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_第1页
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_第2页
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_第3页
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_第4页
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姓名:顾月学号:1120110040摘要:鲁迅以“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人”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鲁迅作品向来有强烈的革命文学色彩以及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意义,历来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兔和猫》却为鲁迅研究者们长期冷落甚至忽视的一篇。《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原作报载《晨报副刊》,写于1922年10月10日,是鲁迅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受爱罗先珂童话影响的“另类”作品之一。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虽形式独特但与鲁迅其他作品一样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尤为突出的是其严肃的生命主题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将从其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两大方面作简略探讨,期待引起人们对这篇小说的足够重视。关键词:鲁迅;《兔和猫》;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具有值得探索的艺术特色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却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本文将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两大方面做粗略探讨,期望挖掘出其内在价值并赢得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与重视。一、艺术特色鲁迅作品一般以诙谐幽默的冷峻笔调讽刺黑暗社会的一面,如《阿Q正传》、《孔乙己》。而《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创作艺术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品悟小说,归纳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创新《兔和猫》与鲁迅之前的小说相较,由人写到动物,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茅盾在《读<呐喊>》中说:“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1]。《兔和猫》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例子。1.《兔和猫》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1)小说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兔和猫》本身讲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趣味的故事。主要写夏天里,“我”的邻居三太太,给孩子们花高价买来一对可爱的白兔(幼兔)。同时,院子里有一只随时能带给白兔死亡威胁的大黑猫。小说围绕着人们饲养白兔、提防黑猫、协助“白兔家族”繁荣而产生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关兔和猫之间生死存亡的故事。透过鲁迅笔端流泻的轻灵的文字及近乎童话般的描写,可发现一颗未被时光泯灭的童心。人物选择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别。总结鲁迅小说,人物选择上多写小人物,如:阿Q、单四嫂子、狂人、闰土、孔乙己、华老栓……这些人物都是“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9]。他们都是被“虐待”的弱小者。而《兔和猫》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角,展示的观察视角也偏重于儿童,读来仿若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小说也具有类似童话中的角色安排,如兔、猫(动物们)、家庭主妇三太太及孩子们。因此有研究者评论道:本篇“可视为鲁迅对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贡献的第一批成果”[1]。由此可算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式”小说,而这种“童话式”小说本身就是创新。(2)体裁上与一般小说有别,但仍是小说。鲁迅虽将它编入小说集《呐喊》中,但多年来有不少学者质疑过他的体裁,把他当散文看。持这种看法的很早就有,也不仅是一个人。比如:学者林非发表的《<呐喊>中的散文》就提到这个观点。师从鲁迅的孙伏园也说过:“《兔和猫》是《呐喊》四小品之一”[2]。