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体把握细细品味重点突破——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施洪英编拟)一、文言文断句【例题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例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应考策略】一、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自觉阅读大量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认真积累文言知识,善于疏通文言语句,注重培养文言语感,深度探究文本意蕴。二、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内容要点与行文层次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做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词,定主宾;明语法,辨句式;明修辞,巧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1.根据语法断句。文言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柳宗元《愚溪诗序》)这段话的谓语动词有三个,“有”“定(确定,定下来)”比较明显,“家”有词类活用现象,做动词用,是“安家、定居”的意思。所以应该这样断句: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2.根据虚词断句。A.句首语气词前面可断句,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B.句首关联词前面多可断句,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C.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句,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D.句中虚词前后不能断开,如“于、为、则、而、以”等。3.根据修辞断句。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四六句多,常运用排比、对偶、对称修辞,句式整齐。如:排比:“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古画品缘》)对偶(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这段话中,“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三组句子字数上是相等的,句子结构上是相同的,是明显的断句的标识。顶真:顶真表现为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分别属于前后两个句子,前一词做上一句的宾语,后一词做下一句的主语。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4.根据句式断句。文言句式,特别是文言固定结构可帮助断句。判断句,如:“……者,……也”;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5.根据引文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言于……”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后面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从而正确断句。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2、信息筛选题——排除法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如2004湖北卷: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⑥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如:2004年高考试题(天津卷):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主要依据的一组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如:2004年高考试题(福建卷)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答案B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三、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如“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拆分成“妻子儿女”。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如: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6.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7.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如:(1)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2)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8.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例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9.变通法。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10.点义法。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11.凝缩法。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例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12.扩充浓缩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简,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例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文言文阅读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①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②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③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⑥表恢复的:复、还。⑦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6)对:回答或对话。(7)如:到,往。(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14)孤:幼年失去父亲。(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16)狱:官司,案件,监牢。(17)白:告诉。(18)与:赞扬。(19)多:赞扬。(20)遽:急速,就,恐惧。(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22)给:食用丰足。(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24)按:追究,考察,调查。(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典:主持。(26)令:美好,县令。(27)执:捉拿。(28)延:延请。(29)省:减免。(30)谢:道歉,推辞,告诉。(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34)赧:因羞愧而脸红。(35)竟:结束,完。(36)坐:因……而犯罪,因为。(37)寻:不久。(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39)造:造访。(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1)弑:子杀父,臣杀君。(42)用:财用,因为。【答题知识】○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①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②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③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④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⑤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⑥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⑦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⑴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⑵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⑶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⑷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⑸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⑹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⑺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⑻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⑼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⑽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⑾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⑿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②词义扩大。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⑤古今同形异义。常见古今异义如下: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文言虚词【相关知识】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14)于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⑶被动,“被”。(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赋分点:①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②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③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相关知识】:常见文言词类活用:⑴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②名词活用为使动。③名词活用为意动。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B.表态度、方式。C.表工具。D.表处所。E.表趋向。F.表频率。⑵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形容词使动用法。⑶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②动词活用为名词。【相关知识】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⑴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①“……者,……也”②“……者,……”③“……,……也”④“……者也”。⑵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⑶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判断。⑷用动词“为”“是”表判断。(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②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三)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厂信息化规划管理规章
- 2025年泉州市部分公办学校招聘编制内新任教师(五)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乌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公立医院总量管理(控制数)人员招聘46人(三)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昆明市官渡区曙光小学曙光校区聘用制教师招聘(1人)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达州市中心医院社会志愿者招募备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金华东阳市部分事业单位引进博士研究生16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绥化庆安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4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天津市北方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河西分公司派遣制中学教师招聘备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招聘儿科、口腔科、康复医学科、病理科、公共卫生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山东“德州市校园青年引才大使”招募12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件
- 第2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录入与排版教学计划
- 2023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图集
- 云计算技术基础应用教程(HCIA-Cloud)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呼吸衰竭小讲课课件
-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1000个高频必考词汇汇总
- GB/T 5271.29-2006信息技术词汇第29部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
- 全屋定制家居橱柜衣柜整装安装服务规范
-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小学音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