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景东县安定乡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景东县安定乡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景东县安定乡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景东县安定乡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景东县安定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景东县.安定乡妙曼普洱门户特色彝族山镇一、政区概况(一)名称来历:安定,为傣语地名,安为盆,定为富饶。意为富饶之盆地。(二)地理位置:安定乡位于东经100.32-100.47、北纬24.37-24.49之间,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9.3公里,东与楚雄州南华县兔街镇、大理州弥渡县五顶山乡山水相连,南面、西面分别同本县文龙乡、漫湾镇相邻,北与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毗连,自古以来就是滇东南连接滇西各州的陆上交通要道。人民政府驻鼠街村,电话区号08796348502,邮政编码676206,距县城50千米。(三)政区沿革:安定乡境目前已知最早为傣民族居住地。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为哀牢王国辖地。汉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辖地。汉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属永昌郡辖地。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南诏政权设银生节度(现景东县城),安定属银生节度属地。宋朝景定三年(1262年),安定属威楚府辖地。德祜元年(1275年),大理国政权在今文井置开南州,安定属开南州辖地。元朝至大四年(1331年),安定属景东军民府属地。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安定属景东府辖地。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安定属景东直隶厅。安定时属景东里山川所辖。1913年,安定属景东县上北区辖地。1940年,正式成立安定镇。1949年11月23日,景东县宣告解放。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第八支队进驻安定,成立风文永边区人民政府鼠街分区人民政府。1949年12月,成立安定区人民政府。1953年7月,安定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1958年9月,文龙区合并安定区,改称安龙公社。1960年月,安龙公社分别设立安定、文龙公社。1961年5月,复设安定区。1968年9月,安定区政府改称安定公社。1984年1月,安定公社改设安定区,为县派出机构。1988年1月,安定区改设为安定乡。(四)政区划分:民国时期置10保89甲,1950年,安定区人民政府成立,时称为景东七区或安定区。设10个行政村。1953年安定区人民政府改名村公所后,10个行政村改为乡人民政府。1956年,安定区调整为6个乡。1957年,上级又将安定区调整为10个乡。1958年,安定区与文龙区合并为安龙公社,下设22个管理区。1960年,安龙公社分设为安定、文龙公社。安定下设12个管理区。1961年初,又新增鼠街管理区。1961年5月22日,安定公社改为安定区公所,下设4个公社。1962年,安定区又设13个公社。1965年,安定区区划调整,设15个公社。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实行村民自治,村公所改为村民委员会,合作社改为村民小组。至2012年,安定乡共辖16个村民委员190个村民小组。16个村民委员为:民福、河底、迤仓、中仓、外仓、古德、青胜、青联、青云、兴旺、望福、沙拉、旧村、菠萝、芹河、鼠街。(五)人口面积:乡人民政府驻地鼠街村与景东县城相距49公里,是普洱市的北大门。全乡幅员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27亩,有16个村民委员会,1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689人,其中劳动力13590人2004年,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190个村民小组。境内的民族与人口为:5685户,21689人,其中农业人口19949人,非农业人口1766人,少数民族20672人。其中男性11383人,女性10306人,性别比例(女:男)为100:109。民族有彝族、汉族、白族等,其中彝族人口20672人,占乡境内总人口的95.12%,汉族人口976人,占乡境内总人口的4.5%。14岁以下4265人占乡境内总人口的19.5%,15~59岁15616人,占乡境内总人口的72%,60岁及以上的老人1937人,占乡境内总人口的8.95%,其中60至69岁的老人有1144人,70至79岁的老人有679人,80至89岁的老人有112人,90至94岁的老人有2人。平均寿命70.12岁。人口出生率9.63‰、死亡率7.37‰、增长率2.5‰;人口密度94人平方公里。安定乡是景东县彝族人口最多的乡镇,是名副其实的彝族乡。二、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安定乡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兼有大陆性气候,由于地貌切割严重,高海拔高程气候与垂直差异突出,最高海拔2889米,最低海拔1350米。(二)气候年平均温度15℃,年降雨量1300-2000毫米,多为高寒山区,气候寒冷。独特的立体气候为安定乡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烤烟、畜牧、林果、茶叶是安定乡的四大支柱产业。安定为普洱市最北端,但仍处于纬度编南,也即在北回归线偏北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处于无量山和哀牢山上段的丛山峻林之中,江河虽源小流短,但山内有山即有水,坡向十分复杂,海拔高差较大,地貌变化无穷,因而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形成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年温差变化不大,昼夜温差较大,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另外是气候资源丰富,对各类植物生长非常有利。