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一词词义演变_第1页
“公公”一词词义演变_第2页
“公公”一词词义演变_第3页
“公公”一词词义演变_第4页
“公公”一词词义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v副词“本来”的产生过程摘要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学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研究汉语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汉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副词虚化过程的考证和分析,如徐时仪的《“一味”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考探》,曹秀玲的《“相当”的虚化及相关问题》。“本来”作为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副词,其产生过程也理应受到关注。梁银峰(2009)认为“本来”由“自/从本以来”的短语格式演变而来。朱新军提出“本来”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最初主要用于佛经的翻译。本文试着从词汇化和语法化两方面的内容对副词“本来”的产生过程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本来”初见于东汉,至六朝时期已相当常见,其作为副词的用法成熟于宋元时期。本来最初为佛教用语,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日常交际中,经历了从事物名词到时间名词,再到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成为汉语常用词。副词“本来”同古汉语文言词语“本”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本来”是副词“本添加词缀“来”后双音化的结果。词义的虚化和语法位置的固定是副词“本来”语法化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副词、本来、产生过程、双音化、词汇化、语法化AbstractFortheChineselinguistics,lexicaliza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arethepromisingareasofresearch.Sincethe1970s,therearemanychinesescholarsdothestudyoflexicaliza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especiallytheresearchandanalysisaboutthevirtualprocessofadverb,forexample,XuShi-yi's<Thestudyoflexicaliza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about"yiwei"(一味)>,CaoXiu-ling's<TheGrammaticalizationandrelatedissuesof"xiangdang"(相当)>.Asanadverbwhichisusedwithahighfrequency,weshouldpayanattentiontotheproductionof"benlai"(本来).LiangYin-Feng(2009)thinksthat"benlai"(本来)isevolvedfromthephraseformatof"since/fromben"(自/从本以来).ZhuXin-junsaysthat"benlai"firstappearedintheSixDynastiesperiod,itinitiallymainlyusedforthetranslationofBuddhistscriptures.Thisarticletrystoinvestigatethe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theadverb"benlai"(本来)fromthelexicaliza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Theword"benlai"(本来)hasfirstoccuredintheEasternHanDynastyanditwasquitecommonintheSixDynastiesperiod.Originally,theword"benlai"(本来)wasaBuddhistterm,andlaterwiththespreadofBuddhism,itwasusedintodailycommunicationasChinesewords.its'usageasanadverbwasmaturedduringSongandYuandynasties.Duringtheprocess,itchangesfromasubstantialnountothenounoftime,thenbecomestheadverbofthetimeandmodaladverb."benlai"(本来)hasacloseconnectionwiththeancientChineseadverb"ben"(本),andwecansay"benlai"(本来)isthedouble-tone-basedresultof"ben"(本).Theabstractionofthemeaningandthefixationofthealcaicpositionarethemainreasonsofthegrammaticalization.Keywords:Adverb;benlai(本来);productionalprocess;double-tone;lex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目录第一章前言……………1第二章副词“本来”的词汇化……………………22.1“本来”的成词年代及原因……………………22.2“本来”的词汇化………………4第三章副词“本来”的语法化过程………………53.1从物体名词“本来”到时间名词“本来”……53.2时间名词“本来”的继续发展…………………53.3中间状态阶段……………………63.4语气副词“本来”的出现………6第四章副词“本来”语法化的原因……………84.1词义的虚化………………………84.2句法位置的固定………………8第五章结论…………10参考文献…………………11致谢………………………12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2-第一章前言现代汉语中活跃着一批表层形式相同,而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相同的“X来”式合成词,“X来”的形成和演变既是一个词汇化的问题,也是一个语法化的问题。