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应急避难常识1、地震常识和应急1、什么是地震?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2、什么是震源、震中及震源深度?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3、地震等级是怎样划分的?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微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有感地震:3~5级称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4、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的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5、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主要两种波:纵波(P波),传导速度8~9KM/s,最先到达地面,人们首先感到上、下颠簸,对房屋等建筑物破坏性不大;横波(S波),传导速度4-5KM/s,使人们感到前后、左右摇晃,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6、地震阶段的组成地震由震前预兆、主震和余震三个阶段组成。7、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有些地震能预报,有些则无法预报,现在全球预报地震的准确率只有20%多。目前,包括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还远远没有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1)目前对地震无法控制。2)对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8、地震灾害的表象1)直接灾害(1)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沙等。(2)建筑物倒塌、桥梁横断、铁轨变形。(3)山体滑坡。(4)海啸的发生。2)次生灾害(1)火灾。(2)水灾:地震使堤坝毁损、决口或山体滑坡致使堰塞湖出现。(3)毒气泄漏。(4)瘟疫流行。(5)地震时,家园被毁亲人死伤,给人们的精神创伤较大。3.)地震致伤的特点(1)突然大量伤员: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瞬间近40万伤员等待急救。(2)救护环节中断: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道路中断,救援人员不能到达灾区,伤员无法运出;医院被毁,不能救治伤员。(3)伤情复杂:①骨折多。②闭合伤多。③挤压综合征多。④复合伤多。⑤灾区断电,无法做其它检查,诊断困难。4)地震的破坏力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一次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广岛的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地震时河水泛滥引起水灾;震区的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等引起燃爆灾害和污染;细菌传播和瘟疫也造成极大的损失。1923年,日本关东的7.9级大地震造成14.3万人死亡,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室有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烧毁的房屋却有70万幢,仅东京就有136处地方起火,大火将44万幢房屋化为灰烬,90%以上的死难者因火灾丧失了宝贵的生命。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两次死亡超过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死亡23.4万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4万人,伤残16万人,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9、地震来临之前有征兆吗?对地震灾害,目前还不能准确地做出预报。但长期的观察研究表明,地震前是会出现一些征兆的,能够提醒人们提高警惕。这些征兆主要有:1)动物出现异常:例如大量的蛇爬出洞来长距离迁移;家禽家畜不吃不喝,狂叫不止,不进窝圈;大量的老鼠白天出洞,不畏追赶;动物园里的动物萎靡不振,卧地不起等。2)地下水发生异常:例如震区的枯井突然有了水,井水的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井水由苦变甜、由甜变苦等。3)出现地光和地声:临震前的很短时间里,大地常会突然发出彩色的或强烈的地光,还可能发出轰隆隆的或像列车通过,或像打雷般的巨响。4)有的人也有异常感觉:地震发生前,某些人也会有异常感觉,特别是老人、儿童、患病者可能更为明显。10、地震后如何避灾自救?1)地震发生前的避灾措施家中应准备救急箱及灭火器,须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并告知家人所储放的地方,了解使用方法。知道瓦斯、自来水及电源安全阀如何开关。家中高悬的物品应该绑牢,橱柜门窗宜锁紧。重物不要放在高架上,拴牢笨重家具。在任何地点都要了解所处的环境,并注意逃生路线。平时须做事发的演习。若家人分散了,决定好何时何地会面。不要在地震过后就立刻使用电话。了解您孩子学校的作息时间,计划好在您无法去接他们时有何人会去接。若您有家庭成员不会说汉语,替他们准备好书面的紧急卡,注明联络地址电话。每半年与您的家人举行一次地震演习:蹲下(duck)、找寻保护物(cover)与Hold(冷静)。替您的重要文件资料(例如银行账号等)做备份放在安全的储物盒中,置于其它城镇。地震前先打给当地的红十字会或相关机构,询问紧急的避难所及救护机构在何地。准备多条家中的逃生路线,并保持这些地方没有障碍物。了解最近的警察局及消防队在何地。替你的有价物品做照片或影片备份。将保姆或其它同住者纳入您的计划。多准备一副眼镜及车钥匙摆在手边,准备一些现金及零钱在身边,以免停电时无法使用提款机。事先找好家中安全避难处。2)地震发生后的避灾自救措施察看周围的人是否受伤,如有必要,予以急救,或协助伤员就医。检查家中水、电、瓦斯管线有无损害,如发现瓦斯管有损,轻轻将门窗打开,立即离开并向有关部门报告。打开收音机,收听紧急情况指示及灾情报导。检查房屋结构受损情况,尽快离开受损建筑物。尽可能穿着皮鞋、皮靴,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伤腿脚。保持救灾道路畅通,徒步避难。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示疏散。远离海滩、港口以防海啸的侵袭。地震灾区,除非经过许可,请勿进入,并应严防歹徒趁机掠夺。注意余震的发生。3)避灾自救口诀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判断最重要。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11、地震时不同场合下的应急防护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2)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4)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5)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6)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12、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13、如何参加地震后的互救活动?