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现状与趋势文:来源:工控网时间:2009/5/6点击:870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现状与趋势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虽然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目前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工业计算机系统行业已经形成。目前,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一、以工业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将成为主流
众所周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依*技术进步(即新设备、新工艺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始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使工业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市场的形成。全球市场导致竞争空前激烈,促使企业必须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时间(TimetoMarket)、改善质量(Quality)、降低成本(Cost)以及完善服务体系(Service),这就是企业的T.Q.C.S.。虽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结合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追求更完善的T.Q.C.S.,使企业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给正确的人,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即“五个正确”。然而这种自动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是一种高投资、高效益同时是高风险的发展模式,很难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采用。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以及准大型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的道路。
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其核心是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
传统的自动化系统,基础自动化部分基本被\o"PLC专题"PLC和\o"DCS专题"DCS所垄断,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部分主要是由各种进口的过程计算机或小型机组成,其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价格之高令众多企业望而却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PC-based的工业计算机(简称工业PC)的发展,以工业PC、I/O装置、监控装置、控制网络组成的PC-based的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实现低成本工业自动化的重要途径。我国重庆钢铁公司这样的大企业的几乎全部大型加热炉,也拆除了原来\o"DCS专题"DCS或单回路数字式调节器,而改用工业PC来组成控制系统,并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获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基于PC的控制器被证明可以像\o"PLC专题"PLC一样可*,并且被*作和维护人员接受,所以,一个接一个的制造商至少在部分生产中正在采用PC控制方案。基于PC的控制系统易于安装和使用,有高级的诊断功能,为系统集成商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从长远角度看,PC控制系统维护成本低。由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受PC控制的威胁最大,所以PLC供应商对PC的应用感到很不安。事实上,他们现在也加入到了PC控制“浪潮”中。
近年来,工业PC在我国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PC主要包含两种类型:IPC工控机和CompactPCI工控机以及它们的变形机,如AT96总线工控机等。由于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对工业PC的运行稳定性、热插拔和冗余配置要求很高,现有的IPC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将逐渐退出该领域,取而代之的将是CompactPCI-based工控机,而IPC将占据管理自动化层。国家于2001年设立了“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产业化”工业自动化重大专项,目标就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based控制系统,在3(5)年内,占领30%(50%)的国内市场,并实现产业化。几年前,当“软\o"PLC专题"PLC”出现时,业界曾认为工业PC将会取代PLC。然而,时至今日工业PC并没有代替PLC,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系统集成原因;另一个是软件*作系统WindowsNT的原因。一个成功的PC-based控制系统要具备两点:一是所有工作要由一个平台上的软件完成;二是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可以预见,工业PC与PLC的竞争将主要在高端应用上,其数据复杂且设备集成度高。工业PC不可能与低价的微型PLC竞争,这也是PLC市场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从发展趋势看,控制系统的将来很可能存在于工业PC和PLC之间,这些融合的迹象已经出现。
和\o"PLC专题"PLC一样,工业PC市场在过去的两年里保持平稳。与PLC相比,工业PC软件很便宜。据Frost&Sullivan公司估计,全世界每年7亿美元工业PC市场里,大约8500万美元为控制软件,一亿美元为*作系统。到2007年会翻一番,工业PC市场变得非常可观。
二、
