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课件_第2页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课件_第3页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课件_第4页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内环境的控制

-动物的排泄一、体温调节二、渗透调节和排泄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重点:肾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第九章内环境的控制

-动物的排泄一、体温调节1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排泄(小便):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和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广义还包括呼出的CO2等。排遗(大便):未经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两个很重要的概念2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消化系统:营养素呼吸系统:气体循环系统:运输排泄系统:废物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消化系统:营养素3体温调节体液调节

细胞外液是机体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内环境稳定只有通过细致协调生理过程才能得到。体温调节体液调节细胞外液是机体生活的内环境,4第一节、体温调节按照调节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动物可分为三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变温动物异温动物恒温动物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第一节、体温调节按照调节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动物可分为三类:两5异温动物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诸如蜂鸟类、蝙蝠类、刺猬和某些鼠类等,在休息状态下有时体温可降低数度。异温动物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6体温恒定的机制:人体体温:体核(深部)温度、体壳(体表)温度腋温36.0-37.4℃口腔温36.7-37.7℃直肠温36.9-37.9℃体温恒定的机制:7体温相对恒定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温改变=总产热量—总散熱量:产热:肌肉活动、提高代謝速率、摄取熱的食物、疾病发烧散热量:散热: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排汗、增加血液循環、排尿排粪、摄取較冷的食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实现体温相对恒定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温改83.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干扰因素:致热原使调定点↑孕激素使调定点↑3.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干扰因素:91.动物渗透调节的必要性,动物必须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2.动物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第二节、体液调节——(渗透调节和排泄)3.1排泄系统3.2尿的形成3.3尿渗透压的调节3.4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3.5尿的排出3.6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1.动物渗透调节的必要性,动物必须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2.动物101.渗透调节的必要性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也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首先要保证体内体液中有适量的水分、适量的盐类和营养物质。如出汗排除水分和盐类,排尿等维持内环境稳定。

1.渗透调节的必要性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也就11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如排尿。

水生动物:氨陆生动物:尿素鸟类、爬行类:尿酸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如排尿。水生动12

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

无脊椎动物排泄废物,如草履虫等,伸缩泡调节水和废物

伸缩泡(原生动物)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13水螅扩散作用涡虫肾管排泄蚯蚓后肾管昆虫马氏小管排泄水螅扩散作用14排泄系统——肾(鸟类、哺乳等)排泄系统——肾(鸟类、哺乳等)152.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人体排泄的途径:呼吸器官:CO2和水;消化器官:肝分泌胆色素经肠道排除;大肠粘膜排除无机盐等;皮肤:水、盐、尿素;肾脏:含氮废物、水、盐;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2.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16清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等。清除体内不需要的异物。维持体内适当含水量和一定的渗透浓度,即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保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氯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肾脏生理功能

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清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等。肾脏生理功能

是维持机173、肾脏足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形成尿的场所

膀胱(600ml)尿道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输尿管排尿的通道肾脏的组成3、肾脏足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形成尿的场所膀胱(618肾脏结构皮质髓质肾盂肾乳头肾脏结构皮质髓质肾盂肾乳头19

肾单位肾小球分布在肾小囊皮质分布在皮质和髓质肾小体肾小管肾单位肾小管:1)近曲(端)小管,2)髓袢段(粗、细)3)远曲(端)小管一个肾约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单201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2有两套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3肾血流在肾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很大,肾皮质血流量约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仅占6%左右。肾脏血液循环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肾脏血214、尿是怎样生成的

尿的性质和成分(一)尿量正常人每昼夜的排出的尿量为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若一昼夜的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即称为多尿;若持续在100ml~500ml之间,则称为少尿;如在100ml以下,常称为无尿。4、尿是怎样生成的尿2295-97%是水,3-3.5%是溶质。溶质中以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为主。电解质中以Cl-、Na+、K+3种离子较多,硫酸盐、磷酸盐次之。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以尿素为最多,其他如肌酐、尿酸、氨等较少。含有很少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微量的还原糖、酮体和胆色素。(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95-97%是水,3-3.5%是溶质。(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231颜色:淡黄色2比重:1.015-1.0253酸碱度:pH在5.0-7.0之间(三)尿的理化性质1颜色:淡黄色(三)尿的理化性质245.尿的形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形成终尿5.尿的形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25尿的形成和排泄:

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原尿)

重吸收血液

终尿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其他如葡萄糖、尿素、尿酸的浓度都与血浆基本一致。

尿的形成和排泄: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其他如葡萄糖、尿26(1)、超滤(过滤)

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血浆中除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其余成分均可经过滤过屏障被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5.1.1.滤过膜的通透性凡是血浆中分子量大于69,000的物质不能通过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滤过膜的通透性带正电荷的分子易于通过。(1)、超滤(过滤)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27过滤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内液体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率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过滤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28(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过肾小管各段中,一部分(约99%)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主要的场所)。重吸收的方式:1被动重吸收;2主动重吸收①钠和氯的重吸收近球小管钠重吸收量最多,约占65%,远曲小管约吸收10%,其余钠在髓袢升支粗段和集合管内重吸收。氯的重吸收:在髓袢粗段,氯的重吸收。大部分是伴随着钠的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的。(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29②

