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汇率决定理论3.1购买力平价理论3.2利率平价理论3.3资产市场理论3.4汇率理论的新发展3.1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一单位某一国家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后购买力应该相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在一特定时间内,两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是由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变化决定的。更直接的表述就是,外汇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3.1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某一种货币,是因为它具有购买力。当一国向国外提供自己的货币时,外国居民取得了这一国家的货币,同时也就拥有了对该国商品及劳务的购买权利,也就拥有了对该国国内的购买力,所以货币的转移体现的是购买力的转移。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其所能够购买到的商品与服务的数量来决定的,因此两种货币的比价——汇率,就应该由它们分别所代表的购买力来决定。3.1.1一价定律一价定律(lawofoneprice,LOOP):假定在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上,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出售的同质商品,由于套利的作用,当以同一货币计价时其价格将趋于一致。一价定律揭示了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基本关系。3.1.1一价定律例如,若美元和人民币间汇率是6.89人民币/1美元,那么一件在美国的售价为100美元的棉衣在中国售价就是689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出售的棉衣的美元价格就是100美元,和在美国出售的价格一致。如果汇率变成7.00人民币/1美元,通过外汇市场就可以把100美元兑换成700人民币,若在美国售价是100美元的棉衣在中国的价格还是689源人民币,那么美国的进口商和中国的出口商就会在中国购买棉衣运到美国出售,这将导致中国棉衣价格的上升和美国棉衣价格的下降,直到两地价格相等为止。相反,如果汇率变成6.70人民币/1美元,这一过程仍然会发生,只不过方向相反。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是建立在一价定律的基础上,分析两个国家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关系的汇率理论。理论假设: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urchasingpowerparity)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urchasingpowerparity)是该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解释了汇率的变动规律,两者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内容: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卡塞尔在创立这一理论初期提出的,他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一国的价格水平,即一个基准商品和劳务篮子的价格,反映了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即一种货币的价值及对这种货币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若以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两国货币的汇率,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则有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公式表明了在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是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关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问题,卡塞尔的观点是:首先,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适用的。因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一国与另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的相互需求不受关税等因素限制,外汇需求也不受非正常因素干扰,短期均衡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背离会减低到最低程度。由于各国商品可自由流通,无任何贸易费用及关税,则商品套购行为会使得世界各地的价格水平达到一致。此时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又被称为一价定律。其次,在有外汇管制以及运输成本等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只要一国在进口和出口这两个方向上的限制程度对等,那么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仍可成立。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出该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为当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恢复汇率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中,它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着缺点:第一,它给出的汇率是使商品和服务贸易均衡的汇率,完全没有考虑资本项目,因此资本流出的国家有国际收支逆差,而资本流入的国家有国际收支顺差。第二,由于每个国家的总价格水平包括贸易品、非贸易品(如水泥、红砖等)和服务(如美发、家庭医疗等服务),而国际贸易却不能影响非贸易品的价格,因此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很难推导出均衡贸易的汇率。第三,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考虑运费及自由国际贸易的障碍,尤其是如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引起的国内价格的变化,因此常常导致购买力评价难以成立。第四,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要求两国选取的商品篮子构成必须相同,如果不同则会造成偏差的存在。同时,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很难确定,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选取指标不同计算结果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使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时,通常是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如此,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由于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卡塞尔对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修正。