不过他接着又说:“我说‘小品’,并不是说‘小品’与‘小说’有何体裁上的不同;文艺的体裁只是为了内容的要求而有的外形,旧有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只就大体而言;可能有一篇作品同时可以归于三类,也可能有一篇作品归于三类中的哪一类都不妥当,但它仍然是一篇极好的文艺。我说‘小品’更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体裁的意思,我只是指着篇幅短小的文艺作品而已”[2]。依据这种说法,虽说它读来形式特别、创新,也兼有散文化的特点,但体裁仍是小说。2.具有“童话式”的诗意美(1)鲁迅是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谈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这些鲁迅经典作品,虽都家喻户晓但很难从作品中读出“诗意美”,有时甚至感到晦涩难懂。难怪有学生学习语文时,总结了学习的难点说:“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实不然,鲁迅自身也是一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其创作的乡土抒情小说名作《故乡》就是具有浓厚诗意的。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4]。这一段的景色描写可与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相媲美。可见鲁迅不是写不出“美”文,更不是没有“诗意”的作家,而是有更多的作品要为表现严肃的主题而束缚他对“美”、“诗意”的表露。像这篇长久被忽视的小说就独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钱理群在《心灵的探索》中提到:“《兔和猫》这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心灵美文长期以来得不到的评价”[14]。细读小说可以体会到作者文笔活泼清新,充满诗意的美及童真趣味。比如细读这段文字:“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地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3]。文字在充满感情节奏的声调中透露出诗的旋律,朗读后更能体会这种声律美。字里行间蕴含诗意,这足可说明小说的诗化美。这种洋溢着诗意美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相较是前所未有的创新。(2)吸收爱罗先珂童话作品中的“诗意”《兔和猫》有受爱罗先珂作品影响的痕迹。尤其是作品中美的氛围、诗的意境。如若细读其童话剧《桃色的云》;童话《池边》、《狭的笼》、《鱼的悲哀》等爱罗先珂经典作品,无论从题目到内容都有诗一般的意境。鲁迅本身就是位诗人,其散文诗集《野草》堪为现代散文诗中的精品。鲁迅对其作品中这种诗的意趣尤为赞赏。早在爱罗先珂来北京讲学之前,鲁迅就开始翻译其童话。在1921年到1922年间,鲁迅先后不遗余力地翻译并发表爱罗先珂的十多篇童话译作。并且他多次在译文的《附记》中,赞许他,这也显而易见鲁迅对其才华的欣赏。如:在谈到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时说:“他只是梦幻,纯白,而有大心的人儿……”[6],又说“他如此干净、透彻、明艳如天人”[5];“他只有着一个幼稚的,而且优美的纯净的心……”[5];还说:“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5];“读他的童话似乎能忘却烦恼的吧”[6]……并要“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7],可以从鲁迅的话中听出他对这位童话作家深深地钦佩与欣赏。在翻译爱罗先珂许多诗样的童话作品后,收到作品美的氛围感染及接受作品诗意启发是不可避免的。鲁迅甚至在翻译《春夜的梦》时曾多次感叹,怕因自己的翻译“不到”而减少原作中的诗意美。再如:翻译《鱼的悲哀》时鲁迅就自己提醒道:“这是最需要用天真烂漫的口吻写作的”[6]。爱罗先珂是乌克兰人,俄国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是位流浪的盲诗人;之后靠自学成才并掌握了世界语和日语,他孤苦无依,先后漂泊于缅甸、泰国、日本、印度等国。于1922年初,爱罗先珂应北京大学之邀来北大讲学、任课。校长蔡元培委托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代为照顾,此后便长期借住于鲁迅的八道湾寓所。他在北京住了整整九个月,朝夕相处中与周氏兄弟发展出深厚友谊。另外,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写于1922年10月的小说《鸭的喜剧》,是鲁迅因怀念爱罗先珂而创作的。只看小说结尾处一句:“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子,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8]。故人已走而他留下的鸭子还在嘎嘎的叫,这种睹物思人之情摧人心肝。而《鸭的喜剧》正是鲁迅留给远方友人温暖而寂寞的纪念。足可见鲁迅对他的情谊不浅,这种深深的友谊及友人优秀作品能影响鲁迅的写作并激发其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兔和猫》这样诗化的作品。鲁迅在创作《兔和猫》之前还翻译了爱罗先珂在北京创作的唯一一篇童话《小鸡的悲剧》。童话的主角是只“古怪”的小鸡,它不和同类们一起玩却和鸭子亲近,结果造成同类不理解它就连小鸭也不懂得它,最后寂寞的死去的悲剧故事。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表面上看起来《小鸡的悲剧》与《兔和猫》没有相似点,细读后可以发现:二者在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安排、表现手法运用,甚至主题思想方面都有共同之处。