\o"PLC专题"PLC在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o"PLC专题"PLC始终处于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非常可*的控制方案,与\o"DCS专题"DCS和工业PC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同时,PLC也承受着来自其它技术产品的冲击,尤其是工业PC所带来的冲击。
目前,全世界\o"PLC专题"PLC生产厂家约200家,生产300多种产品。国内PLC市场仍以国外产品为主,如Siemens、Modicon、A-B、OMRON、三菱、GE的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PLC生产厂家约有三十家,但都没有形成颇具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名牌产品,可以说PLC在我国尚未形成制造产业化。在PLC应用方面,我国是很活跃的,应用的行业也很广。专家估计,2000年PLC的国内市场销量为15(20万套(其中进口占90%左右),约25(3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约为12%。预计到2005年全国PLC需求量将达到25万套左右,约35(45亿元人民币。
\o"PLC专题"PLC市场也反映了全世界制造业的状况,2000后大幅度下滑。但是,按照AutomationResearchCorp的预测,尽管全球经济下滑,PLC市场将会复苏,估计全球PLC市场在2000年为76亿美元,到2005年底将回到76亿美元,并继续略微增长。
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是\o"PLC专题"PLC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基于PLC自动化的早期,PLC体积大而且价格昂贵。但在最近几年,微型PLC(小于32I/O)已经出现,价格只有几百欧元。随着软PLC(SoftPLC)控制组态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软PLC组态软件和PC-based控制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得到增长。
当前,过程控制领域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Ethernet技术的扩展,\o"PLC专题"PLC也不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PLC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可以相信,PLC将继续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移,尤其是基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
三、面向测控管一体化设计的\o"DCS专题"DCS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o"DCS专题"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问世于1975年,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美、日、德等国。我国从70年代中后期起,首先由大型进口设备成套中引入国外的DCS,首批有化纤、乙烯、化肥等进口项目。当时,我国主要行业(如电力、石化、建材和冶金等)的DCS基本全部进口。80年代初期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同时,开始了研制国产化DCS的技术攻关。
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o"DCS专题"DCS系统研发和生产发展很快,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如北京和利时公司、上海新华公司、浙大中控公司、浙江威盛公司、航天测控公司、电科院以及北京康拓集团等。这批企业研制生产的DCS系统,不仅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2001年全国应用的4426套DCS系统中,国产DCS系统为1486套,占35%。短短几年,国外DCS系统在我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不再出现。这些专业化公司不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发展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使得国外引进的DCS系统价格也大幅度下降,为我国自动化推广事业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国产DCS系统的出口也在逐年增长。
虽然国产\o"DCS专题"DCS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国外DCS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占有率还较高,其中主要是Honeywell和横河公司的产品。我国DCS的市场年增长率约为20%,年市场额约为30(35亿元。由于近5年内DCS在石化行业大型自控装置中没有可替代产品,所以其市场增长率不会下降。据统计,到2005年,我国石化行业有1000多套装置需要应用DCS控制;电力系统每年新装1000多万千瓦发电机组,需要DCS实现监控;不少企业已使用DCS近15(20年,需要更新和改造。所以,今后5年内DCS作为自动化仪表行业主要产品的地位不会动摇。
根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o"DCS专题"DCS市场状况如下:
小型化、多样化、PC化和开放性是未来\o"DCS专题"DCS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小型DCS所占有的市场,已逐步与\o"PLC专题"PLC、工业PC、FCS共享。今后小型DCS可能首先与这三种系统融合,而且“软DCS”技术将首先在小型DCS中得到发展。PC-based控制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中小规模的过程控制,各DCS厂商也将纷纷推出基于工业PC的小型DCS系统。开放性的DCS系统将同时向上和向下双向延伸,使来自生产过程的现场数据在整个企业内部自由流动,实现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无缝连接,向测控管一体化方向发展。
四、控制系统正在向现场总线(FCS)方向发展