同时,气象灾害也频繁出现,主要原因是暴雨较多,山高坡陡,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三)水文:境内处于无量山和哀牢山中上部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两山山体博大雄奇,纵横逶迤,众多的山体犬牙交错,笋状般直插云霄,蔚为大气壮观。境内从无量山和哀牢山流入之水全部流入川河。川河是红河右岸最大的支流。因流经李仙上下寨而得名。发源于南涧县宝华镇石丫口山西南麓,从安定乡入境流入景东,经镇沅、宁洱、墨江、江城纳入阿墨江后始称李仙江,在流入绿春县与小黑江汇合后出境流入越南至莱州与藤条江(越南南那河)汇合后改称黑水江,在越池附近注入红河。在安定乡境内有名的河流主要有如下几条:老仓河:安定西南,发源于无量山诸山系,主要源头有两条,一条源于文龙帮崴,一条源于迤仓,两条河于热水塘汇合。老仓河是安定境内一条重要的河流,集雨面积8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66亿立方米,流域内年降水量1453毫米,达1.279亿立方米,在文龙乡三岔河注入川河。南涧河:安定东北,安定北部与南涧、弥渡分界河。发源于安定东北部哀牢群山,经青联、青云等村汇集后在鼠街村注入川河。沙拉河:安定东南部,发源于芹河南、旧村等地哀牢群山之中,流经沙拉村于文龙乡三岔河村注入川河。沙拉河长14公里。小村河:发源于青云,经小村,从鼠街流入川河。小麦庄河:发源于古德小麦庄,故名,旱季流小,雨季常有山洪汇集。另外,还有发源于沙拉村流入文龙的会良河,支流发源于芹河北部的瓦尾河、古得河等。(四)矿产资源:安定乡完全处于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人户居住地在海拔2200米以下地带,处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带。有着典型山地气候特点,这些山地成了古老植物的庇护所和新生植物的天然生长宝地。同时,也成了各类动物的良好生存地。两个保护区是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结合体。至今,无量山有高等植物187科798属1867血量。哀牢山有高等植物207科720属1486种。哀牢山有野生哺乳类动物86种,鸟类323种,两栖类动物26种,爬行类39种。无量山有野生哺乳动物123种,鸟类373种,两栖类动物43种,爬行类动物60种。有国家级一、二级保护植物和动物。另外,有饲养家禽家畜10余种,有鱼类、蜂类各10余种。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矿产因理藏较深,至今未开发,水热和水能开发取得一定成效。水热资源位于中仓村老仓河谷,已于二十一世纪初投入开发使用。(五)自然灾害:水、旱、雪、风、虫灾。安定地处无量山和哀牢山主峰地带,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地质灾害频繁。景东府志和景东县志(民国)曾有记载。旧时所出现大灾大难,常使受灾者居无定所,只能啃草根树皮艰难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经常发生旱、洪、风、雪、兽、虫、瘟疫等灾害,但我们党都能及时组织人民群众抗灾救灾,进行生产自救,或者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帮助受灾者渡过难关,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安定乡境自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暴发回族、彝族起义军与清兵拉锯式战争以后,境内各地营盘林立,不少村寨被焚为平地,百姓死伤无数,使得田园荒芜,饥馑连连,瘟疫流行。民国初期,疟疾、瘟疫流行,农家十室九空,尸骨遍野、惨不忍睹。民国中后期,疟疾、乙脑、霍乱、天花流行,加之国民政府抓兵派款,土匪大盗杀人劫货,啸聚山林,地主恶霸趁火打劫,抢男霸女、掠田占地,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乡境处无量大山的高山峡谷之间,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每年均有各种自然灾害不同程度交叉发生,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生产生活负担,致使生产生活质量长期处于低下阶段。1、水灾。境内由于处于山地带多雨带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渡开荒也给水灾埋下了隐患。又加山高坡陡,每年雨季降雨盛期,局部地区都有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小损失。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曾多次受到洪水袭击,造成重大损害。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秋,水溢圯桥梁,漫田庐,米价高涨。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六日,霪雨害稼。隆庆六年(1572年)秋,川河上游久雨,冲两岸房舍、庄稼无数,米价高涨。清朝康熙八、九、四十九年(1669、1670、1710年)秋季久雨,多坏民舍。1945年秋,久雨未晴。9月23日夜,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田地庄稼被冲毁无数。1947年8月29日,秋雨连绵,川河水泛滥,淹没两岸禾稻。1978年6月20日,安定、南涧大雨倾盆,川河下游河水大涨,21日冲毁麻栗庄大桥。1986年10月、9月,哀牢无量山区和南涧降大暴雨,川河水流入鼠街,茶厂、酒厂被淹,仓库、职工宿舍倒塌6幢40间,损失财产合计达21.5万元,安定到南涧的公路中断半年。2011年7月28日降大暴雨,川河水流入鼠街,造成了著名的"7.28"洪灾。2、旱灾由于安定乡境均有大陆性气候,旱季时间较长,春旱年平发生,如遇冬春连续无雨的时间长,雨季时间推迟,往往就将造成严重干旱。另外,每年秋季也会出现一些插花性干旱。清时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旱。清乾降三十三年、四十六年(1768、1781年)春夏大旱。1921年秋冬无雨。1943年旱情严重,禾苗枯死。1948年,夏大旱,农历5月仍未下雨,田地干涸。1958年5月至6月初,干旱无雨,无量山和哀牢山区山地玉米多受灾。1987年5月,整月未下雨,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少雨和高温月。1994年1月至5月,干旱严重,水稻无法栽插,玉米无法下种。