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6_第1页
七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6_第2页
七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6_第3页
七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6_第4页
七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最后一课》导学案编号:72301编制:武贵珠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自己爱正义、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体会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关于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即为小说;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塑造;小说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中,高潮和结局有时会重合。2.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明确内容指导学法第一课时预习检测給下列字注音:诧()异惩()发钥()匙()字模()祈()祷()哽()咽()挟()持皱()纹2.语配P32页1、2、3三道题自主学习速读课文,完成填空小说以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写为故事引子。第二个阶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第三个阶段发展,写,这是小说的主体。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写合作探究找出每一个阶段中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思考: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起伏?课堂检测重点句段探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巩固检测1.听写2.语配第4题展示校对个性修改总结生成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第二课时自主学习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合作探究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请以同样的方式分析小说又是如何塑造另一个主要人物——哈默尔先生的?并梳理在\"最后一课\"中,哈默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拓展提升从哈默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总结规律提高技能拓展提升案找找文中开头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摘记重点检测学情课堂检测:1、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画线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D、肖像描写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他怎样感情?3、阅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一直到结尾”完成下题(1)、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答(3)、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课后反思《第一堂课》导学案编号:72302编制:武贵珠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老舍的文学常识。2.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感觉来表现人物形象。3.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难点:通过人物的内心感觉来表现人物形象。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2.《四世同堂》是部战争小说,却没有着重暴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而是以祈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描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的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可以说这是以古都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和愤史。明确内容指导学法预习任务课文朗读,默写这篇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包括音形义,不得少于5个)2.对比阅读: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个性修改总结生成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描写老师上课前﹕怕亡国的强烈悲痛课堂中﹕紧张严肃静痛苦沉闷爱国主义情怀下课后﹕逃离.互动策略展示方案预习检测小组长组织默写:A.作者信息B.重点字词 组织展示预习任务2自主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品一品,课前、课堂、下课时祁瑞宣老师的行为为何如此反常?。合作探究细品圈划的句子,谈谈祁瑞宣都有哪些苦痛?“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的”,他说不出的苦痛又是什么?总结规律提高技能拓展提升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完成填空《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写作手法:侧面烘托(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摘记重点检测学情随堂检测1.品析句子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上级部门决定铺张扬厉,在全系统内大力整顿。B.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英语辅导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C.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D.他非常勇敢地搭救了那个女孩子,真是火中取栗呀!作业练习完成语配1、4两题。课后反思《过零丁洋》导学案编号:72303编制:武贵珠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以本诗为例,回顾律诗相关文体常识

2.反复有感情地诵读,透过关键字词句领悟诗人所抒情怀

3.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做一个有志向有责任的人明确内容指导学法预习任务

1.结合导航塔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结合文下注解,初步感知诗文大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温馨提示: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4.选做题:本首律诗你喜欢哪几联?为什么?(温馨提示:1.应从它所述内容,所抒感情及语言特点三大方面赏析,语言特点对大家而言,应从修辞角度和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预习检测默写《过零丁洋》2.解释下列词语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个性修改总结生成过零丁洋》

(述怀诗)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

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互动策略展示方案合作探究本首律诗四联中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具体内容及问题如下)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感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句。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总结规律提高技能拓展提升案与本首诗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你还知道多少?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类似文天祥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完英雄们的感人事迹后,你一定感慨万千,不妨写写大家共勉。——明确: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摘记重点检测学情作业练习1.默写尾联并写出你所知的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2.《满江红》背诵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课后反思《梅岭三章》《示儿》导学案编号:72304编制:武贵珠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重难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诗中包含的凛然正气。知识链接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涛拍岸,举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明确内容指导学法预习任务1.自己动手了解作者信息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预习检测1.《示儿》的作者是:代的,字,号。2.解释加点字旋涯旌旗取义成仁原知但悲九州同乃翁3.《示儿》中最能表达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愿望,体现爱国情怀的诗句是:,。4.取义成仁今日事,。5.结合课本下注释读小序思考并回答:小序交待了什么?(明确:写诗的时间、地点及背景)个性修改总结生成互动策略展示方案合作探究1.《梅岭三章》的每节中能体现作者死后想法的诗句是那两句?这两句中采用了什么修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个词用的妙,请分析2.《示儿》中体现作者死后想法的诗句是那两句?这两句中采用了什么修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个词用的妙,请分析。总结规律提高技能拓展提升1.《梅岭三章》和《示儿》中异曲同工的诗句有哪些?从古至今,爱国的仁人志士很多,爱国的豪言壮语也很多,同学们请将你所知道的爱国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孟子: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谭嗣同:我自横向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推出陆游的诗作《关山月》

《关山月》节选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一)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感悟并朗诵再现陆游因当朝统治者不思祖国统一而生的愤概之情。

(二)品味陆游的“悲中有望”

①讨论:陆游的表达了他盼望的是什么?从陆游的临终遗嘱列举诗句来体会这种盼望他从小就有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这是青少年的作品)

“一闻战鼓意气生,有能为国平燕赵“

(这是他82岁的作品)以及9300多首诗中大部分表达自己的抗金情怀来体会这是他毕生的梦想和追求。②再次探究《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着更是他临终前唯一的期望。最后一句诗句中“无”的读音,深入体会并朗诵再现陆游对“九州同”的渴望之情。

摘记重点检测学情随堂检测1.《梅岭三章》中统领全篇的句子是2.《示儿》中抒写诗人光复河山的热切期待和对祖国大业终将取得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诗句是,。3.《示儿》中,两句点明了作者生前的遗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4.《梅岭三章》中的“,”和《示儿》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业日积月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写出课外积累的爱国诗句:①,。②,。课后反思《谭嗣同之死》导学案编号:72305编制:武贵珠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认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对谭嗣同及其政治见解的评价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及“百日维新”资料,请阅读语配导航塔2.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明确内容指导学法预习任务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重点掌握摘抄文下注解。背诵并默写谭嗣同的《狱壁题诗》。3.尝试完成语配1—4题。预习检测1.词语解释擘画:()竟日:()及难:()系狱:()2.给下列字注音:觐()擢()擘()恸()劾()杵()箧()绶()3.默写《狱壁题诗》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理由:个性修改总结生成互动策略展示方案合作探究1.画出突出表现谭嗣同凛然正气的句子,并口头翻译。2.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3.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总结规律提高技能拓展提升联系本单元所学内容,谈一谈:你赞成谭嗣同离去,还是留下?摘记重点检测学情随堂检测1.默写《狱壁题诗》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C.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作业练习把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