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博-法硕法学-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1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2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3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4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在富人区的她考研考博-法硕法学-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卷I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1.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等价有偿原则的是()。

A.遗赠扶养协议

B.离婚协议

C.监护协议

D.赠与合同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等价有偿原则不适用于有关身份关系,如离婚、收养、监护等协议,也不适用于部分财产法律关系,如赠与合同.但等价有偿原则适用于遗赠抚养协议,因为遗赠扶养协议既受民法典调整,也受继承法调整。

2.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49年

B.1953年

C.1975年

D.1982年

答案:B

本题解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953年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选举法。

3.关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以下哪一项表述是错误的?()

A.法以社会为基础,法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于社会

B.社会法以国家法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法建立在国家实在法基础之上

C.法通过对社会各种冲突利益的调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

D.虽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但宗教、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法律所不能代替的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法的基础。法以社会为基础,不仅指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而且还指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所以A项表述是正确的。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同时还可以说,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所以B项表述错误。法对社会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通过法律对社会机体的疾病进行治疗。所以C项正确。法律不是万能的,还必须有其他社会资源,如宗教、道德、政策等的配合才能使社会良好地运作,并且,法律也无法代替宗教、道德调整应由它们调整的事项。故D项表述正确。本题答案为B。

4.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另一方当事人为此支付报酬的合同是()。

A.委托合同

B.行纪合同

C.居间合同

D.信托合同

答案:C

本题解析:

《民法典》第424条规定,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5.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之中。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答案:A

本题解析:

【详解】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因此,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6.李某与刘某签订一房屋租赁合同。根据所学的民法典的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房屋租赁合同的期限为30年,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2)假如租赁期间房屋需要维修,承租人也要求维修,但由于没有维修,致使房屋侧墙倒塌,造成承租人财产损失,责任应当由谁承担?为什么?(3)为了美观舒适,承租人自己对房屋进行了装修,要求出租人按照装修费用的一半支付是否合理?为什么?(4)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将房屋转租,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解除?为什么?(5)在承租期间,出租人将房屋出售,是否需要承租人的同意?为什么?

答案:

本题解析:

(1)合同部分有效,部分无效。《合同法》第214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2)责任应当由出租人承担。《合同法》第216条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并在租赁期间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的用途。《合同法》第220条规定,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3)不合理。《合同法》第223条规定,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该承租人没有得到出租人的同意自己进行装修,违反法律的规定,因此要求出租人支付一半的费用是不合理的。(4)没有解除。《合同法》第224条规定,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将租赁物转租给第三人。承租人转租的,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5)不需要承租人的同意。但应当提前通知承租人。《合同法》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

7.魏某与桂某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某与桂某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行为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魏某与桂某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这是一种法律行为。

8.根据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宪法规范的最基本方式是()。

A.制定

B.认可

C.判决

D.惯例

答案:A

本题解析:

宪法规范的形成一般要通过法定主体依照法定的立宪程序或者其他程序来完成。从实践上看,宪法规范的形成有制定、认可、判决等。制定是形成宪法规范的最基本方式,宪法的主体规范都是以这一方式产生的。

9.甲将母亲的骨灰葬于乙村坟地时,将自己的一对手镯随葬。该手镯的所有权属于()。

A.甲母

B.甲

C.乙村

D.国家

答案:B

本题解析:

手镯在随葬之前,所有权属于甲。甲决定将手镯随母亲的骨灰葬于乙村,是对手镯行使处分权,其处分意思是将手镯埋藏于母亲身边,但是所有权没有发生变更,手镯的所有权依然属于甲。《民法典》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本题中,手镯的所有权人是明确的,所以该手镯的所有权不属于国家。

10.()时期的民主政权创设了管制刑。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D

本题解析:

【详解】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民主政权总结经验,为适应处理、改造大批反革命分子的需要,把将某些反动或破坏分子交由群众监督改造的做法,加以制度化,定名为管制。“管制”指反动分子向政府登记后,将其交当地政府及群众监督改造,令其每日或每周向指定机关报告其行动,限制其自由。ABC项不正确,因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解放战争之前的历史阶段,这三个时期的民主政权未设有管制制度。

11.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法律事实,另一个是()。

A.法律规范

B.法律行为

C.法律事件

D.法律适用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主要有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前提条件,它是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12.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包

A.不可抗力

B.受害人的故意

C.意外事件

D.受害人同意

答案:A、B、D

本题解析: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中第二十九条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而意外事件作为免责事由,仅适用于过错侵权,不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受害人同意,指受害人事先明确做出自愿承担某种损害结果的意思表示,且该自愿受损的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害人同意包括免责条款和受害人单方允诺,当其符合条件时,其为免责事由。