2010年大旱,烤烟、庄稼严重受灾,人畜饮水受到严峻挑战。3、雪灾清同治七年(1881年)五月大雪。1958年12月,无量山连续数日雪花飞舞,气温下降,积雪达60多厘米。1961年3月23日,境内降雹,平均每粒重0.9市两。1983年12月28日凌晨6时30分至下午2时25分,乡境各地降大雪,境内公路中断,大部分地区小春颗粒无收,高山地地带雪厚达1米。2003年6月2日下午6时,乡境突遭到风雨、冰雹袭击,受灾最严重的青云、菠萝两个村玉米受灾4750亩,成灾450亩,烤烟受灾150亩,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2005年7月30日,青云村被暴风雨和冰雹袭击。风雨冰雹持续半小时,造成18户烟农的50亩烤烟受损。4、虫、风、霜疾病灾害虫灾: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境始见蝗虫沿川河一带蚕食农作物。1918年蝗虫危害乡境。1930年虫灾危及农作物。1945年7月,虫灾甚害。1953年6月下旬至7月,粘虫、三蝗螟危害庄稼,机关干部、学生参加捉虫。1955年7月,古德发生大面积粘虫,数百亩玉米受灾。1962年8月,乡境水稻受粘虫危害。1967年7月,乡境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普遍受粘虫危害。1972年6月至7月,乡境水稻大面积受粘虫危害。霜冻低温:1958年12月,大雪纷飞数日,高海拔地带牲畜出现冻死情况。2000年春节前后,低温寒潮,出现罕见的霜冻,大地遍布皑皑白雪,果木、大牲畜羊群受冻而死亡。5、地质灾害乡境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气候属亚热带气候,雨量非常集中,岩土体多为松散沉积土,遇暴雨和久雨,极易发生滑坡或泥石流。另外,乡境处于亚板块地震带之间,地震也较为频繁,但由于安定居住分散以及居民多住走间插厦的房屋,不易倒塌,所以受损不大。地震: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六月,地震10昼夜。明弘治十一、十二年(1498、1499年)地震。明正德九年(1514年)十月地大震,民居半数倒塌。十四年(1519年)八月十八日,地震声如雷,地塌陷,民居毁坏。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十一月,四十三年(1615年)夏,地大震。1921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地震,部分房屋倒塌。泥石流滑坡:安定乡处于西南边陲向东北延伸的特殊地质带内,由于地形复杂,大雨集中,成为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地域性和地带性泥石流滑坡在大部分村落都曾出现,尤为严重的有旧村、茶树箐村民小组,滑坡面积达到3.3公顷。另外还有旧地基、山背后村民小组。主要滑坡点还有河底村,鼠街村以及兴旺村鱼塘村民小组,古德村大村一带。三、经济概况一、农业:201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6元;粮食总产量7550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405万元;财政总收入892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886万元;贷款余额4869万元。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安定乡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重点,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逐步形成烤烟、畜牧、干鲜果、茶叶、蚕桑五大产业。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以绿养山,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之路。--烤烟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乡烤烟种植规模达14000亩,总产量突破4万担,实现产值4000万元。下一步将稳步提升烤烟产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烤烟1.6万亩,产量4.5万担,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畜牧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乡共出栏肥猪18039头、大牲畜1618头、羊3074只、家禽110350羽;产值达3500万元。下一步将加快生态畜牧产业发展并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全面发展林下养牛、养羊、养鸡等项目,以"无量山乌骨鸡"被评为云南六大名鸡为契机,全面加强无量山乌骨鸡生态示范养殖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无量山乌骨鸡"品牌。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实现产值6000万元以上。--茶产业持续发展。全乡现有茶叶面积35000亩。全年茶叶产量724吨,产值1200万元。全乡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下一步将全面巩固生态茶园建设的成果,实现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全力实施"品牌兴茶、效益兴茶"策略。发挥安定"老仓福德"、"无量山印象"茶叶品牌效应,实施茶叶产业龙头带动工程,发展企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农户对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初制加工技术,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茶农增收。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茶叶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干鲜果业稳步提高。继续加大力度做好以核桃为主的干鲜果业,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2011年全乡泡核桃面积56716亩,产量400吨,实现产值1150万元。下一步将继续搞好核桃栽培、嫁接、管护工作,加强核桃病虫害防治,提高核桃产量。