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_第1页
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_第2页
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_第3页
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_第4页
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对)隆中对21文言文(对)隆中对21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是啊!这副对联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的象征。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他的风采。“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3.把握课文要旨及战略方针,理解隆中对所体

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积累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重点)(重点)(难点)3.把握课文要旨及战略方针,理解隆中对所体积累文言词汇,并

陈寿(233-297),晋朝史学家。字承祚(zuò),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贬黜。曾任著作郎、长平太守等职。主要著作有《三国志》等。陈寿(233-297),晋朝史学家。字承祚(zuò)

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念念不忘“兴复汉室”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他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图大事。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所以便称之为“隆中对”。对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控制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控制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时,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形成了《隆中对》,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一

读一读字音躬耕

陇亩

乐毅

遂诣亮

屏人

度德量力

沔不可胜数

好为《梁父吟》yuèlǒnggōngtúnyìbǐngqīngtuíduóshǔhàomiǎnfǔ一读一读字音躬耕陇亩乐毅二

写一写字形吴kuài(

民yīn(

)存xù(

帝室之zhòu(

)dān(

)食壶浆胄会恤殷箪二写一写字形吴kuài()(一)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1.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表示在某

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2.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三

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三文言知识积累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4.君谓计将安出古义:怎样;今义:安全5.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制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可能、

许可7.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部的边缘

海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

系的连词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三)一词多义1.身:身长八尺身体,名词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副词2.好:好为《梁父吟》喜欢,动词

外结好孙权向……示好,动词3.为:好为《梁父吟》唱,动词

谓为信然是,动词

以弱为强者成为,动词

贤能为之用读wèi,被,介词(三)一词多义4.然:谓为信然这样,代词

然操遂能克绍然而,连词5.将:君谓计将安出将要,副词

则命一上将将领,名词

将荆州之军率领,动词6.已:然志犹未已止,动词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副词4.然:谓为信然这样,代词7.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动词

信义著于四海信用,名词8.因:因屏人曰于是,副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介词9.诚: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实在,副词

诚如是如果,连词7.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动词10.以:以弱为强者从,介词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把,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来,连词11.之:时人莫之许也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

件事,代词

此用武之国结构助词,的

孤之有孔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10.以:以弱为强者从,介词12.国: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

此用武之国地方,名词13.用:遂用猖蹶因此,连词

贤能为之用利用,动词

此用武之国运用,动词14.谓:谓为信然说,动词

谓先主曰对……说,告诉,动词12.国: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15.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跟”“和”,介词

欲信大义于天下在,介词

出于秦川从,介词(四)词类活用1.因屏人曰使动用法,使……回避2.贤能为之用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5.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3.外结好孙权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4.内修政理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5.西和诸戎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6.南抚夷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7.思贤如渴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8.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10.保其岩阻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势险要的地方3.外结好孙权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点拨:……者,……也,表判断。2.抑亦人谋也

点拨:……也,表判断。

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点拨:为,表被动。

倒装句1.时人莫之许也

点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时人莫许之也”。2.欲信大义于天下

点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天下信大义”。省略句1.时先主屯新野

点拨:“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

2.君与俱来

点拨:“与”的后面省略“之”。3.因屏人曰

点拨:省略主语“刘备”。(六)成语积累1.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

长的贤人。2.天府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

国,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3.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军队受到

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4.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

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导思1.文中交代诸葛亮的爱好志向有什么作用?导思2:徐庶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爱好志向徐庶荐贤关键词:雄才大略导思3.针对刘备的询问,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得出什么结论?问计对策远见卓识导思1.文中交代诸葛亮的爱好志向有什么作用?导思2:徐庶为什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隆中对》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躬:亲自。陇亩:指田地。好(hào):喜欢。每:经常。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莫之许”,就是“莫许之”,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莫,否定形式的无定代词,没有谁。许,承认,同意。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注释:

第一段翻译课文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原文: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惟:只有。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信然,确实这样。注释: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译文:

原文: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惟:只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第二段器:器重、重视。岂:句中语气词,表商询,可译为“是否”。注释: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译文: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原文: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宜:应当。枉驾:屈尊。顾:拜访。注释:

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亲自去拜访他。”译文:原文: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原文: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诣:拜访。凡:总共。屏(bǐng):命人退避。倾颓:崩溃、衰败。⑤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注释:

第三段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了,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遭难出奔。译文:

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原文: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遂:就。用:因此。猖蹶:失败。已:止。安:怎样。出:产生。注释:

第三段原文: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译文: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第四段已:通“以”。并:一同。胜:尽。注释:

诸葛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的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人多得数不清。译文:

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第原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克:战胜。非惟:不仅。天时:天命、时机。抑:而且。人谋:人的谋划。挟:挟持、控制。诚:的确。注释:

争锋:争强、争胜。原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同他较量争强。译文: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原文: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国:地势。附:归附。为:被。可以:可以把。图:图谋、谋取。注释: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译文:

原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利:物资。尽:全部取得。东:向东。国:地方。殆:大概。所以:用来。注释:

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向东连接吴郡、会稽郡,向西通向巴郡、蜀郡,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而荆州的主人却不能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译文: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向东连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ꎬ物产丰饶ꎬ形势险固的地方。因:凭借。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注释:

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有上千里,是个条件优越的富饶之地,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译文: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有上千里,是个条件优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胄:后代。贤:有才能的人。岩阻:形势险要的地方。和:与……和好。诸戎:西部各少数民族。南:向南。夷越:泛指我国南部各族。注释:

修:治理、革新。政理:政治。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译文: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信用大义闻名天下,广泛招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形势险要的地方,向西与各少数民族和好,向南安抚那里的少数民族,对外结交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译文: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信用大义闻名天下,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将:率领。孰:谁。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诚:如果。注释:

一旦天下的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译文:

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原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兴:复兴。注释:

如果真像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译文:

原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兴:复兴。注释:原文: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太好了!”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亲密起来。译文:

第五段善:好。日:一天天。注释:

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原文: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第六段悦:高兴。犹:如同。愿:希望。勿:不要。注释: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作罢了。译文:

原文: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第四部分(⑥):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第三部分(③—⑤):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高明预见张本。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指出诸葛亮的特殊之处,为下文刘备三顾茅庐作铺垫。写刘备问计,诸葛亮纵论三分天下。成就霸业的对策,这是文章的主体。通过刘备之口,再次赞扬了诸葛亮的才干。第四部分(⑥):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第三部分(③

重点品析第一段课文第一段中交代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各有什么用意?

【答案】“躬耕陇亩”并不只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

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好为《梁父吟》”,

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

当时混战局势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诸

葛亮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说明诸葛亮和管仲、乐毅一样胸怀

大志,绝非庸人。重点品析第一段课文第一段中交代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各2.“此人可就见……”有什么作用?

【答案】“可就见,不可屈致”“宜枉驾顾之”

都显示了徐庶对诸葛亮的推崇,侧面烘托出诸

葛亮的非凡才能,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

葛亮作了铺垫。2.“此人可就见……”有什么作用?【答案】“可就阅读方法解密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方面,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另一方面,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托渲染。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答题模式: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表现了……。本题是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阅读方法解密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3.“凡三往,乃见”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

【答案】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地礼贤下士的

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视清高,决

不轻易出山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

诸葛亮,表明其为兴复汉室、谋图霸业而求贤

的真诚态度。3.“凡三往,乃见”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4.

刘备的话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本题运用要点概括法。刘备首先从“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

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

曹操)窃取政权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谦逊的口吻和坚定

的态度述说了自己“欲信大义于天下”的抱负。最后诚

挚恳切地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4.刘备的话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5.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曹操的?【答案】曹操的力量过于强大。曹操在官渡之战中

击败了袁绍,“以弱为强”,其地位日益巩固。诸

葛亮看出了他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得出“不

可与争锋”的结论;又在这个结论之前着一“诚”

字,强调了要尊重这个客观实际。

品析课文第四段5.诸葛亮是如何分析曹操的?【答案】曹操的力量过于强大。6.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孙权的?【答案】孙权的统治日益巩固。他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紧密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得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结论。“为援”,就是把孙权集团当作反曹的同盟或牵制曹操集团的力量。综上所述,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6.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孙权的?【答案】孙权的统治日益巩固。他不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

刘备的?【答案】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

能。所以诸葛亮“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答案8.诸葛亮为什么最后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

越条件?【答案】原因: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作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8.诸葛亮为什么最后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答案】重难点小结

这段文字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诸葛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重难点小结这段文字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诸葛亮先从形势谈

诸葛亮的话包括四点:(1)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2)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2)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4)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诸葛亮的话包括四点:(1)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9.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一方面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另一方面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9.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点拨:本题可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刘备有兴复汉室、伸张正义的抱负,能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对诸葛亮正确的建议给以高度的评价并积极采纳,善于发现、重用人才。诸葛亮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希望像管仲、乐毅那样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他清高自许,原则性很强,不是中意的人物,他是不肯随意出山的。他眼光敏锐,非常人所能相比,对当前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他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1.【形象探究】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答案】点拨:本题可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刘备有兴复汉室、伸张【答案】首先分析了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我,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曹操“不可与争锋”,而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其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是“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民殷国富”“刘璋暗弱”“不知存恤”,因此夺取荆、益二州的计划完全有实现的可能。然后指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完全可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难点探究】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首先分析了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我,采取不