他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其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就与其过去的汇率和两国通货膨胀率有关。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达式,E表示汇率,P表示本国的物价水平,P*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0和1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它说明了在任何一段时间内,两国汇率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国内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正比。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若以“·”表示变化率,π和π*表示国内外物价水平变化率或通货膨胀率变化,则可以写成其表明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相等,但汇率变化与两国价格水平变化保持一致,即两国汇率变化比率等于同期内两国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变化比率之差。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与绝对购买力平价不同,在使用相对购买力平价时,一定要指明价格水平和汇率发生变化的时期。卡塞尔认为在相对购买力平价中,基期的确定十分重要,不能以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作为基期。所谓基期指的是汇率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时期。基期选择不当,会使当前均衡汇率的计算产生系统偏差。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第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它能更好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持续通胀,则其货币贬值;反之,货币坚挺。第二,该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将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这一研究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第三,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第四,为国民经济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种比过去更为科学的方法,使得比较更为实际,如世界银行以PPP法对各国GDP进行排名等。第五,该理论对当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重大影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把其作为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重要理论之一。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卡塞尔本人认为由于存在各国在进口和出口方面贸易限制的不对等、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对某一国货币的影响、对不同国家不同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非纯粹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引起一国内部的相对价格变动)、长期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政策等因素,会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预测汇率。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了两国的物价水平与汇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说明的是两国的物价水平变动与汇率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只有两国商品篮子相同时,绝对购买力平价才成立,但事实上一国政府通常不会花费过多精力去采用国际标准的商品篮子来计算本国的价格指数。当我们不得不利用政府公布的物价统计资料来评估购买力平价时,相对购买力平价就显得十分有用,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汇率变化的百分比与通货膨胀差异之间的关系,即使两个国家为计算各自价格水平所选取的商品篮子的构成和范围不同也是如此。3.1.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卡塞尔认为要是从基期以来发生的经济变化纯粹是货币性质的变化,并没有影响产量、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则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所分别计算出来的汇率应该相等。这个条件实际上就是要求货币中性。由于货币只起中性作用的状态要在长期内才会发生,而短期内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会因货币量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因此,按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计算出来的汇率水平会与绝对购买力平价发生偏离。由此,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争议与经验检验一种观点认为,用以计算两国货币汇率的物价水平应该包括贸易与非贸易商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价格水平,如消费物价指数(CPI)、GDP平减指数等。如恩格尔和罗杰斯(Engel&Rogers,1996)、泰勒和萨尔诺(Taylor&Sarno,1998,2002)等认为使用消费物价指数等才能全面反映汇率的变动趋势。
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另一观点则认为,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应以贸易商品和服务为基础,如批发物价指数(WPI)。如凯恩斯(1932)和麦金农(McKinnon,1971)主张采用批发物价指数,因为此类指数包含了少部分的非贸易品,与CPI和GDP平减指数相比,可以看做符合PPP理论假设所要求的理想价格指数的近似值。而Xu(2003)则提出,通常采用CPI作为物价指数进行的检验都不如使用WPI效果好,并且使用可贸易商品价格指数(tradablepriceindex)效果尤其好。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赞成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有效,如弗兰克尔(Frankel,1978)、克拉维斯和利普西(Kravis&Lipsey,1978)和麦金农的研究。而相反弗兰克尔(1986,1990)又提出,实际汇率水平会缓慢地偏离购买力平价,最终导致购买力平价失效。类似的研究如罗斯安和泰勒(Lothian&Taylor,1996)、弗兰克尔和罗斯(Frenkel&Rose,1995)、麦克唐纳(McDonald,1999,2003)以及泰勒(2002),凯蒂(Cady,2003)、泰勒(2004)等,分别用不同时期或多个国家模型进行了验证。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总结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为验证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经济学家们选取了范围广泛的基准商品组成商品篮子来进行国际价格比较,同时,他们对各国之间同样商品的质量差异进行了仔细的调整。