“本来”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发展和演变也存在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问题。语法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90页.目前来看,专门针对副词“本来”研究的文章比较少,梁银峰(2009)认为“本来”由“自/从本以来”的的短语格式演变而来。梁银峰.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J].语言科学,2009(4):第414页.朱新军(2008)认为“本来”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最初主要用于佛经的翻译。朱新军.“本来”的语法化.[J].焦作大学学报,2008(1):第1页.那么,“本来”是如何产生的,又是经过怎样的演变过程虚化为副词的呢?“本来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90页.梁银峰.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J].语言科学,2009(4):第414页.朱新军.“本来”的语法化.[J].焦作大学学报,2008(1):第1页.第二章副词“本来”的词汇化作为常见的虚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2001)等都对副词“本来”作了详细的解释,主要归纳如下:副词“本来”具有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两种词性。作为时间副词,“本来”具有两种词义:①起先,原先;②向来,一直。最常见的就是“……本来就……”格式。作为语气副词,“本来”的涵义是表示从道理上讲应是如此,即“按道理来说……”,特别强调不观的确认。除此之外,作为语气副词,“本来”还有另外一种更常见的格式,那就是“本来+嘛”。“嘛”是句末语气助词,“本来”作为语气副词与“嘛”相结合后,句子所要表达的事实显而易见的意思更加强烈,主观色彩也比较浓厚。副词“本来”还存在一种介于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之间的中间状态。它既可以理解为“实际上”,“按道理来说……”的意思,强调语气;同时,它还含有“向来”,“一直”的意思。即语义多解,词项本身的意义不明确,属于朦胧义。下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本溯源,来看一下“本来”的产生及原因。2.1“本来”的成词年代及原因“本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至六朝时期已相当常见,主要出现于各种佛典经文中,表示“本真、自性、真相”,是一个表示事物的名词。例如:(1)第十三法:自证慧,不复学,从本来,亦往生,尔无所应除,是为行者十三法。(后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2)计我从本来,人中所受生。(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卷上》)(3)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无二,故名真智。(后秦·僧肇《宝藏论》)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把“本来”理解为“本真、自性”的意思,所谓“自性”即“佛性”,佛教禅宗最根本处是要人认识自己的“自性”(即“佛性”),由此看来,“本来”一词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汉民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也不例外。从汉语的形成来看,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发展与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佛教于经文汉末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与儒、道思想的交融,渐趋中国化,到隋唐时发展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成为中国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骆小所.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J].楚雄师专学报,2001(4):第1页。为更好地传播佛教文化,中国人开始翻译佛经,同时受梵文影响,创立了白话语录文体,使书面语产生了口语化的倾向。语录之实,始于《论语》,但语录之名却大倡于禅宗。语录作为一种白话文体,主要是参禅谈禅时言行的如实记录。自六祖惠能之后,简短的禅门语录逐渐代替了浩繁的佛陀经典。在翻译佛经时经常出现和使用的“本来”骆小所.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J].楚雄师专学报,2001(4):第1页。(4)问:“如何是学人本来心?”师云:“即今是什摩心?”学云:“争奈学人不识何?”师云:“不识,识取好。”(南唐·静、筠二禅僧编《祖堂集·卷十三》)(5)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曰:“听老僧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又曰:“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北宋·普济编集《五灯会元·卷四》)将(4)、(5)两例和前文中的三个例句相比较,后两个例句的语言更为浅显,易懂。语录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大都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与中国古代的文言书面词语相比,“本来”算是一个口语化的词语。唐代寺庙为宣传佛教,盛行“俗讲”。所谓“俗讲”,就是以通俗的方式宣传佛教的义理和各种佛经故事。宣讲时经常连说带唱,通俗易懂,为百姓乐闻其说。这种说唱底本就是“变文”。(这是我国古代早期的“白话文学”,同时也成为古代汉语书面语同时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过渡的萌芽。)钱乃荣.现代汉语.[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第4页.语言随时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这变化往往不为语言者所察觉。我们知道,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有许多诸如“现在”、“现在”等佛教译词和借词进入汉语基本词的行列。