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2、地质灾害常识和应急1、山体滑坡时如何避难逃生?山地灾害来势凶猛、威力无比,远比洪水来得突然,也更加惨烈。所以,远离灾害、避开险境是最好的防灾方法。前往山区沟谷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游客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前往这些景区旅游。如恰逢恶劣天气,宁可蒙受经济损失、调整旅游路线,也不可贸然前往。专家提示:野外活动要注意险情发生。外出旅游时一定要远离滑坡多发区。野营时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野营时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非常潮湿的山坡也是滑坡的可能发生地区。当你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1)迅速撤离到安全的避难场地避灾场地应选择在易滑坡两侧边界外围。遇到山体崩滑时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交通、水、电越方便越好。切忌不要在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更不要不知所措,随滑坡滚动。千万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也不要未经全面考察,从一个危险区跑到另一个危险区。同时要听从统一安排,不要自择路线。(2)跑不出去时应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立刻将灾害发生的情况报告相关政府部门或单位。及时报告对减轻灾害损失非常重要。(3)山体滑坡发生后的科学自救方法①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检查情况。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回家,从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当滑坡已经过去,并且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确认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②及时清理疏浚,保持河道、沟渠通畅。做好滑坡地区的排水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砍伐随时可能倾倒的危树和高大树木。③公路的陡坡应削坡,以防公路沿线崩塌滑坡。专家提示:如何救助被滑坡淹埋的人和物掌握正确的救助方法,才能迅速救出人和物。其要领是: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开。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先救人,后救物。2、泥石流灾害常识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发生也有迹可循。坡度较陡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这说明曾经发生过滑坡或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如果在山区旅游时,不幸遇上泥石流,游客不要惊慌,必须遵循规律采取以下应急避险措施: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3、雷电的危害和预防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声、光、电的气象现象,主要反映在雷雨云内部及雷雨云之间,或者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很大。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在居民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中国有21个省、区、市雷暴日在50天以上,最多的可达134天。我国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8月。每年有三四千人因雷击伤亡,造成财产损失达到50亿至100亿元。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的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1、尖端放电与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电位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而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当雷雨云过境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下的下垫面是正电荷中心,于是在云与地面间形成强电场。在地面凸出物如建筑物尖顶、树木、山顶草、林木、岩石等尖端附近,等电位面就会很密集,这里电场强度极大,空气发生电离,因而形成从地表向大气的尖端放电。避雷针是一根耸立在建筑物顶上的金属棒(接闪器)与金属引下线和金属接地体等三部分组成的防雷装置。它的作用是使可能会袭击建筑物的闪电吸引到它上面,再进入地里,借以保护建筑物。关于避雷针为何能防雷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中和了雷雨云中积累的电荷,起到了消除电的作用。但近年来通过尖端放电电量计算,它远不能中和所有电荷。2、人的闪电防护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雷电期间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在没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应避免接触烟囱、自来水管、暖气管道、钢柱等。3、户外避雷十大方法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4、有人遭雷击怎么办1)人体在遭受雷击后,往往会出现"假死"状态,此时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首先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2)其次应对伤者进行心脏按摩,并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抢救处理。3)如果伤者遭受雷击后引起衣服着火,此时应马上让伤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并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4、洪水灾害和预防1、什么是汛期?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显集中出现,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时期。由于各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涨水季节不同,汛期的长短和时序也不相同。