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世界文明体系印度文明_第1页
7第七讲世界文明体系印度文明_第2页
7第七讲世界文明体系印度文明_第3页
7第七讲世界文明体系印度文明_第4页
7第七讲世界文明体系印度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世界文明体系印度文化一,印度社会的矛盾和复杂1,非暴力和宗教冲突2,不杀生和妇女殉葬3,最包容与最排外4,众生平等与等级制度森严二,印度文化的经典代表二,印度文化的特点1,解释系统:梵我一体和业力轮回 梵我一体(神我转化观,万物一体观,万神一体观物我转化,生与死的统一) 业力轮回2,价值系统

A,最高价值目标:人生解脱

B,最高境界:超越生死,与梵合一

C,最高价值标准:洁净—种姓制度

D,价值准则:非暴力和爱3,规范系统:

A,禅

B,达摩

C,仪式4,信仰系统:多神四,全球化视野下印度文化的走向1,印度文化优势包容性与对印度改革的支持达摩法则与现代法治意识的确立对自然的尊重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下保持人的精神平衡和社会和谐。2,印度文化的缺失宗教宿命论及其出世倾向与市场竞争和创新的矛盾宗教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的矛盾种姓分裂与国家凝聚力之间的矛盾种姓制度与现代社会分工五,印度文明与全球化的冲突印度宗教的出世倾向与经济竞争种姓观念的社会分裂倾向与民族凝聚力种姓制度与现代社会分工的冲突宿命论与经济进取心的矛盾宗教民族主义与国家社会稳定秩序的冲突宗教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削弱印度的地理特征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宗教仇杀1947年印巴分治前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仇杀,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造成50万人死亡,1200万人无家可归。1948年1月30日,印度教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纳图拉姆·戈德森,由于不满圣雄甘地所主张的宗教和解政策、认为甘地出卖了印度教,刺杀了甘地。1984年11月,英迪拉.甘地总理被其锡克卫兵枪杀,之后,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在短短一周内,就有3000锡克人被无辜杀害,大批商店被抢劫或烧毁。1992年12月6日,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乘穆斯林不备,冲进清真寺,拆毁了寺内的建筑,声言要重建“罗摩”庙。由此在印度引发了全国性的骚乱,共有2000余人死于冲突,4000人受伤。2002年,古吉拉特邦再次发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此次事件中929人死亡,10928所房屋被烧,12473家店铺被毁或遭到抢劫,2万多辆汽车被烧,直接损失68.1亿卢比,间接损失500多亿卢比。沙蒂制度:妇女殉葬印度教的沙蒂制度禁止寡妇再婚,规定寡妇要为亡夫殉葬,印度独立后这一制度被明文废除,但是在现实中这一野蛮残忍的风俗依然存在。“沙蒂”

(sati)的本意是指“贞洁的女人,殉夫自焚的寡妇”。一个寡妇若能被这个词所指称,是一生的光荣。《惨!惨!惨!印度乡村陋习竟杀人400村民逼寡妇跳火殉夫》——新浪网/o/2006-05-25/08499020631s.shtml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5月22日报道,上周,一名35岁的印度寡妇在亲戚的逼迫下,被迫跳向焚烧丈夫遗体的火葬堆。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和排外