所得到的典型结论是:即使换算为同一国家的货币,同样的商品篮子,国与国之间的价格相差也很大,在最近一些分类商品价格数据的研究中,甚至一价定律也不是完全成立的。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第二,购买力平价理论预期在个别贸易量很大的商品上效果明显,如小麦和特定等级的钢材,但是对所有贸易品来说,尤其包括非贸易品时,该理论效果有限或不明显。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第三,长期效果比短期效果好。对于任何商品或贸易品的组合来说,有理由认为从长期(数十年)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效果明显;但如果只看一二十年,验证效果不好,短期则更差。这是因为价格的粘性特点,它需要时间充分调整,所以购买力平价验证效果长期好于短期的验证。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第四,在货币非常混乱或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效果较好;反而在货币稳定时期和经济结构变化时期,理论的验证效果不好。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第五,购买力平价之谜(PPPpuzzle)的存在。若戈夫(Rogoff,1996)将长期PPP有效和短期内汇率的大幅度偏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称之为“购买力平价之谜”。另外,购买力平价即使在长期是成立的,但是汇率向购买力平价调整的水平是相当缓慢的。若戈夫认为,汇率调整50%的偏差,即半衰期,一般是3~5年,泰勒(2002)认为半衰期应该为4年。这一研究被认为是“购买力之谜”产生的根源,因为短期内实际汇率的偏离一般是由价格粘性导致。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偏差的解释从经验检验上看,几乎所有形式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都无法很好地得到实际数据的验证,原因在于: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1)贸易壁垒。运输费用和贸易管制使得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的成本变高,从而切断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一价定律)下的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各国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成本越高,汇率波动的范围就越大。无论何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都会使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在不同国家产生根大的差异,从而削弱了购买力平价的基础。若戈夫(Rogoff,1996,1999)从国际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于国内的角度提出,运费、贸易保护、信息成本、劳动力国际流动受限制,使得汇率对于价格变化产生巨大反应,从而导致偏离的出现。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2)非贸易品。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运输费用相对于该商品的价格来说非常大,以至于以任何形式在国际间流动都是无利可图的,这种商品和劳务被称为非贸易品。例如理发,一般情况下,即使两国理发价格不同(甚至有套利的可能),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理发也很难成为贸易品。由于非贸易品的存在,即使是相对购买力平价也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因为非贸易品的价格完全是由其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供求变动会使商品篮子的国内价格相对于同样篮子的国外价格发生变动。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3)非自由竞争。商品市场的垄断或寡头行为可能会与运输费用和其他贸易壁垒相互作用,进一步削弱不同国家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一种极端的情况是,一家公司能在不同市场以不同价格出售同一商品(倾销)。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4)价格水平计量的差异。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消费方式不同是导致各国在计算价格水平时商品篮子不同的原因。例如,日本人购买的生鱼片比较多,韩国人购买的辣白菜比较多,泰国人购买的香米比较多,那么在选择一个基准商品篮子来衡量购买力时,日本政府就会给生鱼片较大的比重,韩国政府和泰国政府也会有类似的做法,计算价格指数时会分别给予辣白菜和香米较大的权数。3.1.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与存在偏差的解释这些研究不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其他理论的基础。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无论是从其自身的理论争议来说,还是从其与实际的偏差来说,都不是一个完善的汇率理论。因此,该理论也成为后人进行新的研究和讨论的基础。3.2利率平价理论主要讨论汇率变化如何决定的理论利率平价说主要是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角度来阐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均衡关系——汇率的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说(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凯恩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3.2.1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汇率由金融资产市场上两国货币资产的收益来决定。当一国利率低于另一国时,交易者为获得较高收益,会将其资本从利率高的国家转移到利率低的国家,以进行套利活动,获取利息差额。3.2.1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在资本自由流动下,拥有一国货币的机会成本除利率外,还包括预期或远期汇率水平。两国投资收益比较的结果,便是国际资本流动方向的依据,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国际资本移动才会终止。3.2.1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因此,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较低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套利是利率平价理论运行的基础,根据套利原理,在完全流动的市场中,同一单位货币无论投资于何种资产,若不考虑风险和成本的影响,套利收益应该相等。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理性预期和风险中性),当价格完全反应市场信息时,交易者是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由于利率平价理论同时考虑了两国的利率和汇率,因此它也是利率决定理论。3.2.2利率平价理论的形式利率平价理论从金融市场角度分析汇率与利率所存在的关系,它包括抛补利率平价(CoveredInterestRateParity,CIP)和非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InterestParity,UIP)两理论形式。3.2.2利率平价理论的形式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说明了两国利率差等于两国汇率升(贬值)率。