汛期类型: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一般要分为4种汛期:(1)夏季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伏汛期;(2)秋季暴雨(或强连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秋汛期;(3)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冻引起的涨水期称凌汛期;(4)春季北方河源冰山或上游封冻冰盖融化为主产生的涨水期以及南方春夏之交进入雨季产生的涨水期称为春汛期。在黄河上,由于上游开河的凌洪传到下游,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故又称春汛期为桃汛期。因为伏汛期和秋汛期紧接,又都极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称为伏秋大汛期,通常简称为汛期。汛期特点:中国多数江河的暴雨洪水发生在伏秋大汛期,暴雨洪水的季节性与雨带南北移动和台风频繁活动有密切关系,所以各地区汛期的起止时间不一样。汛期(主要指伏秋大汛)起止时间的划分,一般用该时段洪水发生的频率来反映。以超过年最大洪峰流量多年平均值的洪水称为“大洪水”。汛期时段的确定,是要保证90%以上的“大洪水”出现在所划定的时段内;主汛期则以控制80%以上的“大洪水”来确定时段。例如:江南地区4~9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珠江4月中旬至9月为汛期,其中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5~6月是主汛期;长江5月至10月中旬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淮河6~9月为汛期,7~8月是主汛期;黄河7~10月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海河7~8月为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主汛期;松花江7~9月为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主汛期。分析表明,中国各地汛期开始时间随雨带的变化自南向北逐步推迟,而汛期的长度则自南向北逐渐缩短;珠江、钱塘江、瓯江和黄河、汉水、嘉陵江等有明显的双汛期,前者分前汛期和后汛期,后者分伏汛期和秋汛期;7~8月是全国大洪水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世界各地汛期各不一样,例如非洲的尼罗河每年的7~10月为汛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2~5月为汛期,南美洲的亚以逊河6~7月为汛期。另外,由于暴雨比洪水超前,加上防汛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门规定的汛期一般要比自然汛期时间长一些。如政府部门规定珠江汛期起止时间为4月1日~9月30日,长江为5月1日~10月31日,黄河为7月1日~10月31日,松花江为6月1日~9月30日等。2、汛期险情抢护汛期堤、坝、闸、涵等水工建筑物突然出现险情时所进行的紧急抢护措施,又称抢险。大汛期或遇超标准洪水时,或平时高水位时,水压力、流速和风浪加大,各类水工建筑物均可能因高度或强度不足,或存在隐患和缺陷而出现险情。当江河水位由高水位迅速回落时,有时可能出现塌坡和溃堤等险情。寒冷地区的河流,在冬、春汛期还可能产生冰塞、冰坝而壅高水位,使堤防和涵闸出现险情。在非汛期,当水工建筑物运用不当或其他原因,也可能突发险象。凡属险情,必须紧急抢护,避免失事,这是险情抢护的特点,与一般工程的维修和修理的情况不同。汛期险情:各种水工建筑物,特别是防洪工程可能出现的险情有:(1)大坝和堤防的漫溢;(2)坝(堤)体和坝(堤)基大面积的渗水、管涌与流土;(3)堤身的漏洞、跌窝;(4)库岸、堤岸的堤坡的崩塌;(5)大风浪对水工建筑物的拍打淘刷;(6)堤坝和其他挡水挡土建筑物的脱坡、滑动与倾覆;(7)混凝土建筑物与土工建筑物接触处的严重渗水等。险情有时单一出现,有时几种险情同时在一处出现。抢险工作:险情,特别是大汛期的险情发展很快,必须立即迅速抢护。平时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经常和定期的检查、观测、养护修理和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和各种缺陷损坏。为了使抢险主动,汛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1)思想上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2)组织上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成立各级防汛抢险机构和组织,人员落实,责任明确,纪律严明。(3)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汛前备足必要的料物,可按险工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既往经验进行备料,并有充分余富。汛期风大浪急,尤其是夜晚抢险,一定要准备好通信联络、交通工具和可靠的照明等。(4)工程技术上,汛前对工程,特别是堤防及其险工段,进行必要的维修,使之达到一定的防汛标准和防御能力。如有的工程或期局部汛前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则更应具有当险情发生时能进行抢险的各项准备。对所有闸、阀门事先进行启闭操作,避免失灵或临时出现故障。在抢险进程中,现场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就地统一指挥,要对险情判断正确,措施得当,指挥果断,调动灵活。识别险情是抢险的首要工作,出现险情要立即进行观察、调查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随即按不同险情,拟定的有效的抢护方案和措施,组织力量快速排险。对水库,除抢险排险外,必要时要降低库水位以缓解险情。当出现超标准洪水时,除按预定方案进行防汛抢险外,应有安全转移群众的措施。抢险属于一种紧急临时性的措施,所用的方法都是临时性的或非正规性的,所用的料物也可能不完全适当,因此,大汛过后或水位降低险象停止后,应重新调查研究,拟定正式的较彻底的处理方案,进行修理。中国沿大江大河的人民,几千年来与洪水进行斗争,积累了丰富的防汛抢险经验,总结和发展了许多抢险技术措施。中国黄河上埽工、柳捆、柳枕、沉排、沉树、堵漏截渗等,长江上应用的开沟导渗等技术,至今仍是险情抢护方面的有效方法。3、什么是警戒水位?河流、湖泊随着水位逐步升高,重要堤防可能发生险情,需要加强防守的水位。游荡型河道,由于河势摆,在警戒水位以下也可能发生塌岸等较大险情。大江大河堤防保护区的警戒水位多取定在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段开始漫滩偎堤的水位。当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河段或区域开始进入防汛戒备状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落实防守岗位、抢险备料和加强巡堤查险等工作。穿堤涵闸视情况停止使用。该水位主要是防汛部门根据长期防汛实践经验和堤防等工程出险基本规律分析确定的。中国大江大河及湖泊是以水文(水位)控制站作为河段或区域的代表,拟定警戒水位,经上级部门核定颁布下达。中国在沿海一些港区或重要地区也设定警戒水位,是相当于当地防御水位较低的防潮工程的高程。潮位超过警戒水平,则有局部地区受淹。该水位由潮位站与当地防汛部门根据保护区的地面高程、该地区的重要性以及防御能力共同商定,经上级部门核定颁布下达。4、.我国洪水灾害种类洪水灾害的形成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作以下几种类型:(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简称雨洪。