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绪论课件_第1页
儿科绪论课件_第2页
儿科绪论课件_第3页
儿科绪论课件_第4页
儿科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科学1儿科学1

第一章教学要求

1、熟悉儿科学的特点。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其各年龄期特点。

2第一章教学要求2

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各年龄期中,如何促进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医学学科。

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减少发病率,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范围:涉及健康和卫生问题。年龄范围:出生至15周岁。3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现代儿科学包括:发育儿科学正常体格和心理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预防儿科学各种器质性、心理性疾病的预防临床儿科学器质性、心理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康复儿科学4现代儿科学包括:4第二节儿科学的特点儿科学基本特点

1、差异大(个体、性别、年龄)2、修复能力强3、防御能力弱易发生疾病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5第二节儿科学的特点儿科学基本特点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

儿科学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身体各部分比例,器官大小和位置等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生理生化: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成熟

免疫功能:较年长儿和成人差,易被感染,故预防重要.

6儿科学特点6病理:

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反应随年龄而不同心理:

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强7病理:7

临床方面1.疾病的种类与成人不同2.临床表现起病急、凶,易患并发症3.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疾病种类、表现有独到之处4.治疗综合治疗、重视护理及支持疗法预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修复能力强,如治疗得当,预后理想预防特别重要,有时是唯一有效手段,关系到一生健康,有事半功倍效果。8临床方

临床方面

病种有特异性,与成人不同。各年龄组临床表现也有特殊性。变化快,表达差,定位不明确。

治疗讲究全面性,护理和支持疗法不可忽视,药物需按体重计算。99第三节小儿年龄分期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人为的分7个期10第三节小儿年龄分期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280天)11胎儿期111212新生儿期新生的时期出生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包含婴儿期内13新生儿期出生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13新生儿死亡率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至2/3,第一周新生儿的死亡数约占新生儿死亡数的70%。14新生儿死亡率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至2/3,14婴儿期生后至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15婴儿期生后至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151616幼儿期幼年1至3岁17幼儿期1至3岁171818学龄前期未满学龄的年龄3至6岁19学龄前期3至6岁192020学龄期学龄6岁至青春期开始21学龄期6岁至青春期开始212222青春期青春期男13至20岁女11至18岁个体相差2-4岁23青春期男13至20岁个体相差2-4岁232424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要求:1.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2.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思考题:1.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各指标的意义和常用数据。3.

1岁以内小儿运动、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25第二章生长发育25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生长)和发育(发展)在中文中常被相互代用,实际上二者具有不同的涵义。

生长:生长指儿童形体和器官的增长,是一种数量上的增加,可以用公斤、厘米等计量单位进行测定。发育:发育则指组织器官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常需要比较复杂的功能性测验来判断发育的程度。

生长和发育尽管有不同的涵义,但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生长进行到相对水平时,发育才可能达到相应的程度。26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生长(生长)和发育(发展)在中生长的总体规律:持续增长、快慢不一。 (二个高峰)各系统规律:各有规律、发展不平衡。 (神经早、生殖晚)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虽然有规律,但存在个体差异。只有正常 范围,没有正常“标准”。27生长的总体规律:持续增长、快慢不一。 (二个高峰)2728282929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最重要因素营养:儿童时期的重要因素,越小越重要疾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性别:客观存在的因素环境:最有潜力改善的因素母亲情况:与胎儿宫内发育有关生活环境: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30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最重要因素30第三节体格生长一、常用指标体重:指身体各部分重量的总和,其中骨骼、 肌肉、 内脏、脂肪和水份占主要成份。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一)体重的增长体重: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测体重的意义出生体重:3kg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1周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便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3-4日达最低(3%-9%),以后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超过10%或低10天为恢复----病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可避免

31第三节体格生长一、常用指标31生后第一月------体重增加1-1.7kg生后三个月------体重增加出生体重的2倍第一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等于生后9个月内体重增加值12个月婴儿体重为出生时体重的3倍(9kg)2岁时体重为出生时体重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每年增加2kg32生后第一月------体重增加1-1.7kg32粗略估计体重公式:小于6月:出生体重(公斤)+月龄×0.7(公斤)7-12月:6(公斤)+月龄×0.25(公斤)2岁至青春期:年龄×2(公斤)+8(公斤)

