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前后期作品差异及主题冲突目录TOC\o"1-2"\h\u4672苏轼前后期作品差异及主题冲突 11050(一)作品前后的差异大 1175761.前期由婉约转向豪放悲凉 184142.后期由豪放转向旷达乐观 221001(二)作品主题具有冲突 2201781.出世与隐退 2170342.理想与现实 3(一)作品前后的差异大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的知识,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1.前期由婉约转向豪放悲凉苏轼出身于儒家文化浓厚的家庭,在教育生涯中,深受范仲淹、欧阳修所倡导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他们提倡忧患于世,增强了苏轼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亲人的引导下,在时代潮流的指引下,“奋力有当世志”的愿望深深扎根于年轻苏轼的生活土壤中。但在他以世界为己任的野心受到打击和挫败后,他的心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的野心很难实现,所以他不可避免地要依靠情感的话语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所以苏轼写了一首首婉约风格的诗,这是苏轼婉约诗的情感基础。在苏轼创作诗歌之前,婉约诗的创作一直是正统,苏轼最初的诗歌创作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传统的诗歌风格,只能向先人学习和继承,这是苏轼婉约诗产生的客观原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蝶恋花·春景》里“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阮郎归·初夏》里“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里“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些作品都是苏轼婉约风格的代表。从那时起,苏轼正式开始了他的官职生涯,风风雨雨,荣辱交替。虽然诗歌主题和以前很相似,但生活的感觉更丰富。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苏轼这一时期的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创作了大量的名作,风格越来越大胆和活跃。同时,由于政治上的挫折,苏轼的写作风格也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为了表达他对当前政治的批评和不满,这一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些诗歌由于其大胆豪放的写作风格,往往具有强烈的声调和深沉的怨恨与悲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些作品都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这是苏轼前期的作品风格,在人生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由现实的遭遇转变实现了作品创作上由婉约转向豪放悲凉的风格转变。2.后期由豪放转向旷达乐观人生的起起落落使苏轼有了一种独特的感觉,这反映在他后期的词中,出现了一系列类似人生如梦的词。因为苏轼把人生的挫折看作是一种幻觉,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他也相信苦难的生活很快就会过去,总是积极地追求自由的生活。苏轼虽然意识到了人生短暂,还未成功就老了,但他认识到人生的遗憾是不可避免的。苏轼后期的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生命的,无论是叙事的还是表达的,都可以处处表现出超然、博大精深的旷达乐观风格。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另外如《西江月》、《临江仙》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即使他的内心极其悲伤,他也能摆脱自己的悲伤,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沧桑。这种转变一改以前豪放的心境,多多少少融进了不同于儒家的佛家思想。旷达风格的词也体现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二)作品主题具有冲突在东坡词中,始终有一些悲谅哀怨的成分,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影响在文学史上是相当深远的。在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两对人生矛盾:1.出世与隐退苏轼在二十多岁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在仕途中经历了长期的风风雨雨,多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尤其是在政治上感到失落和沮丧,被降职贬谪的时候。儒家入世思想是他最初的脊梁。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和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他屡遭排挤和攻击。他历任杭州、徐州、湖州地方官员,抗击蝗灾,筑堤抗洪。甚至当他被降职到惠州时,他还捐赠了两座桥。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去做一些事情。根据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在被忽视的情况下,苏轼会坚持独善其身的方式。他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仅要担心自己的人民,还要寻求机会为国家提供建议。与许多失意的文人不同,他们不是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悲观,而是抓住可能的机会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他不怕权威,敢于说话,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这证明了他的生活方式浸入了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年他渴望和追求事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逐渐隐退了。他的官职生涯的曲折让他隐退的想法尤其强烈。但朝廷一旦放他回来,他就以为自己的成就还没有确立,情不自禁地慷慨而悲伤地放歌。可以看出,苏轼们仍在进退之间徘徊。尽管苏轼坚持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仍然依赖于对道教的阐释。这一点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当中不难发现,毕竟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这种宽泛的乐观主义,作为世界生活的心理规范,仍然体现着儒家精神。那么,佛家与道家精神对他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在熙宁,他不能适应新党,被贬谪。在元佑,他不能适应旧党,所以他又被贬谪。这两次都是他自己要求这样做,所以他对时事并不无知。在元丰被降职到黄州,他的仕途也就终结了,政治上的挫折同时也导致了生活的急剧下降。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虚无主义对现实的逃避。政治分歧和冲突使他淡化并与禅宗般若化解,它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感觉。然而,尽管他声称知道陶渊明的只有他苏轼,但他不会向陶渊明学习,做东边篱笆下的隐士采摘菊花。在苏轼的诗歌中,生活的主题常常伴随着深深的人生如梦的叹息,要达到这个观点并不容易。虽然我们能看穿红尘,但我们几乎不能放弃红尘。苏轼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佛教,正是因为苏轼从未扎根于尘土之中,他的诗歌保持着生命的热情,除了胸襟开阔、风趣诙谐之外,还有着独特的歌唱情调。2.理想与现实虽然苏轼珍视着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并不令人满意。长期的官僚作风和频繁的贬谪使他无法自救。苏轼时常抱怨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不满于忙碌的名利场,他的流浪感和隐退感也是自发产生的。黄州、岭南两次被贬低,破坏了诗人的理想,词句曲折而痛苦。神宗九年,苏轼在密州写水调歌头时,他处于一个令人不快的政治局势中。他已经有七年没有和亲人团聚了,他很沮丧,这是可以想象的。我想随风回去,但又怕琼楼玉宇在高处会太冷。东坡的诗是基于一种不确定和矛盾的状态,不敢在地上说出来,却不愿去死;有时是天,有时是地;有时是理想,有时是现实。中秋节月亮所表达的矛盾精神和血肉分离反映了思想的完全缺失。一切都是理想境界的现象,缺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价值的是,诗人在抒情跌宕的过程中,总是能以高尚乐观的态度对待不完整的现实,坚持完美的理想。一轮明月,从头到尾,从现实到理想。虽然作者犹豫不决,但没有悲伤,尽管有怨恨,也没有颓废,也没有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在苏轼时代,党派没完没了的斗争,加上国力的软弱和保守的国家政策,决定了对苏轼的不宽容和嫉妒的命运。苏轼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各种矛盾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感,在随机反应中遵循人生哲学,对生活采取快乐的态度。追求财富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思想,在苏轼看来,兴衰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饼类餐饮加盟合同范本
- 鱼塘租赁合同解除协议
- 管控巡防工作合同范本
- 线下理财公司合同范本
- 网络售后服务合同范本
- 美业投资合作合同范本
- 美发工位租赁合同范本
- 老板与厨师的合同范本
- 腾讯广告转让合同范本
- 茶室经营餐厅合同范本
- 农交会营销方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期中测试数学试卷(无答案)
- 篮球场施工合同(标准版)
- 2025年plc电气自动化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配件电商平台研究报告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报告
- 电机与电气控制 课程思政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运行的控制线路
- 2025-2030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难点分析
- 2025年中远海运招聘1189人(含社招)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 推荐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