我国受暴雨洪水威胁的主要地区有73.8万km2,耕地面积3333万余ha,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7大江河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灾害波及范围广。近代的几次著名水灾,如长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淮河1975年大水等,都是这种类型的洪水。(2)山洪是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山区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但一股灾害波及范围较小。这种洪水如形成固体迳流,则称作泥石流。(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4)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也容易造成灾害。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灾害。这种溃坝洪水虽然范围不太大,但破坏力很大。此外,在山区河流上,在地震发生时,有时山体崩滑,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决,也形成类似的洪水。这种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灾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我国幅员辽阔,除沙漠、戈壁和极端干旱区及高寒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如果沿着400mm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钱,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是我国防洪的重点地区。5、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是:(1)季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讯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据湖南省统计,湖南全省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95%,其中6~8月份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80%以上。(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岗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据调查分析,湖南存在湘南南岭山区、湘西北武陵山区、湘西雪峰山区、湘东幕阜山区和湘中丘陵区等五大山洪灾害易发区。(3)来势迅猛,成灾快。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6、山洪灾害防御常识1)广泛宣传,增强意识各级政府要在县、乡、村、矿业、工厂、机关、学校、企业的广大群众中积极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要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2)制定预案,落实责任要事先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措施。3)发生暴雨,高度警惕降暴雨时,要时刻观察房屋周围的溪河水位和山体有无异常。特别是晚上,更应十分警觉,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4)及时预警,迅速传递观测到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的降雨量,要立即采取鸣锣、放铳、打电话、广播等预先设定的报警措施,迅速向可能受威胁的居民传递警报信息。5)山塘水库,加强防范发生大暴雨时,要加强对山塘水库水位、渗漏等情况的观测,如有异常,要迅速转移受威胁群众。6)遭遇山洪,果断躲避:(1)、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时,不要沿着河谷跑,应向河谷两岸高处跑。(2)、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3)、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跑。7)组织转移,有条不紊安全转移要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要事先制定转移路线和地点,落实撤离组织人员和责任。8)洪水围困,理性求救遭洪水围困,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要想办法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同时要主动采取自救措施。9)住宅被淹,有效避险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通常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住宅基地,合理选择建房应选择在平整稳定期山坡和高地,要远离河滩及沟谷等低洼地带。10)修路架桥,科学选线修路、架桥等,要避开山体易滑坡、崩塌区域,特别是不能侵占溪河滩地。11)行洪河道,严禁弃渣严禁向溪流倾倒垃圾、工程渣土等废物废料,堵塞河道,严禁侵占河流滩地。12)自然生态,人人保护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毁林开荒等破坏自然生态行国。7、洪水来临前的准备措施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发生或大或小的水灾。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河谷、沿海地区及低洼地带。暴雨时节,这些地方的人们就必须格外小心,以防洪水泛滥。那么,我们应该作些什么准备呢?①在雨季要多收听洪水警报,多了解水面可能上涨到的高度和可能影响的区域。②发生洪水时,通常有充分的警戒时间。与暴雨之后的激流相比,洪水流动是比较缓慢的。面对可能的汛情,首先应在门槛外(如预料洪水会涨得很高,还应在底层窗槛外)垒起一道防水墙,最好的材料是沙袋,也就是用麻袋、塑料编织袋或米袋、面袋装入沙石、碎石、泥土、煤渣等,然后再用旧地毯、旧毛毯、旧棉絮等塞堵门窗的缝隙。③洪水即将来临时,要作必要的物资准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避险的成功率。准备一台无线电收音机,随时收听、了解各种相关信息。准备大量的饮用水,多备罐装果汁和保质期长的食品,并捆扎密封,以防发霉变质。准备保暖的衣物及治疗感冒、痢疾、皮肤感染的药品。准备可以用作通信联络的物品,如手电筒、蜡烛、打火机等,准备颜色鲜艳的衣物及旗帜、哨子等,以防不测时当做信号。汽车加满油,保证随时可以开动。④洪水高发期,要储备好饮用水、保暖衣物和烧火用具等,特别是偏僻山区,一定要做好自力自救的准备,收集绳子或床单等东西,以备不时之用。⑤平时要学会自制简易木筏的技能,用身边任何入水可浮的东西,如床、木梁、箱子、圆木、衣柜等绑扎而成。专家提示:洪水来临时,准备好救生物品洪水来临,要选择一切可以救生的物品逃生。挑选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等。迅速倒出原有液体后,重新将盖盖紧、密封。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具有一定的漂浮力,可以捆扎在一起应急。足球、篮球、排球的浮力都很好。