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定义
动物个体、群体的所作所为
—对外、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的、系统的、适应性活动行为不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运动形式(炫耀行为、热调节行为)行为的物质基础:运动器官;
神经、感器、内分泌系统行为复杂性:差异极大
动物高等→运动物质基础发达→行为复杂行为原因行为的原因近期原因
—
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How?什麽样的刺激会引发这种行为?怎样引发这种行为的?它的神经传导路径和肌肉运动等如何?终极原因—行为如何形成、进化的Why?行为原因举例:蟋蟀的“潜藏行为”惊扰→停止求偶鸣叫、潜伏
近期原因(“how”):惊扰刺激→神经传导→肌肉活动停止;终极原因(“why”):暂时放弃求偶
→
有效逃避敌害(保存生命重于求偶—得失问题)→自然选择选中了这种行为行为的适应性行为的代价
能量代价:行为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消耗危险代价:捕食时也有被捕食的危险;机会代价:放弃一些其他的机会
(潜藏行为:保存生命—暂时放弃求偶机会)行为的适应性收益>(能量+危险+机会)代价;举例:黑头海鸥—衔蛋壳行为
行为:雏鸟孵出后~1小时,亲鸟将蛋壳衔走,抛至远处代价:◆
能量代价—耗能;
◆
危险代价—亲鸟离巢时,幼雏面临乌鸦捕食的危险;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收益何在?行为适应问题1:为何要将蛋壳移走?
解释:蛋壳内面白色—易暴露目标;
问题2:为何1小时后才运走蛋壳?解释:幼鸥面临两种危险
◆
蛋壳留在巢中,目标易被乌鸦发现;
◆
刚孵出的幼雏—全身湿软
—会被邻近的其他海鸥吞食结果:“两害相权,选其轻”
◆
危险比较:前者>>后者
—暂时让蛋壳留在巢中;
◆
1小时后,雏鸥羽毛变干、蓬松
—已不易被吞食—此时衔走蛋壳;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海鸥有意识进行“权衡”→“选择”;本能行为—进化中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基本行为型与概念1、反射:条件反射(学习)与无条件反射(本能)2、动性:对刺激做出的随机的无定向的运动反应,常见于昆虫与无脊椎3、趋性:接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4、横定向:动物身体与刺激源方位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但不一定涉及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背光、腹光运动。夜晚飞蛾绕光源飞行5、欲求行为与完成行为:欲求行为阶段:寻找探索目标
完成行为阶段:实现行为生物学目的(例:觅食行为)基本行为型与概念5、刺激:生物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阈值:释放一个行为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反射活动中阈值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但
复杂性为阈值会发生变化。空放行为:无刺激行为释放,无行为意义(见于培养动物)疲劳:特定刺激疲劳,更改刺激方式又会重新激发行为
特定反应疲劳,更改刺激方式也不会激发
刺激的过滤:外周过滤:感觉器官没有能力
中枢过滤:仅对某些关键刺激更为敏感
基本行为型与概念信号刺激:能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题的刺激(例:雄刺鱼的红色,蛾类的性外激素,报
警信号,蝶类翅膀的大眼斑)刺激的积累性: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刺激引发某一行为起共同作用
几个阈下刺激的总和可以激发行为。(例:求偶场中多个雄性个体的求
偶行为能更好的激发雌性)超常刺激:当一个不妥当(非自然)的模型引发某一行为比该行为的自然刺激更为有效,