这足可见出鲁迅受到这篇童话影响后才创作出《兔和猫》这样的作品。人物设置上,一个主人公是兔和猫,一个是小鸡和小鸭,二者都是动物。作品中都有个“模糊化”的家庭主妇,即没有细细刻画她,只是通过她的言行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安排上都是随故事情节起伏使读者牵念小动物们的命运;表现手法上,都有接近于儿童易读的“童话式”描写手法;主题思想上,都有对生命及弱小者的关爱、同情、怜悯之意。所以说《兔和猫》这篇小说受到爱罗先珂童话作品影响明显,吸收其童话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主张,汲取了爱罗先珂童话中美的氛围与诗的意境,接近于童话美的风格,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同时也是鲁迅作品中前所未有之创新毋庸置疑。(二)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加深反面形象的阴暗面;《兔和猫》从题目即可看出两者是对举的,一为兔,一为猫,所以两者都是故事不可缺少的角色。按理说应被作者放在平等地位,然而二者所花篇幅却极不对等,鲁迅着重写兔,对白兔毫不吝惜笔墨,满含深情地刻画白兔形象。并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更一丝不苟地记叙出现幼兔、兔的“失踪”、人掘兔洞、“麻烦养兔法”等一系列事件。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兴也为它忧愁。转到大黑猫时正如作者厌恶的那般,似乎很不愿提及似的,与小兔正相反的是全篇没有一处正面描写黑猫。统合整个小说共五次提到黑猫,且均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出现读者眼前,成为了兔子的“映衬物”。现一一列举如下:第一次是“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3]。通过三太太的话可从侧面了解到兔子存在大黑猫这个潜在威胁,并奠定大黑猫“恶狠狠”的反面形象。“在矮墙上”以地点来写,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似乎随时可从高处扑下来逮住兔子;“恶狠狠的看”[3]显现出黑猫阴鸷的目光;而一个“防”字能使人感受到黑猫的凶狠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三太太的话中只有简单的几个词涉及大黑猫却能完整清晰地勾勒出凶残、狡猾、强悍、阴鸷、狠毒的反面形象。第二次是作者的叙述:“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3]。仅一句话为后来小兔丧命于大黑猫之口埋下伏笔。“毒手”一词预示后来的结局,体现黑猫的残暴凶狠。第三次是在小兔失踪后“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还见有许多爪痕。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3]。这几句引得人们的推断并想象,“一个别的洞”[3]与“许多爪痕”[3]可以认定失踪的兔子曾经遭到致命的危险。因为生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狡兔三窟”兔子会掘出多个洞,当面临危险时可从其他洞口逃生,而大的爪痕正是黑猫留下的罪证。作者据此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证实黑猫即是罪魁祸首。第四次“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3]。仅一句将猫令人讨厌的好斗的个性展露出来,加深对猫的不满。第五次是“我”的决定:“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3],“高视阔步”一词将黑猫作威作福的得意形象刻画出来,作者已无法容忍猫的恶行,决定欲予除之而后快。对于本篇小说中运用侧面描写的妙处,有人说的尤其形象:“猫在本篇中担任的角色,有如:《浮世德》剧中的海匪斯多一般,读者即使只见到一个它的隐隐约约的影子,也会全身阴森森的,觉得可怕,可憎,可诅咒,时时刻刻为悲剧中的主角担心”[2]。这说的就是通过侧面描写增加反面形象的阴暗面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虽着笔墨不多,简单的几笔掠过就有一个鲜活的恶猫形象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这种用笔不仅简洁而且有力带起故事进一步发展,足可见出作者用笔炉火纯青、艺术功底深厚。(三)细腻的描写手法细腻的描写手法来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没有生活中的实际观察很难写出丰富的内容。而悉心的观察需要足够的情趣与兴致还要有足够的时间。而鲁迅作品思想深刻,鲁迅有时是反封建的斗士,批判封建制度礼教的罪恶,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也时刻担忧国民的麻木,如小说《风波》。他往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常担忧国计民生。当年不惜弃医从文也要改造国民的精神,并指出:“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9]。足可见鲁迅是何等的忧国忧民,急于改造国民性。按理说鲁迅应整日苦苦思索,探索如何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当中,如何唤醒麻木的灵魂。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兴致去观察兔子的生活。细究鲁迅为何有观察兔子的兴趣?从写作时间分析其背景可发现,本文写于民国十一年左右。