3333(二)身材的增长身高: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3岁以下小儿的身长应该用量板于卧位测定。身高生长2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出生时身高:50cm1岁时身高:75cm2岁时身高:85cm

2岁至12岁身高(厘米):年龄×7+75(厘米)坐高(顶臀长):代表头和脊柱长度指距:代表上肢长骨生长34(二)身材的增长34(三)头围:软尺固定于一侧眉弓上缘,绕经枕骨结节最高点回至原点的读数。反映颅骨和脑的生长发育。

出生时:32-34厘米;1岁时:46厘米;2岁时:48厘米(2岁内有价值)35(三)头围:软尺固定于一侧眉弓上缘,绕经枕骨结节最高点回至(四)胸围的增长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出生时32cm略小于头围1~2cm1岁时等于头围1岁~青春期胸围大于(约为头围+年龄-1cm)36(四)胸围的增长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36(五)上臂围的增长(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增长)5岁以下儿童上臂围(左上臂围)>13.5cm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12.5cm营养不良37(五)上臂围的增长(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37(六)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比例与匀称性生长有一定规律。38(六)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比例与匀称性生长1.头与身长比例头的生长在宫内与婴幼儿期领先生长,而躯干、下肢生长则较晚,生长时间也较长。这样,头、躯干、下肢长度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变化。头长占身长(cm)的比例在婴幼儿为1/4,到成人后为1/8391.头与身长比例头的生长在宫内与婴幼儿期领先生长,而躯干4040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的体重(Weightforheight.W/H),胸围/身高(身高胸围指数),体重(kg)/身高(cm)x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X104(Kaup指数),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等。41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41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0.67下降到14岁时的0.53。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42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4.指距与身高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如指距大于身高1~2cm,对诊断长骨的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蜘蛛样指(趾)(马凡综合征)。434.指距与身高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如指距大于身高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体格生长第二个高峰期性别差异女孩进入高峰比男孩快2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到最终身高的95%。女孩乳房发育后(9-11岁),男孩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加速生长持续1-2年女孩:每年增加8-9cm,男孩:每年增加9-10cm,其增加值为最终身高的15%44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44四、体格生长评价

参考标准体格生长发育的测定指标可用于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在小年龄儿童中亦可以作为评价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都需要先制定各个年龄不 同性别组儿童的参考指标,然后根据这个参考值对 个体或某地区人群进行评价。这个参考指标往往是利用某一有代表性的国家或 地区中健康人群的普查资料而制定。45四、体格生长评价参考标准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都需要先制定(一)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1、衡量体格生长的统计学表示方法:常用以下方法(1)均值离差法

将调查所得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数据按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求得均数和标准差。如果这些测量数据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应包括被测人群的68%,加减2个标准差应包括被测人群的95%,加减3个标准差应包括被测人群的99.7%。这种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离差法,一般将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作为正常范围。

46(一)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1)均值离差法4(2)百分位数法

如将调查所得的各项指标按百分位数排列的方法处理,亦可象离差法一样制定出一个正常范围作为参考标准用于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其中第50百分位数(P50)相当于离差法的均数,P3相当于减2个标准差,P97相当于加2个标准差,P3-P97应包括被测人群的94%,常将此范围作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的优点在于其既适用于正态分布的数据,也适用于偏态分布的数据,而体格生长发育的数据往往呈偏态分布,所以目前常用百分位数法的标准进行评价。

47(2)百分位数法47(3)Z分法(标准差的离差法)

由于不同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内外因素造成的影响,各国家或地区应该选择能代表本地情况的人群进行普查并制订参考标准用于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评价。然而,在不同地区使用各自从参考标准进行的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相互比较。同样原因,在同一地区儿童中不同年龄或性别组之间的评价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为了克服此缺陷,有人设计了“Z分法”。使用Z分法可以修正不同地区、人群因使用不同的参考标准造成的差异,使二者的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Z分法的计算方法如下:

实际测得值-参考标准(谁)均数

Z分=------------------

参考标准(谁)标准差48(3)Z分法(标准差的离差法)48(4)中位数法正态分布时中位数与第50百分位数相同,非正态分布时选用中位数而非算术平均数作为中间值。49(4)中位数法492、界点的选择根据说选定的资料分析方法不同而不同