则该模型为超常刺激基本行为型与概念6、固定行为型:按照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某
种生物学目的
符号刺激(引发者)→动物特定反应特点:稳定性(每次反应都是相同的);先天性(本能行为)例子:灰雁收蛋,青蛙捕虫,织巢鸟,蜜蜂,蜘蛛的筑巢行为7、矛盾行为:折衷,转向与取代行为。8、利他行为:亲缘选择、互惠合作、蒙混(行为操纵)、互相回报(受利益是即时的)折衷行为互惠合作亲缘选择基本行为型与概念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无需学习、生来就有的行为;本能
—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特异的刺激决定的—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表现出来;
定型的行为,但不一定简单(精细的筑巢行为)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学习建立的新行为后天习得;与遗传因子无关(但有遗传基础);不定型:同种个体往往表现不同;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展—在行为总量中的比重越大基本行为型与概念1.先天性行为受后天学习的影响澳大利亚鹦鹉卡拉鹦鹉—被紫鹦鹉孵化;并随紫鹦鹉长大幼时:求食叫声—卡拉鹦鹉式(本能);长大后紫鹦鹉式行为—学习行为:
呼唤同伴叫声;
飞行姿态
食性;
◆本能行为:惊叫声—卡拉鹦鹉式;2、后天学习离不开先天的遗传(基因)基础(1)不同物种学习能力不同人类幼儿、幼猩猩→一同哺育、学习→结果不同;
(2)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学习能力不同
人的学习本领差别学习行为学习行为1、习惯化:最简单的学习行为,对无意义刺激的忽略2、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刺激(CS)早于无条件刺激(US)即陌生刺激与报偿联系3、操作条件反射:完成某种行为才可能获得报偿(迷宫、斯金纳箱)4、试-错学习:两种条件反射的混合,动物学会啄食5、潜在学习6、模仿:观察模仿同伴,幼小生物的行为养成7、玩耍8、印记:跟随反应9、学习集(原则学习):“学习如何去学”,做题就是一种学习集。10、顿悟学习: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当前问题学习行为印随学习
1.定义:刚出生的动物幼体总是紧紧追随接触到的第一个大的、活动目标;特点:
明显的学习敏感期—出生后很短的时间不需奖励或惩罚;
只需少量经验信息就可学成
一旦学成很难改变;意义:
正常情况下,可以优先建立起幼体与父母的联系,求得庇护。父母也会通过此行为进行与子女的联系,否则会拒绝扶养以免能量浪费。学习行为洞察学习(判断与推理)定义:利用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实例:绕过障碍物取食的能力(最简单的顿悟行为)黑猩猩—高处香蕉;性质
更为复杂的学习行为;
后天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高等动物才具备的能力;捕食行为1、最适觅食理论(自学为主)
解释动物捕食行为的终极原因
捕食者要吃什么——最适食物类型
捕食者怎么吃——得失原则:捕食耗能<食物能量,否则→进化中被淘汰;乌鸦采食行为集体打猎(狮群,狼和野狗)捕食行为捕食与反捕食策略(重点)捕食策略:
1、伏击、诱饵、设陷阱
2、集体捕食(收益分配与能量付出)
3、种植(种植蚁和真菌,蚂蚁和蚜虫)
4、偷袭(侵犯性拟态):隆头鱼为一种清洁鱼,纵带
鱼模仿隆头鱼偷袭大鱼获得
食物。捕食行为反捕食策略(重点)
初级防御(时刻起作用)
1、
穴居或洞居(躲避)
2、隐蔽,与背景相一致,保护色,混淆色
3、警戒色,有毒或不可食的动物,常具有鲜艳醒目的颜色,以警告捕食动物
例:黄蜂、胡蜂,灯蛾
4、拟态:模拟其他物体,拟态有很多分类(荒原中的牦牛)
缪勒拟态:有毒个体相互模仿
贝茨拟态:无毒个体模仿有毒个体捕食行为反捕食策略
次级防御(当捕食者出现时发挥作用,帮助个体逃脱)
1、回缩:洞居与穴居动物,有刺动物
2、逃遁
3、威吓:展示各种大眼斑(信号刺激),炫耀武力
4、假死
5、转移攻击者供给部位:丢卒保车。小眼斑(位于尾端);蜥蜴断尾