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漂浮力。如果出现持续不断的大雨和大风暴,就要警觉起来,远离水道和低洼地区,在高地驻扎会更加安全。如果水位上升,就转移到更高的地域。因为动物也会躲向高处,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弱小的动物都会集中到安全地带,所以洪水来临时,最初的食物来源不会成问题。但还是要小心水中受惊的动物,避免受到伤害。水可能已经受污染,所以饮用水会比较紧张。可以接聚雨水,在饮用前最好煮一煮。8、遭遇洪水该怎么办?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9、城市遇洪水自救七法在城市中遇到洪水怎么办,专家称首先应该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层建筑避险,而后要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同时,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木盆、木桶都不失为逃离险境的好工具。分析洪水中人员失踪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险水。所以,洪水中必须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1)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2)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3)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洪水到来时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所以在洪水来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贮备干净的饮用水。4)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5)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6)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尽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冲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门槛的缝隙,减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顶避水。房屋不够坚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树避难,等待援救。离开房屋前,尽量带上一些食品和衣物。不要单身游水转移。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过河,以防止被山洪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对于家中的财产,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能只顾家产而忘记生命安全。为了保存财产,在离开住处时,最好把房门关好,这样待洪水退后,家产尚能物归原主,不会随水漂流掉。7)被水冲走或落入水中者,要保持镇定,尽量抓住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柜等物。如果离岸较远,周围又没有其他人或船,就不要盲目游动,以免体力消耗殆尽。无论你遇到何种情形,都不要慌,要学会发出求救信号,如晃动衣服或树枝,大声呼救等。10、暴雨、大暴雨的降雨量有多大?每年夏季,我国各地都有暴雨发生。一般从4月份起,华南进入前汛期,降水明显增加,随后雨带向北推移,到了5、6月份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到来,“7下8上”华北地区的主汛期,是一年中降雨最多时段,常有暴雨天气。由于暴雨范围大、来势猛,常常冲刷农田、毁坏庄稼,冲倒房屋、道路及桥梁,有时还引发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造成洪涝,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有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制定了暴雨的地方标准在当地使用。例如,多雨的广东省,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内地新疆的气候干燥,降水更少,新疆气象局特地将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雨日起名为“大降水”。天气预报就是依据上述标准来发布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消息和警报。11.暴雨灾害防护常识(1)、暴雨的危害暴雨是指一定时间内强度很大的雨。如果川、时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时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称暴雨。暴雨,特别是大范围持续性的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往往会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2)、暴雨危害的防护措施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5、海啸常识和应急措施1、什么是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2、海啸的四种类型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3、海啸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调查,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4、目前国际上有没有预防海啸的预警机制?目前全球已建立了国际海啸预警系统。该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据介绍,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并设计成电脑模拟,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5、海啸的预测和自救海啸前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并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4)通过氢气球可以听到次声波的“隆、隆”声。发生海啸时1)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2)因为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3)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经典事例:2004年圣诞节,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史密斯在印尼海啸发生时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当天早晨,史密斯与家人在海滩散步,当看到“海水开始冒泡,泡沫发出咝咝声,就像煎锅一样”时,她凭借所学的科学知识,迅速判断出这是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在她的警告下,约一百名游客在海啸到达前几分钟撤退,幸免于难。