结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寻找一些能够在核桃林下种植或养殖的经济作物、药材或畜牧品种,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群众增收创造更多的来源。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泡核桃总产值2500万元。--蚕桑产业有序推进。截止2011年,全乡共有10个村47组204户农户种植桑树,面积达700亩,产鲜茧48.5吨,实现产值156.36万元。下一步安定乡将把蚕桑产业作为全乡产业发展的后备产业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蚕桑产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培训,大力培养乡蚕桑专业技术队伍,提高种桑养蚕的科技水平。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桑园2000亩,鲜茧产量100吨,总产值300万元。--大力发展以冬早蔬菜、特别是以豆类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安定乡冬季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截止2011年末,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3万余亩,实现产值4千万元。正是:一棵小豌豆,带来大市场。下一步安定乡将积极探索走专业合作化的蔬菜发展经营之路。--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拓展群众增收的新途径。安定乡充分利用林地多、林地好这一优势,在5万余亩核桃林下,3万余亩茶地里,大力发展绿色、可循环的立体生态农业,套种药材、经济植物、放养以无量山乌骨鸡为主的特色畜牧品种。从试验、示范开始,逐步发展壮大林下经济规模,不断增加群众收入,让更多的人从林下经济走上致富之路。最终实现靠山吃山、以绿养山、以绿富乡的生态发展、良性循环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引进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解决城镇人口就业,增加税收收入,延长产业链,从而推动安定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挂钩联系县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力度,紧紧围绕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省委省政府"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普洱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品牌;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总体目标和县委、政府建设无量山、哀牢山"两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牢牢把握全乡"生态产业富乡、科技文化兴乡、改革开放活乡"这一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安定乡地处普洱市北大门,普大公路交通要冲的特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安定乡独特浓郁的彝族文化优势,积极实施撤乡建镇工作,建设民族文化浓郁的特色彝族山镇,产业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山镇工程。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乡村和谐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集散中心、妙曼普洱门户、特色彝族小山镇为目标,争做普洱市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排头兵。为实现安定彝乡民族团结进步、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二、工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生产生活工具在刀耕火种的年月里与农民的命运休戚相关,从而造就了一批有名的石匠、木匠、铁匠等匠人。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始普及的时代,由于安定乡境的特殊地理状况,仍无法脱离牛耕,所以农具修造仍然显得重要,小农具的修理仍然以家庭作坊式传承和存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1、农具加工修理安定乡境小农具修造多由世家相传并经营,以犁铧铸造,打制板锄、斧头、镰刀、砍刀、菜刀、耙齿、锅铲等小农具为主。至今,大部分从业人员多改行它就,仅有少数人还在进行小农具的打造修理。2、农机修理在长期的生存搏斗中,农民们就地取材,发明并沿袭了木犁、木齿踩耙和铁齿手耙、板锄、条锄、砍刀、镰刀、撬杆以及装运工具蛙箩、竹囤、粪箕、扁担、簸箕、筛子、木桶和加工工具有石碾、水碓、懒碓、油木榨等。至今,大部分从业人员多改行它就,仅有少数人还在进行修理。3、衣制品皮革加工民国时期,乡境彝族人民用简单的工具生产出麻布、火草布等,利用农闲进行缝制衣物或刺绣自用或外销。在民间还十分盛行用羊皮制作的羊皮装。另外,也盛用皮革制作钱包、烟袋以及彝族男子佩刀刀鞘等制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民间手工艺人组成纺织组,主要从事弹棉絮、纺线、织布、染布等生产。改革开放以后,缝纫机在农村已经很普及,手工制作的衣服已退出。二十一世纪后,除传统的手工刺绣和彝族独特服饰在山区还存在外,方便简捷的汉装已大量被彝族人民所接受。4、食品加工长期以来,安定乡境人民大众主要以玉米、荞子为主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大米等农作物也在昔日不产稻谷之地出产以后,又逐渐引进各类能在安定乡种植的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食品。酿酒:彝族民间酿酒有"辣白酒"和"小锅酒"两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供销部门设立了酒厂,年烤酒在几百吨之间。现在,主要以农户自酿,自给自足。粮油加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期,粮食加工全靠人工或者有少量的马拉石磨和水碾加工。