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库大全带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库大全带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库大全带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库大全带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库大全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题库大全带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A

2、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

A.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B.物质的化学变化

C.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D.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答案】:B

3、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课堂练习评价

【答案】:B

4、下列属于“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主题内容的是()。

A.化学反应与能量

B.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C.生活中的化学材料

D.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答案】:A

5、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至少修满()学分。

A.4

B.6

C.8

D.10

【答案】:B

6、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其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

A.知识点记忆

B.知识点重现

C.实验操作技能

D.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D

7、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8、某教师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向学生演示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了金属钠所具有的部分性质。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的化学教学原则。

A.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

B.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

C.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答案】:C

9、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

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

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主要依据

【答案】:A

10、在科学探究的四部分内容中,()是核心。

A.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B.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C.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D.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答案】:A

11、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答案】:B

12、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B

13、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D

1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答案】:B

15、在“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探究法

B.谈话-讨论法

C.演示-观察法

D.讨论-发现法

【答案】:A

16、()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

A.他人听评课

B.教学反思

C.校本教研活动

D.批改学生作业

【答案】:B

17、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

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

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

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

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

【答案】:C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

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A

19、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B

20、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汤姆生

【答案】:D

21、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D

22、某化学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该化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程序教学法

B.发现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答案】:B

23、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

B.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

D.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

【答案】:B

24、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B

25、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D

26、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答案】:B

27、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A.旧知导入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入

D.直接导入

【答案】:A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

D.加入反应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B

2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氧分子数目为NA

B.0.3molNa2SO4溶液中含有的Na+数目为0.6NA

C.10gH2和10gO2所含分子数同为5NA

D.标准状况下,44gCO2的体积与18gH2O的体积相同

【答案】:B

30、下列有关化学教学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教学过程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B.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C.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化学用语为工具、三重表征为手段是化学教学过程的三大特征

D.化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过程

【答案】:C

31、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A.1/2

B.1/3

C.2/3

D.3/5

【答案】:C

32、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33、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

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答案】:B

34、“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D

35、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学分。

A.2

B.1

C.0.5

D.1.5

【答案】:A

36、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A

37、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C

3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丝

B.医用酒精中乙醇浓度为95%

C.用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答案】:B

39、化学教材不包括()。

A.化学教科书

B.电子教材

C.学生探究活动指南

D.音像教材

【答案】:C

40、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D

41、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人的全面发展

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D.教材

【答案】:B

42、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裂解只破坏极性键

B.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C.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键在溶于水时被破坏

D.HF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HCl,故HF比HCl稳定

【答案】:C

43、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答案】:D

44、化学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是从()时开始。

A.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

B.炼金术流行

C.元素周期表出现

D.提出有机结构理论

【答案】:A

45、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

B.HCl

C.Na2S

D.Na2O2

【答案】:A

46、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成绩测验

B.量化指标

C.教学目标

D.常模参照

【答案】:C

47、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

A.诊断功能

B.调节功能

C.教学功能

D.选拔功能

【答案】:D

48、下列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是()。

A.问题情境特征

B.思维开放特征

C.教师主体特征

D.实践探索特征

【答案】:C

49、化学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A.认知性目标

B.策略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答案】:D

50、下列各选项中,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最高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树立

【答案】:D

第二部分多选题(50题)1、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2、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学习浓硝酸的性质时,教材提供了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用以证明硝酸的强氧化性,某教师在上述实验后又增加了一个实验,将红热的木炭投入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问题:(1)简述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增补化学实验的原则,(6分)(2)上述教材中增加的实验能否证明硝酸氧化了非金属单质碳?为什么?以上述增加的实验为例,说明如何充分发挥该实验的作用?(7分)

【答案】:

3、“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

【答案】:

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体态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教学体态语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的辅助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体态语有何作用?(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体态语有哪些?

【答案】:

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2)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知识点】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策略(1)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宜采用如下教学策略:①遵循认识规律,运用直观手段。在化学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保证学生获得充足的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其次要对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引导,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对这些直观感知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加工,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②加强联系对比,注意分段要求。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又能挖掘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使概念系统化、清晰化。③注意逻辑推理,重视科学论证。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清晰、条理、严密的逻辑推理,并重视科学论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④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应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同时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①可以简化和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元素化合物的凝练和升华,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②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需要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的感性认识,经过学生的理性思维加工,挖掘和提取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其智力水平也得到提高。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的体现,也是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6、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酚的物理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

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同学讨论。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苯酚应该如何保存呢?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学生实验3】

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学生实验4】

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

7、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答案】:(1)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培养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①选材与教学目标匹配,将素材与教学目标形成对应关系。②体现综合化和多元化,打破以学科为中心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选题方式。③实验选材凸显改进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产生想象和推理.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④选材体现实验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发展学生的能力。(3)试管A和试管B中均出现红色,但是试管A中的红色比试管B中的深。原因为试管A中的碳酸根和试管8中的碳酸氢根均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试管A中溶液的碱性大于试管8中溶液的碱性,试管A中的红色比试管B中的深。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6分)(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6分)

【答案】:(1)老师1是在用知识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使用素材的动机是单纯为了讲授知识,素材出现的时机完全由知识点决定。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看,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老师2是在用认识性问题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更加深入地挖掘了素材的内在联系,把素材纳入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思维序列中.素材出现的时机和顺序由学生的认识逻辑决定.老师使用素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式的教学。(2)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讨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②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③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⑤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通常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下面是某老师对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0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教师为什么做上述改进。(2)简述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任意写出3点)

【答案】: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改进之前的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改进之后,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

10、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g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答案】: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3种)。(6分)

【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①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②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③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1)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填字母序号);(2)加钙牛奶中的“钙”是指()(填“元素”或“分子”),老年人身体中一旦缺钙,可能患有的疾病是();(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填字母序号);(4)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的功能;(5)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填“食醋”或“食盐水”)。