均值离差法以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包括总体的95%)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以P3--

P97(包括总体的94%)为正常范围;标准差的离差值以正负2以内为正常范围。502、界点的选择根据说选定的资料分析方法不同而不同503、测量值的表示1、表格2、生长曲线513、测量值的表示1、表格514、评价结果的表示(1)等级划分简便利用均值加减标准差或直接用百分位数进行分级。

-2SD-1SDX+1SD+2SD

P3P25P50P75P97

下中上下中下中中上上

下中下中低中高中上上三分五分六分(2)测量值的计算常用于定期纵向的测量值分析或身材匀称度的计算等。524、评价结果的表示-2SD-1几种常用评价方法(1)按年龄测身高

以不同年龄为横坐标,以相应身高为纵坐标,根据群体普查数据制订按年龄测身高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的营养状态。(2)按年龄测体重

以不同年龄为横坐标,以相应体重为纵坐标制订按年龄测体重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目前的营养状态。(3)按身高测体重

以身高为横坐标,以相应体重为纵坐标,将健康人群普查的测得数据标在坐标图上,制订出身高-体重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综合营养状态。“BMI”53几种常用评价方法53(二)体格生长评价正确评价必须采用准确的测量用具及统一的测量方法。同时又可用的参考人群值,参考人群值的选择决定评价的结果。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三个方面。54(二)体格生长评价正确评价必须采用准确的测量用具及统一的测量发育水平: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通常以等级表示其结果。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的“落后”年龄范围。55发育水平: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生长速度: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将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的速度。以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定期体格检查是生长速度评价的关键。生长速度的评价较发育水平更能真实了解儿童生长状况。56生长速度: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匀称程度(1)体型匀称度:表示体型生长的比例关系。身高的体重结果常以等级表示。(2)身材匀称:以坐高/身高的比值反映下肢生长状况。结果以匀称、不匀称表示。57匀称程度57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一、骨骼

1.头颅骨头围、骨缝和前后囟的闭合时间衡量颅骨发育骨缝:3-4月龄闭合,后囟:出生时有1/4小儿已闭或很小,一般在出生后6-8周即闭合。前囟:出生时大小约1-2cm,6个月后逐渐骨化变小至1-1.5岁时闭合。2岁未闭合为延迟闭合。前囟大小表示法:2*2cm.

58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一、骨骼58额缝冠状缝顶骨矢状缝人字缝额结节额骨前囟门顶结节后囟门枕骨小儿的囟门对边中点连线59额缝冠状缝顶骨矢状缝人字缝额结节额骨前前囟检查有重要的意义前囟小闭合早—脑发育不良、头小畸形前囟闭合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佝偻病前囟饱满—颅内压力增高(脑水肿、脑炎、脑膜炎)前囟凹陷—脱水60前囟检查有重要的意义60

面骨发育1-2岁开始2.脊柱第1年发育快于四肢3个生理弯曲:3月---颈椎前凸6月---胸椎后凸1岁---腰椎前凸6-7岁韧带固定61

面骨发育1-2岁开始613.长骨生长-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增长、增粗。骨骺和骨干融合-长骨停止生长。骨化中心(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骨化中心出现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出生时---股骨远端及胫骨近段有骨化中心,手腕不无骨化中心。婴儿—拍膝部X线,年长儿—摄腕部X线623.长骨生长-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增长、骨龄即为正常儿出现相应数目骨化中心的年龄。

小儿1岁时在腕部有2-3个骨化中心3岁时4个,6岁时7个,8岁时有9个,10岁时全部出现约10个。9岁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岁数+163骨龄即为正常儿出现相应数目骨化中心的年龄。63骨龄检查的意义:

骨龄延迟—甲低、GHD骨龄超前—真性早熟、CAH64骨龄检查的意义:64二.牙齿乳牙:共20个,约4-10个月开始出牙,12个月后未萌出牙—异常(延迟).一般在2-2.5岁出齐,2岁以后小儿乳牙总数等于月龄减4-6。6岁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12岁出第二颗恒磨牙,17-18岁出第三颗恒磨牙.恒牙数:32个出牙时症状:地热、唾液增多、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

乳牙萌出顺序:

65二.牙齿乳牙:共20个,约4-10个月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切牙下侧切牙下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上尖牙上第一磨牙上第二磨牙上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第一磨牙

9683223869

105741147510乳牙出牙顺序66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切牙下侧切牙下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上尖牙上第一磨牙上第二磨牙上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第一磨牙

9683223869

105741147510乳牙出牙顺序67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三、脂肪组织及肌肉1.脂肪组织生长由脂肪细胞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脂肪细胞数目增加---胎儿中期至1岁末高峰,2-15岁数目增加5倍。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从胎儿后期至出生时增加1倍学龄期及青春期前期变化不大,青春期体积增大脂肪组织占体重百分比:出生时16%、1岁22%5岁12%-15%、青春期;女孩为24.6%,男孩的2倍,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的50%。68三、脂肪组织及肌肉682.肌肉组织的生长儿童肌肉纤维较细,间质组织增多5岁后肌肉增加明显,男孩大于女孩肌张力;出生时高,以四肢屈肌为著,3-4月正常肌肉的生长;营养状况、生活方式、运动量有关692.肌肉组织的生长69生殖系统发育分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两个过程。胚胎期性分化从受精开始,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的基因性别。生殖系统的发育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促性腺激素一性腺轴(HPGA)调节。在各系统中生殖系统生长发育最迟,从出生到青春前期一直缓慢生长,保持幼稚状态,功能处于静止期。到青春期生殖系统迅速生长发育,持续6~7年。70生殖系统发育分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青春期生长的年龄与第二性征出现顺序有很大个体差异。性早熟(早熟的青春期):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即青春期提前出现。性发育延迟: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者。71青春期生长的年龄与第二性征出现顺序有很大个体差异。71男性生殖系统发育: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第二性征男性生殖器官:睾丸、附睾、阴茎。第二性征生长:阴毛、腋毛、胡须、变声及喉结的出现。出生时男婴睾丸大多已降至阴囊,约10%男婴的睾丸尚未下降,一般1岁内都下降到阴囊,未降者称隐睾症。72男性生殖系统发育: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功72睾丸大小;青春期以前,体积不超过3.0ml,长径不足2.0cm,青春期睾丸体积18ml(12~20m1),长径约4.0cm阴茎长度;青春期以前不足5cm,青春期阴茎约12cm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是男性青春期的生理现象,一般男性第二性征发育顺序:睾丸、阴茎、阴毛,腋毛、胡须、喉结、变声,全部经历2~5年,个体差异大。按Tanner分期将男性生殖器官生长分成5阶段73睾丸大小;青春期以前,体积不超过3.0ml,长径不足2.0

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第二性征发育:乳房、阴毛、腋毛的发育标志。青春前期卵巢发育非常缓慢。青春期卵巢从原来的纺锤体状到圆形,性功能开始活动。月经初潮是性功能发育的主要标志第二性征发育顺序---乳房、阴毛、初潮、腋毛。乳房发育按Tanner5个阶段。74女性生殖系统发育: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发育和74第五节神经心理发育75第五节神经心理发育75一、神经系统的发育76一、神经系统的发育767777脊髓随年龄而增长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腰穿时应注意)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易引出,到一岁时才稳定。3-4月婴儿肌张力较高,Kerning征可为阳性,2岁前儿童Barbingski征亦可为阳性。78脊髓随年龄而增长78新生儿短暂原始注视,仅在15cm处调节视力,眼运动不协调头眼协调,视觉跟随90°

视觉跟随180o,可追寻活动的人或物

目光跟随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动之物,能注意远距离物体较长时间看3-3.5m内的人物1个月2-3个月4-5个月6个月9个月认识母亲,见奶瓶喜悦二、感知的发育1、视感知发育79新生儿短暂原始注视,仅在15cm处调节视力,眼运动不协调头眼新生儿3个月9个月听觉灵敏度好听觉集中,寻找声源能寻找来自不同高度的声源2、听感知发育新生儿3个月对不同味觉的物质有不同反应精确分化主要的物质溶液3、(1)味觉80新生儿3个月9个月听觉灵敏度好听觉集中,寻找声源能寻找来自不新生儿7-8个月对有气味的物质发生反应嗅觉较灵敏(2)嗅觉新生儿2个月3个月触觉发达,温觉(冷)灵敏,痛觉迟钝对痛觉有反应温觉精细分化4、皮肤感觉的发育(触觉温度觉痛觉)81新生儿7-8个月对有气味的物质发生反应嗅觉较灵敏(2)嗅觉一听三抬头四撑六试坐七翻八爬九扶站十月扶走十二独走五抓二看三、动作发育顺序82一听三抬头四撑六试坐七翻八爬九扶站十月扶走十二独走五抓二看三

