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傣族与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_第1页
中国云南傣族与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_第2页
中国云南傣族与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_第3页
中国云南傣族与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_第4页
中国云南傣族与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云南傣族与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麦佳佳,罗青云,李佳丽,刘然,韦福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前言

服饰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是一个民族创造历史的证明,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价值的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中,服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衣、食、住、行”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衣”指的就是衣服,除了有御寒、遮羞、装饰等作用外,还具有等级标识作用,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等。中泰传统服饰文化是中泰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中国云南傣族和泰国中部泰族作为两个风俗相似、语言相近的民族,研究其传统服饰文化能够了解两个民族的服饰发展现状和传统服饰文化保护情况,促进两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1中国云南傣族传统服饰样式

服饰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而原始傣民的服饰灵感主要来源于自然崇拜,深受孔雀形象的影响。关于傣族传统服饰的样式,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但略显简略,直到唐代才出现了有关傣族服饰的明显记述。1979年汪宁生发表《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后,人们对传统傣族服饰有了新的认识:西汉时期之前傣族服饰的特征是有披风,着披肩,编发结发;唐代时期,德宏地区服饰特征为披“青布条”,穿“通身袴”,据书中记载,“袴”实际就是筒裙;西双版纳人民穿青布裤,藤条缠腰,红布缠发,披筒裙。明代年间,男子穿长衫宽褥,女子穿窄袖白布衫,黑色筒裙,惯于缠发髻,并用白布裹住[1]。那时候的服饰,已经和如今的服饰没有多大差异了,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傣族人民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传统傣族服饰样式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1.1服装

在边疆傣族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傣族妇女的服装款式简单,布料轻薄,色彩主要以白色、浅黄色、粉红色为主色。妇女们上身内穿绯色的紧身背心,外套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下身穿花筒裙,简单的设计就能把傣族妇女婀娜的优美身姿展现出来。内地的傣族,海拔高气候复杂,所以服饰布料较厚,内外多层,因为自然崇拜,裙子花纹上融入动植物元素。以上这些不同源于地域差异,服饰变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后期,傣族人民为了适应劳作,内地傣族便从穿长裙改为穿短裙,为了防止蚊虫,妇女们还发明了绑腿,这也验证了服饰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积淀。但现今由于旅游业发展快,傣族服饰的色彩由浅色系转向浅色、深色结合的色彩,服饰款式也融入了很多现代化元素,但年轻的傣族人民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开始抛弃传统傣族服装,穿上较为轻便的汉族服装。

1.2腰带

腰带是傣族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件重要装饰物,也是傣族的标志和代表作。傣族佩戴银腰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明代时就有记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银腰带是腰链加腰扣的设计,重量在0.5kg左右,常束于短袖衫和筒裙口之上,因为傣族的动物崇拜,上面的花纹图案大多是动物、树木花卉样式,錾刻得极为精美。傣族人民把银腰带视为纯洁的象征,能够为人们驱邪避毒,傣族妇女也常常把它作为比美的装饰品,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表达长辈美好祝愿的信物以及妇女身份的象征,大多是代代相传[2]。西双版纳地区,成了婚的女子,腰间会系着一条纯银腰带,把钥匙挂于银腰带之上,表示自己是已婚状态。相反,没有挂钥匙的女子,便是未婚,此习俗颇具民族风情。

1.3头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持续的认知进步和探索中,傣族人民的审美观也不断地变化着。明代时期,傣族妇女不论贵贱,都佩戴箨冠。到20世纪50年代,傣族头饰发展为冠饰加裹帕,但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戴。后又有银镀金垂帘头饰的出现,受当时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头饰上还有佛塔样式。如今,散居在各地的傣族人民创新了头饰款式,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西双版纳地区,少女要在脑后盘出花朵样式的盘发,以鲜花和梳子作为装饰的工具,有时也会用白帕裹头或覆着花头巾,总体装饰简单,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德宏地区的妇女则是将头发盘于头顶,用黑布包头或戴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城镇的中年妇女一般用浅色毛巾围头;新平花腰傣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先盘发于头顶,再用青、红、花等几种颜色的布条层层包裹在头上,最后缠上镶有用丝线刺绣的花边黑色高筒帕。她们的色彩丰富,样式复杂,还在筒帕上辅有配饰,这也是她们被称为花腰傣的原因之一[3]。总的来说,三个傣族聚居的地区在用色上有明显的差别,有深色和浅色之分。筒帕颜色分成白色和黑色,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边疆和内地的区别则会影响到颜色、样式、布料的使用,边疆气候炎热,为了避免吸热,不管在头饰上还是服装上,都选择用浅色系的布匹相配之;而内地的高山地区,海拔高,气候多变复杂,人们就更倾向于使用深色布料做配饰,但也有人因为审美的变化,也会更趋向于用浅色的裹头。