由于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汇率未来变动的预测进行投资,在期初和期末均作即期外汇交易而不进行相应的远期交易,汇率风险也需自己承担,因此称为非抛补利率平价。3.2.2利率平价理论的形式抛补利率平价是指在进行即期货币买卖的同时进行反方向的远期交易,以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两国利率差将通过远期汇率的变化率反应。3.2.2利率平价理论的形式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的利率水平,而且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若以G表示抛补套利的利润率,则:或3.2.2利率平价理论的形式当一国利率高于另一国利率水平时,资金将流入该国牟取利润,套利者为规避风险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或远期外汇业务结合进行,随着套利的进行,两国利率差逐渐减少,汇率升(贴)水率逐渐增加,直至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完全相等,也就G=0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也就所谓的利率平价。可见即期和远期汇率是通过利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3.2.3利率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利率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通常与外汇市场效率相联系。一般的,如果远期汇率精确地预测了未来的即期汇率,则称这个外汇市场是有效率的。换句话说,如果远期汇率反映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并能及时地依据任何新的信息调整,使交易者仅仅利用已知信息无法赚得长期持续的超额利润,那么它就是有效率的。外汇市场的效率却很难以公式测定或对其做出解释。因为即使外汇市场是有效率的,也无法保证某种货币的远期汇率就等于它将来的即期汇率,因为后者常受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经验检验中,常以利率平价条件进行市场效率的验证。3.2.3利率平价理论的经验检验普尔(Poole,1967),杜利和沙夫尔(Dooley&Shafer,1984)和利维奇和托马斯(Levich&Thomas,1993)等对UIP进行了验证;弗兰克尔和利维奇(Frenkel&Levich,1975,1977)等对CIP进行了经验检验。总结经验结果,第一,在某些市场(如欧洲),利率平价理论可以得到验证,但当把验证范围扩大后,结果不甚利率理想。第二,几乎不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与利率平价偏离的程度也大都小于交易成本。投机者有时获利,有时亏损,而很少获得能赚得确定的较高的利润的机会。第三,抛补利率平价在大的发达国家效果较好,在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此外还有一部分经验检验扩展到对于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研究,认为远期汇率时间序列包含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用来预测即期汇率的未来走势,但并不是有效的预测。3.2.4对利率平价理论的评价自20世纪20年代利率平价被提出后,利率平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它与购买力平价所不同的是考察金融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中汇率的决定,它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汇率变动的原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这对于汇率问题研究方向的改进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利率平价理论明确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对于预测远期汇率走势、调整汇率政策有着深远的意义。3.2.4对利率平价理论的评价利率平价理论的缺陷:第一,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如果考虑到各种交易成本,就会影响套利收益,从而影响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国际间的抛补套利活动也会在达到利率平价之前停止。第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比较苛刻,即假定资本流动不存在障碍,外汇市场必须高度完善,但实际上,资金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目前,只有在少数国际金融中心才存在完善的期汇市场,资金流动所受限制也少。第三,该理论忽视了投机者对市场的影响力以及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因此预测的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往往与实际有差别。因此,虽然利率平价理论与实际条件相差很远,现实的外汇市场也并不完美,但作为一种理论的解释,它有其内在价值,并且作为解释汇率变化的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中。3.3资产市场理论资产市场理论假定:(1)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即汇率的变化已经反映了所有影响汇率变化的信息。(2)本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小国,即本国对世界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为零,只是各种价格的接受者。(3)本国居民不持有外国货币,外国居民也不持有本国资产,因此本国居民只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发行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本国债券)、外国发行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外国债券)。这样,一国资产市场由本国货币市场、本国债券市场、外国债券市场组成。(4)资金完全流动,即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始终成立。3.3资产市场理论由于资产替代性(CapitalSubstitutability)的不同,该理论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ApproachofExchangeRateDetermination)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BalanceApproach)。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国同国外债券之间有充分的替代性,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则假定本国同国外债券不具有充分可替代性,因此资产组合分析法特别强调债券市场的作用。3.3.1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强调了货币市场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当一国货币市场失衡后,国内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会受到冲击,在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国际商品套购机制和套利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从而汇率就会发生变化。