由于3C(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将由\o"DCS专题"DCS发展到FCS(FieldbusControlSystem)。FCS可以将PID控制彻底分散到现场设备(FieldDevice)中。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又是全分散、全数字化、全开放和可互*作的新一代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它将取代现场一对一的4(20mA模拟信号线,给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IEC61158的定义,现场总线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使测控设备具备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提高了信号的测量、传输和控制精度,提高了系统与设备的功能、性能。IEC/TC65的SC65C/WG6工作组于1984年开始致力于推出世界上单一的现场总线标准工作,走过了16年的艰难历程,于1993年推出了IEC61158-2,之后的标准制定就陷于混乱。2000年初公布的IEC61158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子集有八种,分别为:
类型1IEC技术报告(FFH1);
类型2Control-NET(美国Rockwell公司支持);
类型3
\o"Profibus包括ProfibusDP和ProfibusPA以及ProfiNet"Profibus(德国Siemens公司支持);
类型4P-NET(丹麦ProcessData公司支持);
类型5FFHSE(原FFH2)高速以太网(美国FisherRosemount公司支持);
类型6Swift-Net(美国波音公司支持);
类型7WorldFIP(法国Alsto公司支持);
类型8Interbus(美国PhoenixContact公司支持)。
除了IEC61158的8种现场总线外,IECTC17B通过了三种总线标准:SDS(SmartDistributedSystem);ASI(ActuatorSensorInterface);DeviceNET。另外,ISO公布了ISO11898CAN标准。其中DeviceNET于2002年10月8日被中国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
目前在各种现场总线的竞争中,以Ethernet为代表的COTS(Commercial-Off-The-Shelf)通信技术正成为现场总线发展中新的亮点。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能否出现全世界统一的现场总线标准;
(2)现场总线系统能否全面取代现时风靡世界的\o"DCS专题"DCS系统。
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构造低成本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促进现场仪表的智能化、控制功能分散化、控制系统开放化,符合工业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家在“九五”期间为了加快现场总线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重点放在智能化仪表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开发和工程化上,补充和完善工艺设备、开发装置和测试装置,建立智能化仪表和开发自动化系统的生产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经济。2000年,“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新一代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和“现场总线智能仪表研究开发”两个项目相继完成。这两个项目以及先期完成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发”项目,针对国际上已经出现的多种现场总线协议并存的局面,重点选择了HART协议和FF协议现场总线技术攻关。
总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在经历了基地式气动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以及集散控制系统(\o"DCS专题"DCS)后,将朝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方向发展。虽然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FCS发展很快,但FCS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统一标准、仪表智能化等。另外,传统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改造还需要DCS,因此FCS完全取代传统的DCS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DCS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肯定的是,结合DCS、\o"工业以太网专题"工业以太网、先进控制等新技术的FCS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工业以太网以及现场总线技术作为一种灵活、方便、可*的数据传输方式,在工业现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将在控制领域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五、仪器仪表技术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科研、营销体系。现有各类仪器仪表企业6000余家,年销售额约1000亿元,成为亚洲除日本之外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据海关统计,除去随成套工程项目配套引进的仪器仪表不计,去年进口各类仪器仪表近60亿美元,约占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的50%。但目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产品大多属于中低档水平,随着国际上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的产品逐渐成为主流,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国外产品占有我国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国产分析仪器占全球市场不到千分之二的份额。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发展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基础零部件放到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2001年8月,国家计委把仪器仪表明确列为国民经济重要技术装备,国家经贸委制定并公布的仪器仪表行业“十五”规划,确立了6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1.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全开放分散控制系统及智能仪表;
