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强化提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强化提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强化提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强化提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强化提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强化提高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中两颗铲形门齿化石所属的古人类大约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三皇时代 D.龙山文化时代2.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表明诸子百家()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C.关注社会的发展走向 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3.秦朝御史大夫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些举措主要功能在于(

)A.削弱诸侯实力 B.加强官吏管理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4.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5.《南史》载:梁武帝喜集文士策经史事。在会策锦被(华丽被子)典故中,众人均说帝已举完。帝试问正在编《类苑》的刘峻,他列举出十余个,“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编略》以高之。”可用于说明,当时(

)A.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发展 B.专制统治钳制文化发展C.南梁政权推行文化立国 D.知识分子崇尚功利主义6.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7.元朝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这一措施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C.分封制 D.行省制8.下表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主要胡人政权,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胡人政权(

)政权创始者有无单于制民族年号前赵刘渊有匈奴元熙夏赫连勃勃无匈奴龙升后赵石勒有羯建平前秦苻坚有氐皇始后秦姚苌有羌白雀前燕慕容皝有鲜卑燕元北魏拓跋珪无鲜卑登国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C.实行双重统治模式 D.具有中华王朝思想9.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10.北宋时期,“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宋钱)。”沈括感叹“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北宋政府虽明令禁止“铜钱出外界”,但“法禁虽严,奸巧愈密”,铜钱外流难以遏制。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 B.榷场互市及走私猖獗C.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D.朝贡贸易及笼络诸蕃11.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小农经济的式微C.海外贸易的兴起 D.民族政权的对峙12.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13.明初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朝中期开始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了司礼监。由此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权力完全失控 B.宦官加入中枢决策C.内阁票拟职能改变 D.皇帝决策权力弱化14.台湾历来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与台湾相关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为(

)①朝廷设台湾府

②朝廷设置澎湖巡检司③朝廷设台湾省

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15.据学者研究,明代松江地区籽棉的常年产量在7015万斤至8418万斤之间,而其时松江地区年产棉布约2000万匹,需籽棉至少11250万斤。据此可知当时()A.官营手工业已进入鼎盛时期 B.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世界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孔子曰:“黄帝者一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庄子大宗师篇》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商君书画策》材料二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诸子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关于黄帝形象的构建有何发展?分析其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一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三

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唐朝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不断的民间交流来影响到各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如《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进入关津,对于“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答四十,十日答一等,罪止杖一百”。——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等材料四

阅读唐朝人口变化表,回答问题。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突出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孝文帝改革予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外交特点并简析其原因。(4)根据材料四,通过唐朝人口变化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三、论述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材料二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2.C3.B4.A5.A6.D7.D8.D9.C10.C11.D12.C13.B14.D15.D16.(1)相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有道明君。不同:孔子认为黄帝注重仁爱和礼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治理国家;庄子认为黄帝注重无为而治,教导百姓,顺其自然;商鞅认为黄帝注重规范人伦秩序,对内以法约束百姓,对外主张征战。原因:相同——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不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例说,百家争鸣。各学派比附黄帝阐述自己派别的治国理念以提高学说地位和认同感。(2)发展:构建起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意义:肯定各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大一统国家)。17.(1)突出特征: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于汉民族文化之中,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汉族人民也吸收了部分草原文化的因子。评价:孝文帝改革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但改革全盘汉化、激化了矛盾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2)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家强盛统一、吏治清明;推动了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有利于官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扩大了统治基础。消极方面: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学术进步。(3)特点:外交活跃;同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汲取隋亡教训,奉行平等外交政策;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民间交流推动外交发展;对海外商贸采取保护性措施;外国仰慕唐朝,主动示好于唐朝等。(4)特征:唐朝在755年之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原因:755年之前唐统治清明、制度创新;755年安史之乱及之后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等使唐朝的统治衰弱,社会混乱。18.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论证: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百家争鸣、儒学、科技文艺的继承发展都可以)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民族交流的角度一定要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他角度的中外交流亦可)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示例二:观点: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论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