2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样式

泰国服饰因其华美靓丽而闻名,泰国由30多个民族组成,泰族为泰国主要民族之一。泰族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中部和东北部,不同地区之间服饰有所区别。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为女子短衣长裙加披肩,男子短衣短裤,服饰色彩统一和谐,面料与材质多以编织、丝绸、织锦为主。

2.1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上衣概况

17世纪前的泰国男性女性是不穿上衣的,曼谷王朝时期女性被要求要用布遮住胸部。在拉玛四世前期,贵族官员男子只有在上朝觐见皇帝的时候才穿上衣,拉玛四世后,与西方国家交往密切,男子才着外衣。泰国中部泰族的女性多喜欢围上披肩,这些披肩源自于印度的纱丽,在泰国叫做条纹布,高棉语叫Sabai[4]。泰国中部泰族女性的披肩是以胸布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用于包裹不同衬衫胸部的狭长布块。披肩宽30cm左右,长1m左右,常见的两种披法,第一种是当作上装用,即女子把披肩从胸部围住后,多余的部分则搭在左边肩膀上,放入肩后自然垂落;第二种是当作上装的装饰用,既在上衣的外面,把披肩从右腰斜搭向左肩,放入肩后自然垂落。在朱拉隆功国王(拉玛五世)统治时期还流行一种披法,即将披肩穿过腰部,再纵向打褶,留下一段狭窄的布料,将剩余的布固定在左肩上,下摆收于右腰以便行动。在拉玛六世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和影响,泰国中部泰族的上衣渐渐地变成了现代西式衬衫。

2.2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下衣概况

中部泰族传统服饰中,男子下衣穿短裤,在泰国叫“绊尾幔”,绊尾幔的穿法是用一块约3m的布包缠住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一般只露出膝盖以下的部分[4]。中部泰族男子有时也会穿裙裤,也是一块1.5m左右,宽约1m的布,穿法跟绊尾幔相似,但是差别在于没有裤腿,且再用一条布条作为腰带,系在腰间以防脱落。拉玛六世前,中部泰族女子下衣流行穿的是绊尾幔,拉玛六世后常穿的下衣则是筒裙。筒裙和纱笼一样,纱笼作为一种印染织布,纱笼布料多种多样,有纯棉、织锦、化纤等。筒裙的穿法是把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首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再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穿时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向相反方向完成。最后用系上腰带,固定裙子以防掉落。

2.3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饰品概况

在饰品方面,泰国中部泰族喜爱装饰,无论男女都会佩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等饰品。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传统社会中,泰国中部泰族人民喜欢佩戴黄金,以黄金为贵,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他们会把金子织进面料里,也会直接用链条和腰带进行装饰,用料昂贵,做工精致,更显华丽。饰品佩戴充分地反映了泰族人民的贫富差距。有身份地位的人多搭配黄色金属类的饰品,而其头饰类似三角,而普通百姓首饰多为银饰。

3中国云南傣族和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比

3.1服装风格对比

受气候影响,中国云南傣族和泰国中部泰族的服装风格存在着差异。边疆傣族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傣族妇女们上身内穿绯色的紧身背心,外套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内地的傣族地区海拔高、气候复杂,所以服饰布料较厚,内外多层。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袒露化是曼谷王朝前期泰国服饰的突出特点,在当时成为一种主流审美,再加上气候炎热,所以17世纪以前泰国女性是不穿上衣的。但在曼谷王朝时期,随着不断与西方国家交流,学习到了更多的有关礼义廉耻的文化,从而进行了文明的演进,女性被要求要用布遮住胸部。两个民族的妇女下装都是筒裙,云南傣族妇女下身穿绣有花纹的筒裙,筒裙和傣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到田间劳作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把长筒裙挽起来。到休息时,又可以把裙子放下来遮住膝盖。但是为了适应农业生活的劳动,内地傣族便从穿长裙改为穿短裙,同时也为了防止蚊虫,云南傣族的妇女们还发明了绑腿。拉玛六世后泰国中部泰族妇女下衣常穿的下衣是筒裙,泰国筒裙通常把一块布的两端缝合成圆筒状,因其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筒裙在宽幅比较大,适合本土的文化气息,宽大的设计符合泰国民众对于服装凉爽舒适的要求,筒裙设计简单,穿脱较为方便[5]。