四、语言发育顺序83

五、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1)

84五、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1)

8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1)

85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1)

85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2)

86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2)

86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2)

87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2)

87

第六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表现在儿童在感知、运动、语言和心理方面能力的评价称为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仅能判断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没有诊断疾病的意义。心理测试需由经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可滥用。88第六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表(一)能力测验1、筛查性测验(1)丹佛发育筛查:6岁以下(2)绘人测试:5--9.5岁(3)图片词汇测试:4--9岁2、诊断测试(1)Gesll发育量表:4周—3岁,发育商(DQ)(2)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月—30月(3)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2岁—18岁,智商(IQ)(4)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4岁—6.5岁(5)Wechsler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6岁—1·6岁(二)适应性行为测试智力低下的诊断与分级必须结合适应性行为的评定结果。国内多采用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表。6月—15岁。89(一)能力测验89第七节心理行为异常一、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可分为:①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多梦、夜惊、过分挑剔饮食等②运动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咬指甲、磨牙、吸吮手指、活动过多等;③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④性格行为问题,如惊恐、害羞、忧郁、社交退缩、交往不良、违拗、易激动。烦闹、胆怯、过分依赖、要求注意、过分敏感、嫉妒、发脾气等⑤语言问题,如口吃等。90第七节心理行为异常一、行为问题90二、学习障碍学习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常发展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感觉(尤其是听、视觉)器官功能、正常的运动发育、正常情绪和良好的环境。91二、学习障碍91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学龄期儿童发生学习障碍者较多,小学2~3年级为发病的高峰;男孩多于女孩。92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学习障碍有:学习能力的偏异协调运动障碍分不清近似音理解与语言表达缺乏平衡不能正确诵读知觉转换障碍视觉一空间知觉障碍93学习障碍有:93儿科学94儿科学1

第一章教学要求

1、熟悉儿科学的特点。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其各年龄期特点。

95第一章教学要求2

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各年龄期中,如何促进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医学学科。

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减少发病率,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范围:涉及健康和卫生问题。年龄范围:出生至15周岁。96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现代儿科学包括:发育儿科学正常体格和心理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预防儿科学各种器质性、心理性疾病的预防临床儿科学器质性、心理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康复儿科学97现代儿科学包括:4第二节儿科学的特点儿科学基本特点

1、差异大(个体、性别、年龄)2、修复能力强3、防御能力弱易发生疾病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98第二节儿科学的特点儿科学基本特点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

儿科学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身体各部分比例,器官大小和位置等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生理生化: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成熟

免疫功能:较年长儿和成人差,易被感染,故预防重要.

99儿科学特点6病理:

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反应随年龄而不同心理:

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强100病理:7

临床方面1.疾病的种类与成人不同2.临床表现起病急、凶,易患并发症3.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疾病种类、表现有独到之处4.治疗综合治疗、重视护理及支持疗法预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修复能力强,如治疗得当,预后理想预防特别重要,有时是唯一有效手段,关系到一生健康,有事半功倍效果。101临床方

临床方面

病种有特异性,与成人不同。各年龄组临床表现也有特殊性。变化快,表达差,定位不明确。

治疗讲究全面性,护理和支持疗法不可忽视,药物需按体重计算。1029第三节小儿年龄分期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人为的分7个期103第三节小儿年龄分期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280天)104胎儿期1110512新生儿期新生的时期出生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包含婴儿期内106新生儿期出生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13新生儿死亡率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至2/3,第一周新生儿的死亡数约占新生儿死亡数的70%。107新生儿死亡率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至2/3,14婴儿期生后至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108婴儿期生后至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1510916幼儿期幼年1至3岁110幼儿期1至3岁1711118学龄前期未满学龄的年龄3至6岁112学龄前期3至6岁1911320学龄期学龄6岁至青春期开始114学龄期6岁至青春期开始2111522青春期青春期男13至20岁女11至18岁个体相差2-4岁116青春期男13至20岁个体相差2-4岁2311724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要求:1.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2.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思考题:1.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各指标的意义和常用数据。3.