货币分析法又有三种模型:弹性价格货币模型(Flexible-priceMonetaryModel)、粘性价格货币模型(Sticky-priceMonetaryModel)和实际利率差异货币模型(RealInterestRateDifferentialMonetaryModel)。3.3.1货币分析法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又称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它假定所有价格(工资、物价或汇率)无论上升或下降、长期或短期都具有完全弹性,也就是商品市场与证券市场一样能迅速、灵敏地加以调整,由此国际商品套购机制发生作用,这一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预期作用。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则假定短期内只有汇率会因经济政策变化而立刻变化,而工资和物价因具有粘性不会立刻改变,但长期来看会做出调整。实际利率差异的货币模型是将弹性价格模型中的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与粘性价格结合起来分析汇率的决定情况。无论哪一种模型,均假定国内和外国债券预期回报率相同。3.3.1货币分析法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主要内容: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现代汇率理论中最早建立也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模型,由弗兰克尔(Frankel,1976、1977、1980)、穆莎(Mussa,1976)、葛顿和罗博(Girton&Roper,1977)、赫德里克(Hodrick,1978)以及比尔森(Bilson,1980)等提出并发展起来。该理论假定购买力平价持续有效,并且具有稳定的货币需求方程,即货币需求同某些经济变量存在着稳定的关系,认为汇率是由货币供给量相对变化所决定的,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3.3.1货币分析法
被看成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基本形式,汇率水平可以由等式右侧的变量进行解释。
3.3.1货币分析法由等式可以看出,汇率取决于以下因素:第一,两国相对货币供给变化。其他因素不变时,当一国货币供给相对他国增加时,会引起本国物价水平立刻以相同比例上升,外汇汇率也会立刻等比例上升,从而引起本币同比例贬值。反之,外国货币供给相对本国增加,则本国货币同比例升值。第二,国民收入的相对变化。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意味货币需求的增加,并造成本国价格水平的下降,从而导致本国汇率的相应升值。相反,若外国国民收入增加将导致外国价格水平下降,并且本国货币的贬值。第三,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其他因素不变,当本国利率的上升时,会降低货币的需求,造成物价的上升,从而造成本国货币的贬值。因此,该理论认为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而一国的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它不受货币存量变化的影响,只受一些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当货币供给过分扩张时,超额的货币供给就会采取各种方式外流,从而影响汇率水平。3.3.1货币分析法汇率的变动还与通货膨胀预期、汇率变化预期有关。名义利率(i)是由实际利率(r)和预期通货膨胀率(π)两部分构成的。若两国实际利率水平相同(r=r*),当国内名义利率增加时将导致本国预期通货膨胀增加,从而导致本国货币需求下降、消费本国商品支出增加,进一步导致本国物价水平上升,由于购买力平价的存在,本国物价水平上升将最终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相反,若外国名义利率增加时将导致外国预期通货膨胀增加,从而导致外国货币需求下降、消费外国商品支出增加,最终导致外国物价水平的上升和本国货币的升值。将式(3-33)中的名义利率差以预期通货膨胀率差替换,则可得:例如,如果本国相对于外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提高5%,根据以上分析,本币将相对于外币贬值5%。3.3.1货币分析法汇率变化的预期也将导致汇率水平的变化。在非抵补利率平价条件下,汇率变化的预期也将导致同等比例的实际汇率的变化。通货膨胀预期、汇率变化预期是汇率市场稳定与否的决定因素,弹性价格货币模型考虑预期的政策含义在于强调货币政策应具有可预测性,否则将会导致市场预期不稳定,外汇市场出现剧烈的波动。3.3.1货币分析法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评价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介绍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预期和国民收入对汇率的决定作用,是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补充。但是它却具有局限性,一直以来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假设上:第一,购买力平价持续有效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因为购买力平价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一般是失效的,这使得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第二,稳定的货币需求方程的假设也与实际不符。许多研究显示,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需求极不稳定,以收入和利率为基础的需求函数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货币的需求变化。相对于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后来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与资产平衡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对以上的不足进行了弥补。3.3.1货币分析法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主要内容: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以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为基础,仍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对汇率变动的作用,假定购买力平价长期有效,但在分析汇率的短期波动时,则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粘性的假定,即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因此,在短期内,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当货币市场失衡,商品市场价格因具有粘性,使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也就是商品市场价格只能随时间变化出现缓慢调整,而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完全依赖于利率的变化,这就必然带来利率的超调(Overshooting),即在资本自由流动下,利率的变化会引发大量的套利活动,汇率的变动幅度要超出其新的长期均衡水平,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这一分析弥补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缺乏短期分析的不足。3.3.1货币分析法可以说,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是货币论的动态模型,它说明汇率如何由货币市场失衡而发生超调,又如何从短期均衡水平达到长期均衡水平。图3—1说明了货币供给变化引起汇率超调的过程。假设初始状态下,整个经济处于平衡状态,并且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相同,为i0,没有货币升值或贬值的预期。由于长期汇率是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此时,国内货币供给为M0,对应的国内物价水平P0,汇率E0。3.3.1货币分析法