据孙伏园回忆,那段时光是鲁迅一生中最为恬静、安闲、惬意的美好时光。他说:“《兔和猫》描写非常细腻,也许都是安闲恬静的生活在工作上的表露”[2]。还说:“结束了绍兴的老屋,新置了北平八道湾的房产,久未团聚的全家人,已在这宽大素朴的新居中团聚了年余。老太太健康快乐,侄儿女欣欣向荣。公教人员的欠薪虽已开始,还没有十分严重。作者和他的二弟之间的情感的隔阂还没有发生”[2]。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亲人们团聚一起共享天伦,生活少有烦恼,多么和谐幸福,宁静祥和之气笼罩着这个大家庭,还有与之友谊深厚爱罗先珂入住,亲情友情包围着鲁迅。此时作品中很容易流露出这种舒雅静谧的情感。在这种美好生活的包裹中,鲁迅有兴致观察后院中的动物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建立在实际生活中的温暖情愫便铸就了细腻的描写。《兔和猫》在描写白兔时尤为细腻感人,使作品充满孩童时代的纯真情趣及生活气息。小说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具体表现在两点——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以及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1.表现在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中。例如:“他们(白兔)忽而自己掘土了”[3]兔是穴居动物,天生喜欢隐蔽的洞穴,挖土掘洞而居使其有安全感;挖土时“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3]。说明兔子要在洞穴中生产;“(兔子)太喜欢撕壁纸,也常常啃木器脚”[3]。这是合理现象,因为兔子的牙齿可以不断生长,它们必须不断磨砺牙齿;三太太掘洞后发现“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3]兔子生育能力强,第一胎生后不久,又有了第二胎,每胎至少七八个;还看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3]兔子生产前要自己拔毛,供幼兔保暖。所有这些描述对应于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作者细细道来,如此不厌其烦,正说明“我”是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或许还因为鲁迅本是学医的,应该对这些生物习性更为敏感加以关注。作者细腻地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也让读者更了解它,增加对兔子习性的认识。2.表现在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中。为了突出小生灵惹人喜爱个性,细致入微的刻画兔子们的日常活动。如:写孩子们与白兔互动时,充满生活气息。“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3]。描写出兔子憨态可掬的神态,表现了它们性格可爱、温顺,惹人喜爱,也有些许狡黠,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动物。另外写它抵抗外敌时的聪慧,让人忍俊不禁:“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3]。这段白兔对付鸦鹊们威胁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让人不得不感叹小兔的矫捷、灵敏、聪明,这样的活灵活现,似乎小兔能从书中跳出来。正是作者于细腻笔触中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让读者的眼前似乎出现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能抓住读者眼球,激起阅读兴趣。二、思想内涵鲁迅作品一直以思想深邃著称,研习其小说一定要深入体会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兔和猫》的描写对象虽是不起眼的动物,并且它主要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式”小说。却依然传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这与《呐喊》、《彷徨》中的其他小说在某些精神领域上存在共通之处。细究本篇小说,再结合鲁迅思想体系,挖掘出小说四大思想内涵——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坚定的“复仇”思想、深刻的悲剧内涵、深入思索的生命主题。(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何谓人道及人道主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一、人道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力的道德”[15]。二、人道主义指:“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供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简概之,人道就是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权力的精神”[15]。而当时的旧中国,国民连生命的基本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格及权利上的尊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都没有人格保障,他人只因她丈夫死了,就鄙视、轻贱她,最终她也只有被封建礼教束缚、淹没人格继而惨死街头的命运。麻木、昏聩、保守的国民都在醉生梦死中苟活,广大人民生活在不幸中却浑然不知。