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不会再有课件_第1页
疼痛不会再有课件_第2页
疼痛不会再有课件_第3页
疼痛不会再有课件_第4页
疼痛不会再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疼痛不会再有美国波士顿公园是该国最古老的国家植物园,漫步其中,你会看到很多纪念碑,它们大都为纪念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而建造。在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很高的纪念碑,但它纪念的不是某个人物,而是一种叫乙醚的化学药品,碑上的铭文写道:“疼痛不会再有”自古以来,人类始终与疼痛作不断的斗争,并试图寻找手术时止痛的方法。例如采用冰冻患部或患肢的方法,或作压迫神经、血管以达到局部感觉消失,甚至放血使病人昏迷而进行手术,但这些方法不仅无效而且不安全,未能得到认可而推广应用。

在經過艱苦探索之後,過量服用這类藥物所帶來的危險顯然已為人們所瞭解。或許是由於有種種危害,因此,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而非例行診治時,才能使用。

在真正让人无痛的技术发明前,手术当然还是要照做不误。古埃及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和睾丸切除术。若病人难以忍受苦痛,五花大绑按倒在手术台上就是,完全无视其嚎叫疼痛的惨状。

那个年代,忍受疾病折磨还是选择手术治疗,成为一种艰难选择。有不少病人选择了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痛苦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如选择了结。

疾病是死亡先锋,它引导你严肃思考并反省一生所为。人之一生充满悲伤苦痛,大多时候苦痛是短暂的.但也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圣托马斯医院手术室外,牧师要对每位即将走向手术台的病人进行如此一番布道式的疼痛宣教.

西亚古国阿西利亚还曾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施包皮环切术。罗马时代的名医迪奥斯科理斯(PedaniusDioscorides),编纂过一本在药理学保持权威达1500年之久的著作。这本名为《药物论》(MateriaMedica)的书中描述,曼陀罗花和白酒能产生麻醉作用。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等方式,也都曾是手术前的准备方法。PedaniusDioscorides

麻醉技术发端,采用的是吸入这种方式,可说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18世纪,化学家们认识到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当时,环境卫生糟糕,人群疾病频发。针对“纯净空气”的研究应运而生,来改善身体健康。气体吸入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养生疗法,英国布里斯托也出现了首个空气SPA疗养院。呼与吸是肺的功能,吸能汲取自然精华,纳入充备氧气,满足机体所需;呼则排除机体垢污,释放二氧化碳和毒物。英国年轻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Davy,1778~1829),不顾专家意见,年仅20岁就发现这种气体不但能缓解疼痛,还能让人欣快并且笑出声来。戴维亲自体验过笑气后,这样写道:“我并非在可喜的梦幻中,却为狂喜所支配;我的胸膛并未燃烧可耻的烈火,两颊却泛起玫瑰红色。我的双眸充涨闪耀的光辉,我的嘴唇喃喃自语,我的四肢不知所措,好像有新生的力量附上了我的身体。”这一研究成果被写进《化学和哲学研究》(ChemicalandPhilosophical)后,很快惊爆整个欧洲。笑气的诞生意味着手术再也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喊,病人将微笑着接受手术。

汉弗莱·戴维

遗憾的是,笑气效果虽好,但戴维手下没有学生继续这一研究。

麻醉研究踽踽前行。笑气沦为上流舞会的“摇头丸”,它让贵族的笑容显得更灿烂;它成为邮轮远航途中的助兴节目,像杂耍般为观众带来谜一样的体验。一洋之隔的美国,也开始了麻醉探索。牙医霍勒斯·威尔士(HoraceWells,1815~1848)看到笑气的神奇效果后用笑气辅助拔除自己的一颗坏牙。令威尔士惊讶的是,只感到一点疼痛,意识到笑气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威尔士向哈佛大学申请公开演示笑气麻醉,以推广他的成果。原本的计划是要演示更为疼痛的截肢术,病人却临时退缩。此时,一位医学系学生自告奋勇愿意做笑气的实验品。不幸是手术将近尾声时这名同学浑身扭动,极不配合。现场观众开始口哨与讥讽,认为威尔士笑气麻醉完全是胡扯。威尔士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公开演示他的笑气麻醉方法。霍勒斯·威尔士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威尔士的首次表演其实并不算彻底失败,是现场观众的讥讽摧垮了他。当时,整个手术非常平稳,快结束时病人才有响动。有人认为那只是一声呻吟,有人宣称那是撕心裂肺的喊叫。术后,病人自己则说没感受到疼痛,也不记得出声。嘲笑他的人群中,有一位威廉·莫顿(WilliamMorton,1819~1868)见证了整个过程。两年后,是这个人完成史上首次成功麻醉表演。威廉·莫顿

在威尔士表演失败后,他考虑应该用更好的麻醉药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威尔士的窘境。他无疑是幸运的,在医科学校就读时与化学教授查尔斯·杰克逊相交甚好。莫顿向杰克逊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后者建议使用乙醚,因为他自己曾在实验室吸入过它,发现竟不知不觉间睡着了。乙醚是种易挥发的液体。早在1275年,就被西班牙人拉里斯(RaymundusLullius,1232~1315)发现了。1540年,普鲁士人科达斯(ValeriusCordus,1515~1544)发明了乙醚的合成方法。大约同一时期,瑞士一位医生发现乙醚具有催眠的作用。