13.下列选项中,不必经过登记即可成立的民事主体是()。

A.某大学

B.某合伙组织

C.某个体工商户

D.某有限责任公司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对于学校的设立,不需要办理登记即可成立,而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有限责任公司则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才能成立,故选A项。

14.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式是

A.刑事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答案:A

本题解析:

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剥夺人的生命。

15.关于国务院的职权范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编制国家新一年度的预算

B.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C.同外国缔结条约

D.领导国防建设事业

答案:B

本题解析:

我国《宪法》规定,编制国家预算、领导国防建设事业、同外国缔结条约均属于国务院的职权,全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来领导。因此B不正确。

16.甲、乙、丙共有的牲口致他人损害,甲向受害人支付了全部赔偿金后,()。

A.有权选择乙或丙追偿2/3损失

B.无权要求丙、乙清偿

C.丙下落不明的,得要求乙清偿2/3损失

D.应分别向乙、丙追偿

答案:D

本题解析:

【详解】

根据我国民法规定,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有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有财产致第三人损害时,共有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受害人可以要求任一共有人承担全部赔偿的责任,在共有人赔偿全部损害之后,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要求其他共有人承担各自应当承担的份额。

17.刑事制裁与民事制裁的相同处表现在哪一方面?()

A.制裁目的

B.制裁程序

C.制裁方式

D.制裁机构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刑事制裁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民事制裁的目的在于补救受害人损失;在程序上,刑事制裁一般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民事制裁一般由被侵害人提起诉讼;刑事制裁的方式有限制、剥夺自由或者剥夺生命,民事制裁主要是对受害人进行财产补偿。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制裁机关都是人民法院。故选D。

18.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

A.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所有

B.国家所有

C.个人所有

D.法人所有

答案:B

本题解析: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此外,《宪法》也规定了:“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及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之外,属于国家所有”。本题即使不熟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也应该能够根据《宪法》的规定推测出正确的选项。

19.下列法律发生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的是()。

A.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

B.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

C.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

D.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立法法》第85条第1款的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故选A项。根据《立法法》第85条第2款的规定,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故排除B项。根据《立法法》第86条的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由制定机关裁决,故排除C项。至于D项,则没有必要裁决,因为新规定与旧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规定即可,故排除D项。

20.某公司向银行借款500万元,将10间厂房抵押给银行。银行对该10间房的抵押权是()。

A.救济权

B.请求权

C.从权利

D.形成权

答案:C

本题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査的是抵押权的性质。抵押权作为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属于从权利。抵押权不是救济权,也不是请求权或形成权。

21.甲(14周岁)拐骗一名女孩(15周岁),准备将其出卖,其间甲多次摸女孩的胸部,后因女孩哭闹不止,甲对其进行殴打,造成轻伤。甲的行为

A.构成拐卖儿童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强奸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或者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拐卖儿童、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不属于此8类行为。甲没有强奸的故意,仅有猥亵的行为,不成立强奸罪。所以甲不构成犯罪。

22.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是由()公布的。

A.子产

B.邓析

C.赵鞅

D.商鞅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公布的,故选A项。邓析是《竹刑》的制定者,赵鞅是我国第二次成文法的公布者,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律的制定者。

23.宋代的判例被称为()。

A.比

B.断例

C.条例

D.成例

答案:B

本题解析:

【详解】

宋朝对审判的典型案例加以汇编,称为“断例”。选项A不正确,比是汉朝的法律形式,又称决事比,是指在律无正条时,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或同类典型判例处断。选项C不正确,宋朝将皇帝和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加以汇编,称为“条例”。选项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24.按照我国选举法的规定,直接选举人民代表时,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的()。

A.1倍

B.1/2至1倍

C.1/3至1倍

D.1/5至1/2

答案:C

本题解析:

【详解】

2010年修改后的新《选举法》第30条第2款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5至1/2。

25.2007年甲因犯煽动分裂国家罪,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1年,2016年又犯参加恐怖组织罪,对于甲

A.应当从重处罚

B.应当附加驱逐出境

C.由于甲未从事任何恐怖活动,可以酌情宣告缓刑

D.由于甲是少数民族,为了民族团结,在执行刑罚过程中,可以酌情从宽适用假释

答案:A

本题解析:

所谓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甲构成特别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A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只有外国人犯罪,才可以单独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B选项错误。

26.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免除处罚

答案:D

本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7.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A.《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D.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C

本题解析:

北洋政府于1923年10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因系曹锟为掩盖“贿选总统”丑名而授意炮制,故又被称作“贿选宪法”,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28.甲明知乙意图杀人,仍为其提供毒药。第二天,甲后悔,向乙索回毒药,遭乙拒绝,乙于当晚投毒杀人得逞。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答案:D

本题解析:

甲明知乙要杀人为其提供毒药,是乙的帮助犯。A项,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乙已经着手杀人行为,不是犯罪预备,甲作为乙的共犯也不是犯罪预备。B项,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乙投毒杀人得逞,犯罪已完成。C项,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在共同犯罪中,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有效性,即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者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本题中,甲是帮助犯,他虽然后悔了,但是没有成功从乙处索回毒药,没有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不成立犯罪中止。D项,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既遂,则帮助犯也既遂。乙故意杀人既遂,因此,甲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29.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行使违宪制裁的机关为()。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实施、解释宪法、进行违宪制裁。选B。

30.甲与乙共谋后,分别从前、后门进入李家追杀李某,李某被甲追至后门处被乙一刀捅死。甲、乙的共同犯罪形式是()。

A.必要共同犯罪

B.简单共同犯罪

C.复杂共同犯罪

D.特殊共同犯罪

答案:B

本题解析:

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故意犯罪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按照能否任意形成为标准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必要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如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本题中的杀人并不是必要共同犯罪。(2)按共同犯罪形成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本题中的行为是经过甲乙二人共谋后的行为,所以是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3)按照有无分工为标准可以分为简单犯罪和复杂犯罪。简单犯罪又称为共同正犯,所有犯罪分子都是实行犯,处罚原则是“部分实行,全部负责”。复杂犯罪中存在着不同的分工,有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等区分。本题中二人从前后门分别追杀,实际上并没有分工区别,所以是简单共犯。(4)按照有无组织为标准可以分为一般犯罪和特殊犯罪。特殊犯罪即犯罪集团,要求三人以上构成,本题中显然没有这种条件。注意联系犯罪集团的特征等问题。综上,本题答案为B。

31.下列犯罪中,属于渎职罪的是()。

A.私放在押人员罪

B.挪用公款罪

C.包庇罪

D.刑讯逼供罪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挪用公款罪是贪污贿赂犯罪的一种。包庇罪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刑讯逼供罪是侵犯人身权利罪的一种。故选A项。

32.下列选项中,构成共同侵权的是()。

A.甲的人身伤害系甲本人和乙的行为共同所致

B.丙唆使8岁的丁殴打戊,丙、丁构成共同侵权

C.己指使庚打辛

D.赵某挑开钱某家的蜂窝蜇伤孙某,赵某和钱某构成共同侵权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A项属混合过错,而不是共同侵权。混合过错是指在受害人也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而共同侵权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故A项不构成共同侵权。根据《民通意见》第148条的规定,B项不构成共同侵权。根据《民法典》第127条的规定,D项不构成共同侵权。故选C项。

33.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国家权力机关

C.一般人民团体

D.群众自治组织

答案:A

本题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或群众自治组织。它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它在我国民主参政体系下居于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的政治特色,在国家政治运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某省高院下文称,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对高学历经济犯罪的罪犯适用减刑、假释,可以从宽掌握,给予优待。这违反了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明确性原则

答案:B

本题解析: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它意味着刑法适用平等原则要求,对所有的人,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刑的标准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规定处理,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或者优待。本题中对高学历犯罪人适用刑罚进行优待,属于不合理的归罪方式,违反了刑法适用平等原则,B选项最符合题意。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A选项不符合题意。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本题没有说明刑罚与犯罪适应问题,C选项不符合题意。明确性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中的一方面,D选项不符合题意。

35.关于社团法人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团法人是社会团体法人的简称

B.社团法人以人的集合为成立基础

C.社团法人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D.社团法人的设立行为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答案:B

本题解析:

社团法人是大陆法系国家在私法人中,根据法人成立基础不同,设立的与财团法人相区别的一类法人。社团法人成立基础是人的集合体,即社员的集合体;财团法人的成立基础是财产的集合体。社会团体法人是指由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宗教等活动的各类法人。我国的社会团体法人包括基金会等财团法人,因此,社团法人不是社会团体法人的简称。社团法人中,既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成立的,也有以营利为目的成立的。由于社团法人的设立必须是人的集合体,要设立法人必须有设立者之间的协议或章程,因此,设立行为不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综上述,只有B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36.有权解释宪法的国家机构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政协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依照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

37.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列财产中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是()。

A.黄金

B.热水器

C.冰毒

D.大熊猫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善意取得既可以适用于动产,也可以适用于不动产,但法律规定禁止流通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如贵重金属(黄金、白银、铱等)、毒品(海洛因、可卡因、大麻、鸦片、冰毒)、麻醉品(如杜冷丁)、国家专有财产(如珍稀动植物)、盗窃物、赃物等不适用善意取得。故选B项。

38.甲冒充负责征兵工作的军官,向一家长谎称可帮助其子入伍,索要了5000元现金。对甲的行为()。

A.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B.应以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

C.应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

D.应以诈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

答案:C

本题解析:

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是指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冒充军人进行行骗;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欺骗活动。通常情况下,如果冒充军人骗取数额巨大财物的,宜定诈骗罪;数额达不到巨大标准的,宜定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本案中,甲冒充征兵工作的军官,索要了5000元现金,不属于数额巨大,应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

39.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之一是()。

A.未遂犯

B.防卫过当

C.犯有较轻之罪而自首的

D.预备犯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预备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的,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排除A项和D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较轻又自首的,可以免除处罚。排除C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故选B项。

40.下列情形中,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是()。

A.某县法院院长甲目睹身为县财政局局长的妻子收受其下属的巨额贿赂,不予阻止

B.乙见室友在门口遭遇持刀抢劫,因害怕将房门反锁导致室友无处躲藏被刺成重伤

C.收养人丙发现所收养的两岁小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致其饿死

D.丁在妻子难产时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妻子难忍疼痛从病房楼跳下身亡

答案:C

本题解析:

不作为构成犯罪,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①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即,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③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A项,甲作为丈夫,不负有法律上明文规定的阻止妻子收受贿赂的义务,因此其行为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B项,乙不负有救室友的特定义务,室友的死亡也并非行为人先前行为所致。因此,乙的行为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C项,丙在收养两岁小孩后,便与其形成父母子女关系,丙具有法定的抚养照顾小孩的义务。但是丙没有履行其法定义务,造成小孩饿死,其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项,妻子跳楼身亡与丁拒绝签字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丁拒绝签字的行为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41.某选区共有选民14000人,王某是数位候选人之一.根据《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王某可以当选的情形是()。

A.加投票的人数为6995人,获得选票6990张

B.参加投票的人数为8200人,获得选票4500张

C.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3600人,获得选票6500张

D.参加投票的人数为14500人,获得选票13000张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选举法》第41条第1款的规定,在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本题中选民共14000人,参加投票选民过半数即为7001人,A项中参加投票的选民没有过半数,故应排除。C项中参加投票的人数虽超过半数,但代表候选人获得的选票没有过半数(6801人),故应排除。只有B项符合当选要求,故选B项。根据《选举法》第40条的规定,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选举无效,故排除D项。

42.故意杀人罪(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A.基本的犯罪构成

B.修正的犯罪构成

C.派生的犯罪构成

D.减轻的犯罪构成

答案:B

本题解析: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主要体现在定罪作用上的不同。基本的犯罪构成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单独实施且犯罪既遂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刑法总则规定的犯罪构成,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而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主要体现出对量刑的影响。前者是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后者是对具有较轻或较重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本题中的故意杀人罪(未遂)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故选B。考生应注意,修正与派生的犯罪构成反复在选择题中考查。修正的犯罪构成主要指犯罪的形态,而派生的犯罪构成侧重于结果。对于此点能分清楚即可。

43.甲、乙双方在油画买卖合同中约定:“本合同一式三份,经双方签订后生效。甲、乙各执一份,见证律师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约定中包含了合同生效的条件

B.该约定是甲乙双方所确立的授权性规则

C.该约定是甲乙双方所确立的义务性规则

D.该约定不关涉甲乙双方行为的法律后果

答案:A

本题解析:

【详解】

按照内容规定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可为模式”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应为或勿为一定行为的规则。显然此约定没有这种规定,故B、C错误。此买卖合同约定了“经双方签订后生效”,这是合同生效的条件。故A正确。该约定涉及了甲乙双方行为的法律后果,故D错误。

44.在汉朝,“德主刑辅”的思想确立于()

A.汉文帝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汉景帝时期

答案:B

本题解析:

经过休养生息,汉武帝时国家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治世思想,汉武帝决心改消极姑息的“无为而治”为积极进取的“有为而治”,因而采用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45.关于法的社会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是法的社会作用的重要表现

B.法律维护统治阶级中每个人的利益

C.法维护的是统治阶级整体的长远利益,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违背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也受到法的制裁

D.阶级对立社会的法,除了维护阶级统治这一核心作用,还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答案:B

本题解析:

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两方面。AD正确。法维护的是统治阶级整体的长远的利益,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违背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也会受到法的制裁。统治阶级需要用法来规定和确认他们自己内部各阶层、集团的相互关系,以此建立起个人意志服从整个阶级的关系,通过这种服从,确保其成员的权利的实现,解决其内部因财产、婚姻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其内部和谐一致。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46.某年元旦前,张某给田某寄去一张有奖明信片,并戏称:“得奖了别忘请客”。田某将此明信片转送给金某,并与其约定一旦得奖则奖金两人平分。开奖时,该张明信片中了大奖,奖金2000元。为此笔奖金的分配,张某、田某与金某发生争执。依据民法原理,此笔奖金应