鲁迅正是看出这一点的严重性,才生发出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国民、拯救“国民性”的思想意识。正如《自序》里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9]。鲁迅深知当时的社会的情况,他坚定地要把他们“吵醒”睁开“朦胧的双眼”,去争取自己的人格权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9]。这是鲁迅“呐喊”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事实上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已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在与许寿裳结识时,二人谈人性和国民性问题,也谈人道主义问题。他们“经常探讨有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每当谈到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尤其是甘于做异族的奴隶时,两个人都不免一同沉默起来”[11]。以上种种表明,鲁迅在早期求学时,就意识到要激发民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已深深了解到只有生命得到保障,才能进入尊重人格及权利的更高阶段。鲁迅始终是具有深刻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兔和猫》中他热爱动物,同情弱者即白兔,为白兔的死而扼腕叹息。其实鲁迅的这种珍爱生命、同情小动物(弱小者)的思想、情感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当他听到惊恐的“数钱”声时,毅然推门而入,救助差点死于蛇口的隐鼠。散文《狗·猫·鼠》中回忆道:“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12]。可见,十来岁的鲁迅就意识到要爱护无辜孱弱的生命,保护、同情并救助它们于危难之间,这无疑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在《兔和猫》中,更是将这种精神体现出来并将之进一步发展。他不仅关心白兔的生死存亡,得知小兔已遭毒手后,不但深恨黑猫,而且责问“造物”的“胡闹”。小说的主角是小兔,对小兔生命的爱护就是对人生命的爱护。这就将作品中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展露无遗。(二)坚定的“复仇”思想;了解鲁迅生平经历,可以发现鲁迅的性格特征之一是嫉恶如仇。他批判讽刺丑恶现象丝毫不会手软,一支笔在鲁迅手中化为“匕首”与“标枪”可以直接插入敌人胸膛,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所以鲁迅作品中,惯有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对反面人物的抗争与报复。在小说《兔和猫》结尾处,展现出具有典型的、鲁迅式的“复仇”计划:“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3]。这是鲁迅为弱小者(死于猫口的小兔)复仇、反抗之声。结尾这简洁的一句话传达出鲁迅要义无反顾地为无辜牺牲者复仇,为白白丢掉性命的弱者声张正义,更需为其他潜在受害者防患未然。“不能”是其毋庸置疑的态度“决定的想”表明其坚决进行“复仇”行动。“青酸钾”是作者的复仇武器。它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药,几乎一碰就会死,据说一只手写字时,另一只手将毒放入口中,人连下一个字都来不及写就会发作死去。孙伏园说:“纳粹德国失败以后”,他的特务头子希姆莱,报载是用青酸钾放在假牙中,一咬破便死的”[2]。足以见出他的威力。尽管鲁迅是如此仇恨欺侮弱者,残害生灵的大黑猫,并坚定地执行复仇计划。但也到底给它一个痛快的了断,并没有痛苦的折磨它。虽是“复仇”,但从这点来看还是充满人道之心的。暂且跳出小说,从鲁迅的生活经历来归因鲁迅的“复仇”意识,可得出其强烈的爱憎观以及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斗争性格。1.强烈的爱憎观鲁迅性格非黑即白,爱憎分明,对恶势力的斗争从不手软,往往以牙还牙,毫不妥协。与钱玄同、章士钊、高长虹论战是如此;为学生争取利益,接受良好教育和那个黑暗世界做的“周旋”也是如此。这种强烈的爱憎观在鲁迅很小时侯就表现出来了。这段经历从他在三味书屋中读书说起,当时鲁迅和二弟一起在寿镜吾的私塾里读书。一天,同学张翔耀愤怒地告诉鲁迅,他的兄弟被王广思(绍兴城另一个私塾的先生)体罚,致使手肿抬不起来的事。同时还诉说起他很多令人发指的恶行。如:用枝条把学生背脊打得皮开肉绽再撒上盐巴;放学生耳朵在门缝里轧碾;发“撒尿签”不让学生及时小便等虐待儿童的行为。天天遭受暴打、摧残的学生们早已麻木,不敢越雷池一步。鲁迅听说王广思竟然如此苛责、残酷地对待学生,心中燃起一团正义之火,为受难的学生们愤愤不平。“樟寿的眉头皱起来了,他顾不得许多,大声斥责起来了:这矮癞胡(大家给王广思起的绰号)真不是东西”[13]!并且愤恨地说道“真是混账东西!我们得教训教训他,为被他欺负的同学出口恶气”[13]!“周樟寿斩钉截铁地说,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的神气”[13]。一放学鲁迅与二弟集结大伙一齐往王广思私塾开进,准备给矮癞胡点颜色看看,鲁迅带头冲进去后发现人去楼空,矮癞胡得知消息后隐遁起来。鲁迅即刻号召大家“扫荡”其书房。此后,矮癞胡果然收敛许多,这都是鲁迅“造福”那些“受难学生”的结果。儿童时期的鲁迅就是这样为弱者鸣不平,并为之抗争。俗语“三岁看老”是说从人小时候的性格、品德可推断其成年后的品性特征。“12岁的周樟寿就培养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古道热肠,他看不惯丑恶现象,就挺身反抗”[13]。