隆中对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自比于管仲、乐毅联吴抗曹占据荆益自身优势内政外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徐庶推荐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刘备器重(侧面描写)隆中对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自比于管仲、乐毅联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塑造了一位古代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的光辉形象。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政治对策,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重点记叙诸葛亮的“对”,而略写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仅用“凡

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不说,

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重点记叙诸葛亮的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体现诸葛亮

的非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侧面描写

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表

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3.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文章一开始写“亮躬耕陇亩”,先言其身世平凡,接着写他的身形

和不同凡响的自比,在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后又以“时人莫之许也”和崔州平、徐庶“谓为信然”,介

绍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造成悬念。随后又通过

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并将其推荐给刘备,对诸

葛亮作进一步颂扬。对答部分则集中笔墨来表现诸

葛亮的才干。最后又通过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

鱼之有水也”的赞语,进一步衬托诸葛亮的才能。

3.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文章一开始写赞扬诸葛亮的诗歌(一)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赞扬诸葛亮的诗歌(二)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八阵图1.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薛能《并州寓怀》【赏析】人生中能遇到几个真正宽容你、支持你的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萍水相逢,却不舍不弃,怎不让你真心感动!知己是人生交往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感慨也好,感恩也罢,无知己时寻知己,有知己时须珍重。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译文】普通大众以财利为重,廉洁之士以名誉为重,贤能之人以志向为崇尚对象,圣明之人以精神为珍贵之物。1.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一、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

可兴”。2.略。点拨:要完成此题应先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进一步理清诸葛亮

隆中对策的思路。

一、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1.我没有正确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

(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

但是我的智谋有限,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

个局面)。度,duó,估量。遂,suì,于是、就。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

侯,(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挟,xié,挟持、

控制。诚,chéng,的确。

二、1.我没有正确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二、3.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召(他上

门)来。

将军(指刘备)您应该降低身份去拜访他。就,jiù,

接近、趋向。枉,wǎng,委屈。顾,gù,拜访。4.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汤来迎接将

军您呢?

箪,dān,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壶,hú,名词

用作动词,用壶盛。

3.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召(他上陈寿的《隆中对》结构严谨,文章围绕诸葛亮的对策这个中心,主要通过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中大部分内容是写人物的语言,对人物的行动写得很简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是写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中心人物是刘备。小说是以刻画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为中心的,对诸葛亮的才能主要用侧面烘托渲染的方法来表现。点拨:要答好此题,应对《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描述有透彻理解,再在此基础上与课文相比照。从笔法、结构、语言、表现手法、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比较。三、陈寿的《隆中对》结构严谨,文章围绕诸葛亮的对策这个中心,主要阅读课文第1—4段(亮躬耕陇亩……汉室可兴矣),回答问题。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有一人与诸葛亮齐名,他是__________。三顾茅庐庞统1.阅读课文第1—4段(亮躬耕陇亩……汉室可兴矣),回答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本题运用【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这里三个主谓短语属于并列词组,应该断开。2.//点拨: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本题运用【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唱《梁父吟》。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下文徐庶的推荐作铺垫。4.答题时要考虑内容上、结构上(引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呼应、过渡等)两方面的作用。点拨: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时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尽量用原文语句回答,原文中没有的用精练的语言概括)(1)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荆州、益州:_________________(4)诸戎、夷越:______________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诚不可与争锋。5.和、抚。夺取、占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了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雄心、有抱负,坚持不懈,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6.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了刘备对诸葛亮文言文(对)隆中对21文言文(对)隆中对21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是啊!这副对联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的象征。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他的风采。“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3.把握课文要旨及战略方针,理解隆中对所体

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积累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重点)(重点)(难点)3.把握课文要旨及战略方针,理解隆中对所体积累文言词汇,并

陈寿(233-297),晋朝史学家。字承祚(zuò),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贬黜。曾任著作郎、长平太守等职。主要著作有《三国志》等。陈寿(233-297),晋朝史学家。字承祚(zuò)

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念念不忘“兴复汉室”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他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图大事。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所以便称之为“隆中对”。对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控制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控制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时,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形成了《隆中对》,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一