A.归张某所有

B.由张某、田某共有

C.归金某所有

D.由田某、金某共有

答案:D

本题解析:

首先本题中张某和田某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赠与的法律关系,由于赠与行为的无偿性,使得张某不享有奖金的所有权。金某和田某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附条件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田某和金某约定得奖时二人平分奖金,即为一个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故得奖后奖金由二人共有。答案为D。

47.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不当得利主张请求权的情形是()。

A.甲为自己正在读大学的弟弟乙支付学费,后甲要求乙返还

B.丙明知不欠丁的钱而执意向丁还钱,后丙要求丁返还该金钱

C.张某偿还了欠李某的赌债,后张某要求李某返还赌资

D.陈某和吴某同在河边放牛,后陈某的一头牛走人吴某的牛群中,而吴某对此并不知情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对于基于抚养、扶养、赡养等道德义务性质的给付,如对无扶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扶养义务而予以扶养、养子女对生父母给付赡养费、他人结婚生子而给予贺礼、给他人祝寿给予的贺礼等,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此外,赠与反悔、超过诉讼时效的债务、慰问金、对无因管理人给予报酬、债务人提前偿还未到期的债务、明知不欠债而清偿以及基于不法原因的给付等也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如:行贿受贿;夫妻一方与他人通奸,向发现者支付金钱;用金钱收买杀手,因未获成功而要求杀手返还金钱。另外,对于赌博之债也不能适用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故选D项。

48.下列选项中,主观方面可以表现为过失的是()。

A.放火罪

B.虐待罪

C.危险驾驶罪

D.食品监管渎职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方面可以表现为故意或过失,而放火罪、虐待罪、危险驾驶罪主观只能表现为故意。

49.甲公司在报纸上发布广告,称其有某品牌汽车待售。每辆价格10万元,广告有效期为7日。广告发布的第5天,乙公司派人带上支票前往甲公司购车,但车已全部售完,未能成交。乙公司遂诉至法院要求甲公司承担民事责任。下列判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甲公司发布广告的行为属于要约邀请,乙公司的行为属于要约,甲公司无需对乙公司承担民事责任

B.甲公司发布广告的行为属于要约,乙公司的行为属于反要约,甲公司无需对乙公司承担民事责任

C.甲公司发布广告的行为属于要约,乙公司的行为属于承诺,甲公司应当对乙公司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D.甲公司发布广告的行为属于要约,乙公司的行为属于承诺,甲公司应当对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答案:D

本题解析:

根据《民法典》第15条的规定,商业广告等属于要约邀请,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条件,即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内容具体明确的,视为要约。本题中,甲公司发布广告的行为属于要约,而乙公司的行为属于承诺,甲乙双方合同已经有效成立,故甲公司应当对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属于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下的信赖利益损失责任,其往往发生于缔约之际,导致的是合同不能成立、合同无效等情况;而违约责任则发生在合同已经有效缔结之后,与其相联系的事实是履行不能。

50.“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于()。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D

本题解析:

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于其担任陕甘宁边区陇东专署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期间,属于抗战时期,故D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共45题)1.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适用中国刑法的必要条件有

A.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B.犯罪地国家与我国订有引渡条约

C.该外国人在外国没有为此受过审判

D.我国刑法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答案:A、D

本题解析:

刑法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体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对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第二,对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本题涉及第二种情况。我国法律规定,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由此,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可以适用中国刑法的必要条件包括:(1)该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和公民犯罪;(2)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3)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所以,就本题而言,题目中已经提到了条件1,答案中涉及条件2和条件3,故选A、D项。

2.甲、乙两人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甲生气,挥刀砍向乙,致乙死亡。事后,甲与乙的妻子在中间人的调解下私了。后乙父母在得知儿子身亡后坚决不同意私了,向当地公安机关告发。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移送检察院,法院判处甲无期徒刑,同时判决甲向乙家属承担民事责任。就本案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案件形成多种法律关系

B.甲与乙的家属之间形成实体法律关系

C.引起甲和司法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属于法律行为

D.该案件中,甲与检察院之间存在法律关系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详解】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本题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关系包括甲和乙之间的人身伤害法律关系,检察院和甲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法院和甲之间的审判法律关系等。由于甲的恶意法律行为导致乙死亡,乙的家属就与甲形成了要求赔偿损失的实体法律关系,即作为法定继承人的乙的家属享有向甲主张赔偿的请求权,甲有责任向乙的家属履行义务。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情况或者现象。按照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可以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当事人的意志在法律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本题中甲的恶意法律行为导致了相应的法律关系的形成,因此引起甲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属于法律行为,而不是法律事件。

3.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理解中,正确的有()。

A.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我国刑法分则体系主要以同类客体为基础加以构建

C.一般客体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D.重婚犯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婚姻自由权利

答案:A、B、C

本题解析:

A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而犯罪对象是它的载体。

B项,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十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

C项,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体。

D项,重婚罪侵犯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4.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A.人权是人类普遍享有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剥夺本国公民的人权

B.基本人权范围的确定和人权保护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的干涉

C.集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人权,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

D.只有在一国大规模侵犯本国人民或他国人民的人权时,国际社会才应当起来制止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详解】

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1)人权是人类普遍享有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剥夺本国公民的人权。(2)基本人权范围的确定和人权保护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的干涉。(3)只有在一国大规模地侵犯本国人民或他国人民的人权时,国际社会才应当起来制止,但必须慎重,尽可能不使用武力。(4)中国政府尊重并保护本国公民的人权,积极促进人权保护的发展。(5)集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人权,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本题选项都正确。

5.我国刑法第38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对该规定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正确理解有

A.“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

B.“为他人谋取利益”必须发生在得到他人财物之后

C.“为他人谋取利益”中的利益既包括正当利益,也包括不正当利益

D.“为他人谋取利益”既是收受型受贿罪的要件,也是索取型受贿罪的要件

答案:A、C

本题解析:

受贿罪主要有三种行为方式:(1)索贿,即主动向他人索要贿赂,有索贿行为即可构成受贿罪,而不考虑是否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故D选项错误。(2)收受他人主动给予的贿赂,须为他人谋取利益。这里的“为他人谋利”应理解为国家工作人员许诺为他人谋利,而不要求是实实在在地谋取了利益。这里的许诺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而这里的“利益”既可以是正当的利益,也包括不正当的利益,故选项C正确。(3)斡旋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注意斡旋受贿中,为他人谋取的只能是不正当的利益。受贿罪是非常重要的罪名,其具体犯罪构成需熟悉掌握。斡旋受贿的具体构成要件需明确。

6.在法的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B.法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促进了法的产生

D.为了处理日益增多和复杂的事务,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精解】A、B、D项明显可以成立,C项也正确的理由在于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这是促进法产生的重要原因。

7.下列选项中,无需登记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有()。

A.甲公司将其股权出质给银行

B.乙公司将其轮船的所有权转让给高某

C.丙公司通过拍卖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D.丁农户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钱某

答案:B、D

本题解析:

根据《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规定,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因此股权出质须办理登记才能设立,A项错误。根据《物权法》第24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轮船的所有权转让,无需登记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但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B项正确。根据《物权法》第139条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时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放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因此建设用地使用权需要经过登记才能取得,C项错误。根据《物权法》第129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D项正确。

8.甲有四匹马要卖掉,便对乙方说:“你先牵回去试用一个月,满意的话你就买下,价款5000元。”乙牵回了四匹马,未付款。根据民法原理,请回答(6)设试用买卖期限届满,乙决定购买该四匹马,但5天前甲与戊又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将该匹马卖给戊,现戊由于不能取得该四匹马,欲起诉甲,依照法律戊可以向甲主张何种责任?

A.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B.主张违约责任

C.主张赔偿损失

D.主张继续履行合同

答案:B、C

本题解析:

BC正确首先题中交代戊不能取得该马戊应当向甲主张何种责任所以对于戊来说已是事实上的履行不能所以D错对于A此题中没交代戊是否知情和甲是否隐瞒事实甲只是有可能存在缔约过失责任但不确定而B甲与戊签订马匹的买卖合同因为甲的原因而不能交付所以戊可以向甲主张违约责任C违约责任是赔偿责任的前提赔偿责任是违约责任的方式之一合同发生违约当事人可以主张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和履行不能的赔偿责任所以题中戊可以向甲主张因违约而造成的比如订立合同之后前期所做的工作的损失假如戊盖马圈等所支出的费用所以戊可以向甲主张损害赔偿所答案最优的应该是BC

9.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土地立法文件有()。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A、B、C

本题解析:

【详解】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土地立法文件有《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性文件。

10.下列各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是()

A.财政经济委员会

B.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C.外事委员会

D.法制办公室

答案:A、B、C

本题解析:

全国人大目前设有九个常设委员会,分别是民族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11.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是为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审理案件提供说明。这种解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对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而使理解和执行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解释,赋予比较概括、原则的规定以具体内容

B.通过法律解释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情况

C.对适用法律中的疑问进行统一的解释

D.对各级法院之间应如何依据法律规定相互配合审理案件,确定管辖以及有关操作规范问题进行解释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以上列举的各项均属于司法解释的作用体现,此外还有通过解释活动,弥补立法的不足。

12.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

A.应当真实

B.当事人如发生误解,民事行为即可撤销

C.如有欺诈、胁迫,该民事行为无效

D.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答案:A、C、D

本题解析: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因此当事人如发生误解应属于重大误解才可以撤销。因此,B错误