《兔和猫》也不例外于鲁迅其他作品,其中爱憎感情尤为强烈。对兔的爱从作者的用笔中可以看出,作者写尽白兔天真烂漫、可爱活泼、宜动宜静的特性。另外,小说中也有他人对兔子们的喜爱,从人的喜与忧可看出兔的“兴盛衰弱史”[3]。如:将三太太的语言与兔的情况相联系;兔子的活动与孩子们的笑声分不开;得知兔子家族再次兴盛时,人们都高兴起来;这就是从人们对兔的爱来表现作者对兔的爱。正是因为人们的欢笑与白兔家族的兴盛密不可分,所以得知猫虐杀小兔时“我”顿生愤然之心。鲁迅的憎恨也源于这种深爱,他说:“当我失掉了我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12]!其实鲁迅对猫的憎恨,不是此刻才有的,早在得知隐鼠死于猫口(后来知道隐鼠并非死于猫)时,就已结下“梁子”。无论隐鼠还是小兔都是作者“所爱的”,既然黑猫让我“失掉了所爱的”[12]那么,“一贯以猫敌著称的我自然‘师出有名’地报复了”。那时的鲁迅为给隐鼠复仇,使尽各种手段:“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12]……之后“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12]。种种复仇行为正是其强烈爱憎的体现。2.、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斗争性格鲁迅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有人给他的评价是“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其一生的写照。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杂文都要指出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及国民的病态心理。虽然弃医从文的他没能成为医生,却成为所有国民的“医生”,他医治的是国民的精神,祛除思想上的毒瘤,根治行为上的病态。他一生都在与各中恶势力作斗争,丝毫不顾一己之身的安危,从不惧怕权贵而退缩。“‘不克厥敌,战则不止。’对鲁迅来说,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11]。毋庸置疑地说鲁迅是真正的战士,它具有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斗争性格。《兔和猫》中将鲁迅是非分明的对事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小说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展开故事情节,以兔为重点对象,又以几句话勾勒出人的形象,透过人对“猫吃兔”这一事件的表现来反映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就不同人对于“兔和猫事件”的不同对事态度,来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即:人的对事态度模糊,是非不分、健忘;总是模棱两可,充满不确定性,遇事就像“墙头草”左右摇摆。这就是作品透过动物题材的表层内涵而对国民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剖析,从而表现出鲁迅对社会现实的超前思考。《兔和猫》中,分明存在三种人对“猫吃兔”截然不同的斗争态度,即三太太、母亲及“我”的斗争态度。分别分析三种人的斗争态度,如下:一是三太太的斗争态度;她和“我”一样对黑猫充满强烈的憎恨。这点可从三太太对黑猫的形容中看出,文中几次对黑猫的侧面描写是通过三太太之口,她的言语中满是对黑猫的不满。但她似乎对白兔家族格外关心,已经超出给其他动物的爱。这对其他动物来说是不公正的。如小说一开始写到“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掌,S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3]。细细分析,S狗并未犯错,它只是上前一嗅,打了个喷嚏。打喷嚏不是狗的攻击性行为,只是因为狗的嗅觉灵敏,可能S狗从未见过兔,在闻到兔的刺激性气味时产生的自然身理反应。而三太太反应过激,居然打了S狗一掌,这个粗暴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位三太太并不是真正热爱动物。她对小兔超越常人的爱怜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失偏颇的。小说又写道,她“却并不见(大兔)有进去抚养孩子的行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3],又发现大兔“哺乳不均”便别出心裁得用起“麻烦养兔法”[3]:“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3]。她不以为烦地“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的摆在肚子上来喝奶,不准有多少”[3]。文中透过下文母亲的话,含蓄地表明作者不赞成这位三太太的“偏爱”饲养法。鲁迅显然否定这种饲养方法。他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阅读过严复编译的《天演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影响下,明显不赞成其做法。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幼稚的行为,更不值得提倡这种“麻烦养兔法”。因为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动物界如此,人亦如此。人无法保全所有的动物,也无法保全所有的人类。三太太却不懂得,她只是想要保全所有的小兔,因而“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3]。