随着“俗讲”、“变文”的广为流传,作为佛教用语的“本来”逐渐世俗化、社会化并进入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交流中去,成为常用的汉语用词。同时,“本来”的适用范围也有所扩大,由表示“自性”、“本真”引申为表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事情的真相等。当时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广泛使用“本来”钱乃荣.现代汉语.[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第4页.(6)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唐·王昌龄《素上人影塔》)(7)俯首戴荆钗,欲拜凄且嚬。本来儒家子,莫耻梁鸿贫。(唐·刘长卿《别李氏女子》)上述两个例句中,“本来”表示事物最初的样子,它已经从最初的表示“佛性”的佛教用语成为表事物的名词,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佛教文化的传播是“本来”一词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汉语》(钱乃荣,2008)对“构词”下的定义是利用汉语中现成的语素按构词法规则造成新词,从而表达新义位。钱乃荣.现代汉语.[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第279页.根据《古代汉语虚词注释》(何乐士、敖镜浩等,1985)的注释,“本”作名词,有“根本”等的意思。《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对“本”的解释是:“本”多用于书面语,口语常用“本来”,由此可以把“本来”看作是文言词语“本”的基础上产生的钱乃荣.现代汉语.[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第279页.2.2“本来”的词汇化从词性结构和词义的角度去分析,“本来”是一个偏义副词,其中的语素“来”并没有实际的语义。对于“X来”式合成词中的“来”字,现代汉语学界一般认为它是个半实半虚的语素。如赵元任(1979)基于它的无义性,把它看做结合面宽的后缀,但同时又把“X来”看做同“X者”、“X然”等一样的复合词,可见他觉得“来”字并非完全失去意义,其功能应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当代有些学者干脆把它叫做“类词缀”,如陈光磊(2001)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第28页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第28页.梁银峰(2009)将“X来”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他将“本来”归入第一类,即“古来”类。“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梁银峰.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J].语言科学,2009(4):第414页.在这种格式中,其中“X”表示某个参照时间,方位词“以来”表示从这个参照时间到说话时(或特指的某一时间)为止的一段时间。随着其自身句法独立性的加强,“来”逐渐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词缀虚化。虚化的最终结果是,在语义上,“X来”等于“X”,“来”演变为主要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后缀。以此类推,副词“本来”应当理解为“自/从本以来”。从词义上分析,这里的“本来”可以理解为“自/从最开始以来”,“本”作为时间词性语素“最初,起先”理解。上文提到在现代汉语中“本来”作为时间副词时其中的一个含义是向来,一直。以此相比较,两者存在相似之处,“一直”可以理解为从一开始到现在,符合“自/从最开始以来梁银峰.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J].语言科学,2009(4):第414页.但是,用这一规律去参照“本来”的成词过程存在片面性,只有从“本来”作为副词时的词义上去理解才存在合理性。在汉语史上,“本来”最初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的。它的起源义是“本真、自性、真相”,而并非是表示“自/从本以来”短语。而早在副词“本来”出现之前,汉语中就存在另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副词“本”。《汉语大词典》对副词“本”的解释是:本来,原来。《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进一步补充到:本(副词)多用于书面,口语常用“本来”。“本”作名词,有“根本”等的意思,“本来”作为事物名词涵义与其相似。“本来”是一个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古代,文言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后起的一类成员,其产生和发展是有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是原单音节词转为双音节词。“本来”就可以看做是副词“本”双音节化的结果。“来”作为后缀主要起语法作用,凑足音节,没有实际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副词“本”的用法,但副词“本”与副词“本来”两者之间在用法上存在不同之处。从语体方面,文言色彩浓厚时多用“本”,反之用“本来”;从节律方面,“本”多修饰单音词,有时也修饰多音词,但不修饰短语。副词“本来”可以修饰短语。例如:*a1.她们本在湖边散步。*b1.我本很有可能继续上学。a2.她们本来在湖边散步。 b2.我本来很有可能继续上学。仔细分析上述两组句子,我们可以很快的体会到“本”与“本来”的区别,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中要注意区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是社会和语言发展的结果。第三章“本来”的语法化所谓的“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谢惠全.谈实词的虚化.[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32页实词的虚化,是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适应语法不断向精密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词虚化的结果,不仅使虚词的数量不断增多,用法日益精密,同时也使语法形式越来越丰富。谢惠全.谈实词的虚化.