背后的小故事没有哪段医学历史事件像现全身麻醉的发明一样,如此传奇讽刺、争议纷纷,这些人的后半生纠缠在谁才是麻醉的真正发明者的纷争吵嚷上,演出一幕幕闹剧乃至悲剧。明争暗斗乙醚麻醉的出现,如利剑般铲除了疼痛这个恶魔。莫顿公开演示乙醚麻醉时仅27岁,其他人取得发现的年龄分别是:戴维22岁,威尔士29岁,朗27岁,考尔顿30岁。最老的杰克逊,也仅有41岁。几个小年轻,成为了现代全麻的先驱人物,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天才,他们不过是普通人。但冒险与实践精神贯穿了全身麻醉这段历史的始终。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没有哪段医学历史事件像现全身麻醉的发明一样,如此传奇讽刺、争议纷纷,这些人的后半生纠缠在谁才是麻醉的真正发明者的纷争吵嚷上,演出一幕幕闹剧乃至悲剧。莫顿10月16日下午英雄般的演示过后,杰克逊坐不住了。他跑出来坚称是自己发现了乙醚的麻醉特性。同样,威尔士则宣称,他最先将笑气用作止痛药,是他启发了莫顿和杰克逊。实际上在1845年,这三个人曾在不同场合碰面沟通,聊起过笑气、乙醚的麻醉特性。但表面上,谁都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成名后的莫顿,想到的是乙醚麻醉的广阔钱景。他拒绝公开乙醚的化学特性,故意添加香料和染料,让别人分辨不清其性质。甚至恬不知耻的说,全身麻醉是他独立研究的结果,与威尔士毫无关系。事实上,正是威尔士的失败,为莫顿的成功做了铺垫。当报纸大幅报道莫顿时,杰克逊提出和莫顿共享麻醉专利,美国境内10%的麻醉收益归其所有。专利争夺一度闹到法庭,延续了十数年之久。1862年,纽约州法院裁定,乙醚麻醉仅算是发现而非发明,没有资格申请专利保护。而旷日持久的争论官司,却让莫顿精神疲惫、一贫如洗。1868年,杰克逊请人撰写文章,指明自己是乙醚麻醉发现者。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后,莫顿气急败坏,决定前往纽约与主编理论。按照历史学家描绘,7月6日一大早,他便赶乘火车,透过车窗与夫人互道珍重。火车响起了汽笛声,最后驶离站台。不知莫顿是否想到,此一去,竟是与波士顿这个城市的永生告别。这年的纽约暑热难耐,他的风湿性关节炎更是加重。当莫顿夫人接到电报到来时,方知丈夫早已病重多时,于是匆匆奔去照顾。7月15日,莫顿非常坚决的要求出门,然后疯也似地驾着马车,狂奔在第五大道。随后,他把马车驶入中央公园,跳下车,一头扎进湖水里。等莫顿夫人将他拉起,倚靠在一棵树下时,莫顿已逐渐意识消失。次日,《纽约导报》报道:一位来自波士顿的男士,昨天在第110街与第六大道交界处昏迷,送往圣卢克医院途中死亡。此后一天,这家报纸补充说明道:“纽约昨日因中暑死亡的人士中包括威廉·莫顿,他将麻醉引入手术,对缓解人类手术疼痛贡献巨大。”威尔士的故事也十分悲情。他成功用笑气进行过拔牙术,公开表演时却一塌糊涂。围观医生们的嘲笑,让他的医学声誉大受影响。自信心受损后,他远离牙医行业,成为旅行推销员,出售家用小玩意。莫顿成功后,曾联系已身在巴黎的威尔士,许可他在法国进行乙醚麻醉,于是欧洲大陆出现了一名“麻醉推销员”。1847年3月,英国伦敦医学院实施了首例乙醚麻醉下的手术,随后短短数月间,这项技术在欧洲各国风行起来。乙醚有刺激性气味,还容易燃烧,这些不利特点促使研究者寻找更好的药物,在这个背景下,新型麻醉药氯仿出现了。1848年初,威尔士也迷上了氯仿。他不眠不休地试验氯仿,几近疯狂,终于有一天走火入魔:吸入氯仿后神智不清的走上街头,把腐蚀性的硫酸泼洒到妓女身上。随后被警察投入监狱。清醒过后,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陷入极度沮丧。1月24日,他割断了股动脉,吸着氯仿,以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荒诞一生。令人唏嘘的是,他自杀前不久,法国科学院将已将他列为麻醉的发明者。谁是No1?全身麻醉的出现,是波士顿医生们集体合力的结果,意想不到的是人人都想争头功。威尔士是个心思敏感、不能容忍错误的人。或许,他做出了正确的发现,却不是正确的发现者。莫顿进取心强烈、精明大胆、自私贪婪,虽被公认为现代全麻第一人,但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杰克逊博学多才,研究过地理,申请过火棉和电报机的专利,与莫顿的麻醉专利之争最终让他精神错乱,7年后死于波士顿一所精神病院。现在,世界各地的麻醉纪念碑多为莫顿、威尔士和朗医生而立。杰克逊当年进行乙醚吸入试验时,所坐的椅子则贴有这样的标签:1842年2月,在这把椅子上,杰克逊医生发现了乙醚麻醉。莫顿乙醚公开演示22年后,在波士顿市政府资助下艺术家汤姆斯·李(ThomasLee)建造了一座乙醚纪念碑,是一块无字碑,至今仍树立在波士顿人民公园里,用以纪念那些为现代麻醉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尘归尘,土归土。麻醉发现者的纷争,早已成为往事。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人早已不用担心手术的疼痛问题,麻醉的出现犹如一道光,祛除了疼痛,造福了人来。透过150余年的光阴,回望全身麻醉发现那几年,我们可以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