读一读字音躬耕

陇亩

乐毅

遂诣亮

屏人

度德量力

沔不可胜数

好为《梁父吟》yuèlǒnggōngtúnyìbǐngqīngtuíduóshǔhàomiǎnfǔ一读一读字音躬耕陇亩乐毅二

写一写字形吴kuài(

民yīn(

)存xù(

帝室之zhòu(

)dān(

)食壶浆胄会恤殷箪二写一写字形吴kuài()(一)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1.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表示在某

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2.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三

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三文言知识积累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4.君谓计将安出古义:怎样;今义:安全5.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制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可能、

许可7.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部的边缘

海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

系的连词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三)一词多义1.身:身长八尺身体,名词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副词2.好:好为《梁父吟》喜欢,动词

外结好孙权向……示好,动词3.为:好为《梁父吟》唱,动词

谓为信然是,动词

以弱为强者成为,动词

贤能为之用读wèi,被,介词(三)一词多义4.然:谓为信然这样,代词

然操遂能克绍然而,连词5.将:君谓计将安出将要,副词

则命一上将将领,名词

将荆州之军率领,动词6.已:然志犹未已止,动词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副词4.然:谓为信然这样,代词7.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动词

信义著于四海信用,名词8.因:因屏人曰于是,副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介词9.诚: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实在,副词

诚如是如果,连词7.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动词10.以:以弱为强者从,介词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把,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来,连词11.之:时人莫之许也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

件事,代词

此用武之国结构助词,的

孤之有孔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10.以:以弱为强者从,介词12.国: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

此用武之国地方,名词13.用:遂用猖蹶因此,连词

贤能为之用利用,动词

此用武之国运用,动词14.谓:谓为信然说,动词

谓先主曰对……说,告诉,动词12.国: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15.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跟”“和”,介词

欲信大义于天下在,介词

出于秦川从,介词(四)词类活用1.因屏人曰使动用法,使……回避2.贤能为之用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5.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3.外结好孙权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4.内修政理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5.西和诸戎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6.南抚夷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7.思贤如渴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8.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10.保其岩阻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势险要的地方3.外结好孙权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点拨:……者,……也,表判断。2.抑亦人谋也

点拨:……也,表判断。

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点拨:为,表被动。

倒装句1.时人莫之许也

点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时人莫许之也”。2.欲信大义于天下

点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天下信大义”。省略句1.时先主屯新野

点拨:“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

2.君与俱来

点拨:“与”的后面省略“之”。3.因屏人曰

点拨:省略主语“刘备”。(六)成语积累1.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

长的贤人。2.天府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

国,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3.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军队受到

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4.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

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导思1.文中交代诸葛亮的爱好志向有什么作用?导思2:徐庶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爱好志向徐庶荐贤关键词:雄才大略导思3.针对刘备的询问,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得出什么结论?问计对策远见卓识导思1.文中交代诸葛亮的爱好志向有什么作用?导思2:徐庶为什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隆中对》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隆中对课件最新9上人教版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躬:亲自。陇亩:指田地。好(hào):喜欢。每:经常。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莫之许”,就是“莫许之”,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莫,否定形式的无定代词,没有谁。许,承认,同意。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注释:

第一段翻译课文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原文: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惟:只有。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信然,确实这样。注释: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译文:

原文: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惟:只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第二段器:器重、重视。岂:句中语气词,表商询,可译为“是否”。注释: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译文: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原文: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宜:应当。枉驾:屈尊。顾:拜访。注释:

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亲自去拜访他。”译文:原文: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原文: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诣:拜访。凡:总共。屏(bǐng):命人退避。倾颓:崩溃、衰败。⑤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注释:

第三段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了,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遭难出奔。译文:

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原文: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遂:就。用:因此。猖蹶:失败。已:止。安:怎样。出:产生。注释:

第三段原文: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译文: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第四段已:通“以”。并:一同。胜:尽。注释:

诸葛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的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人多得数不清。译文:

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第原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克:战胜。非惟:不仅。天时:天命、时机。抑:而且。人谋:人的谋划。挟:挟持、控制。诚:的确。注释:

争锋:争强、争胜。原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从弱者成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同他较量争强。译文: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原文: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国:地势。附:归附。为:被。可以:可以把。图:图谋、谋取。注释: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译文:

原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利:物资。尽:全部取得。东:向东。国:地方。殆:大概。所以:用来。注释:

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向东连接吴郡、会稽郡,向西通向巴郡、蜀郡,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而荆州的主人却不能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译文: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向东连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ꎬ物产丰饶ꎬ形势险固的地方。因:凭借。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注释:

原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有上千里,是个条件优越的富饶之地,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译文: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有上千里,是个条件优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胄:后代。贤:有才能的人。岩阻:形势险要的地方。和:与……和好。诸戎:西部各少数民族。南:向南。夷越:泛指我国南部各族。注释:

修:治理、革新。政理:政治。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译文: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信用大义闻名天下,广泛招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形势险要的地方,向西与各少数民族和好,向南安抚那里的少数民族,对外结交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译文: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信用大义闻名天下,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将:率领。孰:谁。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诚:如果。注释:

一旦天下的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译文:

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原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兴:复兴。注释:

如果真像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译文:

原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兴:复兴。注释:原文: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太好了!”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亲密起来。译文:

第五段善:好。日:一天天。注释:

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原文: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第六段悦:高兴。犹:如同。愿:希望。勿:不要。注释: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作罢了。译文:

原文: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第四部分(⑥):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第三部分(③—⑤):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高明预见张本。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指出诸葛亮的特殊之处,为下文刘备三顾茅庐作铺垫。写刘备问计,诸葛亮纵论三分天下。成就霸业的对策,这是文章的主体。通过刘备之口,再次赞扬了诸葛亮的才干。第四部分(⑥):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第三部分(③

重点品析第一段课文第一段中交代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各有什么用意?

【答案】“躬耕陇亩”并不只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

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好为《梁父吟》”,

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

当时混战局势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诸

葛亮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说明诸葛亮和管仲、乐毅一样胸怀

大志,绝非庸人。重点品析第一段课文第一段中交代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各2.“此人可就见……”有什么作用?

【答案】“可就见,不可屈致”“宜枉驾顾之”

都显示了徐庶对诸葛亮的推崇,侧面烘托出诸

葛亮的非凡才能,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

葛亮作了铺垫。2.“此人可就见……”有什么作用?【答案】“可就阅读方法解密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方面,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另一方面,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托渲染。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答题模式: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表现了……。本题是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阅读方法解密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3.“凡三往,乃见”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

【答案】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地礼贤下士的

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视清高,决

不轻易出山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

诸葛亮,表明其为兴复汉室、谋图霸业而求贤

的真诚态度。3.“凡三往,乃见”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4.

刘备的话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本题运用要点概括法。刘备首先从“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

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

曹操)窃取政权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谦逊的口吻和坚定

的态度述说了自己“欲信大义于天下”的抱负。最后诚

挚恳切地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4.刘备的话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5.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曹操的?【答案】曹操的力量过于强大。曹操在官渡之战中

击败了袁绍,“以弱为强”,其地位日益巩固。诸

葛亮看出了他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得出“不

可与争锋”的结论;又在这个结论之前着一“诚”

字,强调了要尊重这个客观实际。

品析课文第四段5.诸葛亮是如何分析曹操的?【答案】曹操的力量过于强大。6.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孙权的?【答案】孙权的统治日益巩固。他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紧密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得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结论。“为援”,就是把孙权集团当作反曹的同盟或牵制曹操集团的力量。综上所述,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6.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孙权的?【答案】孙权的统治日益巩固。他不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

刘备的?【答案】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

能。所以诸葛亮“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答案8.诸葛亮为什么最后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

越条件?【答案】原因: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作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8.诸葛亮为什么最后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答案】重难点小结

这段文字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诸葛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重难点小结这段文字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诸葛亮先从形势谈

诸葛亮的话包括四点:(1)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2)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2)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4)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诸葛亮的话包括四点:(1)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9.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一方面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另一方面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9.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点拨:本题可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刘备有兴复汉室、伸张正义的抱负,能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对诸葛亮正确的建议给以高度的评价并积极采纳,善于发现、重用人才。诸葛亮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希望像管仲、乐毅那样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他清高自许,原则性很强,不是中意的人物,他是不肯随意出山的。他眼光敏锐,非常人所能相比,对当前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他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1.【形象探究】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答案】点拨:本题可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刘备有兴复汉室、伸张【答案】首先分析了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我,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曹操“不可与争锋”,而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其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是“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民殷国富”“刘璋暗弱”“不知存恤”,因此夺取荆、益二州的计划完全有实现的可能。然后指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完全可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难点探究】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首先分析了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我,采取不

隆中对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自比于管仲、乐毅联吴抗曹占据荆益自身优势内政外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徐庶推荐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刘备器重(侧面描写)隆中对诸葛亮的身份、爱好及志向—自比于管仲、乐毅联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塑造了一位古代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的光辉形象。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政治对策,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重点记叙诸葛亮的“对”,而略写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仅用“凡

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不说,

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重点记叙诸葛亮的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体现诸葛亮

的非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侧面描写

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表

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3.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文章一开始写“亮躬耕陇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