1岁以内小儿运动、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118第二章生长发育25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生长)和发育(发展)在中文中常被相互代用,实际上二者具有不同的涵义。

生长:生长指儿童形体和器官的增长,是一种数量上的增加,可以用公斤、厘米等计量单位进行测定。发育:发育则指组织器官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常需要比较复杂的功能性测验来判断发育的程度。

生长和发育尽管有不同的涵义,但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生长进行到相对水平时,发育才可能达到相应的程度。119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生长(生长)和发育(发展)在中生长的总体规律:持续增长、快慢不一。 (二个高峰)各系统规律:各有规律、发展不平衡。 (神经早、生殖晚)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虽然有规律,但存在个体差异。只有正常 范围,没有正常“标准”。120生长的总体规律:持续增长、快慢不一。 (二个高峰)271212812229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最重要因素营养:儿童时期的重要因素,越小越重要疾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性别:客观存在的因素环境:最有潜力改善的因素母亲情况:与胎儿宫内发育有关生活环境: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123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最重要因素30第三节体格生长一、常用指标体重:指身体各部分重量的总和,其中骨骼、 肌肉、 内脏、脂肪和水份占主要成份。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一)体重的增长体重: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测体重的意义出生体重:3kg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1周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便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3-4日达最低(3%-9%),以后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超过10%或低10天为恢复----病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可避免

124第三节体格生长一、常用指标31生后第一月------体重增加1-1.7kg生后三个月------体重增加出生体重的2倍第一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等于生后9个月内体重增加值12个月婴儿体重为出生时体重的3倍(9kg)2岁时体重为出生时体重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每年增加2kg125生后第一月------体重增加1-1.7kg32粗略估计体重公式:小于6月:出生体重(公斤)+月龄×0.7(公斤)7-12月:6(公斤)+月龄×0.25(公斤)2岁至青春期:年龄×2(公斤)+8(公斤)

12633(二)身材的增长身高: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3岁以下小儿的身长应该用量板于卧位测定。身高生长2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出生时身高:50cm1岁时身高:75cm2岁时身高:85cm

2岁至12岁身高(厘米):年龄×7+75(厘米)坐高(顶臀长):代表头和脊柱长度指距:代表上肢长骨生长127(二)身材的增长34(三)头围:软尺固定于一侧眉弓上缘,绕经枕骨结节最高点回至原点的读数。反映颅骨和脑的生长发育。

出生时:32-34厘米;1岁时:46厘米;2岁时:48厘米(2岁内有价值)128(三)头围:软尺固定于一侧眉弓上缘,绕经枕骨结节最高点回至(四)胸围的增长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出生时32cm略小于头围1~2cm1岁时等于头围1岁~青春期胸围大于(约为头围+年龄-1cm)129(四)胸围的增长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36(五)上臂围的增长(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增长)5岁以下儿童上臂围(左上臂围)>13.5cm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12.5cm营养不良130(五)上臂围的增长(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37(六)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比例与匀称性生长有一定规律。131(六)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比例与匀称性生长1.头与身长比例头的生长在宫内与婴幼儿期领先生长,而躯干、下肢生长则较晚,生长时间也较长。这样,头、躯干、下肢长度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变化。头长占身长(cm)的比例在婴幼儿为1/4,到成人后为1/81321.头与身长比例头的生长在宫内与婴幼儿期领先生长,而躯干13340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的体重(Weightforheight.W/H),胸围/身高(身高胸围指数),体重(kg)/身高(cm)x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X104(Kaup指数),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等。134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41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0.67下降到14岁时的0.53。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135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4.指距与身高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如指距大于身高1~2cm,对诊断长骨的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蜘蛛样指(趾)(马凡综合征)。1364.指距与身高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如指距大于身高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体格生长第二个高峰期性别差异女孩进入高峰比男孩快2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到最终身高的95%。女孩乳房发育后(9-11岁),男孩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加速生长持续1-2年女孩:每年增加8-9cm,男孩:每年增加9-10cm,其增加值为最终身高的15%137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44四、体格生长评价