被视为英雄的蒂莉3日在联合国总部受到了国际减灾战略机构的欢迎。这个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机构现在正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人们应对灾害的反应能力。在去年发生的南亚大地震中,巴基斯坦和印度众多学校被摧毁,许多儿童因此丧生。“蒂莉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攸关生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会见蒂莉前说,“所有孩子都应当接受减灾教育,这样他们就能知道,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应该做什么。”6.海啸来临时如何逃生?海啸与海底地震有关,可引发高达30米的巨浪,在沿海地带会造成巨大破坏。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啸,但任何一种地震都可能引发海啸。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要抓紧时间尽快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6、沙尘暴灾害应急避险常识沙尘暴是干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影响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每到春季,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不仅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1、什么是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包括浮尘、扬沙、沙尘暴。其中,沙尘暴又分为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m/s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2、沙尘暴天气生活避险常识1)沙尘暴即将或已经发生时,居民应尽量减少外出,未成年人不宜外出,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出的,应由成年人陪同。2)接到沙尘暴预警后,学校、幼儿院要推迟上学或者放学,直到沙尘暴结束。如果沙尘暴持续时间长,学生应由家长亲自接送或老师护送回家。3)发生沙尘暴时,不宜在室外进行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应立即停止一切露天集体活动,并将人员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躲避。4)沙尘天气发生时,行人骑车要谨慎,应减速慢行。若能见度差,视线不好,应靠路边推行。行人过马路要注意安全,不要贸然横穿马路。5)发生沙尘暴时,行人特别是小孩要远离水渠、水沟、水库等,避免落水发生溺水事故。6)沙尘暴如果伴有大风,行人要远离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老树、枯树等,以免被高空坠落物砸伤。7)发生沙尘暴时,行人要在牢固、没有下落物的背风处躲避。行人在途中突然遭遇强沙尘暴,应寻找安全地点就地躲避。8)发生风沙天气时,不要将机动车辆停靠在高楼、大树下方,以免玻璃、树枝等坠落物损坏车辆,或防止车辆被倒伏的大树砸坏。9)风沙天气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机动车表面沉积的尘沙,保护好车体漆面。同时,注意清除发动机舱盖内沉积的细小颗粒,防止发动机零件损伤。3、沙尘暴天气健康防护常识1)沙尘暴天气若需要外出,居民应携带好口罩或纱巾等防尘用品,以避免风沙对呼吸道和眼睛造成损伤。2)沙尘暴已经发生时,居民应及时关闭好门窗,以防止沙尘进入室内。室内应使用加湿器、洒水或用湿墩布拖地等方法清理灰尘,保持空气湿度适宜,以免尘土飞扬。3)人们从风沙天气的户外进入室内,应及时清洗面部,用清水漱口,清理鼻腔,有条件的应该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洁净舒适。4)风沙天气发生时,呼吸道疾病患者、对风沙比较敏感人员不要到室外活动。近视患者不宜佩戴隐形眼镜,以免引起眼部炎症。5)沙尘天气一旦有沙尘吹入眼内,不要用脏手揉搓,应尽快用清水冲洗或滴眼药水,保持眼睛湿润易于尘沙流出。如仍有不适,应及时就医。6)沙尘天气空气比较干燥,应多喝水,多吃水果。沙尘天气结束后,如感到呼吸系统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7)沙尘暴结束后,市政环卫部门要及时洒水清扫城市街道、院落沉积的大量沙尘,防止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污染。4、沙尘暴天气安全生产常识1)沙尘暴频发地区,牧民一般要建有保温保暖封闭式牲畜圈舍。沙尘暴到来前,关好门窗,拉下圈棚,防止沙尘大量飘入。2)接到沙尘暴预警后,牧区牧民应及时将牛、羊等牲畜赶回圈舍,以免走失。沙尘暴发生时,若牲畜远离居民点,牧民应尽快将牲畜赶到就近背风处躲避。3)接到大风沙尘天气警报后,农民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固温室大棚、地膜等基础设施,避免破坏和损失。4)发生沙尘暴时,野外工作人员或正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应立即回家或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果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应设法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不要盲目行动。5)沙尘暴天气空气干燥,易引发火灾,应注意草原、森林和人口密集区等发生重大火灾事故。6)接到沙尘天气预警后,医院、食品加工厂、精密仪器生产或使用单位要加强防尘措施,食品、药品和重要精密仪器要做好密封。7)接到沙尘暴预警信息后,有关单位要妥善放置易受大风影响的物资,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建筑工地要覆盖好裸露沙土和废弃物,以免尘土飞扬。8)强沙尘暴发生时,应停止一切露天生产活动和高空、水上等户外危险作业,工人应暂时集中在室内躲避。9)接到沙尘暴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订应对措施,防止风沙对农业、林业、水利、牧业以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和危害。5、沙尘暴天气交通避险常识1)接到沙尘天气预警信息或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时,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部门要做好交通安全防护措施,科学调度,确保交通安全。2)在公路上驾驶机动车遭遇沙尘暴,应低速慢行。能见度太差时,要及时开启大灯、雾灯。必要时驶入紧急停车带或在安全的地方停靠,乘客要视情况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3)轻型机动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中可能会被大风掀翻,所以要在轻型车上放一些重物,但必须固定,或者慢速行驶。4)发生沙尘暴时,如果风力过大或能见度低于规定标准,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暂时封闭高速公路,避免发生交通事故。