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鄂教版九上)课件_第1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鄂教版九上)课件_第2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鄂教版九上)课件_第3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鄂教版九上)课件_第4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鄂教版九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物质循环(cyclingofmaterial),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1、物质循环的特征(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发生,但生物固定的日光能量流过生态系统通常只有一次,并且逐渐以热的形式耗散,而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能被反复利用;3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1、物质循环的特征3当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时,元素在同化转换和异化间交替进行,如此循环4当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时,元素在同化转换和异化间交替进行,如此循(2)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

库(分室):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贮存库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

5(2)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5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单位mg/d)6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有机态无机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普适分室模型7有机态无机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普适分室模型7(3)物质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4)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8(3)物质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生物积累(bioaccumlation):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9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CO2周转时间为1年左右,而大气圈中氮周转时间为100万年。10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2)生物的生长速率它决定生物对该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该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11(2)生物的生长速率11(3)有机物质分解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12(3)有机物质分解的速率12(4)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速率。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13(4)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径不同,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并根据物质循环过程中是否有气相的存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型循环

14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1)气体型循环(gaseoustype):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参与循环过程。气体循环速度比较快,例如CO2、N2、O2等。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15(1)气体型循环(gaseoustype):其贮存库是大(2)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type):

这类循环速度比较慢,参与沉积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如磷、钙、钠、镁等。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相当长的、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时间要以千年计算。主要储库在土壤、沉积物和岩石,而无气体状态。因此沉积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很不完善。16(2)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type):(3)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没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17(3)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二、水循环

1、全球水循环水循环的意义: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18二、水循环

1、全球水循环18全环水循环19全环水循环192、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降雨截留穿透雨蒸腾渗透地表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202、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降雨截留穿透雨蒸腾渗透地表蒸发地表径流三、碳循环1、研究碳循环的意义:A、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B、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21三、碳循环1、研究碳循环的意义:212、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机体中的有机碳A、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B、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C、碳酸盐的沉淀作用。222、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22海洋和大气CO2调节CO2CO2溶于海水H2CO3水体中生物H++CO3

