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建设方案(201264批复定稿)_第1页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建设方案(201264批复定稿)_第2页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建设方案(201264批复定稿)_第3页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建设方案(201264批复定稿)_第4页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建设方案(201264批复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机构代码3634018496项目编号AH201112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批复公布)所属省份安徽省(省级教育部门盖章)主管部门淮南市教育局(盖章)编制人员丁士中编制日期2012年6月4日联系方式办公电机号子邮箱dsz234@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编制说明本文档内容传达至省级教育等有关部门,供其指导本地区项目学校编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时参考,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基础。各项目学校编制提交的《建设方案》作为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织专家复核和批复各项目学校建设资金预算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项目学校进行验收的重要依据。本文档内容包括了编制提纲框架,内容由省级部门指导项目学校填写。有关部门和专家将对《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提出要求和说明。同时,各项目学校要制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作为本校《建设方案》的附件。建设方案的正文字体为仿宋_GB2312,字号为四号,行距为固定值18磅。建设方案总字数控制在6-10万之间。序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有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校28年来,始终秉承“以创新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以质量铸品牌、以管理增效益、以特色展风采、以文化添魅力”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合作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将学校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和《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1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46号)文件精神,学校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织专家复核,依据《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4号),学校被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4号)要求,学校对安徽省、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实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淮南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在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建设方案。建设方案以“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以“立足淮南,面向全国,建成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打专业,集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于一体的区域引领突出、辐射作用卓著、服务功能强劲、办学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总体目标,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学校最终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建设方案分为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实施步骤、附件等七个部分。在“建设背景与基础”部分,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等方面论证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上级部门支持、学校发展现状、学校办学优势等方面论证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在“建设思路与目标”部分,提出了项目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在“重点建设内容”部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确定了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数字校园、校园文化两个重点建设特色项目;在“主要保障措施”部分,分别从机构设立、保障机制、过程管理、经费保障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项目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在“经费预算”部分,对项目建设资金总预算、不同来源资金预算、年度资金预算及不同来源资金投向做了阐述。项目建设资金总额为2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资金11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90万元;在“实施步骤”部分,将项目建设分解为设计准备、项目实施、总结推广三个阶段,并对项目实施阶段任务和目标分年度进行了阐述;在“附件”部分,学校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要求,制定了《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一)经济社会背景我国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步伐,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大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安徽省正在抢抓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861”行动计划,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正处在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淮南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面积2585平方公里,人口246万,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1984年淮南市与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淮南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过渡带上,千里淮河穿城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素有“中华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全国首个“亿吨级”煤电基地,华东的工业粮仓,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为支柱,医药、建材、纺织、机械、电子、轻工、高新技术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工业产品万余种。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5亿元,比2005年的263.6亿元增加341.4亿元,年均增长13.2%;全市财政总收入106亿元,比2005年增加67.5亿元,年均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51.7亿元,年均增长26.6%;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3.8%和77.9%。全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产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战略的实施,作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之一,淮南在《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进一步明确了“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思路,正在加紧实施“工业强市”、“五彩淮南”、“合淮同城化”、“一主两翼”、“创新推动”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着力拓展煤化工、煤制气等深煤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快速提升发展;以山南新区科技动漫研发基地等“五大文化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等“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强力推进,文化科技建设迈出新步伐;以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以10个左右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总投资200亿元以上的淮南旅游业呈现新力新势、新貌新局;以“加快建设山南新城区,强力改造山北老城区”、“统筹山南山北、统筹东西部城区、统筹城乡”为建设思路的提升城市品质的城市大建设,使建筑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凯盛重工有限公司煤机装备制造项目、陕西重卡集团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车项目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万泰电子煤矿安全控制数字化防爆电气产品产业化等重大煤矿应用科技项目、淮南斯迈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汽车用角度位置传感器及火线圈等项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项目产业相继落户并建成投产。全市宏观发展环境的积极改善,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加快,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急剧攀升。《淮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将达28万人,技能型人才将达到10.38万人。而现有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3.5万人,技能型人才约为7.14万人,人才资源总量、技能型人才需求约为4.5万人和3.24万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的独特背景,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二.建设基础(一)上级部门支持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安徽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战略目标,科学制定了《淮南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意见》。