在印度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大文化体系的影响,其中不乏中国文化、希一腊文化、埃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等成分。从宗教区分的话,它们是古吠陀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耆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巴哈伊教文化。正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才显示了印度文化的古老、丰富、灿烂与辉焊。印度教允许每个教徒创造自己的神,这种博大的包容性使印度的神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多年的时间对印度教进行系统调查,但是最终没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当年英国外交部的白皮书这样说:对印度教无法下一个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的宗教,又是纵欲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又是生活方式等。马克思是这样描绘印度教的:“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印度教又具有极强的排外性,这种排外性可以从基督教在印度的遭遇显示出来。在英国殖民当局推广下,基督教传教士们不遗余力的向印人传经布道,总体上却收效甚微。据统计,到1832年全印度改信基督教的仅为1266人。及至印度独立之后,基督教徒也仅占印总人口的2%强印度四大等级种姓制度各种姓的职责(源自《摩奴法典》):为了保护这整个世界,那具有伟大光辉者(即梵天)为由口、臂、腿和脚出生的(四个种姓)派定了各自的业,他把教授吠陀、学习吠陀、祭祀、替他人祭祀、布施和接受布施献给了婆罗门,他把保护众生、布施、学习吠陀和不执着于欲境派给刹帝利,把畜牧、布施、祭祀、学习吠陀、经商、放债和务农派给吠舍,那位主只派给首陀罗一种业:心甘情愿地侍侯上述诸种姓。种姓制度存在的依据(纯洁与污秽的观念)非暴力思想非暴力不杀生思想。印度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大我分化出来的小我,应该相亲相爱,一视同仁,而且都具有梵性,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德性。因此,人不但要互相亲爱,即使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也要有友爱精神,不能用暴力,更不能杀生。圣雄甘地认为,非暴力就是爱,“爱一切人”和“多行善事”。他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同一的,都会有性善和良知的一面,所以,他主张人通过自我牺牲和自我净化来充分表达非暴力内在的“善性”,进而去激发敌对者内在的“良知”,使他们向弃恶从善的道路上迈进。印度经典著作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三大经典:《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罗摩衍那》主要描述毗湿奴大神化身为某国王之子罗摩降凡人世的故事。罗摩长大后,本应继承王位,但因受别人陷害而被流放14年。在这14年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各种妖魔鬼怪,最后救出妻子,返回祖国,继承了王位。《摩诃婆罗多》全诗则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诗歌。有10万“颂”(诗节),规模宏大、内容庞杂。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吠陀《吠陀》如同中国的诗经,是不同时代诗歌的汇集,其集结成文不会早于公元前6世纪;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对印度河流域征服的历程和定居后勤劳的生活;《奥义书》是哲学思辩的集结和传承,其核心是确定梵的存在,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梵”,并相信它与个人内在灵魂的“我”是等同的,称之为“梵我一如”。这一思想被印度后来的各派哲学以不同的方式所发挥。薄伽梵歌《薄伽梵歌》(亦称《神之歌》,意译为《世尊歌》),它也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薄伽梵歌》共分18章,700颂。其原型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其主要梗概是:在古鲁格舍德拉战役即将开始之际,阿周南对战争及其所造成的大规模杀戮场面十分恐惧,决定放下武器。黑天对他的朋友所作的这一突然决定颇感失望并开导他应该坚持作战,他们二人间的争执、对话构成了《薄伽梵歌》的主线。梵我一体“梵”是宇宙最高本体,是万物的本源和始基,是纯粹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甚至是人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我”(即阿特曼)又称为灵魂,也是纯粹的精神实体,代表人的精神本性;

