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论_第1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论_第2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论_第3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论_第4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告偏倚:指研究对象有意的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爆发: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相似病例的现象。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比值比:指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变量:即观察单位的研究特征。观察结果称变量值。标准差: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离散趋势或分布状态特征的指标。标准误差: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它与标准差成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成反比。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由果及因的病因研究方法,是分析流行病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选择未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些)危险因素的比例,以判断暴露危险因素于该疾病有无关系。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病因:指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参考蛋白质:鸡蛋和人奶的氨基酸构成很接近人体需要量,在试验中常以它们的氨基酸构成代替人体对氨基酸需要的构成,故将这类蛋白质称〜。测量偏倚:指检测方法、工具不正确,操作程序不规范或因工作中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偏差。长期变异:是疾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常量元素:指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上的矿物质,在人体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钠、硫、磷、氯等7种元素,占人体总成分的60%—80%。抽样调查:是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估计出总体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性情况。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抽样过程中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不相同,这种误差称为〜传播机制: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传播途径:病原体更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播因素:在外界环境中传播病原体的物体。传染期:指传染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垂直传染: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两代之间的传播。错误分类偏倚:调查中使用的方法如果偏离了金标准,则能产生错误分类偏倚,在度量疾病状态和暴露状态时都可能发生。大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该病流行的水平。单盲法:指研究人员知道医疗措施分组情况,而研究对象不知道接受措施的具体内容,从而避免了病人主观因素对疗效造成的偏倚。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不同的食物适当混合,使蛋白质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能量缺乏病:指严重蛋白质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与能力缺乏同时发生。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蛋白质经过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可用氮储留法测得。倒峰型:指发病曲线自发病率高峰下降后又缓慢上升。等级资料:按事物的等级或类别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而得到的资料,也称半定量资料。这类资料变量值间不仅有类别的不同,且不同组间也有顺序、等级或量的类别。但这种差别又无法精确量化。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地方性氟中毒:是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斑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地球化学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指由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不足所导致的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等。调查员偏倚:指调查人员有意或无意识地有选择的收集资料,产生结果的偏倚。调查者偏倚:调查人员在访问时下意识或有意识地选择性收集材料,表现为对病例组作正向的启发性提问,而对对照组则不做诱导或负向诱导,由此产生虚假结论。定基比:以某一时间的指标为基数,其他各时间的指标与之相比。定脂:即类脂,因其在体内相当稳定,不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故称〜。动态数列: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指标,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毒物的储存库:指有些毒物不产生毒性作用的蓄积部位。毒物吸收状态:有些毒物在接触者的体液或组织中含量已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的现象。短期波动:是指在一集体或小范围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似的病人,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队列研究:又称定群研究,是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两个队列活按不同暴露水平若干个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活多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关系。二级处理: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借助各种微生物的繁殖活动,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除去大部分病原体。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飞沫核:飞沫水分在空气中蒸发后,形成有蛋白质外壳的微小颗粒,内含病原体,称为〜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1WPW1。感染率:指某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人群中总有少数人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这部分人即冷工作有关疾病:指职业人群由于受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或促使潜在的疾病发作,或使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等,这类并非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但多见于某种职业人群且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或职业性多发病。公害:是指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破坏。公害病: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构成比:也称百分比,用于表示某成分在所有成分中占有的比例。管饲:通过人工管道向胃或空肠输送营养物质的方法。归因危险度:也称特异危险度,简称AR或RD,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危险相差的绝对值,即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横断面调查: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分布状况。环比:是以前一个时间的指标为基数,相邻的后一个指标与之相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污染:指由于各种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正常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物质。按性质常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所占的比例。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继续排除病原体的人。回忆偏倚:由于被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已遗忘,不能准确回答而引起结果的偏差。回忆偏倚:指研究对象在回忆以往的事情或经历时,由于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差异所致的系统误差。混杂偏倚:在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时,某个外界因素与研究中疾病和危险因素均有联系,又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那么这一因素称为混杂变量。由于混杂变量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的估计,称为〜活化: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基础代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呼吸、心跳、腺体分泌等所需要的热能。