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学生版_第1页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_第2页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_第3页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_第4页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1.2.3段,落实文言字词释义、句子翻译任务2.通过文段的讲解,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导入】颜真卿的一首诗,题目也叫《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知识链接】勾画出与本文相关的知识一、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二)人物轶事齐国“祭酒”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王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十多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祭酒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重要的宴会或祭典时,由荀子出面代表行祭酒的礼节。(三)背景链接《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因此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他不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节选部分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学习过程】一、读课文的1.2.3段,读准字音。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槁暴()参省()知()明须臾()跂()而望矣假舟楫()者生()非异也二、根据注释将重点的字词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边誊边识记,归纳古今意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輮以为轮,其曲中规(4)虽有槁暴(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下列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从题目来看,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论述了学习的什么?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声非加疾也(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君子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句子。(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背诵第三自然段三、探究未知在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请在下面空白处写出来四、课堂检测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⑥锲而舍之课文中其它“而”字都是什么用法?请课后找出相应的句子及“而”字的用法。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于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前还学过“于”字的什么用法?请课后列举两种。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本段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3.背诵全文。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三、学习过程:

(一)学生齐背一、二、三自然段。研读第四自然段。1.落实划横线的字音:跬()步骐骥()驽()马二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根据注释将重点的字词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边誊边识记,归纳古今意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风雨兴焉(2)积善成德(3)蚓无爪牙之利(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翻译下列句子。(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

②在本段中作者运用多少比喻句?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4、背诵第四段

(三)课堂小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四、探究未知在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请在下面空白处写出来五、课堂检测: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輮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选CA项,“”通“煣”。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曲中规中:合乎B.声非加疾也疾:快C.金石可镂镂:雕刻D.风雨兴焉兴:起解析:选B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青,取之于蓝,月出于东山之上))B.eq\b\lc\{\rc\(\a\vs4\al\co1(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eq\b\lc\{\rc\(\a\vs4\al\co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eq\b\lc\{\rc\(\a\vs4\al\co1(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解析:选AA项,均为介词,从。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疑问代词,何、哪里。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选D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甚矣,汝之不惠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选D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这个句子是:“,。”答案:(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班课后作业:一、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参考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二、《劝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形成了“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事物,使之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设喻,形成了一连串的比喻。请写一段运用博喻修辞格的文字。答:参考答案: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课后积累: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