5)火车行驶途中如果遇到沙尘暴,应减速慢行。当风力较大或能见度很低不宜继续行驶时,火车应进站停靠避风,等沙尘暴过后再继续行驶。6)沙尘天气条件下,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根据机场天气状况合理控制飞行流量,保证进出机场航班的安全起降。7)飞机起飞后,如果目的地机场受沙尘天气影响,能见度低,不具备降落条件,飞机应及时调整航线,或就近备降其他机场。8)发生特强沙尘暴时,如果天气条件特别恶劣,飞机、火车、长途客车等应暂时停飞、停运。7、雪灾天气应急防护知识1、什么是雪灾指冬季、春季出现的强降温和大风伴随降雪或大风卷起地面积雪的天气。对道路交通、城市居民生活和牧业生产危害极大。2、雪灾预警信号系统1)雪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影响的降雪。2)雪灾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或已经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3)雪灾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或已经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3、防护措施下大雪以前: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2)做好防寒准备,包括室内取暖设备及衣物。3)食品准备充足。4、应急措施下大雪时: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2)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3)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4)船舶进港避风。5、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雪停后:1)道路湿滑,车辆慢行。2)有关部门做好融雪、道路积雪清扫工作。8、道路积冰应急防护知识1、何为道路积冰?地面温度低于0℃或大雪过后路面常出现积雪或结冰现象,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行人摔伤。2、道路积冰预警信号系统1)道路积冰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2)道路积冰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3)道路积冰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3、防护措施1)汽车司机要特别注意路况,安全驾驶。2)行人出门要当心路滑跌倒。3)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4)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9、大雾天气应急防护知识1、什么是大雾?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习惯上称为大雾或浓雾天气。大雾天气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影响,也常引发空气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2、大雾预警信号系统1)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在200~500米之间的浓雾并且可能持续。2)大雾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在50~200米之间的浓雾并且可能持续。3)大雾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50米的强浓雾并且可能持续。3、防护措施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2)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3)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4)司机小心驾驶,须打开防雾灯,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并减速慢行;需停车时要注意先驶到外道再停车。5)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注意•乘车船要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或滞留在渡口。•不要在雾中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等。10、雹灾应急预防知识预报冰雹,大都是利用地面的气象资料和探空资料,参照当天的天气形势,寻找可靠的预报指标。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根据对云中声、光、电现象的仔细观察,在认识冰雹的活动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根据雷雨云和冰雹云中雷电的不同特点,有"拉磨雷,雹一堆"的说法;各地群众还观察到,冰雹来临以前,云内翻腾滚动十分厉害。有些地方把这种现象叫"云打架"。常常是两块或几块浓积云相对运动后合并而加强发展,往往有利的地形条件也加强了这种"云打架"的气流汇合;另外,在冰雹云来临时,天空常常显出红黄颜色。冰雹云底部是黑色或灰色,云体带杏黄色。有些地方有"地潮天黄,禾苗提防"(防冰雹)的说法。当前,在研究冰雹的工作中各地也使用了很多科学仪器,闪电计数器就是一种。识别冰雹云最有力的工具是雷达,利用雷达可以定量地观测到云的高度、云的厚度、云的雷达回波强度等特征量,可以连续地监视云的移动及其结构变化,找出一些经验指标,使我们有把握地识别一块云会不会下冰雹。准确的冰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在做好冰雹预报、识别冰雹云并密切监视冰雹云的同时,要充分做好防雹准备。目前使用的防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爆炸方法,另一种是催化方法。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爆炸方法。过去,防雹的主要工具是土炮,炮中装几两火药,没有炮弹。近年来各地普遍采用和推广了空炸炮和土追击炮,可发射至300一1000米高度。这种炮造价低、爆炸力强,深受群众欢迎。也有些地区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火箭,也使用了高射炮,可以射到几千米高空。爆炸为什么能防雹呢?有人认为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影响冰雹云的气流,或使冰雹云改变移动方向。有的人认为是爆炸冲击波使过冷的水滴冻结,从而抑制冰粒增长,而小冰雹很容易化为雨,这样就收到了防雹的效果。但是究竟爆炸为什么能防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第二种防雹方法是化学催化方法。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带有催化药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过冷却区,药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11、森林火灾应急防护知识炎热夏日里,有很多朋友喜欢到各地的名山大川旅游避暑,掌握一定的森林火灾常识和技能对于保全生命财产安全是非常有必要和有益的,同时这对于提高当地的森林消防安全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应当尽力保持镇静,就地取材,尽快作好自我防护,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和逃生技能,以求安全迅速逃生:1、在森林火灾中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尤其是一氧化碳具有潜伏性,会降低人的精神敏锐性,中毒后不容易被察觉。