急性CO中毒神经系统后发症:指有的病人苏醒后,意识正常,但经过2〜30日的假愈期后,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性或24h内多次大量进入机体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效应。疾病的分布: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简称为“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疾病的控制谱:指传染病的预防从控制到消除再到消灭,在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上所显示出的差异。疾病检测:是长期的、连续的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疾病预防策略:是指在充分了解疾病特点和当地背景的情况下,对如何执行具体措施作出的一种宏观决策,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疾病预防措施:是指开展疾病预防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疾病自然史:指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易感期、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期及疾病结局几个阶段。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检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量资料:是指由一组同质的数值变量值所组成的资料。计数资料:按事物的属性特征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而得到的资料。假阳性率:指全部非病人中被筛检为阳性者的比例。假阴性率:指全部有病的人被错判为非病人的比例。间接联系:指当两种疾病都与某因素有联系,则这两种疾病存在的统计学上的联系。碱化消毒:是在搪瓷消毒筒内配制1.5%熟石灰消毒液,将收集的固体污物浸泡于筒中,30min后测ph,使ph达12,放置24h。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和患病历史而排出病原体的人。健康促进:使人们不断改进生活方式,逐步增强体质的过程。健康新概念:1948年4月召开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在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共同认可的《世界卫生组织法》中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接触者:使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解毒: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或消失。静脉营养:采用胃肠道以外的途径补给营养的方法,一般采用静脉输注,包括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所以又叫胃肠外营养。静息:是指某病在某地区处于停息状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都检查不出阳性材料,也不出现病例,但并没有除根。绝对数:计数资料在未经任何处理之前,称之为〜均数: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特征的指标。可靠性: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空白对照:指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不给任何处理,只作单纯观察,以便与试验组比较的对照方法。矿物质:人体中除碳、氢、氧、氮元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出现外,余下有益于机体健康的元素,无论存在形式如何,含量多少经生物转化后毒性,统称〜。冷链: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存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联合试验:为了提高筛检试验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可以采用多种试验检查,或者重复一种检查方法的形式。联合作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或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交互作用。临床试验:是按流行病学试验方法,运用随机化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某种医疗措施,后者则不给予这种医疗措施或仅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该医疗措施的效应。临床试验:是在临床观察某种新药或新疗法的疗效。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散发发病率的水平。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流行过程: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率:用于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繁程度。氯化消毒:用含氯消毒剂配成有效氯含量为250mg/L的消毒液,置于搪瓷消毒筒内,将污物移入筒内,浸泡2h,检测余氯含量,如余氯量大于200mg/L,便可取出,按上法作最终处置。慢性中毒:低剂量的毒物长期、反复、多次进入机体缓慢出现的毒效应。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出的统一规定。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它是指利用现有的常规登记,报告的资料或专题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绘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的实际情况。敏感度:又称灵敏度,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病人的能力,即正确识别病人的能力。配比:要求对照组在某些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相似,目的是在两组比较时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偏倚:指观察值与真值之间的偏离,是一种系统误差。普查:指特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调查。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的雾、烟、粉尘的统称。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这一段时间。热痉挛:是在高气温,强烈热辐射的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损失体内大量的氯、钠、钾离子而引起的肌肉痉挛为主的疾病。热射病:是在高气温,强烈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温的环境下,机体散热发生障碍,体温调节机制失调,使热量积蓄体内而引起的,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亦称中暑性高热。热适应: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体对不良气象条件产生的适应能力。人类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这一生物学过程及其在人们饮食生活实践中得到完满实现的有关理论、措施和方法的学科。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式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健康等保健服务。散发:是指某病的发病人数不多,而且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发病水平。筛检:指应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病人。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了自然物质条件并在生产、生活和社交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社区试验;指在人群中消除某因素或施加一些干预因素以观察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进一步证实这些因素的病因作用。社区营养:是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作为总体,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其合理营养与膳食的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的一个边缘学科。生存率:指从某个规定时刻(如发病、确诊、治疗开始、手术之后、出院)开始,对病例跟踪观察到一定时间时,病人仍然存活的百分比。生存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群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数所占的比例。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病人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生物落群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四部分,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各种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域值”时,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随之降低或消失,引起结构与功能的失调,称〜。生态危机: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达到足以威胁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程度,称〜。