民间就全靠手磨手舂来加工粮食。六十年代之后,粮食部门调进大型碾米机械进行加工稻谷。七十年代之后,一些生产队开始购置小型的粉碎和碾米机械,逐渐改变了部分繁重的体力。三、商业外贸:安定乡早在唐代就是南诏政权银生节度的军事要冲。明代设安定关,中原人口开始逐渐进入,使土著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文化意识发生了变化,逐步冲破元代社会男耕女织的思想局限,求商于市思想开始萌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的思想开始出现。街道集市逐渐形成。民国时期,沿袭清代按属相赶集,但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物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行商多,坐商少,而且基本上是肩挑小贩,外省行商,正式铺面少,露水摊点多,兼农兼商,物资供求常因水旱交通等关系,时多时少,时有时无,难以调节,物价极不稳定。经济萧条,社会秩序动荡,货币贬值,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吸食鸦片烟现象十分突出,鼠街就设有烟馆13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弥宁公路通车后,物资货物逐渐充裕。个体经营百货的小商贩也活跃在乡间,之后,由于国营和集体商业、合作商业的兴办,个体经营停止。1966年7月,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个体经营如雨后春笋,物资充裕,流通快捷,经济逐渐保持起良好的发展势头,商业贸易走上发展快车道,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遍布乡村。至2008年,全乡共有民营企业2家,从业人员67人。个体工商户265户,从业人员265人。注册资金达265万元。四、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政策、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科技、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的保障全乡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1、安定乡办学兴教育始于1913年的上北区鼠街初级小学,1917年乡内教育名人罗大任创建了安定第一所彝族子弟学校"同仁馆"至今历经九十三载沧桑,为安定乡培养了无数建设家园的优秀人才。安定乡教育事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发展到现在成为拥有教师140人,有1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有中小学生1945人。形成了拥有完备的中小学师资力量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安定乡中学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7人;安定乡中心校有小教高级职称4人,小教一级职称42人。2、卫生事业。安定乡卫生事业始于1954年的安定区卫生所,历经60多年的发展,如今全乡有中心卫生院1个,医生12人,有病床17张,有16个村都已完成村卫生室建设。全乡有村医18人。医院形成了有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功能科等科室,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6人的医疗卫生体系。截至2011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7728人,为全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3、安定乡2011年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8146人,全部实现应保尽保。截止2012年6月,全乡发放60岁以上农村养老保险金180.4万元。为广大农民群众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我们党和制度的优越性。4、在民生工作中,安定乡认真排查社会弱势群体,切实制订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帮扶制度,尽力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并为他们自食其力创造条件。全乡共有2618人列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确保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截至2011年末全乡共兑现各类优抚资金54.9万元,发放各类补贴34.38万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3.73万元。《安定乡志》于2012年7月18日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四章495页,全方位叙述安定乡的发展情况。安定乡有史以来第一次修乡志,增强了安定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各族人民,弘扬和挖掘民族文化底蕴。2010年4月,景东县举办了各乡镇原创歌曲比赛,安定乡创作的《我的家乡》,荣获一等奖,这首歌也成为了安定乡乡歌。乡歌在全乡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成为安定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基础设施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安定乡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在顺应民心中不断夯实,安定乡党委政府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富民兴乡、推动发展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精心组织实施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交通、水利、能源、电网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1、交通运输:全乡16个村,120公里的乡村公路全面实现通达标准,190个小组公路已经全面开通,全乡第一条乡村硬化公路,即:安定至外仓道路硬化已全面竣工,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加快乡村硬化路建设速度;二是提升村组路及自然村通车率;三是做好出境路、图头路的连接工作。