“十二五”期间,淮南市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将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的5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将投入达20亿的资金进行淮南职教园区建设,并优化整合全市职教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0年,淮南市政府、安徽省教育厅将学校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培育学校,省财政投入100万元资金作为培育学校建设资金,并确定学校为2011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学校。2011年,为了保证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了以孙全玉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和专家指导组,从组织上保证了项目建设工作有效推进。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及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确保创建成功,市财政先期投入1000万元配套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多次表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将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按照市政府统一规划部署,在即将开工的山南新区职教园区建设中,占地331亩的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将优先建设,第一家迁入。淮南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为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学校发展现状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111亩,建筑面积73415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814.9万元,开设专业15个,现有教职工199人,在校生4200余人,年均培训7600余人。建有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建设行业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校28年来,始终秉承“以创新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以质量铸品牌、以管理增效益、以特色展风采、以文化添魅力”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合作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相继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淮南市校园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学校办学优势1.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进展学校2006年加盟了江苏扬子江职业教育集团并成为董事单位,2009年牵头组建了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成员单位共同参加的淮南职业教育集团;1991年依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办了淮南市教育建筑工程公司,2007年引进了浙江乐清金达电子公司在校内建立电子元器件生产实习基地,2008年依托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开办了淮南谢家集教育服装厂,并先后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董餐饮投资公司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煤矿类、服务类专业及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中职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教学模式改革及课程建设取得突破学校以有效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多元教学模式,集成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部分精品课、示范课课例,建成了30个多媒体教室,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开发了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五彩淮南—淮南旅游》,参与了3本省级教材编写,组编了10本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书,注重收集课程的前沿信息,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到课程内容中。3.评价模式改革逐步推进,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按专业对接岗位的要求对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初步建立了企业评价制度、实习生毕业生调研反馈制度、竞赛活动评价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制度。近几年,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有157人在全国及安徽省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中获奖,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2.6%,就业率达98.7%。4.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内培、外引”和建立师资队伍阶梯培养机制,积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充足、结构相对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现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01人,“双师型”教师82人。从行业企业聘任的德艺双馨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40人。5.德育内容创新取得新收获,德育实践活动成绩突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延伸德育工作线,努力拓宽德育工作面,大力倡导“活动德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诚信和敬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的分层递进的德育内容体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近三年,学校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10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学校在2011年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中分别荣获省级复赛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决赛组织奖。6.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坚持“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师为本、教学以生为本、培养以能为本”的“四本”管理理念,积极推行“严字把关、勤字当头、细字入手、实字见效”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督导、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7.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建有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校园网,校内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覆盖所有教学场所、办公场所、实验实训场所及生活区域。配备了先进的具有三层交换技术的校园网核心交换机和汇聚层交换机、联想网域防火墙、服务器等设备。校园网建有OA办公平台、学校管理信息平台、教务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招生管理平台、校园新闻等功能模块,搭建了以外网宣传为主,内网应用为主的平台框架。8.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始终坚持“制度管理学校,文化熏陶学生”,从2007年至今,学校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净化绿化营造环境美、名师名生营造声誉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企业文化营造职业美”的思路,分别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年、巩固年、提高年、深化年、总结年”五个主题年活动,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强德爱生、严谨育人”的教风,“尊师守纪、好学进取”的学风,初步形成了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一.主要问题近年来,学校虽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队伍的规模不能适应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建设水平还不平衡,学科资源没完全实现有效整合,有待于加大改革与实践的力度。三是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规模、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四是校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有待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完善,合作的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五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现代化信息科技水平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引领发展的瓶颈之一。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秉承“以创新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以质量铸品牌、以管理增效益、以特色展风采、以文化添魅力”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合作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战略及淮南“四煤”发展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合淮同城化战略重要机遇,以产业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育人效益,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使学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三.基本思路(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按照“校企共建、突出重点、分步建设、自主创新、强化评估”的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走内涵发展、合作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安徽省职教大省建设做出贡献。(二)基本路径1.组建团队——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核心。对教师进行包含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的全面校本模块培训,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限逐步淡化,保证知识与技能体系实现由易到难的转化,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技能精湛、师德高尚、相对稳定的师资团队。2.打造品牌——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抓手。重点建设精品专业和特色项目,向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以卓越的追求、优秀的品质、独特的魅力打造品牌,进而通过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3.