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1页
《隐私权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学号教学班(分校)入学时间专业是否申请学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题目类型[1]题目来源[2]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或内容纲要;字数>500字):研究背景和意义隐私权这一概念滥觞于美国,沃伦和布兰代斯在《隐私权》一文中将其描述为独处的权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隐私权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其内涵也得到拓展。但是隐私意识并不是从现代社会才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便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社会,先民们使用兽皮、树叶等遮挡身体,一方面是出于保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于隐私权利的需求。隐私意识在各国的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在偷食禁果后,用无花果的叶子制作衣裙来遮挡身体,以及我国《论语》倡导“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这些都体现了隐私观念。黑格尔曾经说过:“人格是一切法的基础”,而隐私权作为其中最能体现人格尊严的一项权利,也使得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保护隐私权的方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个人价值变得愈发重要,人们愈发期望自己的隐私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但是在科学技术和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隐私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起步比较晚,所以当今我国的隐私权的法律并不是很完善,但是《民法总则》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这也体现出隐私权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公众人物”因为其本身地位的特殊性,其隐私权的保护必定要和普通公民予以区别。“公众人物”中多数拥有极大的权力和丰富的资源,他们与公共利益联系密切,因此其权利要做出相应的让步。但是这并不代表“公众人物”不存在隐私,传统的“高官无隐私”、“公众人物无隐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公众人物有其特殊性,但其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也要得到最基本的保护,否则便不能成为一个最基本的人。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由原来的依附于名誉权进行保护到现在的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表明我国的进步。但是我国《民法总则》也只是提到了隐私权,而没有对其作出详细的规定,更别提公众人物了。公众人物隐私权在我国立法中的缺失和立法滞后都不利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公众人物的维权。文章在总结分析我国目前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之后,尝试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找寻出完善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方法,试图为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做出些许贡献。国内外现状美国作为率先提出隐私权概念的国家,其对隐私权的立法比较完备。美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是出于保护人的自由,在美国成立之前,一些受到英国压迫的清教徒带着对自由的强烈渴求来到这里追求新的生活,这使得自由成为美国所重视的价值。美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有比较完整的体系,不仅在宪法上确立对隐私权的保护,且制定了《隐私权法》,而且在判例法和侵权法中也做到了相关规定,众多的判例和《侵权法重述》也对美国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保障。由于美国对自由价值的重视,因此其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多于保护,更加倾向于保护新闻自由。沙利文诉《纽约时报》中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也体现了这一论述,“实际恶意原则”要求受害人举出证据证明侵权人存在着主观上的恶意,如果不能拿出证据,那么侵权人的言论即使是错误的也不需要赔偿。在后来的发展中,该原则被扩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中,并不断完善。在英美法系的英国,其对隐私权保护的方式便截然不同。美国采用的方式是直接保护,而英国则是采用间接保护方式。在隐私权受到侵犯时,适用名誉权、财产权、违反合同或信托等诉因对其进行保护,这和我国早期将隐私权依附于名誉权进行保护有些相似。出于对隐私权的保护,英国也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如《个人数据保护法》、《通信管理条例》等。虽然英国和美国都十分重视新闻自由,但是英国对“实际恶意原则”并不认可,英国主要通过行业自律来限制部分新闻自由,以此达到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这一媒体自律机构便是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其颁布的《业务准则》中规定了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不能随意侵犯公众人物的私人领域以及家庭生活,尤其是不能使用摄像机拍摄公众人物的私人领域。这种行业自律模式对我国的隐私权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严格的行业规范能有效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认真思考人格尊严的地位的基础上,在德国宪法中确认了对隐私权的保护。除了宪法上的保护,德国侵权法中也十分重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卡罗琳一案推动了德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的进程,卡罗琳的诉求在德国法院被拒,但是却在欧洲人权法院得到了支持,欧洲人权法院提出公共利益原则,其认为泄露公众人物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而揭露的行为;其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窥私欲而揭露公众人物信息的行为;前者是可以基于公共利益原则进行公开的,而后者却不可以。最终卡罗琳胜诉,这一案例修正了德国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规则,之后德国利用反向倾斜保护方式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保护,即通过公共利益原则判断。德国的侧重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方式,及其利用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的关联性大小判断是否侵权的做法对我国司法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在立法层面上,我国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并无专门的立法规定,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利的保护主要依托于目前的隐私权立法。我国对隐私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宪法、其它部门法律和特别法之中。2004年修订的《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2017施行的《民法总则》第五章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中,隐私权被确立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侵权责任法》中也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并运用一般侵权理论对其进行保护。诉讼法中规定的不公开审理的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隐私权。在上述列举的规定之外,我国还制定了一些特别法来保护隐私权,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我国目前的隐私权立法呈现出过于分散,没有系统性的特点。[1]题目类型:①理论研究,②实验研究,③工程设计,④工程技术研究,⑤软件开发。[2]题目来源:①工作任务题,②生产实际题,③模拟或虚构题,④学生自选题。申请学位论文必须将此开题报告报送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放置在学生论文首页。2.主要参考资料:期刊文献书写规范:作者,论文篇名,刊物名,出版年,卷(期),论文在刊物中的页码。图书文献书写规范: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日期,引用内容所在页。[1]张永秀.自媒体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传播与版权,2018(06):204-206.[2]汪凯丽.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研究[J].电视指南,2018(04):208.[3]阿米娜·斯依提.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5):30-33.[4]刁舜.论版权理论在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中的运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1):45-50.[5]朱炜璐.探讨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8):103+110.[6]杨倩.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J].商,2015(50):213.[7]吴海燕.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09):34-37.[8]朱明君.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之反思[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06):80-83.[9]程乐勇.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J].知识经济,2015(08):22-23.[10]王玲娟.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27(05):35-38.[11]李新天、郑鸣在.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与限制[J].知识经济,2014(12):39-40.[12]甄增水.论公众人物隐私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03):87-90.[13]贾素飞.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价值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23):179-180.[14]陈鑫鹏.试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