2、水利建设:2011年,全乡水利化程度达40%,安全饮水工程完成98个组,13339人受益,还有92个组,8623人,未完成安全饮水工程。3、电力建设。2011年,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完成7个村,3767户,未完成9个村,2461户。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4、邮政电信建设。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14千米,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0.3万件,征订报纸1万余份、杂志6千册,业务收入16万元。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200门,固定电话用户980户,移动电话用户2.18万个,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8%,光缆线路总长90千米,主干电缆达40对千米,宽带接入用户6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20万元。5、能源。境内能源主要利用丰富的水能发电、太阳能能可再生能源。六、名胜旅游安定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无量山、哀牢山腹地,把边江穿境而过,安定乡有着美丽旖旎的"两山"自然风光,有悠久历史沉淀出的茶马古道、让人敬畏的古战场遗址,有风格浓郁的彝族民族文化,有年代久远的迷人的古茶园,有供治病休闲的双河温泉,有像山一样厚重,像泉水一样清纯的两万彝家儿女。1、无量山风光无量山是云南省著名的大山之一,有驰名中外的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在不到万分之一的面积上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堪称"天然物种基因库"。有高等植物近2000种;有国家保护的珍禽30多种,其中黑冠长臂猿被誉为"世界仅有,中国之冠"。无量山神奇独秀、峰险谷深、溪沛瀑多、林老竹古、兰香花鲜,是一块特有的绿色宝地。在安定的民福、河底、中仓、迤仓等西边村寨都能流连到无量山风光,双河仓温泉、老仓瀑布,福德茶山亦是无量山的主要特点。2、哀牢山风光哀牢山是云南也热带北部与南部的过度地区,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两大自然地理区的结合部,是云南省东西两类地貌和两种季风气候的区分界线,是目前全球统一纬度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大面积原始山地常绿阔叶林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哀牢山成为巨大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动、植物王国中的"天然博物馆",是科考、探险、旅游的首选之地。哀牢山雄伟高大、气势磅礴、景象壮美,整个哀牢山区由于平坝少,多为梯地梯田,层层叠叠、弯弯曲曲。春天播种、夏季碧绿、秋天金黄、冬如明镜,季季如画,景象万千。安定乡旧村、青胜、青联、芹河、望福、沙拉等东边村寨都在哀牢山区,在此可领略神奇的哀牢山风光。特别是青胜阿必务小村的大团山,有神奇的古矿洞、钟乳石及喀斯特地貌,有神秘的传说,是旅游探险的好地方。3、老仓福德古茶山老仓福德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的景东安定乡迤仓、中仓、外仓、河底、民福等村和文龙乡的邦威、邦迈、义昌等村,是彝族聚居区。海拔1280-21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1.6~14.6℃,降水量为1280-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夹有未风化的石砾,沙性较重。有古茶山面积约463平方公里,呈块状分布,为有性群体品种。茶园多在村寨边,部分茶园是茶粮间作。代表茶是安定迤仓村的猛库茶(早年从双江猛库引进)和文龙帮迈山茶,分类上属普洱茶。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日照充足、雨水丰盛、土地肥沃、杂木林多,茶芽肥嫩,制成的普洱茶、红茶品质优越,历来是普洱茶的老产地。民国12年(1923年),安定中仓村人罗俊卿用老仓福德荣茶山春茶精心制作的"老仓"牌春茶,曾在云南省劝业会举行的评奖会上获得优等奖,云南省劝业会总裁、省长唐继尧颁发了奖章和证书。2007年4月3日,总投资850万元,年产量1000吨,产值6500万元的老仓福德茶厂落户安定乡。该厂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为安定建设普洱茶大乡,深度打造普洱茶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安定茶商生产的"老仓牌"普洱茶亦在昆明一带销售。4、双河温泉双河温泉是安定乡最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渡假区,它位于民福村西北约千米的老仓河畔,建有寺庙、旅馆、餐馆、温泉、浴室等娱乐设施。小桥流水、池塘、楼阁、奇石假山,是人们修身养性,休闲渡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另外,著名的福德茶厂也建在双河温泉,游人们还可在此选购著名的老仓普洱茶。安定乡彝族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两大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保留了"大帮腔"、"羊皮舞"、"跳菜"等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最为常见的彝族民间歌舞有以下几种:大帮腔是安定彝族中流传比较久远的一种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它以唱为主,配以简洁的动作,主要是中老年人,用民族语言--彝语演唱,所以又叫老帮。大帮腔主要在过节、讨亲、丧葬的时候举行,有相对固定的词句和内容,同时根据不同节日,不同场合,不同的家庭来表达活动的内容,所以有很多数唱词又是即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