[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32页从历时的角度看,副词“本来”经历了从最初的事物名词到时间名词,再到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演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语法化过程。3.1从物体名词“本来”到时间名词“本来”“本来”由表示“本性、本直”的事物名词,逐渐演化为表示“初始时间”的名词,再继续演化为表示“事物变化之前”的时间名词,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发展的轨迹:(8)其性从本来,寂然无生灭。(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坛经》)(10)他本来是个长者,得了这梦,愈加好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八卷》)(11)这里贾母问道:“正是。你们去看薛姨妈说起这事没有?”王夫人道:“本来就要去看的,因凤丫头为巧姐儿病着,耽搁了两天,今日才去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五回)在上述四个例子中,第(8)句中“本来”的词义是语源义“自性,本性”,是事物名词;到第(9)句中的“本来”,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性,本性”,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无物之始”,是时间的名词。这时的“本来”处于一个中间阶段,体现了“本来”的词义的转化。而在后面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来”已经是一个时间名词了,即“原来,原先”。3.2时间名词“本来”继续发展时间名词“本来”和事物名词“本来”一样,最初也是出现在佛教经文中。但是,这时的“本来”与现代汉语中的“本来”还是有差异的,它和“现在”对比的语气还没有那么强烈。在语义上,也没有与“现在”截然相反的预设,只是限于陈述原来的情形而已。如上例(11)中,就没有与“现在”作对比的含义。但是,随着“本来”词义的逐渐泛化,由具体的时间义逐渐向抽象的时间义发展,也就是说,它从表示具体时间(事物的初始时间)过渡到了表示抽象时间(相对于现状的之前的某个时间)。这样,人们将过去的事物和现状作对比的时候,常常会把“本来”需要和“现在”一起使用。到了宋元以后,这种与“现在”截然相反的对比预设逐渐变得明显。例如:(12)又向者役人皆上等户为之,其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更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也。(《文献通考·卷十三·职役考二》)(13)狄氏思想不过,成病而死。本来好好一个妇人,却被尼姑诱坏了身子,又送了性命。(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六》)(14)本来是个黉官里折桂的郎君,改换了章台内司花的主将。(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在第(12)小句中,表示时间的状语“今”和“本来”形成对比。后面的两个例句中虽然没有与“今”相类似的词出现,但是我们可以在后面的分句中补充出来。这样,仍然有表示“事物变化”前后的强烈对比意味,这种用法已经和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本来”差不多了。3.3中间状态阶段语法化的发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渐变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形式由A功能转化为B功能,其间必定有一个A功能和B功能并存中间阶段。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页.如:英语中的begoingto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页.(15)宝珠喝了酒,说道:“六字本来少,偏轮到我,只怕要罚酒了。”(清·陈森《品花宝鉴》)在例句中,“本来”重点还是指时间,虽然有强调语气,但并不强烈。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很难看出与时间副词“本来”的区别。又如:(16)或是近日得了疾病,所以如此呢,或是本来就是这样?(清·陈森《品花宝鉴》)这一例句中虽然出现了表示强调语气的连词“就”,但“本来”一词还是有[+原来]义的。直到20世纪,这一用法还继续存在。3.4语气副词“本来”的出现从掌握的现有语料可知,语气副词“本来”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和“应该”之类的词连用。例如:(17)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给狼衔去的呢。(鲁迅《祝福》)(18)本来应该是他照顾老人的晚年,可年迈的双亲将要侍候他以后的生活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在上述两个例句中,“本来”已经完全虚化成为语气副词,只有[+按道理说]的义素,而没有了[+原先]的义素。至此,“本来”完成了从名词到副词的完全虚化的过程。同时在副词“本来”的语法化过程中,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进行从“文言”到“白话”的文体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双音节词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使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作为具有口语化倾向的双音节副词“本来”自然被保留下来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他这人本来就只能这样,有着更好的期望倒是你自己的谬误。(鲁迅《华盖集·答KS君》)回校把这话告诉孙小姐,孙小姐说:“我也会这样问,您本来就像个学生。”(钱钟书《围城》)我本来应该同你们一起去冒险的,可是我太老了,只好送你们走。(李敖《北京法源寺》)上述三个例句说明作家文人们纷纷响应号召,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副词“本来”被广泛使用,文言副词“本”出现较少,由此可见,“本来”的虚化过程也是自身的功能扩展的过程。第四章“本来”语法化的原因对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对介词“把”、“被”等的演化过程的分析开创了我国实词虚化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更加活跃,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谢惠全(1982)一文认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谢惠全.