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4)《中国古代史》宋元至明清附答案_第1页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4)《中国古代史》宋元至明清附答案_第2页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4)《中国古代史》宋元至明清附答案_第3页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4)《中国古代史》宋元至明清附答案_第4页
高三历史上册单元测试(4)《中国古代史》宋元至明清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www.HuiLanG回澜阁教育免费下载天天更新PAGE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高三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4)[原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幕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书桌上放着一本《资治通鉴》 B.墙架放着一排装有火药的火器 C.书柜上摆放着印制的《史记》等书籍 D.2.下列关于北宋禁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城 B.禁军实行更戍法 C.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 D.禁军将领由枢密院委派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B.节省了政府军费开支 C.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商品交流5.“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 A.只征收实物 B.交纳货币地租 C.按田亩多少收税 D.限制了高利贷盘剥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初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B.对该民族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谋克户随着军事扩张成为地主 D.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7.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列史实不具有这一作用的是 () A.蕃汉分治 B.回族形成 C.设宣政院 D.行省制度8.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A.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9.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西藏行省 C.乌思藏都司 D.理藩院10.元代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及其代表作是()20080901 A.陆游《钗头风》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080901 C.柳永《雨霖铃》D.关汉卿《窦娥冤》11.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12.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13.明朝同西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其表现是 () ①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 ②确立册封制度 ③建立僧官制度 ④实行土司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14.关于《天工开物》表述正确的是 () A.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B.介绍了欧洲先进水利技术 C.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没有收录国外生产技术15.明朝选拔官吏沿袭了科举制,其主要特点是 () ①从儒家的四书、五线中命题 ②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 ③答卷的文体为“八股文” ④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指的是:() A.蒙古高原 B.山西、河北、河南 C.河北、山西、山东 D.原南宋统治区域17.《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18.在中国古代,人口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时期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不包括 () A.实行重农抑商 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 C.开发“边际土地”,扩大耕地总量 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19.“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 A.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C.“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0.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文化并不完全一步一趋地反映经济生产,有些跑到经济的前面,有些落在经济的后面。”以明清文化为例,“跑在经济的前面”的文化表现在: () ①思想上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启蒙 ②科学方面出现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科技 ③文学方面出现出现敢于鞭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小说 ④教育方面出现加强思想控制的八股取士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1.《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尘(商肆集中之处)次之,店与铺又次之。”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有钱人喜欢经营土地2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23.某蜡像馆工作人员欲按年代先后给下列历史人物的蜡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屈原 ②徐光启 ③司马光 ④司马迁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24.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2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2008090120080901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官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辽史》卷32,《营卫志中》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卷45,《百官志一》材料三: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臣尝痛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科役不烦故也。——《余襄公奏议》 请回答: ①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分) ②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6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④材料四分析燕蓟之地陷于辽境后,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谈谈你的看法。(3分)27.(8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相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有何看法?(3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2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2分)(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4分)(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2分)29.(1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如何处理东突厥部落的问题上,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令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蔽,策之者善也。”——《资治通鉴》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三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二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材料四康熙三征噶尔丹雅克萨之战(1)材料一在处理东突厥部落问题上有两种主张,请归纳其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东突厥问题的。(4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康熙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和康熙帝所推行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B4.D5.C6.A7.A8.C9.A10.D11.B12.D13.C14.A15.B题号123456789101112200809011320080901答案DDBDCAACADBD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BCADABBACCB二、非选择题26.(1)契丹族人不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农耕生活,尚不能改变南北两种生产方式的差异。(2分)(2)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因俗而治”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4分)(3)契丹族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分)(4)不全面。只肯定了“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辽的统治者革除了宋朝的一些弊政,其实更重要的是辽朝仿行汉法后,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转化。(5分)27.(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3)本问总分3分,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遇,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28.(1)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3)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9.(1)将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将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