构建模式——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动力。全力构建具有能营造现代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职业环境的培养模式,使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长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4.深化课改——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根本。深化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促进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5.强化管理——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保障。在学校的统筹协调下,构建具有全覆盖、过程短、信息灵特点的专业教学部管理体制,积极鼓励专业教学部自主行使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师资培训等职权,不断实现专业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管理目标。(三)基本方法1.合理分工、明确任务——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目标责任,完善建设机制,创造配套条件,推进任务落实,确保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实施。2.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加强地方、学校、企业和专业统筹,突出重点建设任务,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成果质量。3.校企共建、科学推进——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产教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科学推进项目建设。4.强化评估、确保落实——建立计划实施进度和工作成效公示制度,加强工作评价和绩效评估,做到奖惩结合,督促目标任务落实。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立足淮南,服务安徽,辐射全国,通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打造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4个精品专业,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形成职业化校园文化,最终把学校建成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打专业,集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于一体的区域引领突出、辐射作用卓著、服务功能强劲、办学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二)具体目标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校企之间骨干聚合、双向融合、互设站点等方式,促进校企之间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进教、学、做相统一,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基本形成依托专业办企业、兴办企业促专业、校外基地学校化、校内基地企业化、组建集团集约化等工学深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使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推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到2013年,现代教学方式覆盖所有专业,现代信息技术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得到应用。3.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实现多元化办学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吸引兄弟职业院校和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加入淮南职业教育集团,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多元化办学之路,促进集团成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到2013年,扩建成企业成员不少于15个、成员总数不少于26个的淮南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淮南市建筑职教集团,提升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4.建立专业、课程、教材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教育内容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促进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积极打造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到2013年,建成4个精品专业,开发15本校本教材,建设22门精品课程。5.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完善“内培”“外引”机制和教师“阶梯培养”机制,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提高教师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到2013年,专业带头人不少于8名,骨干教师不少于19名,企业兼职教师不少于41名,每年选派1-3名教师出国研修,选派18-3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重点建设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7%以上。6.改革评价方法,创新评价模式在学校现有评价模式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统一,努力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到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8%以上,就业率达99.5%以上,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可。7.建成高水平数字化校园,形成职业化校园文化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促进专业建设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提高数字化教与学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完成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地域文化个性突出、职业文化氛围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基本形成职业化校园文化。(三)预期效益1.宏观效益(1)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各重点专业都与企业建立紧密的深度合作关系,学校办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服务力有效提升,对外合作与交流有新的突破,职业教育优质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教材等资源得以更好地引进,培训鉴定能力得到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学历教育在校生达5000人左右。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优势得以更充分的发挥,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其他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得到切实增强,年均社会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培训项目体系高端化建设进一步得到提升。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办学贡献率显著提高,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学校将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师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带动安徽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快速、均衡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3)办学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通过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理念更加先进,内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整体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升,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得到新的提高,形成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先进水平,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近期效益(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工学深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个方面得到创新和深化,一是在深化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上,依托职教集团实施工学交替,依托校外企业推行顶岗实习,依托校内企业实行产学结合。二是在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上,完善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实习的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特色更加明显,形成工学结合教育的长效机制。三是在双证融通上,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融入到企业现场和社会实践之中,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与行业共同探讨并完善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制度。(2)专业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主线,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行业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等4个重点专业,加快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水平。通过建设项目的实施,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能力,使学校专业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建设项目的实施,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全面创新,重点建设专业的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建设质量有较大提高,专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建成数字化教学精品资源库和素材库,建设成果向同类学校开放,教学互动更加便捷有力。