2.新型传感器;
3.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与执行机构;
4.环境与污染源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
5.城市污水处理利用成套工艺设备中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6.炼钢转炉煤气净化回转成套装置中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
根据仪器仪表行业的预测,“十五”期间我国仪器仪表市场大致是:2002年1628亿,2003年1790亿,2004年1969亿,2005年2165亿。五年间,平均年市场容量为1806亿(相当于220亿美元),其中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占41%、科学测试仪器占25%、医疗仪器占17%、其它占17%,平均年增长率将不会低于10%。
今后仪器仪表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仪器仪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产生智能仪器仪表;
*测控设备的PC化,虚拟仪器技术将迅速发展;*仪器仪表网络化,产生网络仪器与远程测控系统。
几点建议: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
*加强仪器仪表行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进一步拓展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
六、数控技术向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从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试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不同层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应运而生,发展很快。目前正朝着标准化开放体系结构的方向前进。就结构形式而言,当今世界上的数控系统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1.传统数控系统;
2.“PC嵌入N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3.“NC嵌入P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4.SOFT型开放式数控系统。
我国数控系统的开发与生产,通过“七五”引进、消化、吸收,“八五”攻关和“九五”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本上掌握了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控开发、生产基地,培养了一批数控人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数控产业,也带动了机电控制与传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数控系统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产品的性能和可*性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渐被用户认可。
国外数控系统技术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是:
*新一代数控系统向PC化和开放式体系结构方向发展;
*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
*增强通信功能,向网络化发展;
*数控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科技和生产发展的资本与动力,而机床工业,作为机器制造业、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部门,毫无疑问,其战略性重要地位、受重视程度,也将更加鲜明突出。
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1年,我国机床工业产值已进入世界第5名,机床消费额在世界排名上升到第3位,达47.3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53.67亿美元。2002年产值达260亿元,产量居世界第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床数控化率还不高,目前生产产值数控化率还不到30%;消费值数控化率还不到50%,而发达国家大多在70%左右。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档次的数控机床及配套部件只能*进口,使我国机床的进口额呈逐年上升态势,2001年进口机床跃升至世界第2位,达2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
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成为未来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发展的主要趋势:
*向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性方向发展;
*向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向PC-based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
*出现新一代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机械加工向虚拟制造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IT)与机床的结合,机电一体化先进机床将得到发展。
*纳米技术将形成新发展潮流,并将有新的突破。
*节能环保机床将加速发展,占领广大市场。
七、工业控制网络将向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方向发展
