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品母爱活出重量与温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_第1页
字斟句酌品母爱活出重量与温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_第2页
字斟句酌品母爱活出重量与温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字斟句酌品母爱,活出重量与温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浓重的笔墨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事情,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细节中为我们诠释了母爱的深刻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记得史铁生在他的作品《合欢树》中写到:“我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作者想念她的母亲,母亲的苦他明明白白。那我们母亲的辛苦我们能体会吗?我们懂得母爱吗?懂得感恩吗?我们不妨细细咀嚼,从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力量。一、好好儿活,很难很难课文中最后一段一句话是“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一句话是作者在妹妹的陪伴下去北海看菊花时说的,是作者母亲曾经说过的话,更是作者说给自己和妹妹的。母亲走了,只剩下他和妹妹了,他身体残疾,妹妹还未成年。母亲一生很苦,但坚强地活着,母亲为“我们”做了榜样。母亲临终的不舍,让“我”明白,要带着妹妹好好地活下去,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顺着这句话,我们仔细体会课文第一段的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母亲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母亲是拼尽全力希望“我”好起来。因为作者史铁生1967年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毕业后,于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后转回北京。他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人生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是想方设法保护、安慰自己的儿子。面对儿子的不幸,她的内心更痛苦,但不愿影响儿子的心情,所以还要“忍住”哭声,这是怎样的无奈和无助呀!文中所写“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语句,我们就会有画面:每天躺在病床上,心之所向不能转而为行,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是何等的残忍,甚至绝望呀!“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多么美妙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在我们健全人来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美的享受。但对于一个在病榻上日复一日地苦熬没有尽头的日子的人来说,这分明就是一种折磨。这时的母亲就只好“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悄悄躲着”,其实儿子是知道母亲没有离开,而是躲着,偷听,她不会因为孩子的不讲道理伤心难过的,她也不会狠心离开的,她深爱着他的孩子,无关年龄和地位,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她担心孩子有其他的举动,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所以不敢走远,要守护着儿子,这还是母爱、给予和责任。母亲说“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病入膏肓,她的身心忍受着巨大痛苦,但她不愿告诉孩子,独自承受。她要给孩子全部的爱和期望,给孩子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课文中还说母亲是喜欢花的人,自儿子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爱花的人热爱生活,就如冰心所说:“生活中,鲜艳多彩的花儿总是装扮着人们的环境,陶冶人们的情趣。在富有感情的人们那里,花儿不再是孤立的、冰冷的植物,而是温暖的、真诚的爱之体现。”母亲爱花,儿子生病了,她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心思再去养花。“听妹妹说母亲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而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中,完全不会考虑到母亲的爱好,更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心中无比悔恨。这一点,在《我与地坛》中,他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对自己当时粗暴无理的追悔和对母亲的无尽怀念溢于言表。这份深沉、难忘的母爱以及对生命的珍惜要怎样体会呢?朗读无疑是一个好方法。因为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将课文中无声的语言化为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语言,也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像于永正老师自己一贯强调的“朗读是钻研文本最重要的一环”,“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语气看似平静却感情强烈,只有反复咀嚼和体会,就能感受到文字间散发的香气和对灵魂的感召与指引。文中有作者回忆往事中的悲痛情绪,也有悔恨之意,更有对生命的领悟。因此,第一段在作者与母亲的对话上,我们要能读出激动、痛苦的语气;第二段应该读的低沉,因为那时候的母亲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第三段是我答应母亲愿意赏花后,母亲的开心与絮叨,则应该读出轻松愉悦的语气。母亲因为“我”的开心而开心,她无意中又说到了“跑、踩”等敏感字眼儿,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由开心到略微担心,这一句应该读地低沉而缓慢。第4、5段要读的特别缓慢、沉重。