参考标准体格生长发育的测定指标可用于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在小年龄儿童中亦可以作为评价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都需要先制定各个年龄不 同性别组儿童的参考指标,然后根据这个参考值对 个体或某地区人群进行评价。这个参考指标往往是利用某一有代表性的国家或 地区中健康人群的普查资料而制定。138四、体格生长评价参考标准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都需要先制定(一)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1、衡量体格生长的统计学表示方法:常用以下方法(1)均值离差法

将调查所得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数据按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求得均数和标准差。如果这些测量数据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应包括被测人群的68%,加减2个标准差应包括被测人群的95%,加减3个标准差应包括被测人群的99.7%。这种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离差法,一般将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作为正常范围。

139(一)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1)均值离差法4(2)百分位数法

如将调查所得的各项指标按百分位数排列的方法处理,亦可象离差法一样制定出一个正常范围作为参考标准用于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其中第50百分位数(P50)相当于离差法的均数,P3相当于减2个标准差,P97相当于加2个标准差,P3-P97应包括被测人群的94%,常将此范围作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的优点在于其既适用于正态分布的数据,也适用于偏态分布的数据,而体格生长发育的数据往往呈偏态分布,所以目前常用百分位数法的标准进行评价。

140(2)百分位数法47(3)Z分法(标准差的离差法)

由于不同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内外因素造成的影响,各国家或地区应该选择能代表本地情况的人群进行普查并制订参考标准用于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评价。然而,在不同地区使用各自从参考标准进行的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相互比较。同样原因,在同一地区儿童中不同年龄或性别组之间的评价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为了克服此缺陷,有人设计了“Z分法”。使用Z分法可以修正不同地区、人群因使用不同的参考标准造成的差异,使二者的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Z分法的计算方法如下:

实际测得值-参考标准(谁)均数

Z分=------------------

参考标准(谁)标准差141(3)Z分法(标准差的离差法)48(4)中位数法正态分布时中位数与第50百分位数相同,非正态分布时选用中位数而非算术平均数作为中间值。142(4)中位数法492、界点的选择根据说选定的资料分析方法不同而不同

均值离差法以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包括总体的95%)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以P3--

P97(包括总体的94%)为正常范围;标准差的离差值以正负2以内为正常范围。1432、界点的选择根据说选定的资料分析方法不同而不同503、测量值的表示1、表格2、生长曲线1443、测量值的表示1、表格514、评价结果的表示(1)等级划分简便利用均值加减标准差或直接用百分位数进行分级。

-2SD-1SDX+1SD+2SD

P3P25P50P75P97

下中上下中下中中上上

下中下中低中高中上上三分五分六分(2)测量值的计算常用于定期纵向的测量值分析或身材匀称度的计算等。1454、评价结果的表示-2SD-1几种常用评价方法(1)按年龄测身高

以不同年龄为横坐标,以相应身高为纵坐标,根据群体普查数据制订按年龄测身高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的营养状态。(2)按年龄测体重

以不同年龄为横坐标,以相应体重为纵坐标制订按年龄测体重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目前的营养状态。(3)按身高测体重

以身高为横坐标,以相应体重为纵坐标,将健康人群普查的测得数据标在坐标图上,制订出身高-体重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综合营养状态。“BMI”146几种常用评价方法53(二)体格生长评价正确评价必须采用准确的测量用具及统一的测量方法。同时又可用的参考人群值,参考人群值的选择决定评价的结果。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三个方面。147(二)体格生长评价正确评价必须采用准确的测量用具及统一的测量发育水平: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通常以等级表示其结果。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的“落后”年龄范围。148发育水平: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生长速度: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将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的速度。以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定期体格检查是生长速度评价的关键。生长速度的评价较发育水平更能真实了解儿童生长状况。149生长速度: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匀称程度(1)体型匀称度:表示体型生长的比例关系。身高的体重结果常以等级表示。(2)身材匀称:以坐高/身高的比值反映下肢生长状况。结果以匀称、不匀称表示。150匀称程度57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一、骨骼

1.头颅骨头围、骨缝和前后囟的闭合时间衡量颅骨发育骨缝:3-4月龄闭合,后囟:出生时有1/4小儿已闭或很小,一般在出生后6-8周即闭合。前囟:出生时大小约1-2cm,6个月后逐渐骨化变小至1-1.5岁时闭合。2岁未闭合为延迟闭合。前囟大小表示法:2*2cm.