水的重吸收除髓袢升支对水几乎不能通透外,肾小管其他各段和集合管对水均能通透而吸收,通常滤液中的水65-70%在近球小管、10%在髓袢、10%在远曲小管、10-20%在集合管重吸收。③K+的重吸收绝大部分钾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回血。终尿中钾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④HCO3-的重吸收吸收部位:80-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吸收形式:CO2吸收后在小管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重新生成然后再解离为HCO3-,HCO3-随Na+重吸收回血液,而H+则分泌入管腔。②水的重吸收30管腔:小管液细胞间液HCO3-血液钠泵Na+HCO3HCO3-H2CO3H2O+CO2CO2

H2CO3HCO3-碳酸酐酶

+

H20氢泵H+H+Na+逆向NaHCO3NaNa+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管腔:小管液细胞间液HCO3-血液钠泵Na+HCO3HC31⑤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它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重吸收相耦联。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蛋白质的重吸收通过胞饮方式重吸收。小管液中氨基酸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是相同的,也是与Na+的重吸收相伴联的,只是其载体蛋白不同。⑦尿素的重吸收滤液中的尿素,约有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尿素的重吸收是被动的弥散作用,吸收部位主要在近球小管,其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⑤葡萄糖的重吸收32原尿经过肾小管分泌的K+、H+、NH3等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所谓分泌是指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排放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H+、NH3等的分泌。所谓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消耗能量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某些药物及部分肌酐等的排泄。3.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原尿经过肾小管分泌的K+、H+、NH3等最后形成终尿排33成分尿素尿酸氯化物钠钾氨水蛋白质葡萄糖血浆(%)原尿(%)终尿(%)90~939995~977~9微量------0.10.1------

0.030.0320.0020.0020.050.370.370.60.320.320.350.020.020.150.00010.00010.14成分尿素尿酸氯化物钠钾氨水蛋白质葡萄糖血浆(%)原尿(34髓袢、集合管外间液渗透压逐渐增高皮质髓质体内水量多,尿的渗透压低,排出水量增加;体内水量减少时,尿的渗透压高,排出水量减少。

6.尿渗透压的调节6.尿渗透压的调节357.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下丘脑垂体分泌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抗利尿)。

血量少、血浆渗透压高,ADH分泌增加,吸收水多,排尿少。血量多、血浆渗透压低抑制ADH分泌排尿多。7.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下丘脑36尿的排出(1)排尿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2)泌尿系统的卫生A、每天要喝适量的开水B、有了尿意要及时排尿C、保持尿道外口的清洁尿的排出(1)排尿途径(2)泌尿系统的卫生A、每天要喝适量的373.6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3.6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38泌尿疾病与肾功能减退尿道炎

(男女有别)肾盂肾炎尿血肾衰竭肾透析泌尿疾病与肾功能减退尿道炎39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1.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2.肝脏是贮存糖类的主要器官,调节血糖浓度平衡。3.合成血浆蛋白,调节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代谢产物、氨转化为尿素。4.主要的解毒器官。5.贮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铜、铁的主要器官。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1.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对脂类的消化、40思考题1、简述肾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2、肝在稳态中起哪些作用?3、人是如何控制内环境的稳定的?思考题1、简述肾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41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42第九章内环境的控制

-动物的排泄一、体温调节二、渗透调节和排泄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重点:肾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第九章内环境的控制

-动物的排泄一、体温调节43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排泄(小便):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和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广义还包括呼出的CO2等。排遗(大便):未经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两个很重要的概念44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消化系统:营养素呼吸系统:气体循环系统:运输排泄系统:废物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消化系统:营养素45体温调节体液调节

细胞外液是机体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内环境稳定只有通过细致协调生理过程才能得到。体温调节体液调节细胞外液是机体生活的内环境,46第一节、体温调节按照调节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动物可分为三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变温动物异温动物恒温动物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第一节、体温调节按照调节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动物可分为三类:两47异温动物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诸如蜂鸟类、蝙蝠类、刺猬和某些鼠类等,在休息状态下有时体温可降低数度。异温动物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48体温恒定的机制:人体体温:体核(深部)温度、体壳(体表)温度腋温36.0-37.4℃口腔温36.7-37.7℃直肠温36.9-37.9℃体温恒定的机制:49体温相对恒定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温改变=总产热量—总散熱量:产热:肌肉活动、提高代謝速率、摄取熱的食物、疾病发烧散热量:散热: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排汗、增加血液循環、排尿排粪、摄取較冷的食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实现体温相对恒定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温改503.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干扰因素:致热原使调定点↑孕激素使调定点↑3.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干扰因素:511.动物渗透调节的必要性,动物必须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2.动物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第二节、体液调节——(渗透调节和排泄)3.1排泄系统3.2尿的形成3.3尿渗透压的调节3.4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3.5尿的排出3.6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1.动物渗透调节的必要性,动物必须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2.动物521.渗透调节的必要性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也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首先要保证体内体液中有适量的水分、适量的盐类和营养物质。如出汗排除水分和盐类,排尿等维持内环境稳定。