(a)货币供给(b)价格
(c)利率
(d)汇率
图3—1汇率超调模型的运动轨迹
tM0M1Mt1tP0P1Pt1ti0i1it1tE0E1Et1E23.3.1货币分析法在某一时点(t1)国家货币当局突然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供给,使得货币供给量由M0增长到M1。长期来看,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等比例上升,由P0增加为P1;汇率等幅度贬值,E0变化到E1。但是,短期来看,当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价格因为具有粘性无法出现跳跃式上涨,仍保持P0不变,货币供给的突然增加,意味着在P0的物价水平上有过度的货币供给,因此利率将会出现跳跃式的下降,由i0下降到i1,低于外国利率,人们将会出现本国货币升值预期对低的利率进行补偿,但是这种升值预期只有在汇率短期贬值幅度大于长期的贬值幅度时才能实现,因此汇款由E0跳跃到E2,而其长期汇率为E1,这种长期汇率与短期汇率的偏差现象,就是汇率超调(ExchangeRateOvershooting)。3.3.1货币分析法正是由于利率下降导致人们本国货币升值的预期,才出现了短期汇率超调于长期汇率。由于利率的下降和本国货币的贬值使得国内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内对商品的过度需求将拉动物价水平上涨,逐渐缓慢的调整到长期价格水平P1。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来吸收突然增加的货币供应,使得货币市场重新取得平衡,利率也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i0。国外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汇率水平下降,也就是本国货币升值,逐渐回到长期均衡水平E1,此时,经济达到平衡,再一次的没有货币升值或贬值的预期。3.3.1货币分析法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图形解释
s1s2
图3—2商品和货币市场的调整过程CGG1GGQQ1AQQB450PP-P1-pOEP
S23.3.1货币分析法图3-2说明商品和货币市场的调整过程,横轴代表即期汇率(E),纵轴代表物价水平(P)。在长期中,多恩布什认为购买力平价成立(即SP*=P),若P=1,则S=P,可以45°线表示,如图3—2中PP线所示。商品市场均衡曲线GG比45°线要平坦一些,这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汇率上升(本币贬值)降低了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导致超额需求,为了保持商品市场均衡,国内价格必须上升,但由于价格粘性,价格上升的比例将低于汇率上升的比例。3.3.1货币分析法经济体系调整的结果,长期来看,应在货币市场均衡曲线QQ、商品市场均衡曲线GG和PP曲线三条曲线的交点上。假如点A为初始长期均衡点,此时均衡汇率为均衡价格为。若货币供给量突然增加,QQ线将向上移动到QQ1,我们知道最终应在点C达到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汇率为和长期均衡价格为。3.3.1货币分析法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评价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它分析了货币市场而非商品市场的套利是短期汇率决定的主要的因素,并合理的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汇率超调现象。该模型是对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一种综合,为研究开放经济下的汇率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其次,粘性价格货币模型首次涉及了汇率的动态调整问题,并由此创立了汇率理论的分支——汇率动态学(ExchangeRateDynamics)。最后,该模型具有鲜明的政策意义,既然汇率可能发生超调,那么政府对资金流动、汇率进行监管降低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就有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对超调模型的批评主要是除了具有与弹性价格模型类似的缺陷外,还有对于其汇率变动完全归因于货币市场而忽略了商品市场对汇率的冲击的批评,尤其是对于由此引发进步的研究。3.3.1货币分析法实际利率差异货币模型19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时期,各国普遍存在着通货膨胀现象并对汇率产生影响,然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虽然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一个进步,但因为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而无法对当时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1979年弗兰克尔最先对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进行验证,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中的通货膨胀预期因素引入到多恩布什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中,提出了实际利率差异货币模型。3.3.2资产组合分析法基本内容:资产组合分析法综合了传统汇率理论和货币分析法的观点,认为汇率水平是由货币供求和经济实体等因素导致的资产调节与平价过程所共同决定的。该理论认为,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各国资产之间的高度替代性,一国居民可以选择以国内货币,国内债券和以外币表示的外国债券三种形式持有其财富,但国内外资产之间是不完全替代的。居民之所以持有债券原因在于其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外国债券相对于国内债券有着较大的风险性;而持有本国货币无风险也没有收益,但是却需要其购买商品。持有国内货币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持有债券的收益。理性的投资者会将其拥有的财富,按照收益与风险的权衡,配置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上。综合考虑偏好、对汇率的预期以及财富、国内外利率水平以及国内外的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居民将选择相应的资产组合,这样一部分资产的亏损可以由另一部分资产的升值来抵冲,从而维持预期的收益率。但是,一旦任何因素发生变化,居民原有的资产组合就会失衡,进而引起所持有资产的调整。在进行组合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其金融资产结构会导致各种货币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各种资产的这种增减变动会引起资金在国家之间的大量流动,也就是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也就是汇率是在每一个金融市场达到平衡过程中被决定的。3.3.2资产组合分析法