自从1977年第一个民用网系统ARCnet投入运行以来,有线局域网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技术价格方面的优势,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工业现场,一些工业环境禁止、限制使用电缆或很难使用电缆,有线局域网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无线局域网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应用。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技术将在工业控制网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技术可以非常便捷地以无线方式连接网络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网络资源,是现代数据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无线局域网可以在不采用网络电缆线的情况下,提供以太网互联功能。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无线局域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无线网通信协议通常采用IEEE802.3和802.11。802.3用于点对点方式,802.11用于一点对多点方式。无线局域网可以在普通局域网基础上通过无线Hub、无线接入站(AP)、无线网桥、无线Modem及无线网卡等来实现,以无线网卡使用最为普遍。无线局域网的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安全性、移动漫游、网络管理以及与3G等其它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成千上万的感应器,检测器,计算机,\o"PLC专题"PLC,读卡器等设备,需要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控制网络,通常这些设备提供的通信接口是RS-232或RS-485。无线局域网设备使用隔离型信号转换器,将工业设备的RS-232串口信号与无线局域网及以太网络信号相互转换,符合无线局域网IEEE802.11b和以太网络IEEE802.3标准,支持标准的TCP/IP网络通信协议,有效的扩展了工业设备的联网通信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的全新概念。这种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使得工业现场的数据能够通过无线链路直接在网络上传输、发布和共享。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在工厂环境下,为各种智能现场设备、移动机器人以及各种自动化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高带宽的无线数据链路和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有效地弥补了有线网络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控制网络的通信性能。
八、工业控制软件正向先进控制方向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诞生至今,工业控制软件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工业控制软件作为一种应用软件,是随着PC机的兴起而不断发展的。工业控制软件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软件(HMI),基于PC的控制软件以及生产管理软件等。目前,我国已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监控软件平台、先进控制软件、过程优化控制软件等成套应用软件,工程化、产品化有了一定突破,打破了国外同类应用软件的垄断格局。通过在化工、石化、造纸等行业的数百个企业(装置)中应用,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0年,“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大型骨干石化生产系统控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了验收。
作为工控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研制方面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展,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为企业测、控、管一体化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工业控制软件将从人机界面和基本策略组态向先进控制方向发展。
先进过程控制APC(AdvancedProcessControl)目前还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一般将基于数学模型而又必须用计算机来实现的控制算法,统称为先进过程控制策略。如:
*自适应控制;
*预测控制;
*鲁棒控制;
*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
由于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些软件也身价倍增。国际上已经有几十家公司,推出了上百种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流程工业应用软件产业。因此,开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替代进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工业控制软件将继续向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性发展方向。
结束语
工业信息化是指在工业生产、管理、经营过程中,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在集成平台上,实现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综合利用等。嵌入式工控机技术趋势文:来源:工控网时间:2009/5/6点击:25691、PC技术推动了嵌入式工控机技术的发展嵌入式工控机是嵌入在工业系统内部,在工业极端环境里能够连续长期稳定可靠工作的工业型计算机。随着IntelCPU和MicrosoftDOS/WINDOWS架构演变成事实上的标准,ISA/PCI总线加固型工业PC(IPC)开始向工业领域渗透。IPC虽然经过了工业化改造(如取消了大母板,采用无源背板、插卡式模板,工业电源,全钢密封机箱微正压散热,温度自动检测和调整等),但其本质上仍然不是工业型PC,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母板水平放置、抗震动冲击能力差、非均匀散热、元器件失效率高、平均修复时间(MTTR)长、维护困难等问题,难以满足工业控制任务的苛刻要求。为了满足市场对工业型计算机的要求,除了VME总线工控机外,产生了一系列基于PC的、与ISA/PCI总线标准兼容的嵌入式工控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ompactPCI/PXI总线、AT96总线、STD总线、STD32总线、PC/104和PC/104-Plus总线嵌入式工业控制机。2各种总线的嵌入式工控机向高性能、高可靠方向发展
