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_第1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_第2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_第3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_第4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发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则大家知道标准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列是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点

1.掌握下列词语:

行旅桐庐悠然领略鸢飞戾天经纶亟思遁世缥碧轩邈泠泠窥谷忘反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构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顿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根底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根底上按以下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浮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办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烘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发奋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办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斥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课后记:

本文在课下注解中,似乎有一处解释不通,即169页注解“⒆[疏条交映]粗壮的枝条互相掩映〞,与下文的“有时见日〞连接不合理。想来,既然是粗壮的枝条,则,怎么能见到太阳呢《或者,“疏条交映〞该解释为: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借助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把握文意。

2、从察看角度、感官调动、写景办法等入手,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誉。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他有志于历史着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观赏。“与〞:给,“书〞:信。

【预习】

一、读准字音。ABC

piǎo碧()急tuān()轩miǎo()línglíng()经lún()横kē()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ABC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浮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三、通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通假字ABC

蝉那么千转不穷窥谷忘反

(2)一词多义ABC

百一百许里绝天下独绝

猿那么百叫无绝百叫无绝

上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3)词类活用ABC

风烟俱净任意东西

猛浪假设奔互相轩邈

望峰息心

〔4〕合作探究,解读课文〔按要求写出句子〕BC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3〕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6〕文中以动写静,赋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势的:

〔7〕写听觉感受的:

四、精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C

12、?与朱元思书》检测单

一、词语解释:ABC

从流浮荡负势竞上

泉水激石千转不穷

二、片段研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AB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2、写山时,作者都写到了哪些声音?作用是什么?BC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参照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ABC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观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办法:读、研讨。

教学伎俩:小黑板

课时安顿: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则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拟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方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表达,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领观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浮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斥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竭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叹。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答复,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忆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一.教学要点

1.掌握下列词语:

行旅桐庐悠然领略鸢飞戾天经纶亟思遁世缥碧轩邈泠泠窥谷忘反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构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顿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根底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根底上按以下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浮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办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烘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发奋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办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斥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课后记:

本文在课下注解中,似乎有一处解释不通,即169页注解“⒆[疏条交映]粗壮的枝条互相掩映〞,与下文的“有时见日〞连接不合理。想来,既然是粗壮的枝条,则,怎么能见到太阳呢?或者,“疏条交映〞该解释为: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办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办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到达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顿:

3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则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格调。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观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观赏。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作者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发奋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异的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机。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点,因而所写的山水就是“自富阳至桐庐〞这“一百许里〞的山水,绝不能移置他处。

〔二〕本文是怎样情景交融地描绘山光水色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饱蘸了感情的浓墨,因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惬意和畅快,第2段中流露出闲适和惊骇,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叙述感情时,或是寓情于景,或是直抒胸臆,于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是渗出,或是泻出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三〕本文是怎样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的写景的?

分析:文章在写景时,显得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从全文看,第一段是总说,第2、3段是分承总说的分说;从主体局部看,写水时,作者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山时,作者又将山与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千变万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画面。

〔四〕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根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叙述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假设高低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假设高低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那么可以通过比照来增强叙述效果。

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它们的叙述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高低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高低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比照立意,相映成趣。

〔五〕这篇文章的文体有何特点?

分析:从标题“与朱元思书〞来看,这是作者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体当为书信体。从文章内容来看,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散文。再从文章运用的叙述方式看,文章是用骈句形式写就,因而它还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一般有句子讲究对仗,语音追求平仄,经常用典和词藻华美等特点,本文虽属骈文,且多用对偶,刻画景物时也很精巧,但并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词藻华美,因而不像当时大多数骈文那样仅具形式美而内容空泛。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浮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正确效果。

五、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答复,也可请老师答复。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答复。

注意:下列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浮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傍晚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补充注释:

①独绝:独一无二。

②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④“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叙述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漂碧、泠泠、嘤嘤、鸢、戾〔以上字词答案均见课文注释〕。湍:急流的水。轩邈〔释义见课文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根底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大的空间境界。“从流浮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浮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说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第1句点出游览时的天气〔一个晴好的日子〕、季节〔写的是秋天天高气爽特有的景象〕。绘的是远景。第2句点出游览的方式:乘舟。描的是近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天气则好,景色则美,泛舟江上,心旷神怡。第3句交待了游踪〔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总的印象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纲。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清楚。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顿: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示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观赏一番。

二、介绍富春江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则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书:书信,一种文体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读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去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

江流飘浮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分明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假设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竭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整体感知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

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顿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总写山水特点,后分写异水和奇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

2.自主查找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深入探究

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体现水之“异〞和山之“奇〞的《

明确:

异水:

〔1〕抓住水的特点进行描写

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2〕多角度描写。

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②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3〕运用比喻、夸张和比照的手法体现水的湍急。

奇山:

〔1〕抓住山的特点进行描写

山高林密,峰多幽静

〔2〕多角度描写。

①动静结合。

②虚实结合。

视觉角度——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觉角度——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三、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叙述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四、品味语言美。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那么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外表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清楚。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那么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小结: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过失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五、拓展

积累古诗文中的“山水〞

1.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2.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4.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5.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7.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9.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11.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12.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办法目标

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与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教法学法朗读分析

课时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示例: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二、给文章中以下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生自由读

齐读

四、课堂小测:

给文章中以下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生根据已有注释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浮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飘荡漾。这句是作者表达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分明,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似,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课堂小测:

书下重点实词

五、作业:

练习册习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实词解释

二、分析文章

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局部,这局部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局部。这局部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局部。这局部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衬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四、比拟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以下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办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办法,并举例表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办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办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办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叙述的思想感情。〔突破办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根底。所以安顿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拟适宜。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叙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观赏的气氛,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观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炽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则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观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观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格调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稳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叙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拟阅读

比照?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直视无〔〕急湍甚〔〕

负势〔〕上互相轩〔〕嘤嘤成〔〕

〔〕飞〔〕天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2、用现代汉语说说以下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9一、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涵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驰名的风景区?〔学生答复〕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观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驰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示例“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办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答复根底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提示:

A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发奋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B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沉寂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C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3〕悉心体味,明辨课文的主旨──志趣美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倡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如:

A“从流浮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B“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烘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局部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本源和思想本源的。从社会本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比照,肯定前者而否认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书: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机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发奋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体会语言特色————语言美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放开答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骈散结合整齐简练等特点〕

机动:补充骈文知识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师引入:通过美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的各种美感。但要进入其佳境,还必须深入理解文意。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将文中的景物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学生描述并展示〕2、进入佳境: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随大屏幕的景色,听着音乐,再请一位同学作导游,带我们进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丽佳境吧。

〔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靡。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