(3-48)(3-49)(3-50)3.3.2资产组合分析法式(3-48)至(3-50)每一个自变量中的上标“+”或“-”表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1)货币的需求函数M。高的国内外利率和外币预期升值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国内居民持有货币动机越低;持有本国债券的风险溢价、实际收入或产出、国内价格水平和财富越大,则国内居民的货币需求就越多。(2)本国债券需求函数B。与国内利率正相关,说明国内债券收益越大,其需求就越大。类似地,风险溢价越大,持有国内债券国内居民就越多。当然,财富越多,居民会增加持有的国内外债券及货币。另外,国外利率和外币预期升值越大,国内居民将持有更多的外国债券来取代国内债券。同样,实际收入和物价越高,国内居民的货币需求就越多,对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的需求就越少。(3)外国债券需求函数F。国内利率和风险溢价越高,国内居民期望持有的外国债券就越少。实际收入和物价越高,会导致国内居民持有更多的货币,持有更少的外国(和国内)债券。另一方面,外国利率
和风险溢价越高、外币预期升值和财富越大,国内居民将持有的更多的外国债券。3.3.2资产组合分析法根据市场均衡条件,对货币、国内外债券的需求等于它们各自的供给,就可以得到其他变量的均衡值。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动,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动。假设国家货币当局在债券市场出售政府债券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利率(i)上升,而i的上升又引起M和F的减少和B的增加(见式(3-48)至(3-50)。也就是说,国内居民购买其国内债券越多,减少货币和外国债券持有量就越多,同样,外国居民购买的国内债券越多,也会减少其本国债券和货币的持有量,这样对外国债券的需求就会下降,其价格会降低并且外国利率(i*)会升高,而资金的内流又缓冲了国内利率(i)的上升。国内和国外居民买卖国内外债券的行为包含了国内外货币的买卖,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将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和外币的贬值,国际收支盈余。这一汇率的变化以及两国利率的上升,将产生更大的外币预期升值(δ)和持有本国债券的风险溢价(RP),因此,持有的外国债券将会减少。这将会影响模型中的Y、P和W等变量,反过来,这些变化还会进一步影响模型中的其他所有变量。因此,资产组合模型是非常复杂的,但该模型给出了所有变量的关系,将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均衡汇率的水平。3.3.2资产组合分析法资产组合分析法下汇率的决定弗兰克尔(1983)提出,若外币预期升值(δ)为0时,可以得到一个可能是最简单的资本组合模型,即汇率可以根据相对债券供给和利率差决定,即:(3-51)其中s、b和f分别是汇率、本国和外国债券供给量的自然对数形式,α是常数项,β表示居民的资产组合偏好系数,即用以表示国内外债券的替代程度。3.3.2资产组合分析法综上,对于资产组合分析法我们可以总结为:汇率是在资产市场的动态调整和资产组合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被决定的。(1)资产市场的动态调整①货币供应量增加。一国货币当局增发货币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此时居民持有的货币存量上升,由此将增加对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的购买,从而本国债券的价格上升,国内利率水平下降,汇率水平提高(本币贬值,外币升值)。②本国债券供应量增加。往往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财政赤字经常会增发债券,从而本国债券供应量增加,促使本国债券价格下降、国内利率上升,本国债券收益率的上升会相对削弱对外币债券的需求,促使汇率下降(本币升值)。③外国债券供应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盈余往往导致外国债券供应的增加,从而使外国债券市场超额供给的出现,导致外国债券价格下降、国外利率水平上升,导致本币升值3.3.2资产组合分析法(2)资产组合的动态平衡①本国债券与货币的平衡。这是一国货币当局在国内货币市场上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当一国货币当局用本国货币购买本币债券时,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导致汇率水平上升(本币贬值)。②外国债券与货币的平衡。这是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当一国货币当局用本国货币购买外国债券时,仍然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导致汇率水平上升。这些结论是在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下得到的,即讨论一种变量的影响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虽然这些结论是对于资产市场短期均衡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分析,但资产市场对短期均衡汇率的动态调节能使它最终趋向长期均衡汇率水平。3.3.2资产组合分析法资产组合分析法的评价资产组合分析法是货币分析法的发展,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既强调了货币因素以及国际收支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又强调实体因素对汇率的作用。此外,该理论的资本具有高度替代性,但又不是完全可替代的假设更接近现实。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论述经常项目失衡对汇率的影响时,只注意到资产组合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而忽略了商品和劳务流量变化所产生的作用;第二,只考虑目前的汇率水平对金融资产实际收益产生的影响,而未考虑汇率将来的变动对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产生的影响;第三,它的实践性较差,尤其是有关各国居民持有的财富数量及构成,这些资料是有限的,而且难以统计。3.3.3资产组合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关系资产组合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的综合模型与联系资产组合分析法与货币主义分析的共同点是都将汇率的决定引入到资产市场上。弗兰克尔(1983,1984)结合其1979年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基本形式(见式3-33),并将资产组合货币分析法模型(见式3.51)进行扩展,给出了二者的综合模型:
(3-52)3.3.3资产组合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关系式(3-52)中各系数和变量含义不变,即α是常数项;β表示居民的资产组合偏好系数;θ是即期汇率变化到均衡汇率的调整系数;η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λ是货币需求的准利率弹性;s、m、m*、y、y*、b和f分别是汇率E、本国货币供给M、外国货币供给M*、本国实际产出Y、外国实际产出Y*、本国债券供给量B和外国债券供给量F的自然对数形式;π和π*分别是长期通货膨胀率预期;i和i*是国内外利率水平。若θ和β无限大,则式(3-50)与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等式(3-33)相同;若θ不是无限大,但β无限大,则式(3-50)与实际利率差货币模型的等式(3-46)相同。3.3.3资产组合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关系资产组合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的区别根据前述理论和相关模型的推导,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国内外资产替代方面。货币分析法假定他们是完全可以替代的,而资本组合分析法则认为不同资产之间虽然存在高度替代性,但由于收益和风险不同,他们不能完全替代,只能进行相应的资产组合。(2)非抛补利率平价条件是否成立。货币分析法认为其成立,而在资本组合分析法中,则需加入风险溢价因素才成立。