【答案】:(1)A(2)元素骨质疏松(3)C(4)乳化(5)食醋。

13、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分)

【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①溶液配制的原理:②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③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④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讨论”“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学与问”“科学视野”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问题:(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

【答案】:

1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

【答案】:

16、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g固体CuO。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

【答案】:1.解:设质量为x的这种稀硫酸可与4.0gCuO恰好完全反应CuO+H2SO4CuSO4+H2O80984.0g5%x80×5%x=98×4.0gx=98g答:完全溶解这些固体产物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98g。2.Cu2S

17、《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答案】:(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1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是目前制约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而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操作系统.是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流程中的一种简明概括。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方案和策略。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的范型。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给广大教师以示范,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要素是什么?(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哪几部分?(3)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任何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教学策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顺序。(3)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①学生之间一起进行交流、合作。②理科学科在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原理、理论、规律都需要教师讲解。③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④课程改革不应该把原来的都否定了。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1)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答案】:(1)①“教师甲”采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法。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甲”教师甲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直观、趣味、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情感态度基础,更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使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知识迁移与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②“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

【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

2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2)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知识点】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策略(1)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宜采用如下教学策略:①遵循认识规律,运用直观手段。在化学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保证学生获得充足的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其次要对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引导,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对这些直观感知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加工,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②加强联系对比,注意分段要求。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又能挖掘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使概念系统化、清晰化。③注意逻辑推理,重视科学论证。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清晰、条理、严密的逻辑推理,并重视科学论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④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应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同时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①可以简化和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元素化合物的凝练和升华,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②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需要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的感性认识,经过学生的理性思维加工,挖掘和提取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其智力水平也得到提高。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的体现,也是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2、“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2:量取2mL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

【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①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④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⑤探究层次:④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

23、某教师在进行“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问题:(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6分)(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6分)

【答案】:(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①该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有关氯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全部通过实验视频来演示,避免了氯气对空气的污染,保证了学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③该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缺点:①该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单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共有两次提问,师生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实验视频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该教师将所涉及的实验全部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③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依赖PPT。整节课教师只是按照PPT进行讲解,几乎替代了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2)①认识论功能。演示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了化学实验事实。②方法论功能。演示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明确实验的方法。③教学论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演示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24、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某教师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并没有完全遵从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做实验,而是在认真分析教材相应内容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的活动主题,制作各种水果电池,利用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利用网络查找燃料电池的相关资料等,让学生选择主题,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请回答21题问题:(1)上述过程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念,请简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6分)(2)上述过程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6分)

【答案】:(1)“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方式上:“教教材”主要体现的是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忽视学生自身的情况,没有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教材等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第二,目标达成上:“教教材”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而“用教材教”重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①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材料中的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既注重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落实了三维目标。②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材料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活动主题,并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③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5、“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2:量取2mL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

【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①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④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⑤探究层次:④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

26、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分)

【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①溶液配制的原理:②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③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④操作要领。(2)重要意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7、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

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

【教学活动2】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

【教学活动3】

①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③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

【答案】:(1)

【教学活动1】

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2】

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教学活动3】

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①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②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

2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具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教学情境的功能。(2)简述可采用哪些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答案】:(1)①激发学习情感;②促进知识迁移;③发展探究能力;④培养合作意识;⑤提升合作素养。(2)①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②设置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③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创设教学情境;④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教学情境;⑤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29、以下材料为某教师对“乙烯的结构”知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回顾旧知】

引导学生画出乙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提出问题】

若将乙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强热发生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试写出这两种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其中一种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

学生不难写出另一种气体的化学式是C2H4。

【提出问题】

C2H4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动】

首先,从分子组成上看,该气体分子(C2H4)与乙烷具有相同的碳原子,但少两个氢原子。随即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拿掉两个“氢原子”,问:剩余的两个键怎么办?追问:那么原来的碳氢键的角度会变化吗?接着,辅以Flash动画演示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乙烯的结构特征。反问:C2H4分子与乙烷分子的几何构型一样吗?两个碳原子间共用的电子对数目相同吗?碳碳键间键长、牢固程度相同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2)材料中的教学过程符合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哪些学习特征?

【答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

【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3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印象.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原教材中有浓硫酸和蔗糖制成“黑面包”的经典实验:取20g蔗糖,放入烧杯,加2mL水.再加l5mL浓硫酸,搅拌,混合物迅速变黑,上涨越过烧杯口.同时放出大量气体。现教材提供的做法: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mL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1)“黑面包”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2)对比原教材,现教材提供的做法有哪些优点(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1)脱水性、强氧化性。(2)原教材通过往蔗糖中加水、加浓硫酸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因为原教材中的实验也可能是稀释浓硫酸放出的大量热使蔗糖炭化,而且对于放出的大量气体也没有分析其组成,学生仅仅是被动的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而新教材做法的优点:①充分体现出浓硫酸的脱水性;②对气体产物进行一定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反应实质及原理,更好地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①做好充分地演示准备,如本实验中浓硫酸取用较为危险,教师自己应事先试做一遍;②操作规范,注重示范,在教学中明确演示目的、要求和过程;③应当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实验,如本实验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蔗糖反应前后的变化、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等;④演示实验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注意安全、简易、快速,如实验中产生二氧化硫,新教材增加的品红溶液实验,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逸散,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必要,应当增加二氧化硫的吸收装置。

3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答案】:

【知识点】

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

33、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有的相关数据记录见下表(实验误差忽略不计);(1)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2)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3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3种)。(6分)

【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①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②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③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35、案例: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

(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

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

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

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

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

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略?

【概括】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

【答案】:(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这种教学策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人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一预测化学性质一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一分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36、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