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科技之光学校开放日的时候 人教_第1页
高一化学科技之光学校开放日的时候 人教_第2页
高一化学科技之光学校开放日的时候 人教_第3页
高一化学科技之光学校开放日的时候 人教_第4页
高一化学科技之光学校开放日的时候 人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之光

编辑ppt21世纪的新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记忆金属机器人技术编辑ppt空间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的难题中国空间技术的远景编辑ppt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最先用火箭飞行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呈现现代火箭的雏形。

载人航天最初成功率仅50%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尤拉,你不要紧张。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近千万人参与了登月计划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人们只能吃“牙膏饭”;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从邦达连科算起,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编辑ppt空间技术的难题■动力问题。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首推的是利用核能。如果要在月球表面建立基地,航天飞机必然要运输大量物资,而核能可为此提供强劲的动力。■辐射问题。太空辐射是对宇航员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主要包括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和高速太阳粒子。因此,为了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科学家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太空天气以及太阳风暴的预测能力,同时研发出能够让宇航员及时躲藏的安全防护掩体。■空气问题。为解决这难题,科研人员双管齐下,一方面尝试建立可实现空气、水和食物的循环生产和再利用的完全封闭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设想从月球和火星开发矿物质,从中提炼出产生氧气所需的元素,并以此建立稳定的供氧系统。■食物问题。要想使建立月球前哨站或是火星旅行的计划切实可行,宇航员自力更生解决食物来源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涉及到在太空修建温室以及利用实验室技术制造肉食等尖端技术。■废物再利用问题。目前,国际空间站就采用抽湿机,吸走空气中的水分加以净化,再变回可饮用的水。此外,科学家还将宇航员的尿液和汗液循环使用。对于固体废物,科学家则设想将其用作温室蔬菜和庄稼的肥料。■水源问题。科学家在月球南北极撞击坑的永久阴影区内发现了水冰,储量估计可达66亿吨。此外,水还可以通过航天器的燃料电池系统得到。而航天器和空间站上的提纯系统也使得尿液和其他液体可被净化利用。■微重力问题。在微重力或失重条件下长期进行太空旅行,如果保护措施不得当,宇航员就会出现肌肉萎缩、骨骼软化等健康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理学家们正携手努力,研究可在太空中使用的训练系统。■联络问题。在月球和火星上,由于缺少传播介质,保持联络就成了一道难题。一旦有点儿紧急情况,宇航员只能靠自己了。■保温问题。由于没有大气的热传递,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平均温度在零下22摄氏度左右。为了保证宇航员能有一个持续温暖的环境,科学家正考虑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温度相对稳定的人造表层下,并依靠专门的热力系统供暖。■能源问题。任何太空探索都离不开能源。科学家们的计划中目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用太阳能板,还有一种就是NASA极力推荐的核能。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相信还能找到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编辑ppt中国空间技术的远景

中国空间探索的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是:

——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

——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科学取得众多成果,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和研究。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在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的基础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编辑ppt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含义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的远景编辑ppt纳米技术的含义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是在0.10至100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编辑ppt纳米技术的应用在陶瓷领域的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随之产生,希望以此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使陶瓷具有像金属一样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许多专家认为,如能解决单相纳米陶瓷的烧结过程中抑制晶粒长大的技术问题,则它将具有高硬度、高韧性、低温超塑性、易加工等优点。

在微电子学上的应用

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革命性突破,纳米电子学将成为下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虽然分子计算机目前只是处于理想阶段,但科学家已经考虑应用几种生物分子制造计算机的组件,其中细菌视紫红质最具前景。该生物材料具有特异的热、光、化学物理特性和很好的稳定性,并且,其奇特的光学循环特性可用于储存信息,从而起到代替当今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的作用,它将使单位体积物质的储存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上百万倍。在光电领域的应用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微电子和光电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光电信息传输、存贮、处理、运算和显示等方面,使光电器件的性能大大提高。将纳米技术用于现有雷达信息处理上,可使其能力提高10倍至几百倍,甚至可以将超高分辨率纳米孔径雷达放到卫星上进行高精度的对地侦察。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把被激发的钡原子一个一个地送入激光器中,每个原子发射一个有用的光子,其效率之高,令人惊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将纳米TiO2粉体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化妆品中,则可以有效地遮蔽紫外线。将金属纳米粒子掺杂到化纤制品或纸张中,可以大大降低静电作用。利用纳米微粒构成的海绵体状的轻烧结体,可用于气体同位素、混合稀有气体及有机化合物等的分离和浓缩。纳米微粒还可用作导电涂料,用作印刷油墨,制作固体润滑剂等。研究人员还发现,可以利用纳米碳管其独特的孔状结构,大的比表面(每克纳米碳管的表面积高达几百平方米)、较高的机械强度做成纳米反应器,该反应器能够使化学反应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