2-

CaCO3海底沉积物23海洋和大气CO2调节CO2CO2溶H2CO3水体中生物H++许多藻类将体内碳酸钙排入水中,但珊瑚藻和建礁藻将其结合入身体构造珊瑚藻的骨架由碳酸钙构成24许多藻类将体内碳酸钙排入水中,但珊瑚藻和建礁藻将其结合入身体地球上大多数碳被固定在沉积岩中25地球上大多数碳被固定在沉积岩中252626全球碳循环(GT-10亿吨)27全球碳循环(GT-10亿吨)27在元素循环研究中,例如碳循环,我们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源,吸收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汇。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CO2收支平衡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起着一个大气CO2汇的作用,如果考虑化石燃料燃烧和生产以及生物质燃烧等人为因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则起着CO2源的作用。28在元素循环研究中,例如碳循环,我们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源,生物质能生物质包括树木、农作物、水生植物、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有机废弃物、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储存的化学能,以生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29生物质能生物质包括树木、农作物、水生植物、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据估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量大约相当于8*1012T标准煤,比目前地壳内已知可供开采的煤炭总储量还多11倍。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仅农产品的秸杆产量就达到5.6亿T以上,历年垃圾堆存量也高达60亿T,年产垃圾近1.4亿T。据统计,我国现有668个城市,其中2/3被垃圾环带包围,城市垃圾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50-300亿元。30据估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量大约相当于8*1012T生物质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等特点,利用生物质能作为替代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都有重要意义。31生物质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等特点,利用生物质能作为替生物质能的利用1.直接燃烧:热效率低、能源浪费大。2.利用热解技术可将生物质转变为生物燃油,生物燃油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直接燃烧的4倍,且辛烷值较高,若将生物燃油作为汽油添加剂,其经济效益更加显著。我国生物燃油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32生物质能的利用1.直接燃烧:热效率低、能源浪费大。323.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固体生物质放置气化炉内加热,同时通入空气、氧气或水蒸气,使之产生品位较高的可燃气体。如1999年江西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333.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固体生物质放置气化炉内加热,同时通入4.生物化学转换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质厌氧发酵生成沼气和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酒精等能源产品。我国沼气事业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已成为世界沼气大国。在农村已推广沼气用户760万户,建成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700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近5万个。344.生物化学转换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质厌氧发酵生成沼气和在微5.垃圾发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措施,每2T垃圾可获得相当于燃烧1T煤的热量,焚烧处理后的灰渣呈中性、无气味、不引发二次污染,且体积减少90%,重量减少75%。如果方法得当,1T垃圾可获300-400KV·h的电力。355.垃圾发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措施,每我国的垃圾发电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深圳、珠江三角洲、温州、上海等地已建垃圾发电厂多个。北京市在朝阳区兴建首座垃圾发电站,日焚烧垃圾1000T,年发电1.4亿KV·h。36我国的垃圾发电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深圳、珠江三角洲、温州、上四、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氨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37四、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固氮作用:(1)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发等高能固氮,形成硝酸盐;(2)工业固氮:400摄氏度,200大气压下;(3)生物固氮: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38固氮作用:38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39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40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大豆根系上的根瘤41大豆根系上的根瘤41氮循环42氮循环42地球上的氮循环43地球上的氮循环43氮污染:过多地使用化肥的危害污染土壤和水体,降低生物多样性;并能把N2O送入大气,一方面,它与氧结合破坏臭氧层,另一方面作为温室气体,反射能量的能力比CO2高约200倍,还可以形成酸雨等;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在日光作用下,对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起促进作用。44氮污染:过多地使用化肥的危害44五、磷循环磷不存在任何气体形式的化合物,所以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45五、磷循环磷不存在任何气体形式的化合物,所以磷循环属典型的沉含磷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一是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归还土壤;另一是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46含磷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一是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各种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其支路也有两条:一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另一是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47各种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4848地球上的磷循环49地球上的磷循环49六、硫循环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主要蓄库是岩石圈。硫循环是一个复杂的元素循环,既属沉积型,也属气体型。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50六、硫循环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主要蓄库是岩石圈。硫硫循环51硫循环51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很大,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每年向大气输入的SO2达1.47×108t,其中70%来源于燃烧煤,SO2在大气中遇水蒸气形成硫酸,大气中的硫酸对环境有许多方面的影响。对人类及动物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如果是细雾状的微小颗粒,还能进入肺,刺激敏感组织。浓度过高,就会成为灾害性的空气污染。52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很大,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每年向大气输入的S伦敦烟雾事件伦敦1952年2月5日到8日,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尘经久不散,大气中SO2含量3.8毫克/立方米,烟尘4.5毫克,居民普遍呼吸困难、咳嗽、喉痛、呕吐和发烧,4天内死亡约4000人。53伦敦烟雾事件伦敦1952年2月5日到8日,雾大无风,家庭和工5454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5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物质循环(cyclingofmaterial),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6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1、物质循环的特征(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发生,但生物固定的日光能量流过生态系统通常只有一次,并且逐渐以热的形式耗散,而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能被反复利用;57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1、物质循环的特征3当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时,元素在同化转换和异化间交替进行,如此循环58当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时,元素在同化转换和异化间交替进行,如此循(2)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

库(分室):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贮存库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

59(2)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5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单位mg/d)60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有机态无机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普适分室模型61有机态无机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普适分室模型7(3)物质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4)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62(3)物质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生物积累(bioaccumlation):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63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CO2周转时间为1年左右,而大气圈中氮周转时间为100万年。64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2)生物的生长速率它决定生物对该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该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65(2)生物的生长速率11(3)有机物质分解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66(3)有机物质分解的速率12(4)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速率。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67(4)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径不同,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并根据物质循环过程中是否有气相的存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型循环

68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1)气体型循环(gaseoustype):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参与循环过程。气体循环速度比较快,例如CO2、N2、O2等。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69(1)气体型循环(gaseoustype):其贮存库是大(2)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type):