(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师资管理制度、进修培训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师资培训模式,建立师资队伍阶梯培养的长效机制,以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全员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5)校企合作办学聚合力显著增强创新校企合作对话协作平台,扩大淮南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典型性园区、代表性行业、先进型企业合作继续拓展,校企合作制度在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推动政府、行业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校企融合发展,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制度更加完善,争取实现政校企三方互动发展。校企联合共建一批融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开放性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引企入校,形成依托专业办企业、兴办企业促专业、校外基地学校化、校内基地企业化等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电工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形成良好的开放共享机制,在同类学校中具备领先水平。(6)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切实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地域和时空的学校教育,实现校企之间更加便捷的互动式合作。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学校和师生对外合作交流,促进师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建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教育内容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部分重点建设内容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学校立足现状,面向未来,确定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等四个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确定数字校园项目和校园文化项目为学校重点建设特色项目,逐步建成以重点专业为引领、相关专业为支撑、专业与特色项目有机联系的专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一.需求论证(一)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1.行业背景分析机电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我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机电技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步伐加快,急需大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从事机电设备制造、操作、维护维修等工作。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瓶颈。淮南是我国13个亿吨煤基地和6大煤电基地之一,是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战略的实施,作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之一,淮南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淮南市在装备制造业和煤炭业方面的迅猛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大量的机电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人才需求分析根据淮南市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共有机电设备制造类企业318家,从业人员15955人,其中研究生为191人,占1.2%;大学本科为1643人,10.3占%;大专学历为2696人,16.9占%;中职或高中学历为4949人,占31%;初中及以下学历为6476人,占40.6%。通过市场调研,近80%的企业管理者认为,能够胜任机电类企业岗位工作最基本的员工学历应该是高中或中职,并且应经过严格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目前我市机电类企业有40.6%的从业人员为初中学历及以下学历,且多达60%以上并未经过专业岗位技能培训。我市职业学校每年能够提供的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不足600人,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到外地市就业,导致我市机电类企业用工缺口非常大,所以,机电类技能型人才存在很大的需求市场。(二)专业现状1.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2007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在校生536人,近三年毕业生双证书率95.2%,就业率99%。自开办起就重视校企合作,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已尝试进行“校企联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2.建立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25人,“双师型”教师22人,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2人,高级称职7人,有2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评员7人。3.实训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建有电工电子、维修电工、钳工、液压/气动、自动化生产线、电机维修与检测、单片机、PLC、机床电气维修、传感器、智能楼宇、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等13个实验实训室,320个工位,基本满足专业实训教学与对外技术服务。4.社会服务及办学成效良好经过几年的发展,专业在办学及社会服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学校依托本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国投新集职业技能鉴定所。近3年有4名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12名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带动电子、矿山机电等相关专业共同为淮南市下岗工人、农民工及企业在职员工培训达20856人次。(三)存在的不足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学生在企业进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还有待健全。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教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还有待加强。3.校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二.建设目标立足淮南,面向全国煤机装备及煤矿产业,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深化校企互动合作,完成“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构建体现企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情境。建立“内培外引”、“走出去、请进来”师资阶梯培养机制,建成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教学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内涵,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有机衔接,实现产学互动、校企共赢。最终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的精品专业,带动专业群发展,培养出数量可观、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建设思路积极融入淮南产业发展战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着力构建“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机电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根据企业岗位要求,科学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与先进企业、优质学校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建立“内培外引”、“走出去、请进来”师资阶梯培养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推行“企业访问工程师”制度等,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校企互动合作,健全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共建具有企业元素的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机衔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四.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凯盛重工有限公司、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淮南机电设备制造类企业合作,以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为载体,建立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顶岗实践相互交替,体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做”统一的“校企联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具体做法:(1)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校企共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向培训技能型人才。(3)校企共建(共同经营、利益共享)生产型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生产、研发任务。以加工制造真实产品为实训载体,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夯实基础、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综合实训,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同时,实训基地将按校企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第第一学年企业:学生专业认知实习职业认知企业实习回校学习职业认同学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专向技能训练第职业认同学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专向技能训练第二学年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回校学习顶岗实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回校学习顶岗实习企业:冠名班、学徒制培养班学生实习企业:冠名班、学徒制培养班学生实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技能训练职业熟练第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技能训练职业熟练第三学年图1图1“校企联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做法:第一学年,学生首先到企业进行机电专业的认识学习,然后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及专向课程学习及训练,冠名班及学徒制班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第三学年,学生在校外机电企业进行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顶岗实习,并完成由企业参与的毕业实习鉴定。