在医学上的应用

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利用纳米微粒进行了细胞分离,用金的纳米粒子进行定位病变治疗,以减少副作用等。另外,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的病毒诱导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已用于临床动物实验,估计不久的将来即可服务于人类。研究纳米技术在生命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在纳米尺度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获取生命信息。科学家们设想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分子机器人,在血液中循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检测、诊断,并实施特殊治疗。

在分子组装方面的应用

如何合成具有特定尺寸,并且粒度均匀分布无团聚的纳米材料,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问题。目前,纳米技术深入到了对单原子的操纵,通过利用软化学与主客体模板化学,超分子化学相结合的技术,正在成为组装与剪裁,实现分子手术的主要手段。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最具有市场应用潜力的新兴科学技术,其重要性毋庸质疑,许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正如钱学森院士所预言的那样:"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编辑ppt纳米技术的远景1、纳米卫星与微型飞船

在小卫星系列中,可以分为小型卫星、微型卫星和纳米卫星。它们的重量分别在10-500千克,0.1-10千克和0.1千克以下。以硅为衬底的专用集成微型仪器,可以应用于制导、导航、控制、推进、能源和通信等航天器系统。美国科学家提出在非常小的航天器上建造性能优越的计算机。最终设计出能够飞到其他星球上去从事生产的微型飞船。可以发射几百万个这样的飞船进行大规模生产。

2、原子精密度计算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指出,21世纪初,将必须制造具有原子精密度的计算机。并提出了分子探针的设计,这种探针可以区分紧密排在金刚石表面两种类型的原子:F原子和H原子。如果把F原子的值定为1,把H原子的值定为0;同时设计一个能非常快速阅读它们的探针,这样就有可能得到一个原子型的二进制码,作为新一代计算机的基础。

3、纳米多功能抗菌塑料

这种塑料不仅具有抗菌功能,而且具有抗老化、增韧和增强作用。这一新型塑料的研制开发成功,开辟了高分子材料的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高电冰箱和冷柜等家用电器外部和内部表面的抗菌性,是当前国内外家用电器厂家为提高家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竞相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而最佳途径是在塑料中加入抗菌剂,从而赋予家用电器外部和内部表面材料本身以抗菌性。纳米多功能抗菌塑料采用的是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的生产方法,这一抗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色枯草芽胞杆菌等多种常见细菌均有抗菌、杀菌作用。

二、纳米技术光明的应用前景

纳米隐身术

近年来关于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电磁波吸收系数的报道,引起军事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提出以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的设想和探索。

由于纳米材料的特异结构,物质的表面、界面效应和量子效应将十分显著地表现出来,对吸波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纳米超微粒可以制成具有良好吸波性能的涂层。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某些非金属材料的纳米级超微粒,在细化过程中,使组成粒子的原子数大大减少,活性大大增加。纳米材料对电磁波兼具吸收和透过之功能,其吸波性能和透波性能取决于超微粒的尺度。纳米材料具有十分巨大的界面面积,这对提高对雷达波的损耗是十分有利的,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制造的隐形飞机也在考虑用纳米材料作机身涂层。

为了获得兼具宽频带、多功能、质量小和厚度薄等性质,正在研究纳米复合隐身材料,可以期望出现吸收或透过厘米波、毫米波、红外、可见光等很宽波段的复合隐身材料,甚至可望研制成与加固技术兼容的复合隐身材料。

储氢燃料电池

中国科学家成会明等人最近合成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储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并可能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国际权威刊物认为这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结果。氢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但储存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氢能的开发利用。已有的稀土等材料由于储氢量少,应用受到限制。各国科学家已在新型储氢材料研究上展开一场竞赛。纳米级的碳材料合成十分困难,大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合成更难。在实验设备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成会明等人勇于创新,采用与众不同的新方法,快速合成出大量高质量的碳纳米纤维和单壁碳纳米管,不仅纯度高,而且直径较粗,预示着较好的储氢性能。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会明等人发现,这些自制的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储氢能力达到百分之四以上,至少是稀土的两倍。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室温常压下,约2/3的氢能从这些可被多次利用的纳米材料中释放。这些棉花似的黑色絮状物,能储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并可能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中国科学家的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世界瞩目,美、德、日等国研究机构纷纷邀请成会明前往讲学。

太空升降机

巴基球(C60)是由60个碳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足球状结构,具有若干特殊的性质。在巴基球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的强度比钢高100倍,而重量只有钢的1/6。单个碳纳米管的直径只有1.4纳米,5万个碳纳米管并排在一起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据专家说,它们可能成为未来理想的超级纤维。对纤维强度起决定作用的参数是长度与直径之比值。材料工程师希望得到长度与直径的比至少是20:1。而在目前,纳米管的长度也达到其直径的几千倍,所以具有高强度是不值得奇怪的。