151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一、骨骼58额缝冠状缝顶骨矢状缝人字缝额结节额骨前囟门顶结节后囟门枕骨小儿的囟门对边中点连线152额缝冠状缝顶骨矢状缝人字缝额结节额骨前前囟检查有重要的意义前囟小闭合早—脑发育不良、头小畸形前囟闭合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佝偻病前囟饱满—颅内压力增高(脑水肿、脑炎、脑膜炎)前囟凹陷—脱水153前囟检查有重要的意义60

面骨发育1-2岁开始2.脊柱第1年发育快于四肢3个生理弯曲:3月---颈椎前凸6月---胸椎后凸1岁---腰椎前凸6-7岁韧带固定154

面骨发育1-2岁开始613.长骨生长-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增长、增粗。骨骺和骨干融合-长骨停止生长。骨化中心(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骨化中心出现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出生时---股骨远端及胫骨近段有骨化中心,手腕不无骨化中心。婴儿—拍膝部X线,年长儿—摄腕部X线1553.长骨生长-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增长、骨龄即为正常儿出现相应数目骨化中心的年龄。

小儿1岁时在腕部有2-3个骨化中心3岁时4个,6岁时7个,8岁时有9个,10岁时全部出现约10个。9岁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岁数+1156骨龄即为正常儿出现相应数目骨化中心的年龄。63骨龄检查的意义:

骨龄延迟—甲低、GHD骨龄超前—真性早熟、CAH157骨龄检查的意义:64二.牙齿乳牙:共20个,约4-10个月开始出牙,12个月后未萌出牙—异常(延迟).一般在2-2.5岁出齐,2岁以后小儿乳牙总数等于月龄减4-6。6岁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12岁出第二颗恒磨牙,17-18岁出第三颗恒磨牙.恒牙数:32个出牙时症状:地热、唾液增多、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

乳牙萌出顺序:

158二.牙齿乳牙:共20个,约4-10个月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切牙下侧切牙下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上尖牙上第一磨牙上第二磨牙上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第一磨牙

9683223869

105741147510乳牙出牙顺序159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切牙下侧切牙下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上尖牙上第一磨牙上第二磨牙上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上第一磨牙

9683223869

105741147510乳牙出牙顺序160上第二磨牙下尖牙下侧切牙下中切牙下中三、脂肪组织及肌肉1.脂肪组织生长由脂肪细胞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脂肪细胞数目增加---胎儿中期至1岁末高峰,2-15岁数目增加5倍。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从胎儿后期至出生时增加1倍学龄期及青春期前期变化不大,青春期体积增大脂肪组织占体重百分比:出生时16%、1岁22%5岁12%-15%、青春期;女孩为24.6%,男孩的2倍,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的50%。161三、脂肪组织及肌肉682.肌肉组织的生长儿童肌肉纤维较细,间质组织增多5岁后肌肉增加明显,男孩大于女孩肌张力;出生时高,以四肢屈肌为著,3-4月正常肌肉的生长;营养状况、生活方式、运动量有关1622.肌肉组织的生长69生殖系统发育分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两个过程。胚胎期性分化从受精开始,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的基因性别。生殖系统的发育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促性腺激素一性腺轴(HPGA)调节。在各系统中生殖系统生长发育最迟,从出生到青春前期一直缓慢生长,保持幼稚状态,功能处于静止期。到青春期生殖系统迅速生长发育,持续6~7年。163生殖系统发育分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青春期生长的年龄与第二性征出现顺序有很大个体差异。性早熟(早熟的青春期):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即青春期提前出现。性发育延迟: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者。164青春期生长的年龄与第二性征出现顺序有很大个体差异。71男性生殖系统发育: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第二性征男性生殖器官:睾丸、附睾、阴茎。第二性征生长:阴毛、腋毛、胡须、变声及喉结的出现。出生时男婴睾丸大多已降至阴囊,约10%男婴的睾丸尚未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