原因在于外汇市场的风险使得投资者在资产组合投资时,必须考虑规避风险。(3)汇率决定方面。货币分析法认为,汇率由两国相对货币供求所决定的;而资产组合分析法认为,汇率是由所有的金融资产存量结构平衡决定的,原因在于有价债券与货币之间较好的替代性使得有价债券影响了货币的供求存量。(4)国际收支的影响。货币分析法没有考虑国际收支对汇率决定的影响;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则认为,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3.3.4资产市场理论的评价资产市场理论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它将汇率看成资产价格,强调了金融资产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经济现实。3.3.4资产市场理论的评价首先,该理论认为汇率可以看成货币现象,它的波动与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同时也会受到实际(非货币)因素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必须通过货币需求的变化才能影响汇率。第二,第一次正式将存量分析方法引入汇率决定理论中,同时结合流量分析方法,这对传统单一的流量分析是一个重大突破。从理论上说,资产市场的均衡状态为资产供给与需求的存量相等,而资产的流动反映了资产市场供求的暂时不平衡。在一国外汇市场或金融市场失衡时,在各国资产具有完全流动性条件下,资产存量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外汇市场或金融市场,只有各国资产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汇率才是均衡汇率。存量方法的应用使得该理论比较好的解释了汇率的易变性或波动的原因,并逐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汇率理论,并直接为西方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三,资产市场分析法体现的是一般均衡分析,即强调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联系在一起来的整个经济来进行汇率决定的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法克服了传统理论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能对现实汇率做出一定的解释,使汇率决定理论的飞跃。尽管资产市场理论存在不同方向的研究,但它们在基本分析方法上和基本理论思想上是一致的,在现代汇率理论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3.4汇率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盛行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学家们除了致力于建立和扩展各种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模型,也在致力于模型的经验检验。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量经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对浮动汇率条件下的汇率解释能力非常弱。因此,新一轮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得以开始。“市场效率”作为汇率决定理论突破和发展的分析起点首先被提了出来。3.4.1市场效率论有效市场的最初概念是由尤金·法玛(EugeneF.Fama)于1965年提出的,并于1970年在总结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借助萨缪尔森(Samuelson,1965)的分析方法和罗伯特(Roberts,1967)的三种有效形式,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即市场效率理论,该理论是预期学说在金融学或证券定价中的应用,也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有效市场最初被用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研究,后来又由被引入外汇市场。根据市场效率论,在一个有效的外汇市场上,汇率(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必须充分的反映所有相关和可能得到的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不可能赚得超额利润,均衡汇率就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形成的,市场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调节着价格的变动。但是,经验检验的结果拒绝了有效市场的假说,如坎比和奥伯斯菲尔德(Cumby&Obstfeld,1981),杜利和谢夫特(Dooley&Shafter,1984),利维奇和托马斯(Levich&Thomas,1993)对于即期外汇市场的检验;以及汉森和赫德里克(Hansen&Hodrick,1980)、法玛(Fama,1984)等对远期外汇市场有效性的检验等。由此引发了对于市场效率对汇率影响的进一步研究。3.4.1市场效率论1)新闻模型(NewsMode1)新闻模型由穆莎(Mussa,1979)提出的,该模型是在资产市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理性预期假说建立起来的。穆莎认为,所谓“新闻”就是修正汇率预期的所有事件和信息,所有基本经济变量的“新闻”都会引起未预见即期汇率的变化,这也是经验检验失败的原因。由于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时间内会有“新闻”因素的出现,从而可能导致远期汇率是将来即期汇率的有偏估计,而新闻的不可测性也决定了汇率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新闻”因素不断进入外汇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汇率的频繁波动,但是却不能解释外汇市场暴涨暴跌的原因,因此产生了理性投机泡沫模型(RationalSpeculativeBubblesModel)。布兰查德(Blanchard,1979)、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签订时房产分割与补偿方案
- 离婚协议书模板详尽阐述离婚后财产分割方案
- 竞业禁止及保密协议范本:针对企业并购
- 离婚二次诉讼判决书履行及共同债务处理协议
- 科技企业竞业禁止补偿金评估与分配细则合同
- 夫妻离婚协议书车辆权属变更及保养费用分摊协议
- 离婚协议及子女抚养、财产分割与债务分担协议
- 班组晨会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2025-2026)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汉语拼音测试卷附答案
- 体育中考培训课件
- 2025年上半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考试题及答案
- 单位集中物业管理保洁服务方案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外事礼仪培训课程
- 有限空间现场监护人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电缸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风险预警与发展策略报告
- 子宫腺肌症术后护理查房
- 在制品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 《机械制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 章节过关卷(原卷版)
- 安防监控设备维护保养手册
- 医疗美容手术管理制度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技术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