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_第1页
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_第2页
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_第3页
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_第4页
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1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pathway

(上行传导通路ascending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motorpathway

(下行传导通路descendingpathway)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se2

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pathway

定义:

人脑通过各种感受器及相关的神经元链与内、外环境建立联系。这种由特定的神经元通过突触构成的神经元链,在中枢传导不同感觉的路径称感觉传导通路。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

sens3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周围感觉神经节内;

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

中枢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轴突上行投射至间脑,并大多都有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一般位于间脑。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4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5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该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两点距离的辨别觉、物体的纹理觉、质地觉等。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该通路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6(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7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进入脊髓后索。其中来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在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8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二核发出的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方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前缘,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二核发出的9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侧;

内侧丘系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侧。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10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1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12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

★由背核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纤维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延髓楔束副核发出的纤维组成楔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13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楔小脑束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14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PainTemperatureandTouch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15(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

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

通路

由三级神16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17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18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临床表现:

脊髓丘脑束或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的对侧。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19(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20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21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22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侧。

三叉丘系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侧。

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23三、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Pathway三、视觉传导通路24(一)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25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突:至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中枢突:至节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26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27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叉并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颞侧半的不交叉)。主要终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28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G)。

发出的纤维: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两岸(视觉区)。

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完成视觉防御性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分。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G29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致不同的视野缺损。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患侧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垂体瘤压迫)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颈内动脉瘤压迫)可致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区的损伤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损伤可致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30(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

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31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至瞳孔扩约肌。

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32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33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但光照健侧瞳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

临床表现患侧的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的现象。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对光反射均存在。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34四、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Pathway

由四级神经元组成。

四、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Pa35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蜗螺旋神经节。

周围突:分部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蜗神经前核和后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蜗螺旋神经节。

周围突36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发出纤维:大部分纤维横穿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

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37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横回(听觉区)。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38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生听觉明显障碍。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39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Vestibular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V40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和前庭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耳门进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前庭神经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41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核。

发出纤维:止于双侧的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部代表区。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核。

发出42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43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44

③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以维持身体平衡。

功能:前庭脊髓束和前庭小脑束共同完成眼注视与躯干、四肢姿势反射和平衡。

④至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等。

③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以维持身体平衡。

45临床表现:

前庭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和呕吐等反应。眼球震颤

nystagmus为眼球不自主和有规律的来回摆动,为平衡觉传导通路受到损害的特征性症状。

临床表现:

前庭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和呕吐等反应。46

六、嗅觉传导通路

olfactorypathway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六、嗅觉传导通路

olf47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鼻腔上部嗅粘膜的嗅细胞,兼有感受嗅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双重作用。

周围突:分布于嗅粘膜。

中枢突:组成嗅丝(即嗅神经,约20余条)穿过筛板,止于嗅球与嗅球内细胞构成突触联系。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鼻腔上部嗅粘膜的嗅细胞,兼有48

第二级神经元:

为嗅球内细胞。

发出二级纤维:形成嗅束,经外侧嗅纹投射至海马旁回钩及其邻近皮质。

临床表现:

两侧之间有较多纤维联系,中枢病变极少出现嗅觉丧失,但可出现幻嗅。

第二级神经元:

为嗅球内细胞。

发出二级49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50

七、味觉传导通路

gustatory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七、味觉传导通路

gustat51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膝神经节(CNⅦ)和上神经节(CNⅨ)内的节细胞。

周围突:分布于舌和会厌的味蕾。

中枢突:组成孤束止于孤束核。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膝神经节(CNⅦ)和上神经节(52第二级神经元:

位于脑干的孤束核。

发出纤维:通过中央被盖束投射到同侧的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为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发出纤维:投射到顶叶岛盖和岛周皮质。第二级神经元:

位于脑干的孤束核。

发出纤53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54小结:重点用线图表示下列传导束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3.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4.视觉传导通路小结:重点用线图表示下列传导束

1.躯干和四肢意识55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感觉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中枢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

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一般位于脊髓或脑干,其发出的轴突上行投射至间脑,并大多都有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

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一般位于间脑。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为假56不同部位损伤后的感觉障碍特点: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感觉障碍特点: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57∞延髓损伤:

延髓腹侧部的损伤:对侧躯干四肢的深感觉障碍。

延髓背外侧部的损伤: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障碍;同侧头面部的痛温觉障碍(延髓部损伤的特点为:感觉分离现象)。∞延髓损伤:

延髓腹侧部的损伤:对侧躯干四肢的深感觉障58

∞脑桥损伤及脑桥以上损伤(丘脑以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浅、深感觉)。

丘脑以上损伤(内囊损伤):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但痛觉障碍不明显,(为什么?)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单肢浅、深感觉障碍。

∞脑桥损伤及脑桥以上损伤(丘脑以下):

对侧偏身感59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致不同的视野缺损: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垂体瘤压迫):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颈内动脉瘤压迫):

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区的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如:右侧损伤可致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致不同的视野缺损:

①一侧视60

思考题:

根据所学的感觉传导通路试分析:

1.针刺右手小指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至大脑皮质?〔可用箭头示意其径路〕投射至何部位?

2.针刺左侧眶下孔处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至大脑皮质?〔可用箭头示意其径路〕投射至何部位?

3.右手握物,试述其产生的纹理觉和质地觉如何传至大脑皮质?〔可用箭头示意其径路〕投射至何部位?

思考题:

根据所学的感觉传导通路试61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62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pathway

(上行传导通路ascending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motorpathway

(下行传导通路descendingpathway)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se63

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pathway

定义:

人脑通过各种感受器及相关的神经元链与内、外环境建立联系。这种由特定的神经元通过突触构成的神经元链,在中枢传导不同感觉的路径称感觉传导通路。第一节感觉传导通路

sens64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周围感觉神经节内;

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

中枢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轴突上行投射至间脑,并大多都有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一般位于间脑。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65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66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该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两点距离的辨别觉、物体的纹理觉、质地觉等。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该通路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67(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68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进入脊髓后索。其中来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在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69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二核发出的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方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前缘,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二核发出的70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侧;

内侧丘系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侧。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71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72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73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

★由背核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纤维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延髓楔束副核发出的纤维组成楔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74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楔小脑束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75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PainTemperatureandTouch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Pathwaysfor76(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

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

通路

由三级神77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78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79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临床表现:

脊髓丘脑束或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的对侧。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80(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81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82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83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侧。

三叉丘系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侧。

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84三、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Pathway三、视觉传导通路85(一)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86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突:至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中枢突:至节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87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88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叉并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颞侧半的不交叉)。主要终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89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G)。

发出的纤维: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两岸(视觉区)。

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完成视觉防御性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分。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G90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致不同的视野缺损。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患侧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垂体瘤压迫)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颈内动脉瘤压迫)可致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区的损伤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损伤可致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91(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

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92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至瞳孔扩约肌。

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93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94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但光照健侧瞳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

临床表现患侧的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的现象。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对光反射均存在。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95四、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Pathway

由四级神经元组成。

四、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Pa96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蜗螺旋神经节。

周围突:分部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蜗神经前核和后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蜗螺旋神经节。

周围突97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发出纤维:大部分纤维横穿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

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98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横回(听觉区)。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99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生听觉明显障碍。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100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Vestibular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V101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和前庭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耳门进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前庭神经核。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102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核。

发出纤维:止于双侧的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部代表区。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核。

发出103感觉传导通路讲义课件104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105

③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以维持身体平衡。

功能:前庭脊髓束和前庭小脑束共同完成眼注视与躯干、四肢姿势反射和平衡。

④至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等。

③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以维持身体平衡。

106临床表现:

前庭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和呕吐等反应。眼球震颤

nystagmus为眼球不自主和有规律的来回摆动,为平衡觉传导通路受到损害的特征性症状。

临床表现:

前庭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和呕吐等反应。107

六、嗅觉传导通路

olfactorypathway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六、嗅觉传导通路

olf108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鼻腔上部嗅粘膜的嗅细胞,兼有感受嗅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双重作用。

周围突:分布于嗅粘膜。

中枢突:组成嗅丝(即嗅神经,约20余条)穿过筛板,止于嗅球与嗅球内细胞构成突触联系。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鼻腔上部嗅粘膜的嗅细胞,兼有109

第二级神经元:

为嗅球内细胞。

发出二级纤维:形成嗅束,经外侧嗅纹投射至海马旁回钩及其邻近皮质。

临床表现:

两侧之间有较多纤维联系,中枢病变极少出现嗅觉丧失,但可出现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