(1)VME总线工控机仍然是主流产品,但开始融入PC技术
历史上,VME总线工业控制机一直是许多嵌入式工业应用的首选机型。
1981年,Mostek、Motorola、Philip和Signetics公司发明了VME总线,从此VME总线工业控制机在图像处理、工业控制、实时处理和军事通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7年,VME总线被批准为国际标准IEEE1014-1987。
VME总线接口为2个96芯的针孔连接器P1和P2(6U欧洲卡),其中P2的外侧2排针由用户自定义,以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VME总线的数据宽度为32位,最大总线速度是40MB/sec。
1996年的新标准VME64(ANSI/VITA1-1994)将总线数据宽度提升到64位,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80MB/sec。由FORCECOMPUTERS制定的VME64x总线规范将总线速度提高到了320MB/sec。
VME总线工控机是实时控制平台,大多数运行的是实时操作系统,如UNIX、VxWorks、PSOS、VRTX、PDOS、LynOS以及VMEXEC,由OS制造商提供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应用程序。
VME总线OEM产品由众多的制造商支持,主要采用Motorola公司的68K系列微处理器,如25M/33M的68060。现在越来越多的VME总线SBC的制造商开始采用Intel公司和AMD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如DY4Systems、ConcurrentTechnologies、VMIC、PEPModular、Computers,以及SBSEmbeddedComputers等公司,最新产品已经采用了500MHz的PentiumⅢ处理器,也有一些产品采用PowerPC等其它处理器,但市场份额很小。
1987年VXI总线联合会成立,其目标是定义板级仪器标准,即VME扩展仪器仪表总线。VXI总线工控机以VME总线为内核,将欧洲卡尺寸扩展为四种:VXIA(3.9inx6.3)、VXIB(in9.2inx6.3in)、VXIC(9.2inx13.4in)及VXID(14.4inx13.4in),其中现在最常用的是VXIC规格。
1993年,VXI规范被采纳为国际标准IEEE1155。VXI总线工控机规定的操作系统类型有DOS、WINDOW3.1、WINDOWS95、WINDOWSNT、Solaris1和2、HP-UX、MacOS以及SCOUnix。
从VXI总线和VME总线工控机运行的操作系统可以看出:VXI总线工控机制造商希望兼容主流计算机市场提供的丰富而廉价的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包、外设和驱动软件,而VME总线只能利用OS制造商或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的专用开发环境和外设工作。(2)加固性ISA/PCI总线工控机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现在工业控制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专用的封闭式的架构迅速被PC技术的开放式架构所取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软件的兼容性。工业控制机用户过去和现在都希望使用与所熟悉的桌面PC机相同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这就导致了开放式桌面PC在工业环境中的直接应用。然而,桌面PC机技术是面向每年2000亿美元的商用机市场的,而不是相对比较小的工业计算机市场的,它不具备工业级性能:抗强震动、冲击、高温、潮湿和具有快速修复能力(MTTR一般小于5分钟)。由桌面PC技术衍生的ISA总线加固型计算机在工业上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1992年6月,Intel公司开发了快速的开放式PCI总线规范,作为局部和低层次的内部处理器总线。在两年之内几乎每个处理器制造商都将PCI作为计算机内部芯片级互连总线,而且自然地发展成了板极互连总线。1995年6月PCISIG正式公布了PCI局部总线规范2.1版,同时PICMG推出了第一个标准PCI/ISA无源背板总线标准,这样,加固性PCI/ISA总线工控机问世了。目前,PCI/ISA工控机主要制造商有:TexasMicrosystems、TeknorIndustrialComputers、IndustrialComputerSource、TrentonTerminals、I-Bus以及台湾的衍扬(AAEON)、研华(ADVANTEC)、磐仪(Arbor)、大众、北京康拓等公司。
虽然加固型工控机对基于大母板的桌面机进行了工业化改造,但其背板技术仍然存在许多缺点:不良的热设计、不良的连接方式、不标准的模板尺寸和有限的PCI插槽数(最大4个)等。虽然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改进,但仍然不能满足工业控制要求。目前PCI/ISA工控机主要做控制系统的检测和管理机使用。(3)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仍然是工控机中的贵族产品
为了将PCISIG的PCI总线规范用在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1995年11月PCI工业计算机制造者联合会(PICMIG)颁布了CompactPCI规范1.0版,以后相继推出了PCI-PCIBridge规范、ComputerTelephonyTDM规范和User-definedI/Opinassignment规范。简言之,CompactPCI(以后简称CPCI)总线=PCI总线的电气规范+标准针孔连接器(IEC-1076-4-101)+欧洲卡规范(IEC297/IEEE1011.1)。