“梵我如一”,就是人的灵魂或本质只是宇宙的灵魂或本质“梵”在人世间的外显,两者同源同体、同一不二的。“我”在人世间受到肉体和私欲的束缚,它无限的快乐和智慧的本性一时不能表现出来,但它有恢复其本来面目还原于梵的要求,人只要进行瑜伽修炼,克服私欲,就能使“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达到永生长乐的境界。梵与万神一体观印度教认为梵是宇宙本体,但这一本体既包罗万象,又什么也不是,它是不可完全描述的。人们关于宇宙本体的描述,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某一方式对宇宙本体的言说,都是宇宙本体的一种片断性表现。就其不可道不可言而言,宇宙的本体是空。这里的空不是空无,而是表明宇宙本体的不可描述性。由于宇宙本体是空,任何对宇宙本体的片断性描述都具有合理性,都不能否定其它描述的正当性,宗教就是一种关于宇宙本体的片断性描述,对宗教必须采取宽容的态度梵与万物一体观就世界的本质而言,印度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为空,存在为幻。梵是宇宙中最高的本体,本性为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是具体的物,还是具体的事),都是梵的一种显现,是这一本体幻现出来的,呈现为幻。万事万物是通过“因”与缘产生出来的。宇宙的本体是空,空并不“必然地”产生各种现象,现象只是在各种因缘的聚合中产生的。这里的因指在宇宙之幻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天地空三界,如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缘则是一种各种因在偶然中的际遇。现象界中的物与事在因缘中产生,就是幻,幻也是宇宙本体的片断。幻最后要归回于宇宙本体的空。由于在印度人的世界观里,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幻象,它们之间的界限既不明确又可以轻易地转换。因此,印度文化中,常常出现混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历史与现在的混乱性描述,在科学上把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和其他手段了解的东西之间混为一谈。印度人空想起来可以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印度多数艺术形式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一个原因梵与神我转化观印度教人生哲学的核心是:“灵魂源自于无限,也必然复归于无限”;用印度人的话说,就是“我源自于梵,也必复归于梵”,最终达到“梵我合一”。它包括三层意思:一,人的本性是善的,因为人的灵魂在本性上与梵同一;二,人之所以变坏,是因为肉体和肉体产生的欲望,人的灵魂受到肉体感官欲望的束缚没有表现出来;三,人一旦克服了肉体性,使内在的精神本性显现出来,人就会实现“梵我合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达到和谐统一。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本性,实现“梵我合一”。业报轮回奥义书提出“三道四生说”,“三道”即“天道”(神的地位)、“祖道”(人的地位)、“兽道”(动物的地位);“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种生”。“胎生”指从母体胎中生化的生物,如哺乳动物和人等;“卵生”指从卵中孵化的生物,如鸟类和家禽类等;“湿生”指从湿气中衍生的生物,如蚊、虫等;“种生”指从种子生出的生物,如草木等植物。《奥义书》认为,自然界一切生物,由低至高,都依自己的行为(业)而得到果报,由此产生灵魂转世的行态,做善事的动物可以转世为人,人若崇信《吠陀》,潜心修行,可以转世为神(天道),若造下恶业,就转世为动物。“业”也分为身、口、意三种,轮回不休的主体是称做“命”的内在我,或称灵魂;;解脱印度文化中的“解脱”就是使人的“精神”或灵魂从生死轮回中断开来,从业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包括自我、世界在内的所有对象世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通过与“宇宙灵魂”的合一,达到超越轮回、永生不火、无限福乐的境界,这是印度人的最终目的。解脱的人与梵界冥合为一体,如同河流汇入海洋,已失去梵与我的界限,失去孤立自限的人格,投入终极的世界本原解脱的途径解脱(moksa或vimukti):就是通过修行达到梵我一体的最高境界。解脱的途径主要有冥思、苦行和祭祀等手段。但最典型的是《薄伽梵歌》所提出的三种方式:即智瑜珈、信瑜珈和业瑜珈;智瑜珈是指通过冥思求得对精神世界的真切认识,即对最高本体的彻底领悟(或解释为通过增长宗教智慧等途径来实现梵我合一的境界);信瑜珈主张虔敬敬神,通过沐浴神恩,达到无上宁和和永恒之境。业瑜珈,也即业解脱道。主要观点是端正做业的态度。做业只求然而不问其所以然,不计较结果,自然会超越圣典规定的职责,处于解脱状态;“一个人不应该因作业而希求利得,也不因无为而获取什么。他没有任何利益要从所有的世间之物中索取。谁始终做应做的业而无所执著而达到最高(境界)。”印度教的人生观印度教的人生观主张,人活着有四个目的:利、欲、达摩和解脱。具体地说,1、利,是指获得经济上的则富和利益;2,欲,是指满足人的情感和爱欲;3,“达摩”,又称“法,是指履行社会义务和道德规范;4,解脱,是指实现精神上的彻底解放,达到灵魂与神的结合。从这四种日的可以发现,印度教徒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物质则富的生产、人类本身的繁衍、道德义务等等行为与宗教实践的最高日标一一精神解脱结合起来,并把它们作为一生所追求的日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紧密结合一一这正是印度教人生观的一大特点。按照印度教的析学,人是由四个方面所构成的,也就是说,人具有四重性一一肉体、情感、理智和灵魂。肉体是人的物质部分,情感是人的肉体所产生的各种感情和欲望,理智也是由肉体所产生的较高级的精神活动。前二者都是由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所制约的。第四者灵魂则是人的永恒基础,它是宇宙最高本体一一梵或神在人世间的显现。灵魂,又称“自我”,是人体中神性的代表,也是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中介或桥梁。因此,只要证悟到内在的灵魂或“自我”,就能够使人与神相结合,达到永恒的解脱。与人的四重性相适应,印度教规定了人生的四个日的。利是为了获得物质则富,以满足人的肉体需要。人要维持肉体生命,就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没有物质则富,人是无法生存的。