2.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机电行业企业调研,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及课程开发专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科学分析机电企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结构,并进一步根据企业岗位具体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产品、安全、项目等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开发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将绘图员、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双证融通,构建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通过两年建设,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8%。“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三方面对专业进行改革。(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比如,在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政治课中加入就业指导、语文课中加入公文写作与技术文件编写及阅读等内容。(2)专业基础课程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面宽”为准,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比如,在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加入机械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CAD制图引入机械制图中。(3)职业能力课程改革遵循模块化原则,突出机电设备维修、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等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如图2,课程开发工作流程如图3,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体系如表1,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体系如表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语文体育政治英语数学职业生涯规划机械基础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与CDA电工电子基础维修电工操作技能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电子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装与调试PLC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图2课程结构课程开发项目组课程开发项目组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工作任务分析企业调研岗位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实施分析调研报告(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工作任务、工作项目、职业能力)课程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实训设备)图3课程开发工作流程表1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相关课程机电设备维修普通机床维修液压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零部件、设备检测1.识读机械零件图、液压图2.认识金属材料、常用机床及其结构、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3.识别基本电工电子元器件4.认识常用机床及其结构5.照明电路安装6.排除各类机床电气故障7.使用传感器及测量系统8.使用并调试可编程控制器9.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及电子线路维修电工钳工液压与气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机电设备操作普通机床操作液压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1.识读机械零件图、液压图、工艺流程卡2.认识金属材料、常用机床及其结构、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3.识别基本电工电子元器件4.使用机械加工夹具、使用机床加工零件5.使用传感器及测量系统6.使用并调试可编程控制器7.机床一级保养8.制定岗位生产和工作计划9.处理生产过程信息、现场管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及电子线路数控编程钳工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零部件、设备检测普通机床安装与维修液压机床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1.识读机械零件图、液压图、工艺流程卡2.认识金属材料、常用机床及其结构、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3.识别基本电工电子元器件4.使用机械加工夹具、使用机床加工零件5.照明电路安装6.排除各类机床电气故障7.使用传感器及测量系统8.使用并调试可编程控制器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及电子线路维修电工液压与气动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表2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体系职业资格种类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制图员制图员国家职业标准机械制图与CAD公差配合与测量装配钳工装配钳工(中级)国家职业标准机械制图与CAD装配钳工公差配合与测量维修电工维修电工(中级)国家职业标准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中级)国家职业标准电工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3.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数控加工技术》、《传感器》等6门精品课程建设,并力争申报成功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编写《钳工》、《机床电气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等3本“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计划表项目课程名称建设目标完成时间负责人建设经费(万元)中央资金其他来源资金合计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与CAD》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2012年齐兵62.58.5《电工电子技术》2012年葛本利62.58.5《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达到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2012年苗学武415《机床电气控制》2013年汤拥军415《数控加工技术》2013年邢波415《传感器》2013年赵岩415校本教材《钳工》出版2013年邱学军415《机床电气维修》出版2013年齐兵415《数控加工技术》出版2012年万家贵415合计=SUM(ABOVE)40=SUM(ABOVE)12=SUM(ABOVE)524.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两年建设,将钳工、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维修电工、电机安装与检修、PLC、液压与气动、自动化生产线等8个实训室全部改造成“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营造情境化教学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为平台,对钳工、维修电工、机床加工等实践操作要求高的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实例教学、现场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五合一”,即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5.评价模式改革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实现职业工种鉴定考核和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制度,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等方式,结合课程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测验、期终考试、实验实训实习、技能比赛、职业资格考证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建立企业评价制度及毕业生反馈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及岗位需求,努力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完善竞赛活动评价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6.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为引领,积极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完成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及电子教案的上传,开发网络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建成集展示与传播、学习与研究、互动与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兄弟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帮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从现有的教师中选拔2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从中央及地方配套资金中安排约4万元,有计划地安排到德国或其它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成为具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安排专业带头人每年到机电企业做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访问工程师,学习机电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把握机电行业的发展方向,参与企业的实用技术研发,培养成为机电行业专家。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科研研发队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培养指导专业骨干教师,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承接企业应用技术研发项目。2.骨干教师培养选拔6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安排骨干教师分批次赴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行为期不低于10天的考察学习,派往优质职业学校研修1个月以上,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的设计方法。每年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改攻关,考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机电行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每年至少撰写1篇学术或教研论文参加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论文评比,参与建设精品课程,参与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3.