这类循环速度比较慢,参与沉积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如磷、钙、钠、镁等。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相当长的、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时间要以千年计算。主要储库在土壤、沉积物和岩石,而无气体状态。因此沉积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很不完善。70(2)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type):(3)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没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71(3)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二、水循环

1、全球水循环水循环的意义: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72二、水循环

1、全球水循环18全环水循环73全环水循环192、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降雨截留穿透雨蒸腾渗透地表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742、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降雨截留穿透雨蒸腾渗透地表蒸发地表径流三、碳循环1、研究碳循环的意义:A、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B、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75三、碳循环1、研究碳循环的意义:212、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机体中的有机碳A、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B、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C、碳酸盐的沉淀作用。762、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22海洋和大气CO2调节CO2CO2溶于海水H2CO3水体中生物H++CO3

2-

CaCO3海底沉积物77海洋和大气CO2调节CO2CO2溶H2CO3水体中生物H++许多藻类将体内碳酸钙排入水中,但珊瑚藻和建礁藻将其结合入身体构造珊瑚藻的骨架由碳酸钙构成78许多藻类将体内碳酸钙排入水中,但珊瑚藻和建礁藻将其结合入身体地球上大多数碳被固定在沉积岩中79地球上大多数碳被固定在沉积岩中258026全球碳循环(GT-10亿吨)81全球碳循环(GT-10亿吨)27在元素循环研究中,例如碳循环,我们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源,吸收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汇。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CO2收支平衡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起着一个大气CO2汇的作用,如果考虑化石燃料燃烧和生产以及生物质燃烧等人为因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则起着CO2源的作用。82在元素循环研究中,例如碳循环,我们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源,生物质能生物质包括树木、农作物、水生植物、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有机废弃物、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储存的化学能,以生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83生物质能生物质包括树木、农作物、水生植物、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据估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量大约相当于8*1012T标准煤,比目前地壳内已知可供开采的煤炭总储量还多11倍。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仅农产品的秸杆产量就达到5.6亿T以上,历年垃圾堆存量也高达60亿T,年产垃圾近1.4亿T。据统计,我国现有668个城市,其中2/3被垃圾环带包围,城市垃圾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50-300亿元。84据估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量大约相当于8*1012T生物质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等特点,利用生物质能作为替代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都有重要意义。85生物质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等特点,利用生物质能作为替生物质能的利用1.直接燃烧:热效率低、能源浪费大。2.利用热解技术可将生物质转变为生物燃油,生物燃油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直接燃烧的4倍,且辛烷值较高,若将生物燃油作为汽油添加剂,其经济效益更加显著。我国生物燃油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86生物质能的利用1.直接燃烧:热效率低、能源浪费大。323.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固体生物质放置气化炉内加热,同时通入空气、氧气或水蒸气,使之产生品位较高的可燃气体。如1999年江西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873.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固体生物质放置气化炉内加热,同时通入4.生物化学转换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质厌氧发酵生成沼气和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酒精等能源产品。我国沼气事业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已成为世界沼气大国。在农村已推广沼气用户760万户,建成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700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近5万个。884.生物化学转换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质厌氧发酵生成沼气和在微5.垃圾发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措施,每2T垃圾可获得相当于燃烧1T煤的热量,焚烧处理后的灰渣呈中性、无气味、不引发二次污染,且体积减少90%,重量减少75%。如果方法得当,1T垃圾可获300-400KV·h的电力。895.垃圾发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措施,每我国的垃圾发电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深圳、珠江三角洲、温州、上海等地已建垃圾发电厂多个。北京市在朝阳区兴建首座垃圾发电站,日焚烧垃圾1000T,年发电1.4亿KV·h。90我国的垃圾发电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深圳、珠江三角洲、温州、上四、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氨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91四、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固氮作用:(1)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发等高能固氮,形成硝酸盐;(2)工业固氮:400摄氏度,200大气压下;(3)生物固氮: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92固氮作用:38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93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94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