欲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夫妻性爱生活的需要,这样可以使人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也使人能够传宗接代。达摩,遵循道德准则和履行社会义务,是为了满足人的理智需要,以使人的个性在理智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人生的最终日的一一解脱,是为了证‘晤人的内在神性,使人与神相结合,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达到永恒乐褔的境界。禅禅是一种宗教修习方法。也叫做瑜伽。瑜伽这个词在印度的语言中本义是生马的驾手。也就是说,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即所谓心猿意马。按照奥义书的解释,瑜珈就是通过各种修炼,使“我”与“梵”结合化一,从而实现灵魂的解脱。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清除杂念,以臻明镜止水般的宁静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达摩达摩是指人必须遵守的终极的宇宙法则,尽宇宙之责,以获人生解脱。达摩意思是“法”、“规则”,达摩详细规定了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且把这些规范与个人的轮回和社会的秩序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善恶荣辱全在于他是否严守达摩,人生的目的也完全为了实践达摩。按照印度教的戒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达摩,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循自己的达摩行事。如果违背了自己的达摩,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一个国王的达摩和一个宗教圣者的达摩是不同的。宗教圣者的达摩是要宽恕一个犯了罪过的人,而国土的达摩则是要严惩犯罪者。达摩的内容以整个宇宙秩序的因果关系为根,不以人世间的因果关系为主,具有泛道德主义的特点。比如有些人专门盗窃,有些人专门杀人,这都是达摩法的表现达摩法中个人与社会义务的平衡《摩奴法典》是婆罗门教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准则或社会生活规范的系统化,也是婆罗门教有关修行方面的系统规范。法典阐述了对古印度社会人们的人生基本要求,即所谓“四行期”。它们是: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梵行期主要指成年前的儿童或少年,从师修学吠陀等宗教圣典,熟悉祭祀仪轨,履行宗教义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目的是求“法”——宗教等方面的根本真理或道德准则。家居期指学成回家,过世俗生活,履行成家立业的世俗义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目的是“欲”和“利”——结婚和求财。但也还是有一些宗教修行方面的事情要做。这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义务是祭祀。林栖期指年纪渐大时,隐居山林,进行各种修行,过简朴的出家生活,为最后的精神解脱做准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应该放弃村落里做的食物和一切财产,到森林里去。遁世期指单独实践苦行,舍弃世俗享乐,云游乞讨,禁欲减食,磨炼意志,争取最后解脱的时期。在此期间,遁世者应始终独行不结伴。持破钵,着破衣,对一切无动于衷,既不能喜对生,也不能喜对死。不得为无所获而悲伤,也不得为有所获而欢喜。应潜心于最高我,对世俗事物无兴趣,无欲望多神崇拜印度神灵基本上可以分六类:第一类是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对象,即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以及他们的各种化身、配偶、子神和守护神等。第二类是各种人格化的自然之神,如雷神因陀罗、风神伐尤、雨神帕舍尼耶、水神阿帕斯、火神阿耆尼、太阳神苏里耶等等。第三类是各种人格化的动植物,如象头神伽尼萨、神猴哈奴曼、神生南迪、大鹏金翅鸟伽鲁德、酒神苏摩(苏摩是一种能酿酒的植物)等。第四类是被神化的祖先、英雄和各种精灵,如人类始祖摩奴、毗湿奴大神的化身罗摩和克里希那、财神俱毗罗、主管地狱的阎罗等。第六类是对生殖力的崇拜,如男性生殖器——林伽、女性生殖器——约尼等等。梵天(Brah¿mm¿m)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被认为是创造之神。毗湿奴(Visnu)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被认为是保护之神。湿婆(Siva)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被认为是毁灭之神。种姓制度与社会和谐在印度教中,业报、轮回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们改变自己现世地位的努力。这种宿命论思想使许多贱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信奉着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哲学,缺乏应有的反抗精神。除少数人外,印度教徒对种姓制度从没有不满,就连那些处于最底层的不可接触者也不否定种姓制度,他们不满的只是自己处在种姓序列中的位置,争取把位置提高一点。印度历史上像中国那样壮烈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几乎从未出现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大都由来自西北方向的异族人侵所致。印度人不管贫与富,其愉快指数都非常高。2005年10月,欧洲一家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国际大都市中,若论GDP,印度首都新德里只能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的幸福指数却排名第4位。①(胡仕胜:“印度崛起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嘹望东方周刊》,2006年1月21日。)印度教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印度教文化的特点是轻蔑物质,注重精神;轻蔑外在的、暂时的东西,注重内在的、永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