13.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包括()。

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

B.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

C.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的形成

D.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的传播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精解】宪法在近代产生不是偶然的,具有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础;最后,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的发展,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的传播,为近代宪法的产生造就了思想条件。可见,备选项都应选。

14.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各边区刑事立法确定的主要罪名有哪些()

A.汉奸罪

B.破坏坚壁财物罪

C.贪污罪

D.赌博罪

答案:A、B、C

本题解析:

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各边区刑事立法的主要罪名有:汉奸罪、破坏坚壁财物罪、贪污罪。

15.根据《物权法》规定,下列由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业主共同决定的事项中,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的有()。

A.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B.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C.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

D.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答案:B、D

本题解析:

《物权法》第76条规定,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①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②制定和修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规约;③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④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⑤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⑥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⑦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决定前款第5项和第6项规定的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前款其他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16.能够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包括()。

A.侵权行为

B.民事法律行为

C.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D.事实行为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详解】

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合法行为又可以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不合法行为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等。故四个选项均正确。

17.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诉愿权包括()。

A.批评、建议权

B.申诉、控告、检举权

C.取得国家赔偿权

D.集会、游行、示威权

答案:A、B、C

本题解析:

【精解】在我国,公民的诉愿权是对公民的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以及取得国家赔偿权的统称,故选A、B、C项。

18.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适用社区矫正的对象包括()。

A.被裁定假释的犯罪分子

B.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D.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答案:A、B、C

本题解析:

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即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不脱离社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的5种罪犯。

D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54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可见,只有被剥夺政治权利且在社会服刑的人员才可以适用社区矫正,如果被剥夺了政治权利而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便无法适用社区矫正。

19.物权的基本原则有()。

A.物权法定

B.一物一权

C.公示、公信

D.物权无因性

答案:A、B、C

本题解析:

【精解】物权的基本原则有三:物权法定,一物一权和公示、公信,故选A项、B项和c项。注意:第一,公示、公信系一个原则,不要分开。第二,物权无因性理论系德国物权法理论,我国不承认物权的无因性。

20.下列哪些概念判断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

A.社团法人

B.营利法人

C.财团法人

D.私法人

答案:A、B、D

本题解析:

【详解】

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的集合体,因此是社团法人。有限责任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为营利法人,而非公益法人。有限责任公司并非以股东捐献的财产为基础而设立的,故不是财团法人,而是社团法人。有限责任公司是自然人设立的追求私人目的的私法人,而非为完成公共职能的公法人。

21.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

A.依法治国

B.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答案:A、C、D

本题解析:

【精解】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

22.《刑法》第171条第1款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是指可以并处罚金,而不是应当并处罚金

B.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都是故意犯罪,但运输假币罪只能是直接故意,而出售、购买假币罪只能是间接故意

C.根据故意犯罪的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出售、购买假币罪也以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为前提

D.运输假币罪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但出售、购买假币罪不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

答案:A、B、D

本题解析:

【详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规定,刑法规定“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判处主刑的同时,必须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刑法规定“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及犯罪分子的财产状况,决定是否适用财产刑。刑法没有限制故意犯罪的具体形式,运输假币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形式。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出售、购买、运输的物品是假币才能构成犯罪。

23.法律不是万能的,导致法律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有

A.法律的实现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

B.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动性之间存在矛盾

C.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制约和影响

D.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调整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法律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法的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制约;法的实施受蒸煮、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故本题全选

24.根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的有()。

A.捐赠的赈灾款

B.捐赠的抢险物资

C.经过公证的赠与

D.捐赠养老设备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精解1《民法典》第188条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

25.甲将一幅名画出售给乙,约定1个月后交付。但丙愿出更高的价格,甲遂将画卖给丙,并当场交付给丙。在此情况下,乙应该怎么办?()

A.乙有权要求丙将画交付给自己,因为其与甲的买卖合同成立在先

B.乙有权要求甲交付该画,甲应当向丙请求返还该画,而丙亦应当返还

C.乙无权要求丙交付该画,因为丙已取得该画的所有权

D.乙有权要求甲承担不履行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

答案:C、D

本题解析:

【详解】

此题中,甲、乙买卖名画,但未交付,因此画的所有权未移转给乙。在交付给乙前,甲将画卖给丙,并交付给丙,画的所有权移转给丙,丙为画的所有人。乙无权要求甲将画交付给自己,乙只享有对甲的债权,不享有对画的物权;乙不能以自己的合同在先为由,要求画的交付,因为债权是平等的,不因时间的先后而异;但乙可以基于履行不能请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26.根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有()。

A.附随的售后服务

B.商业秘密

C.无效合同

D.如实告知义务

答案:B、C、D

本题解析:

【精解】附随的售后服务是在合同达成后形成的义务,该义务在性质上属于后契约义务,违反后契约义务,应当按照违约责任处理;商业秘密可以在缔约之际因当事人接触而获得,也可能在合同达成后获得,如果合同没有达成而泄露商业秘密的,按照缔约过失责任处理;如果合同有效成立,按照违约责任处理或者其他责任方式处理。如实告知义务同样道理。

27.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下列有关最长诉讼时效的表述,正确的有()。

A.最长诉讼时效不能中止和中断

B.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为20年

C.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D.最长诉讼时效适用于诉讼时效的延长

答案:A、B、D

本题解析:

【精解】c项错在: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28.下列哪些领域的法律体现了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A.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

B.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法律

C.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规定产品、服务质量的标准的法律

D.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的法律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精解】法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体现在: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法律;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规定产品、服务质量的标准的法律;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的法律等诸多方面。

29.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有()。

A.《法经》是战国时期法制变革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B.《法经》是由李悝制定而成的

C.《法经》中类似于总则篇的篇目是《刑名律》

D.《法经》六篇的内容为汉律所继承

答案:A、B、D

本题解析:

【精解】C项错在:《法经》中类似于总则篇的篇目是《具法》,而不是《刑名律》,《刑名律》是《曹魏律》总则篇的篇名。其余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

30.下列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有()。

A.法律实施

B.法律规范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客体

答案:A、D

本题解析:

【精解】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有两个: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元朝立国后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大札撒》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元典章》

答案:B、C

本题解析:

【精解】元朝立国后编制的封建成文法典有两部:《至元新格》和《大元通制》。故选B项和C项。《元典章》虽颁布于元朝立国后,但不是封建成文法典。

32.在中国近代史上,采取“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的政权有()。

A.南京临时政府

B.清末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北洋政府

答案:B、D

本题解析:

【精解】在中国近代史上,采取“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的政权有两个,一个是清末政府,一个是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现政权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而南京临时政府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33.形成权包括()。

A.债权

B.追认权

C.解除权

D.放弃继承权

答案:B、C、D

本题解析:

【详解】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A项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权利的实现须依赖对方的行为。追认权,是形成权之一。追认权人通过自己单方的追认行为就可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解除权人单方行使解除权,就可使债权债务关系消灭,无需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放弃继承权,有继承权人的单方意思表示,无需其他继承人的许可,就可导致其与被继承人间的继承关系的消灭。

34.应认定为抢劫罪的有()。

A.甲实行抢劫罪后,为防止受害人报案,将其杀死

B.甲在抢劫过程中,为压制被害人的反抗,故意将被害人杀死,取走其财物

C.甲持刀拦路行抢,故意将受害人杀死后取走其财物

D.甲将仇人杀死后,取走其身上的5000元现金

答案:B、C

本题解析:

【详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的规定,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的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35.宪法规定,在我国,()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A.宗教仪式活动

B.宗教教徒的活动

C.宗教团体

D.宗教事务

答案:C、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36条的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故选c、D项。

36.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私有财产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国家机关不得没收任何公民的私有财产

C.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并可依法继承

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答案:A、C、D

本题解析:

我国《宪法》关于财产权内容的规定主要有:(1)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2)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3)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4)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5)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据此,ACD正确,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而不是公民的任何私有财产,故B错误。

37.下列选项中,构成不当得利之债的有()。

A.甲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机器因故障多吐出500元

B.甲所订报纸被送报员放入邻居乙的报箱,乙取而弃之

C.甲订购乙公司商品并已付款,在乙公司送货上门时,甲妻不知情再次付款

D.甲被乙撞伤,乙支付甲医疗费,同时甲获得了保险公司给付的意外伤害保险金

答案:A、B、C

本题解析: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财产受损的事实。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包括:①一方获得利益;②他方受有损失;③一方获益和他方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④获益没有合法根据。B项,乙获得报纸没有合法根据,乙获利的情形是基于第三人的行为而发生的,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虽然乙事后将报纸扔掉,但此行为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认定。D项,甲被乙撞伤乙支付医疗费是基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则是基于其与甲之间的保险合同,其获益均有合法根据,不是不当得利。

38.下列关于诉讼时效的约定,无效的有()。

A.关于诉讼时效中止事由的约定

B.关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约定

C.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约定

D.关于诉讼时效计算方法的约定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民法典》第197条规定:“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39.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包括()。

A.一般行政区域

B.民族自治区

C.经济特区

D.特别行政区

答案:A、B、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我国存在三种不同的行政单位:一般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故选A、B、D项。经济特区在我国并不属于独立的行政区划,它是在一般行政单位划出特定区域范围,授予该一般行政单位的权力机关及其行政机关可以在此特定区域范围内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权力,故排除C项。

40.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统治阶级的意志(包括法本身)都由统治阶级所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说明()。

A.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