3.2服装色彩对比

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和中国云南傣族传统服饰都有其鲜明的色彩文化,泰国形成了七彩文化,王室大多把金色作为王室服饰的主要颜色,平民以深蓝色为主要色调;云南傣族妇女服饰主要以白色、浅黄色、粉红色为主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泰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根据印度文化中九曜之说发展成七彩文化,所谓七彩文化,则是用七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一星期七天,从星期日开始,分别是红、黄、粉红、绿、橙、浅蓝、紫[4];而云南傣族则是受气候影响,由于气候湿热,紫外线强,为了避免吸热,所以服装色彩明快。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泰族还是傣族,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文化都发生了变化。泰国的七彩文化不再固化,服饰约束也逐渐弱化,只有对于王室成员以及公务员等人员的服饰仍保有色彩要求;而云南傣族服饰由于受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为了迎合游客的审美要求和舞台需求,传统服饰的色彩也由浅色系转向浅色、深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3服装配饰对比

在服装配饰方面,中国云南傣族拥有鲜明的腰带文化和头饰文化,腰带是傣族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件重要装饰物,也是民族的标志和代表作。银腰带蕴含了傣族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商业发展和汉族服饰的影响,如今的傣族人民不轻易带腰带。泰国中部泰族在配饰上体现出了贫富差距,有身份地位的人多搭配黄色金属类的饰品,而普通百姓首饰多为银饰。泰人爱装饰,无论男女都会佩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等饰品。云南傣族女性的头饰也独具特色,明代时期傣族妇女不论贵贱,都佩戴箨冠,并用金银珠宝和珠翠花装饰。到20世纪50年代,傣族贵族头饰发展为冠饰加裹帕,后又有银镀金垂帘头饰的出现。傣族头饰上有佛塔样式,泰族的头饰类似三角,都是受上座部佛教所影响。但是在泰国,头部是最为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因为泰国坚信自己的头顶住有神灵,而“头”这个字在泰语里面也包含了“高位”的意思,泰语里国王一词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头顶之神”。

4对中国云南傣族和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分子,因此,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能助国运兴盛民族复兴,还能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是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而不是局限于一角一落的独艳。

4.1政策交流借鉴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

基于中国推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之下,可将中国的返乡政策与泰国的4.0战略相结合,培养智慧农民,把新发明和现代科技运用于农业。将返乡创业政策及先进技术切实利用到乡村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当地民俗及风土人情,利用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在传统服饰文化极其浓郁的乡村地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开发服饰文化的发展潜能。村委会干部积极呼吁村里的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发展。一方面,不断提高村民自身文化素养,努力向“智慧村民”靠拢改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返乡人员和现代科技的综合实力,开发和发展传统服饰文化产业。

在当地形成一条产业链:生产原料→制作产品→向外营销,同时还可实现村与村的联合发展,通过电商平台或是对外批发或又或者联系服装公司的有关人员进村收购,这样通过层层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服饰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在产业发展壮大之后,中国方面可实现推动当地农村三产融合(农业、工业、服务业),泰国方面还能坚持“农民稳定、农业富余、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和完善基础措施建设,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前来观光的游客可向当地村民学习织作手艺,让游客在感受文化的时候也能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国政府要时刻关注当地发展经济的期间是否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出现,若是有则及时规避,坚持做到零污染发展经济。

4.2将传统服饰列入非遗保护范围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认和规划,对于人类来说,旨在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6]。而“西双版纳是地球同纬度不可多得的绿洲,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讲,它都具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资格。”[6]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傣族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人类基本生存要素之一的服饰,其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于中华民族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泰族作为泰国的第一大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在泰国历史的进程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黄帝内经》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没有任何一件物品是能永恒存在的,服饰也不能除外,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尽可能延长其所能在世界停留的最大限度。因此,在那些服饰所蕴含的文化未消失之前我们应该将其永久性保护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

4.3将传统服饰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因此,为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我们建议两个国家在教学素材中加入传统服饰及其有关文化的内容,“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教材内容因年龄而异的来编撰,从儿童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设置不同层次的教材内容,内容由浅显易懂逐渐深奥化,让教材内容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理解,从而减少国民对传统服饰文化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