1.渗透调节的必要性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也就53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如排尿。

水生动物:氨陆生动物:尿素鸟类、爬行类:尿酸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如排尿。水生动54

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

无脊椎动物排泄废物,如草履虫等,伸缩泡调节水和废物

伸缩泡(原生动物)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55水螅扩散作用涡虫肾管排泄蚯蚓后肾管昆虫马氏小管排泄水螅扩散作用56排泄系统——肾(鸟类、哺乳等)排泄系统——肾(鸟类、哺乳等)572.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人体排泄的途径:呼吸器官:CO2和水;消化器官:肝分泌胆色素经肠道排除;大肠粘膜排除无机盐等;皮肤:水、盐、尿素;肾脏:含氮废物、水、盐;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2.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58清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等。清除体内不需要的异物。维持体内适当含水量和一定的渗透浓度,即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保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氯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肾脏生理功能

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清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等。肾脏生理功能

是维持机593、肾脏足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形成尿的场所

膀胱(600ml)尿道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输尿管排尿的通道肾脏的组成3、肾脏足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形成尿的场所膀胱(660肾脏结构皮质髓质肾盂肾乳头肾脏结构皮质髓质肾盂肾乳头61

肾单位肾小球分布在肾小囊皮质分布在皮质和髓质肾小体肾小管肾单位肾小管:1)近曲(端)小管,2)髓袢段(粗、细)3)远曲(端)小管一个肾约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单621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2有两套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3肾血流在肾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很大,肾皮质血流量约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血流量仅占6%左右。肾脏血液循环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肾脏血634、尿是怎样生成的

尿的性质和成分(一)尿量正常人每昼夜的排出的尿量为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若一昼夜的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即称为多尿;若持续在100ml~500ml之间,则称为少尿;如在100ml以下,常称为无尿。4、尿是怎样生成的尿6495-97%是水,3-3.5%是溶质。溶质中以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为主。电解质中以Cl-、Na+、K+3种离子较多,硫酸盐、磷酸盐次之。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以尿素为最多,其他如肌酐、尿酸、氨等较少。含有很少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微量的还原糖、酮体和胆色素。(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95-97%是水,3-3.5%是溶质。(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651颜色:淡黄色2比重:1.015-1.0253酸碱度:pH在5.0-7.0之间(三)尿的理化性质1颜色:淡黄色(三)尿的理化性质665.尿的形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形成终尿5.尿的形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67尿的形成和排泄:

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原尿)

重吸收血液

终尿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其他如葡萄糖、尿素、尿酸的浓度都与血浆基本一致。

尿的形成和排泄: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其他如葡萄糖、尿68(1)、超滤(过滤)

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血浆中除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其余成分均可经过滤过屏障被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5.1.1.滤过膜的通透性凡是血浆中分子量大于69,000的物质不能通过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滤过膜的通透性带正电荷的分子易于通过。(1)、超滤(过滤)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69过滤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内液体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率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过滤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70(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过肾小管各段中,一部分(约99%)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主要的场所)。重吸收的方式:1被动重吸收;2主动重吸收①钠和氯的重吸收近球小管钠重吸收量最多,约占65%,远曲小管约吸收10%,其余钠在髓袢升支粗段和集合管内重吸收。氯的重吸收:在髓袢粗段,氯的重吸收。大部分是伴随着钠的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的。(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71②

水的重吸收除髓袢升支对水几乎不能通透外,肾小管其他各段和集合管对水均能通透而吸收,通常滤液中的水65-70%在近球小管、10%在髓袢、10%在远曲小管、10-20%在集合管重吸收。③K+的重吸收绝大部分钾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回血。终尿中钾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④HCO3-的重吸收吸收部位:80-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吸收形式:CO2吸收后在小管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重新生成然后再解离为HCO3-,HCO3-随Na+重吸收回血液,而H+则分泌入管腔。②水的重吸收72管腔:小管液细胞间液HCO3-血液钠泵Na+HCO3HCO3-H2CO3H2O+CO2CO2

H2CO3HCO3-碳酸酐酶

+

H20氢泵H+H+Na+逆向NaHCO3NaNa+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管腔:小管液细胞间液HCO3-血液钠泵Na+HCO3HC73⑤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它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重吸收相耦联。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蛋白质的重吸收通过胞饮方式重吸收。小管液中氨基酸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是相同的,也是与Na+的重吸收相伴联的,只是其载体蛋白不同。⑦尿素的重吸收滤液中的尿素,约有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尿素的重吸收是被动的弥散作用,吸收部位主要在近球小管,其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⑤葡萄糖的重吸收74原尿经过肾小管分泌的K+、H+、NH3等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所谓分泌是指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排放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H+、NH3等的分泌。所谓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消耗能量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某些药物及部分肌酐等的排泄。3.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原尿经过肾小管分泌的K+、H+、NH3等最后形成终尿排75成分尿素尿酸氯化物钠钾氨水蛋白质葡萄糖血浆(%)原尿(%)终尿(%)90~939995~977~9微量------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