生态系统:是生物落群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富集:许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生物圈: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生物转化:指进入体内的生产性毒物,在肝、肾等组织中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复杂的生化过程,式其化学结构和性质等发生改变成为其衍生物(代谢产物)的过程。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其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了一个以食物为环节的链锁关系。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由于摄入食物而导致的热能消耗增加现象。食物添加剂:在食物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食品中少量的化学合成剂或天然物质,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及加工工艺的需要。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彼此连接成网状的结构。食物中毒:正常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后,引起的以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收获量:经筛检后能发现多少原来未发现的早期病例,并使之得到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双盲法:指执行医疗措施的医护人员和病人都不知道病人分组情况和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死亡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死亡的频率。随机测量误差:在试剂、仪器已经校正,操作方法已经统一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研究对象在多次测定中结果不一致的差异。随机化:按随机方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碳水化合物: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的总称,因H和O的比例和水一样,故称〜。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等原因,引起碳水化和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代谢紊乱。特异度: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非病人的能力,即正确识别无病的人的能力。同步发展方针:是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指导方针。统计描述:是通过真实反映资料的基本特征,了解其高低、大小等大体态势和一般规律,进而提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继续分析。是进行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就是用样本信息推论总体特征。它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统计推断:是运用概率理论,通过判断抽样误差可能性的大小,来确定差异是因为本质因素所致还是因为偶然因素所致,从而获得对总体情况的正确推论。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可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引起,其中化学致突变物占重要地位。外潜伏期: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某阶段具有传染性所需要的时期。微量元素:指每日需要数毫克的矿物质,如铁、铜、碘、锌、硒、锰等20多种元素。维生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吸血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下延续其后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的现象矽肺: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系统误差: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由于试剂没有标定,仪器没有校正、标准没有统一等原因,导致测量结果有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的误差。系统误差:指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试剂没有标定,仪器没有校正,标准没有统一等原因,导致测量结果有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的误差。限制氨基酸:当某蛋白质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必需氨基酸缺乏或不足时,则使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这一种或几种氨基酸称〜。相对比:是两个相关联指标的变化。相对数: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绝对数之比。相对数: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绝对数之比。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相关系数:以(r)表示,用来表示相关的密切程度。r是一个介于-1〜+1的数,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为无线性相关,r=+1为完全正相关,r=-1为完全负相关,Irl愈接近1,表示相关愈密切,Irl愈接近0,表示相关愈不密切。消除:是指在一个地区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使某种传染病消失。消毒: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消灭:指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并达到全球所有国家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肺心病等,简称心血管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广义的概念认为,生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心理因素对每一个病理过程均起一定的作用,从而与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狭义的概念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其发生、发展、预后及预防和治疗都与社会一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等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医学领域内研究心身相关的一个医学分支。信息偏倚:是由于诊断疾病,测量暴露或结局的方法有问题,导致被比较各组间收集的信息有差异而导致的误差。虚假联系:是由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偏倚所引起,或应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的判断而形成的联系。蓄积作用:指毒物以原形或转化产物形式在某些组织器官中逐渐积聚。选择偏倚: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有问题,使入选者与未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着系统偏差,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样本:是根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某变量值的集合。药膳: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科学配方及烹饪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特营养功效和食料作用的膳食。液体污物:主要指病人吃过的剩余饭菜、呕吐物等。一级处理:利用机械阻隔和自然沉降原理,使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固体残渣和部分附着其间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分离出来,排除出来,医学模式: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实际上就是关于医学问题的观念形式。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医学领域客观规律的一种工具。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医院感染监测:指系统地、主动地连续观察在医院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策略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医院内感染:指病人入院后发生的感染,这种感染必须是在医院内获得的,故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污泥:医院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沉淀分离出来的污泥。疫点:一般将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区: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意外事故:指能量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导致缺氧和刺激引起的精神创伤。因果联系:是某种类别或特征之间的一种关系,改变某一类别(X)的频率或特性,就会引起另一类别(Y)的频率或特性的改变,则X就是Y的原因。应激:是机体对来自外部有害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即机体对各自肉体的精神或社会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应激性:是指各种不同程度的易怒倾向。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营养素供给量:每日必须由膳食中提供以满足机体各种营养素需要的量。营养素需要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忧郁:是由于突然的严重打击造成的悲观心境。预测值:是评价筛检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