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一方面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在的“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滑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论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等。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有删改)

8.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时,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D.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生的美。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以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D.说话不押韵,作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10.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请根据本文概括其理由。(3分)

参考答案:8解析:A.(B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项过于绝对,“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项无中生有,“要不近情理”错误。)9.解析:B。“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生的美”中的“总能”是以全概偏,文中有“往往遭浅人唾骂”的表述。10解析:①有了距离,才能从实用世界跳开,见出事物本身的美;②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③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各1分)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音乐性的美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稚,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俭期)、宋(之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4.第①段中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是。5.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是为了。6.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初唐的书法由于宫廷的大力提倡,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其风度体貌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的齐梁宫体诗歌一样。B.“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具有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特质。C.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的乐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D.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参考答案:4.此艺术形式为时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形式。

5.表明初唐诗歌风流、潇洒的特点,以此类比冯、虞、褚书法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进一步说明初唐的审美理想(或趣味标准、艺术要求)。

6.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初唐书法之漂亮,开启下文盛唐书法抒情浪漫特点的论述。

7.C

8.(1)音乐性的美表现为浪漫性、抒情性,是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2)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进盛唐各艺术部类,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成为盛唐时艺术的美的灵魂。(3)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结合题干要求,立足文本第一节,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结合文本内容“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可知,此艺术形式为时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形式。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可知,“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篡改文意。B项“根本原因”错误。D项结合文本内容“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可知,“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修饰“七律”。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标题的内涵。主要分析标题的本意和比喻义。“音乐性的美”的内涵,主要抓住“美”的内容,围绕“美”的形式、表现力等方面分析。点睛: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本题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国际先导报》2013年7月5日,有删节)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D.“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参考答案: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是从“大数据能够使抽样更精确,更有预见性”来表述的,而不是“危险大数据”的概念。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数据本身有问题,更可能是提供者先造假。3.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B项,从原文表述看,主要需要“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叙述“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徵,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C.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

参考答案:4.B

5.B

6.B7.(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译出大意给1分;“列款”(列成条款)、“私”(私下,偷偷地)、“蜚”(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诬告,揭发、告发、诽谤等也可)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译出大意给1分;“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何以”(以何,凭什么)、“率”(率领,管理)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4.论:判罪5.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6.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参考译文】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对于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到:“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说:“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结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编,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属:写作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徙:提拔

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辞:托辞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致:送达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军揖太守而去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且盐铁,郡有余臧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乃遣军使南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终军志向的一项是 (

①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②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③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④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⑤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⑥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几次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3分)

(2)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3分)

(3)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4分)

参考答案:9.B(调动官职)10.C(均为介词.拿,用。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连词,表递进,况且/副词,

将要。D.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11.A(③反驳徐偃之言④皇E对终军的肯定⑤终军劝说越王及结果)12.D(“越壬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不是“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而是由于“吕嘉不欲内属”。)13.(1)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为什么?

注:“巡”“称”译错一个扣1分,语意通顺1分,共3分。

(2)终军巡视郡国,杷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

注:“行”“闻”译错一个扣1分,语言通顺1分,共3分。

(3)臣子应当披上坚固的盔甲手持锋利的武器,抵挡敌人的利剑滚石,在前面开路。

注:“宜”披坚执锐“当“启”译错一个扣1分,共4分。附文言文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阉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大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

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V国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固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动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ri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就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栩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你让二国煮盐铸铁,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ilr&.须加以严惩的。”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

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彀,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上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终军于是前往说服南越王,南越王听从,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想归属汉朝,出动军队攻杀南越王,南越王与汉使臣都被害。终军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为他“终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A.文章回顾了四十七年来对范仲淹的仰慕,真情实事,历历在目,叙事生动严谨,情文并茂。B.文章以勋业卓著的历史人物陪衬,以寥寥数据,为范仲淹的才情方略作生动写照,其政治家的气度由此跃然纸上。C.文章专从道德根于其天性,发于其文章立论、评赞范仲淹的文章集,高屋建瓴,识度超远。D.文章先议后叙,叙议结合,由“虚”处入,以“实”笔收,语言平易流畅、感情真挚,堪称序文的上乘之作。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5分)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在日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参考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

,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③

。参考答案:①文人雅士的文化艺术修养②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③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比如本题中,要关注横线上文字所处的位置,比如第三处,“而更应在其……”,这是概括性的文字;还要关注与上下文的呼应关系,比如第一处和第二处。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分)文笔山旅游景区位于丽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