谈实词的虚化.[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35页一个词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达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步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刘坚、曹广顺等人(1995)一文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02-117页本文试着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来分析“谢惠全.谈实词的虚化.[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35页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02-117页4.1词义的虚化沈家煊认同语言学家Anderson和Lyons提出的空间概念说,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语言中表示空间的词是最基本的,它们是派生其他词语的基础。“本来”最初出现在佛经中,指“本真,自性,真相”,即所谓的“本性”,这是指事物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的初始的状态,是表示事物的名词。后来在此基础上,随着使用的范围的扩大,人们用开始表示“初始之时”,“本来”由一个事物名词转变为一个时间名词,这是人们从一个认知领域(物体域)转变到了另一个认知领域(时间域)。这样,重新分析随之发生,“本来”由原来的空间域的概念被重新分析为表示时间域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本来”一词也遵循了语法化的渐变原则的规律,构成一个渐变序列。最初,事物名词“本来”和时间名词“本来”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在表层结构上,并没有立刻引起形式上的变化,后期的“本来”由时间副词向语气副词的转变也经历了相类似的情况。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本来”由具体的意义逐渐变得泛化和抽象,然后又由较少的抽象义进一步转变到完全的抽象。换句话说,“本来”语法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度较低的认知域扩展到抽象度较高的领域的过程。4.2句法地位的固定句法地位的固定,就是一个实词由于经常出现在表示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逐渐变成了专门(或主要)表示这种语法关系的虚词。张谊生(1998)认为就动、名、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的句法位置而言,充当状语——或者说进入状位,无疑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383页时间名词“本来”出现之后,为了强调事物的最开始的样子,就需要以“本来”直接充当状语,例如:又向者役人皆上等户为之,其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更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也。(《文献通考·卷十三·职役考二》)此例中的“本来”可以解释为“原先”,只限于陈述原来的情形而已,还没有完全虚化,随着“本来”经常地进入状位,它与“现在”截然相反的对比预设逐渐变得明显,“本来”的涵义也变的抽象,这样时间副词“本来”就逐渐形成了。例如:(13)狄氏思想不过,成病而死。本来好好一个妇人,却被尼姑诱坏了身子,又送了性命。(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六》)此外,“本来”经常和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就”连用,这也是导致其进一步语法化的关键因素。“…本来就…”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而又特殊的格式。范淑云(2001)认为这一格式所包含的完整语义内容是:前后对比,顺承递进,其中“就”附载了“顺承递进”的语义,而“本来”则在语义上形成对比。范淑云.“…本来就…”格式探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1(1):第3页也就是说,“本来”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进一步推进了范淑云.“…本来就…”格式探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1(1):第3页(19)(瑞丰太太)身量本来就不高,又没有脖子,猛一看,她很像一个啤酒桶。(老舍(四世同堂》)(20)(瑞丰太太)脸上呢本来就长得蠢,又尽量往上涂抹颜色,头发烫得像鸡窝,便显得蠢而可怕。(老舍《四世同堂》)(21)我本来就喜爱诗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简直是酷爱了。其中的“就”字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连接副词,和它在一起使用的“本来”就更容易进一步虚化。由于经常搭配使用,“就”字的强烈的主观语气色彩感染了“本来”,使得词语“本来”在成为副词之后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语气副词,它加快了“本来”的语法化过程。所以说,“…本来就…”这一特殊格式也是语气副词“本来”产生的诱发的因素。第五章结论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考察汉语的起源问题要从多角度挖掘研究。“本来”一词的产生与佛教文化的传播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单音节词“本”双音节化的结果,它的广泛运用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词的一员,正是因为他符合了汉语发展的规律和汉语交际的需要。词汇语法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往往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逐渐演变的一个复杂过程,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副词“本来”就经历了从事物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