尤其第6段应该是一种痛心之情,因为母亲走了,走时还想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要读的伤心和痛苦,能让人体会到肝肠寸断。母亲走了,“我”还有妹妹,“我”应该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难过。因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所以,第7段要读得淡定、坚定和充满希望。要好好活,真得很难很难!二、秋来菊已开,母亲却不在第三段中说,我看着窗外“唰唰啦啦”飘落的树叶,知道秋天已到。母亲一进门,就挡在窗前,一个“挡”字,写尽了母亲的伟大,她心细、爱子,唯恐飘落的叶子惹恼儿子的心情。她憔悴的脸上显着央求的神色,母亲的憔悴是晚期的癌症对身体的折磨,也是儿子遭遇残疾后悲观状态对母亲的折磨,而那央求般的神色,是被儿子一次次拒绝后母亲的失望,更是希望儿子加强地生活的期望,读来让人泪湿眼角。不求回报,只希望孩子“好好的”,这就是无私无畏的母亲。“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分明听到了儿子的应允,却还是商量的口吻——只要你愿意,明天行吗?儿子是全部,无所谓自己的喜好,只要儿子去,母亲便可顺道去欣赏。儿子的答应,让她喜出望外,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坐下,这种兴奋、激动写尽了母亲复杂的心情。儿子终于愿意走出去了,她希望“我”开心、快乐。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鲜花,可以让人心生明媚,所以母亲坚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对于“我”的“烦不烦?”她是不会生气的,她高兴地计划着赏花的行程,回忆着“我”儿时的调皮可爱。一高兴就说到了“跑”和“踩”,她又怕伤着我,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心疼儿子,生怕自己情绪或措辞刺激到儿子,语言和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又到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无论是“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开的烂漫,这也是母亲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个性与美丽。母亲在世时,她没给“我”讲大堆的道理,她恳求“我”坚强起来,珍惜生命,那时“我”没有完全读懂母亲。母亲的离开,让“我”和妹妹领悟了她临终前的话语,真正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没有自己,想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她没有说完的话,是满心的牵挂和揪心之痛,希望儿女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不幸,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作家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好,无需关注为什么,只是在生活过程中我们要经历人情冷暖,聚散离合罢了。痛失了母亲,熬过了身体残疾初期痛苦的时日后,“我”变得成熟了,淡定了。和妹妹一起行走在秋天里,他们一定会十指相扣,相互扶持勇敢地向前走。三、勇敢面对困难,不辜负爱你的人我们不妨回到课文第一段,再来细细品读母亲的这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话母亲反反复复地说,足见她活得有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她要承受儿子终生残疾的现实,承受儿子痛不欲生的心情,承受自己病痛的折磨,承受自己生病却要强装健康的煎熬,还要承受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这需要内心多么的强大,母亲承受着身体和内心双重的压力,她一定累的喘不过气来。可即便是这样,她还是坚强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母亲分明在告诉儿子:“你不孤单,‘我’永远在你身旁,我们在一起”。她也是在告诉自己:“我虽然身患重病,内心痛苦,但我已经年老,而儿子还很年轻,我要鼓励儿子坚强,咱们携手一起闯关。”第五段“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我”身体不便,不能像其他的健康人一样,在自己亲人生病时亲力亲为,守在病床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邻居们送母亲去医院,无奈和焦急充斥心间。“绝没有、竟是”这两个词语足以说明母亲对自己的病情隐藏的非常隐秘,儿子丝毫没有察觉,母亲的离去让“我”毫无思想准备,如今也悔恨难当。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到此句,不觉让人潸然泪下。纵使她千般不舍、万般不愿丢下她的孩子,可上帝也不忍心她再辛苦、遭罪了。倘若有力气说完这最后的牵挂,她一定会说:“告诉他们,不要因为我伤心难过,我在天有灵保护他们,你们兄妹俩一定要好好活着,坚强的活着,珍惜生命。”生而为人,都会遇到挫折和不幸,迈过去了一道道坎,就一定会看到花开。当不幸降临时,并不是天塌下来了,你也不是一个人,你的不幸也是你亲朋好友的不幸,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只有坚强才不枉他们对你的关心与爱,只要选择坚强,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这篇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感情充沛的语言,却将深沉细腻的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的是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思念,是对自己脾气暴躁地对待母亲的愧疚之情,是作为儿子却粗心地不知道母亲生病的自责,是明明知道母亲喜欢花却没有关心到母亲的爱好的懊悔,更是在后来明白了母亲的种种不易后对生命的珍视。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山林在《史铁生散文精选》中评价此文:“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谢谢胡教授全面精准的评价,我们唯有学习、借鉴与践行。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咂摸文本内容,只有读入文本,就是透过语言的身临其境,就是内化语言的情境再现。只有我们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了,才有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的可能。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