因此,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这样就多了一层保护。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延烧的方向,应当逆风逃生,切不可顺风逃生。2、在森林中遭遇火灾一定要密切风向的变化,因为这说明了大火的蔓延方向,这也决定了你逃生的方向是否正确。实践表明现场刮起5级以上的大风,火灾就会失控。如果突然感觉到无风的时候更不能麻痹大意,这时往往意味着风向将会发生变化或者逆转,一旦逃避不及,容易造成伤亡。3、当烟尘袭来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切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4、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时,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通常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要比人跑的快的多,火头会跑到你的前面。5、一旦大火扑来的时候,如果你处在下风向,要做决死的拼搏果断地迎风对火突破包围圈。切忌顺风撤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主动点火烧掉周围的可燃物,当烧出一片空地后,迅速进入空地卧倒避烟。6、顺利地脱离火灾现场之后,还要注意在灾害现场附近休息的时候要防止蚊虫或者蛇、野兽、毒蜂的侵袭。集体或者结伴出游的朋友应当相互查看一下大家是否都在,如果有掉队的应当及时向当地灭火救灾人员求援。如果朋友们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绿色,也不要忘了大自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掌握一定的自救常识和基本技能,会让你的旅程有惊无险。最后提醒大家乘车路经山区或林区的时候一定不要向车外扔烟头,一定要遵守禁止使用明火的要求。12、高温的标准及如何防御高温灾害1、何为高温灾害?高温标准是怎么规定的?高温灾害主要是气温太高而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连续高温酷暑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2、我国一些城市的高温记录高温已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高温已经成为一场灾害。41℃,长沙50多年最高温8月3日创下的纪录。40.3℃,杭州历史最高温8月1日出现,再次刷新7月26日出现的40℃高温纪录。41℃,福州120年来最高温7月26日创下,是1880年有资料记载的120多年来最高纪录。40℃,武汉96年来最高温从7月25日至8月3日,武汉市区日最高气温连续9天超过40℃,打破了1907年以来的历史纪录。40℃,重庆36年来最高温8月1日,重庆市气温超过了40℃,平了1967年的最高纪录。41℃,南昌市7月份以来,南昌市35°C~41°C的高温天气已经持续了20多天。39.6℃,上海60年来最高温上海8月2日和7月25日创出近60年来上海高温纪录。3、高温灾害的防御1)安装空调、电扇,以改善室内闷热环境。但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以防止产生头疼头昏等所谓“空调病”。电扇不能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以防身体局部受寒。2)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以防寒气侵入肌肤而患病。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3)汽车驾驶员要趁夜间气温低时休息好,保证睡眠时间,以防因疲劳引发交通事故。4)高温天气宜吃咸食,多饮凉茶、绿豆汤等,以补充固出汗失去的水分盐分。5)适量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人体的耐热功能,提高适应高温环境的能力。13、台风灾害常识及防御1、何为台风?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2、台风(热带气旋)的命名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以2000年1月开始执行。对于造成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将对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剔除,代之以另一个首字母相同的名字。而被剔除的该热带气旋名称,将永远钉在灾害史的耻辱架上。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达维康妮娜基莉科罗旺莎莉嘉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鸿雁桃芝海鸥鸣蝉米雷启德万宜凤凰彩云马鞍天秤天兔北冕巨爵蝎虎布拉万帕布巴蓬凯萨娜洛坦珍珠蝴蝶黄蜂芭玛梅花杰拉华圣帕鹿莎茉莉苗柏艾云尼菲特森拉克尼伯特南玛都碧利斯丹娜丝黑格比卢碧塔拉斯格美百合蔷薇苏特奥鹿派比安韦帕米克拉妮妲玫瑰玛莉亚范斯高海高斯奥麦斯洛克桑美利奇马巴威康森桑卡宝霞罗莎美莎克灿都纳沙悟空海燕海神电母海棠清松杨柳凤仙蒲公英尼格珊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减压阀(PRV)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打印机的租赁合同
- 2025关于商店品牌转让合同书
- 生产计划协调
-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 含解析
- 2025浙江百康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招聘5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班级职业规划教育安排计划
- 2025至2031年中国折叠车鞍座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保安工作总结计划
- 班级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策略计划
- 2025购销合同(电子产品)范文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 2025年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80题)
- 心力衰竭护理查房 课件
- 【课时练基础作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期中计算能力测试》(含答案)
- 树木修剪合同协议
- 2025年兰州市九年级诊断考试(一诊)物理试卷
- 【初中地理】西亚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下册
- 2024年4月27日福建省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制度
- 药物治疗管理MTM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