的小故事,都令作者感到心中温暖,满怀感恩。每每谈及母亲,林清玄无疑都是骄傲的,但同样的,面对母亲的老去,更是加倍的心痛与无力。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的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平凡人之一,却也是这个世界上无数伟大的母亲之一。④他认为,自己母亲那一代女人的生活目标尤为单纯,一心为了丈夫与孩子,忧病与快乐均源于他们,而非自己。所以,其实林清玄对父母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但千万种感情汇成一个“爱”字。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使得在爱里长大的林清玄对现实生活是饱含热情的,对人间冷暖也是格外关注的。二、林清玄散文产生的影响(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林清玄通过文字表现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充满了人文情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林清玄散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台湾经济复苏时期,虽然都市人享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生活节奏加快,日夜疲于奔命,身心俱疲,而与此同时,陈旧的思想观念已经无法抚去人们内心的疲乏,慰藉劳顿的心灵,急切需要新的思想和精神引领,以求在喧闹嘈杂的城市获取内心的宁静。而林清玄清新隽永的文字恰好飘然而来,填补了人们内心的空虚,镇定了躁动不安的心灵。读他的散文,仿佛有一种心灵净化的感觉,让人们不再停留于单纯盲目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占有,而是更多地去发现生活本质的美好。他曾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文中写道:清欢是什么呢?它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在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⑤正是这种平静美好的文风和意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也纷纷从林清玄的文字中获取生活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谛。许多身患重病、身处逆境的人就是靠着林清玄的书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更有杀人犯罪的牢狱之人在服刑期间在读过林清玄的书之后,只祈求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见林一面。还有许许多多被林清玄的文字感化的人们,前行在属于自己的漫漫人生途中。(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为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其作品更是多次打破出版记录,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而在林清玄成为佛教徒之后,他成功地将佛学智慧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用文学的语言宣扬佛教禅理。正如楼肇明先生曾在文章中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