“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校级专业教师培训和到优质职业学校进行研修、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素质。到2013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机电行业、企业和高校中,聘请不少于10人、具备一定讲师或高级工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承担校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5.激励机制建设建立任人唯才、能上能下的岗位用人机制,制定并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从师资培养、管理、考核、分配等方面,为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专兼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活动确保激励机制建设落到实处,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继续开展“首席教师”评选活动;“优秀”系列评选活动,即评选“优秀”教师(包括兼职教师)、“优秀”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优秀”教案;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教学开放日活动等。将安排中央财政、地方配套与学校自筹共计6万元用于激励机制建设活动所需资金和获奖人员的奖励。(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结构,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讨专业建设工作,从市场调研、人才需求论证、招生策划、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到实习就业、质量评价等全过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指导并协调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到2013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企业技术、管理专家不少于6人,举行一次机电行业校企论坛。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校企共建,引进企业的生产项目、管理文化,按“生产车间”的模式对实训室进行改造,重点建设机械加工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新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同时,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企业生产任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由企业代表和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并对实习过程作出评价,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所了解。通过两年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实现“校内基地企业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表项目添置仪器设备名称数量预算资金(万元)中央资金其他来源资金合计合计————58100158扩建机械加工实训室数控车床2台2020数控铣床2台3030扩建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系统1套3030扩建液压/气动实训室液压与气动传动综合实训装置2套22022扩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1套2525新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室5自由度机械臂机器人10套6617自由度仿人形智能机器人5套88足球智能机器人4套88双足行走智能机器人5套44通用机器人套件10套55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与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机衔接,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通过两年建设,与10家机电类企业共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并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到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和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实现“校外基地学校化”。4.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作用,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一是加大冠名班建设力度,在已有“新集班”建设经验基础上,利用校企共建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再建2个企业冠名班;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选择1个班作为现代学徒制培养;三是加强与企业沟通,取得企业理解,与企业共同成立学生实习管理小组,制定实习计划,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机制,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培养和评价。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发挥学校作为淮南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的优势,依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为兄弟学校、企业和社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依托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平台,组织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机电设备制造、安装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企业培训员工达1000人次以上。加强对淮南及周边区域内兄弟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指导,向兄弟学校开放实训基地,提供不少于200人次的培训服务。

五.建设进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进度安排表建设内容预期目标第一年度第二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市场调研制度,初步形成“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完善“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深化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制定精品课程及校本教材建设方案,建设3门精品课程(省市校级各1门),编写1本校本教材。完善精品课程及校本教材建设方案,建设3门精品课程(市级1门、校级2门),编写3本校本教材。教学模式改革建成4个“理实一体化”教室。新建成4个“理实一体化”教室。评价模式改革实施多元化评价,形成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过程评价代替终结考试等评价模式,开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完善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过程评价代替终结考试等评价模式,开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建立企业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初步建成专业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完成主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素材案例上传。完善专业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功能,建成精品课程网站,建成网络试题库、在线考试系统。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新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培养3名骨干教师。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新培养3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5名技术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实优化机电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再从企业聘请不少于5名技术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建成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激励机制建设制定教师考核与奖惩制度,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与奖惩制度,促使教师潜能最大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例会,指导专业建设。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能,全过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促进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训室进行改造,校企共建机械加工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功能。校企合作扩建液压/气动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新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引进企业管理文化,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5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再建5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紧密合作,组建1个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做好学徒制培养的准备工作。校企紧密合作,新组建1个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开展学徒制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专业优势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培训,各类培训不少于500人次,为企业或兄弟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各类培训不少于500人次,对兄弟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进行指导,为企业或兄弟学校提供技术服务,专业辐射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六.资金预算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两年建设中需投入资金4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9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资金18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资金8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2万元。