这是说三太太此时已经不喜欢大兔了,原因仅是大兔哺乳不均。三太太所有行为表明:虽憎恨恶势力的黑猫,但对兔和其他动物的情感态度极端矛盾、“两极分化”严重。对待猫,她高度戒备猫的毒手,憎恨猫涂炭生灵;对待大兔,她因其未能均衡哺乳感到愤慨,继而不喜欢大兔;对待小兔,她喜爱至极更是不厌其烦用“麻烦养兔法”协助哺乳,过分怜爱小兔;对待S狗,她粗暴、无理、野蛮、暴力。究其所有,可以总结出三太太只是喜爱小兔,当“大兔”刚买来时她是喜欢的(因为它还未长大)等到它长成大兔时,她又不满起来。她的这种处于极端矛盾的对待动物态度和“两极分化”的斗争态度,鲁迅显然不欣赏,更是通过下文中母亲的话诙谐的揶揄,表达出对其持有否定态度。二是母亲的对事态度。首先“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兔)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可见母亲见“白兔家族繁荣”是高兴的,是喜爱兔的。其次,母亲对三太太过分爱怜小兔,话中带有些许不满,没有表示出好感来:“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为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3]。“《无双谱》收自汉到宋四十个特立独行人物的画像,并各附诗一首”[3]。这句是母亲对三太太自创“麻烦养兔法”的冷嘲、不屑、不满。可见母亲不赞成过分怜悯小兔,认为三太太做得过分了。再次,母亲听到猫的厮打声疑心地责问道:“讯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3]?这话是说母亲反对我惩治猫。我自语道“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3],表明母亲虽知猫的恶,但也不闻不问,还要阻止我力惩黑猫。最后作者发出对母亲态度的评价:“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3]。鲁迅对母亲不问青红皂白的干涉表示不满、不快;而她“太修善”一句表明对母亲毫无无原则的宽容表示不满,“模棱”一词即是说她有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是非观。三是“我”的态度。我对兔和猫的斗争态度始终清晰明朗,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黑白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不决、不清不楚。对白兔就是爱,在对兔的细腻描写中可见出。对黑猫就是憎,写道:“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3]。作者始终没有改变过,他坦白说:“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3]。即是说,“我”从未改变过自己对恶势力的打击。“我”的态度即是代表鲁迅的态度,“我”不会仁慈手软、不会退缩,更不会半途辄止,只因它的恶。“我”的是非分明态度与三太太、母亲形成强烈对比。她们代表着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任凭自己的喜好处事,持不公正态度的一族。三太太偏颇地爱小兔,一面任由主观意志怨恨大兔,一面憎恶以强凌弱的黑猫,一面又对其他动物粗暴;母亲爱兔的同时对猫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哪怕是作恶的人也如此。细细咀嚼这两类人的对事态度可以发现其本质一样。就是存在于国民性中的“中庸主义思想”。儒家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中庸主义”观念提倡不倚、不偏的待人接物,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对待一切。这种态度使国民思想偏安一隅、凝滞不前、遏制创新、缺乏反抗意识、往往造成只会忍气吞声,形成固步自封的守旧观念,及敢怒不敢言的懦弱角色。鲁迅对这种不偏、不变的中庸态度持否定意见。足可见“中庸之道”是导致“国民劣根性”的病源之一。只有“我”在小说中意识到这一点,意志坚决听从内心声音,不受母亲、三太太影响,执着的认定“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3]。“我”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的行动。这就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坚定地斗争信念。(三)深刻的悲剧内涵悲哀是鲁迅小说的本质基调。《呐喊》与《彷徨》中的每一篇小说从根本上看都是一个个悲剧人物的悲惨故事。他们悲剧主题或许会有不同之处,但究其根本是有精神上共通或相似的悲剧性感受。鲁迅自己说过对于悲剧的理解是:悲剧就是把人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那么小说中他“毁灭”了哪些“美好”呢?概括起来鲁迅小说“悲剧主题”主要表现在人类生命、知识分子、爱情、女性……这几个方面。例如:《药》、《阿Q正传》等主要表现人类、生命悲剧。《狂人日记》、《在酒楼上》、《孔乙己》等主要表现知识分子悲剧;《伤逝》主要表现爱情悲剧;《明天》、《祝福》等主要写女性悲剧;《兔和猫》给读者的悲剧感受较作者其他小说减缓不少,但鲁迅骨子里的悲剧意识使其作品带有不可磨灭的悲剧烙印,故《兔和猫》也不例外,是具有悲剧内涵的小说。其深刻的悲剧内涵主要表现在面:1.对生命的悲剧感受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即: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中,处于食物链上层的动物必然会以下层动物为食以维持自身生命的自然规律。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这样生存繁衍的。据此,可说小说中的小兔被猫捕食是合理现象。