基于Wintel架构的CPCI总线工控机,是为高可靠性应用而设计的,其低价位(相对VME总线)、高可靠、热插拔、热切换、多处理器能力等特点在设计之初就引起了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电信和工业自动化工业领域的普遍关注。在电信和工业自动化领域,PCI/ISA工控机由于可靠性低和可维护性差等原因,应用的数量很小,市场急需满足应用要求的新产品问世。由于CPCI总线工控机良好地解决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问题,加上工控机设计者一般都掌握基于PC的嵌入式软硬件设计技术,而且基于Microsoft的软件和开发工具的价位比较低,所以,CPCI工控机得以迅速打入嵌入式产品市场。但相对于PCI/ISA加固型工控机而言,由于总体成本高、技术开发难度大、模板配套性差、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高等因素,CPCI工控机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并未得到实际应用。相反,电信(Telecommunication和ComputerTelephony)行业要求制造商提供开放式架构和快速投放市场产品,而产品快速投放市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软件而不是硬件。在这方面,由于CPCI工控机采用PC技术,具有丰富而廉价的软件资源,其操作系统WINDOWSNT又是IPAIN的理想开发平台,加上热插拔和热切换能力,恰好与电信要求相一致,因此被广泛应用。
由于CPCI总线工控机只有象Motorola、SunMicrosystems、ForceComputers和Ziatech这样的大公司支持,而且,不同公司的无源背板定义并不完全统一导致不能互操作,其规模和产品竞争能力也受到限制,价位还偏高,其市场占有率还不大,目前仍然处于贵族产品阶段,需要进一步进行大众化开发。
CPCI技术将进一步融合USB和1394技术,并通过PCI-USB和PCI-1394的bridge进行转换。Intel和Microsoft公司认为:通过插卡的方式增强PC功能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未来的PC机将从并行插卡式总线转移到串行接口总线,达到互连和扩展外设的目的。USB和IEEE-1394就是两种低成本的串行接口总线,仅需要几根连接电缆,可以嵌入到CPU内部运行。USB和1394是今天的技术,由自动配置软件(WindowsNTv5.0)和热插拔硬件支持。作为串行总线,USB和1394的传输速率可达到Gbits/sec的数量级。
通过增加触发信号、局部总线和系统同步时钟等措施,CPCI扩展为高性能的仪表总线PXI(CompactPCIeXtensionsforInstrumentation)。PXI总线工控机是一种仪表计算机平台,具有CPCI总线的所有优点,同时,定义的软件和硬件规范又实现了产品完全互操作。(4)PC/104总线工控机通过PC/104-Plus向高性能方向发展
在80年代末,AmproComputers发明了PC/104总线。1992年3月PC/104总线联合会发布了PC/104规范1.0版,几经修改,于1996年6月公布了PC/104规范3.2版。PC/104总线采用自层迭互连方式和3.6inx3.8in的小板结构,抛弃了PC机的大母板,使其更适合在尺寸和空间受到限制的嵌入式环境中使用,如消费类电子产品: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收款机等。近来,由于紧凑加固性设计的PC/104工控机在军工产品中开始采用,如火箭、导弹和战斗机等。
虽然PC/104总线工控机的功耗低,但其驱动能力差(4mA),其扩展能力和维护性也受到限制,使其在工业过程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
为了兼容PCI总线技术,1997年2月PC/104总线联合会推出了PC/104-Plus规范1.0版,在PC/104规范3.2版的基础上,增加了30x4根信号线的J2插座,支持PCI局部总线规范2.1版。
今天,许多单板计算机(SBC)都设计有PC/104总线接口,以便通过PC/104总线丰富的I/O模块扩展功能,满足不同的嵌入式应用要求。
PC/104总线工控机主流产品是486DX和586,如Winsystems公司486DX4-100MHz的SAT-DX,5x86-133MHz的PCM-586。VersaLogic公司的VSBC-6,支持Pentium133-266MHz和AMDK6-2200-366MHz处理器。(5)STD总线工控机采用单片PC技术升级ALL-IN-ONECPU板
STD总线在1978年最早由Pro-Log公司作为工业标准发明的,由STDGM制定为STD-80规范,随后被批准为国际标准IEE961。STD-80/MPX作为STD-80追加标准,支持多主(MultiMaster)系统。STD总线工控机是工业型计算机,STD总线的16位总线性能满足嵌入式和实时性应用要求,特别是它的小板尺寸、垂直放置无源背板的直插式结构、丰富的工业I/OOEM模板、低成本、低功耗、扩展的温度范围、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维护性设计,使其在空间和功耗受到严格限制的、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STD总线工控机已经升级到486DX,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要求。Motorola计算机部MCG(原Pro-Log公司)的7874A,CPU为486DX2-66/486DX4-100/5x86-133、Flash盘容量4MB;集成PLCMODEL442A由2个486DXCPU板构成多组系统,一个运行操作系统和网络管理;另一个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招聘辅导员试题及答案
- 注册测绘师必刷试题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年医疗采购风险控制协议
- 浙江省综合应用能力真题
- 2026年大型设备运输合同
- 消防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焊工初级理论知识试题(答案)
- 焊接结构生产试题及答案
- 甘肃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电大《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 护工照顾老人协议书范本
- DB29-296-2021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 风电波动性电源对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影响的研究进展
- 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应急专项预案
- ZY-T 001.9-1994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GB/T 5008.2-2023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2部分:产品品种规格和端子尺寸、标记
- 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品作业本电子版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29531-2013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