资金主要投向为: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142万元,师资队伍建设138万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210万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中央投入地方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合计合计290180812490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414课程体系建设1616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4010252教学模式改革1010评价模式改革15318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25732小计120202142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2014236骨干教师培养26184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1214228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012224激励机制建设2226小计70608138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1010校内实训基地建设6410016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8412校企合作模式创新164222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2小计10010082210其中添置实验实训设备费用58100158其中用于师资培训进修费用20525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由企业专家、高职院校名师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实施小组,确定教学专业部负责人为项目责任人,统筹规划专业建设,对专业建设实施工作进行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对专业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定期对专业建设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建设成果进行总结考评,从组织上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二)制度保障依据《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严格按照经批复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制定《工作例会制度》、《项目分工制度》、《集体研讨制度》、《过程监控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和《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实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三)经费保障专业建设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行业企业投入资金及学校自筹资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确保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切实履行专业建设资金预算、审批、支出程序,积极配合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上级教育、审计、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保证经费合理、规范使用,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四)过程保障根据专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合理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任务分工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全程监控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和招标建设项目中的仪器设备或其他物品,及时对各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取得经验迅速推广。八.预期效益通过两年的建设,形成“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式”课程体系和体现企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情境,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互动,校内外实训基地衔接更加紧密、功能更加完善,专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建成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教学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最终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的精品专业,带动专业群发展,成为淮南乃至安徽省机电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经济能力显著增强。专业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计划一、需求论证(一)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随着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中,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安徽省乃至全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具有巨大的就业空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产物——动漫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发展动漫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较快,一批动漫企业崭露头角,但也要看到,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差距更大。动漫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家将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动漫产业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加快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国家级基地标准,整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文化资源,把合肥、芜湖国家级基地打造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产业链结构完整的动漫和数字产业集聚地,跻身全国一流动漫产业基地的行列。加快省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马鞍山、淮南等地的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目前,淮南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正在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城市发展战略和“五彩淮南”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打造山南新区科技动漫研发基地、少儿艺术产业研发基地、花鼓灯演艺产业基地、焦岗湖影视基地、九龙岗影视基地“五大文化基地”和志高科技动漫园、淮河风情文化园、淮南子文化产业园、奥林匹克公园、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大产业园区”。文化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强力支撑,必然带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特别是动漫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淮南市政府联合当地煤电企业出资建造了志高动漫产业基地,该项目的立项以及打造将会为淮南的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园总投资约6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精心打造,是一个以创想、科技、欢乐、探险、时尚为主题的科技动漫产业园。淮南志高动漫园分产业核心区、动漫园区两部分。产业核心区是一个集创意、科技、娱乐、发明、动漫、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研究开发基地,动漫园区——“泰坦方舟”是一座集科技发明、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科技动漫四位一体化的国际化科技旅游示范区。投资60亿元的淮南志高动漫园作为动漫皖军的后起之秀,是安徽动漫产业的重大骨干项目,它的建立,标志着以合肥、芜湖为主干,以马鞍山、淮南为两翼的安徽动漫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淮南志高动漫园的优势在于以创新为动力,逐步打造出一条“创、研、产、销”一体的文化科技产业链,较好地解决了文化科技产业创新与创意、开发与研究、规模化生产及市场营销等从源头到末端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淮南的动漫产业初具雏形,动漫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动漫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有迫切的需求。作为在地方享有良好声誉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将义不容辞的承担动漫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功能。(二)专业现状我校动漫方向班起步于2009年,隶属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专业开办于1986年,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22人,高级职称7人,其中3名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师有多年从教经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专业实训设备价值401万元,现有在校生845人,近三年毕业生双证书率95.5%,就业率97%。学校拥有较为完善的办公自动化平台,所有计算机均通过100M光纤高速连接互联网。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摸索,我校动漫班的师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两年在淮南市技能大赛动画片制作项目活动中分获教师组、学生组全市第一,学生4人参赛获得3金、1银的好成绩,足以证明学校动漫教学能力领跑全市。专业教师的科研论文、自制教学课件在国家、省、市、区各级评比中屡屡获奖。由学生创作的动画作品在全国“文明风采”竞赛、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等评比活动中获得了诸多奖项。(三)存在的不足尽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受社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等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刚刚起步。2.熟悉企业生产特别是动漫企业生产的高水平技能型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培养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3.与企业全面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建设目标紧跟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着力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构建基于计算机信息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生产过程的专业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