面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在鲁迅思考中上升到“严肃生命主题”[14]的高度,《兔和猫》表现出的就是对生命的悲剧感受。文中写到三太太用“麻烦养兔法”后,“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3]。一切又恢复之前的和谐,日常生活照常进行。“但自此之后,我却总觉得凄凉”[3]。鲁迅为何感到凄凉?我认为有两点原因。其一是,“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14]。人们很快就忘记小兔的死,忘记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憎。鲁迅讨厌人们的健忘,他一直介意人们的健忘:“但鲁迅却没有、也不能遗忘。——多年以后,鲁迅还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这样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他的写作正是对遗忘的拒绝”[14]。小说中鲁迅对人们的健忘感到悲凉。其二是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作者的悲剧意识,勾出悲剧感受。“于是,就有了这一段‘鲁迅式’的文字”[14]。文中写道:鲁迅发出痛苦的责问,“反身于己”[3]:“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S也不叫一声”[3]。鲁迅惋惜无辜生命消失,爱怜小动物,同情其悲惨遭遇,珍爱弱者生命。同时责怪S狗。鲁迅批判讽刺主要现象时往往习惯捎带一笔其他次要角色。即使用:“稍带一枪,生发开去”的艺术手法,此处是个例证。短小一句点醒人们S狗对兔的被害负有责任,S狗不会发现不了猫的屠虐罪行,本该发出警告,履行其看家护院职责。但它却无动于衷,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一信息。“并S也不叫一声”[3],这一句就是指责尸位素餐的人,似乎将矛头指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群。这些弱者,生命消失时是悄无声息的,离开后也没有留下生命痕迹,更没有人发现它何时被害,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卑微生命的悲哀,它像其他无声无息死去的被害者一样,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能一招致命,弱者毫无反抗之力。平凡渺小的生命走了、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人们也忘记了他们。就像没有来过这世上似地,这本身就是个悲剧。2.悲天悯人的情怀鲁迅小说是对社会腐败、人民疾苦感到悲愤不平而有感而发之作。简言之《兔和猫》是兔被猫吃掉的故事,没有复杂情节及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透漏出作者悲天悯人情怀。通常这件事人们不会放在心上,甚至“忘却了”。鲁迅却于“夜半在灯下坐着想”[3]由兔的死,生出悲哀,继而联想到一连串无辜生命的丧失:“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3]?鲁迅深深地悲哀,在痛苦下,他追问的是自己,也是问每一个读者,“显示了‘生命’在他思想中非同一般的分量与地位”[14]。接着回忆起有关生命主题的“旧事”:“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3]?继续追问世人,“谁知道”是急切的问,也是对“每一个读者的人性、良知的拷问”[14]。“过往行人”谁去救助这个无辜的生命呢?只是眼睁睁的看着一个生命遭受死亡降临。将国人的麻木,行尸走肉般路过却视若无睹的“无爱”批判无遗。而可悲的是这一幕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只不过“马车”换成更先进的汽车,“小狗”换成了人。惨剧在2011年10月发生,广东佛山两岁女童七分钟内先后被车三次碾压,而此间路过的18位行人不闻不问,漠然无睹离去。最后被拾荒者施以援手救起,送入医院已为时太晚,抢救无效死亡。国人的冷酷“无爱”至今还在,这就足以说明时至今日仍要牢记鲁迅精神,更要重视对鲁迅思想的学习,研读鲁迅作品来唤醒国人的良知,鲁迅对社会的超前性思索似乎预见到冷血无爱的国民会造成类似的惨剧,情节何等相似。不过恐怕连鲁迅自己也想不到这比他预想到的残酷百倍。鲁迅在留学时与人讨论中国“国民性”中最缺少什么时,得出国人最缺少“诚”与“爱”的结论。“而这种全民性的‘无爱’状态正是鲁迅深感痛心,并且要竭力反抗的。他大声疾呼:‘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一切滥杀无辜的罪行,一切对生命,特别是年轻生命的残害,在鲁迅那里,都会引起最强烈的情感反应”[14];所以鲁迅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关爱是他创作中的基本“母题”之一。小说中他怜悯所有渺小的生命:“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着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听不到”[3]……鲁迅无法“容心”弱小生命蝇被咬,别人的“听不到”是麻木、无爱的表现。这一系的列联想是鲁迅呼唤人们的“生命之爱”,他爱一切生命,怜悯微弱生命如兔、小狗、鸽子、苍蝇等。这种悲悯情怀与博爱胸怀让人动容。学者钱理群读到这段文字后,写下这样的反省:“‘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总要受到一种灵魂的冲击,以至于流泪。不只是感动,更是痛苦的自责。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太为日常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