碳纳米管的最异想天开的用途,是用于太空升降机。一根碳纳米管缆绳从地球同步轨道上垂到地球表面,与钢或其他任何物质不同的关键是它能支持住自身的重量。这就提供了一种把人或物品提升到外层空间的可能方法,也许将成为人类移居外星球的理想方法。

纳米机器人

纳米生物学的近期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目前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在纳米尺度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联系;(2)在纳米尺度上获得生命信息,例如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取细胞膜和细胞器表面的结构信息,利用纳米传感器获得各种生化反应的化学信息和电化学信息;(3)纳米机器人的研制。

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如酶和纳米齿轮的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可以进行全身健康检查,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脂肪淀积物,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这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研制成功,有可能在1秒钟内完成数10亿次操作。人类的劳动方式将产生彻底的变革。编辑ppt记忆金属记忆金属的含义记忆金属的发展记忆金属的应用记忆金属的远景编辑ppt记忆金属的含义状记忆合金是能将自身的塑性变形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自动恢复为原始形状的合金。记忆合金除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功能外,还具有耐磨损、抗腐蚀、高阻尼和超弹性等优异特点。NiTi合金的抗拉强度在1000Mpa以上,延伸率在20%以上。疲劳寿命达107次,阻尼特性比普通的弹簧高10倍,其耐腐蚀性优于目前最好的医用不锈钢,因此可以满足各类工程和医学的应用需求,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功能材料。编辑ppt记忆金属的发展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记忆”效应,即合金的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地变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记忆合金的开发迄今不过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领域的特效应用,正广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神奇的功能材料”。1963年,美国海军军械研究室在一项试验中需要一些镍钛合金丝,他们领回来的合金丝都是弯弯曲曲的。为了使用方便,于是就将这些弯弯曲曲的细丝一根根地拉直后使用。在后续试验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当温度升到一定值的时候,这些已经被拉得笔直的合金丝,突然又魔术般地迅速恢复到原来弯弯曲曲的形状,而且和原来的形状丝毫不差。再反复多次试验,每次结果都完全一致,被拉直的合金丝只要达到一定温度,便立即恢复到原来那种弯弯曲曲的模样。就好像在从前被“冻”得失去知觉时被人们改变了形状,而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的时候,它们突然“苏醒”过来了,又“记忆”起了自己原来的模样,于是便不顾一切地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形状记忆效应可用图1所示的简单实验演示,原本弯弯曲曲的形状记忆合金丝经拉直后,只要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合金丝就会迅速恢复到和原来一摸一样的弯弯曲曲的形状。

编辑ppt记忆金属的应用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内的应用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人造卫星上庞大的天线可以用记忆合金制作。发射人造卫星之前,将抛物面天线折叠起来装进卫星体内,火箭升空把人造卫星送到预定轨道后,只需加温,折叠的卫星天线因具有“记忆”功能而自然展开,恢复抛物面形状。

记忆合金在临床医疗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人造骨骼、伤骨固定加压器、牙科正畸器、各类腔内支架、栓塞器、心脏修补器、血栓过滤器、介入导丝和手术缝合线等等,记忆合金在现代医疗中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记忆合金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休戚相关。仅以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为例,把这种弹簧放在热水中,弹簧的长度立即伸长,再放到冷水中,它会立即恢复原状。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可以控制浴室水管的水温,在热水温度过高时通过"记忆"功能,调节或关闭供水管道,避免烫伤。也可以制作成消防报警装置及电器设备的保安装置。当发生火灾时,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发生形变,启动消防报警装置,达到报警的目的。还可以把用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放在暖气的阀门内,用以保持暖房的温度,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自动开启或关闭暖气的阀门。

作为一类新兴的功能材料,记忆合金的很多新用途正不断被开发,例如用记忆合金制作的眼镜架,如果不小心被碰弯曲了,只要将其放在热水中加热,就可以恢复原状。不久的将来,汽车的外壳也可以用记忆合金制作。如果不小心碰瘪了,只要用电吹风加加温就可恢复原状,既省钱又省力,实在方便。

编辑ppt记忆金属的远景形状记忆合金用于低质能源的利用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已将形状记忆合金成功地用于医学上,作为牙科的齿形矫正器,在Ms温度以上把形状记忆合金丝做成正常的形状,然后在低于Mf温度下变形并套在不正常的畸形牙上,当温度上升至口腔的温度后,矫正器自动变成正常形状,把畸形牙矫正。还可用于矫正脊椎侧弯。静脉过滤器是,把筛状过滤器在低温拉成直线,送入静脉,受体温加热后,变成筛状,起到过滤凝血的作用。目前正在用形状记忆合金试制人造肾的微型泵、可以收缩的人造肌肉及人造心脏等。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明与应用,使人们对于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功能开阔了眼界,神秘的被人们称之为机敏或智能材料的大门被打开了。编辑ppt机器人技术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的未来编辑ppt机器人的发展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1962年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1973年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1978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1984年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1998年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2002年丹麦i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