6、反击:毛毛虫的刺激性的毛
捕食行为反捕食策略
次级防御(当捕食者出现时发挥作用,帮助个体逃脱)
7、臀斑与尾斑:起到报警,炫耀(提示捕食者是抓不到自己的),混淆进攻视线。
8、激怒反应,报警信号:利他行为的存在
10、迷惑捕食者:四散逃跑领域行为巢域:动物进行正常活动的整个区域核域:动物集中活动的区域巢域可重叠而核域一般不会重叠领域:动物排他性占有并积极保卫的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入侵(往往是动物的核域)
特点:固定的区域(一定的时期);受到积极保卫;具有排他性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几点说明领域行为为什么存在领域行为:
领域的重要性:富含资源:生活、生殖、育幼的场所;
求偶的资本—能否找到配偶、繁殖后代;
甚至影响生理发育—不能性成熟;领域行为保卫领域的方法:
警告→特定的炫耀行为显示存在→直接进攻驱逐
鸟类鸣叫,保卫领域的对象一般为同种个体(生态位重叠才会有竞争)为什么进攻者往往进攻失败:
1.占有者比进攻者更熟悉自己的领域,与临近生物建立起稳定关系。
2、进攻者不熟悉领域情况,难以精确了解领域价值,因而缺乏斗志
3、相比于防守而言,建立一个新领域需要更多的进攻精力,因此占有者的防守很积极。社会行为
群居动物:蜂、蚁、白蚁;狮、象、鼠等群居形成:同类(至少生殖季节两性)接触;
群居意义
有效猎食;
减少环境或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害(集聚造成小环境的改变)
有效逃避捕猎者群力合作御敌;警报(信息素、鸣叫、竖尾—白色);
更易找到配偶,更多生殖机会;共同抚育后代;
对后天学习极为重要;(模仿、玩耍等行为)
社会分工可以提高种群的竞争优势社会行为孤独对群居动物的影响
幼体:焦躁不安、恐惧紧张;
不能社会化;
性行为不能正常发育
说明:群居行为对后天学习极重要;群居缺点
疾病转播;
耗能:激烈的种内斗争,厮杀、争斗(食物、地位)容易发生错配(种内巢寄生)对生殖干扰(雄狮为保护后代不离群,否则幼狮子被杀死)社会行为社会等级社会等级(social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意义:
1减少争斗的能量消耗,
2保证强者生存繁殖的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从属个体、失败者的出路
生存机会:离群索居—被捕食的危险;间接传递基因:群居者往往是同一家族;偷袭性性行为
—丰富基因库多样性
等待机会提高地位—传递基因
最高地位者老、病、死、突然死亡等;直接挑战;阴谋(联合政变)
社会行为真社会行为真社会(eusociality)
,动物界最高等级的社会性
•几个成体一起生活在群体中
•世代重叠
•合作筑巢和育幼
•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有生殖优势,有不育等级castes存在真社会行为一般见于社会性昆虫
•蜜蜂:蜂王,工蜂,雄蜂•白蚁:蚁王蚁后及不能性成熟的两性
(蜜蜂的亲缘系数:雌性工蜂间:0.75•与父亲:0.5•通过母亲:0.25
•蜂后与儿女:0.5•雌蜂与雄蜂:0.25)
社会行为但也有真社会性的哺乳动物——裸鼹(被预测出来的生物)生殖行为与实现交配、生殖有关的行为
1.性选择与自然选择;2.识别、争夺异性;3.求爱和配偶;
4.领地;5.贡献食物;6.抚育幼仔性选择性选择:
由于配偶中生殖成效的区别所引起。
在两性间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的性别者,低投入性别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烈。高投入性别者更加挑剔
性选择常导致性的二型性性的二型性(sexualdimorphism):动物
在性选择的压力下,在身体大小、色彩、装饰或行为方面,两性形成明显差异(1)性选择的产生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一个类型;个体(主要是雄性)间不断竞争交配(繁殖后代、传递基因)机会;
雌性对雄性的选择
(2)性选择产生的性状竞争配偶、吸引异性(艳丽羽毛、鸡冠、鹿角、鸣叫、舞蹈等)33性选择(3)性选择产生的性状与生存的关系
无直接关系、甚至不利
行动不便:鹿角—笨重;长尾—绶带鸟、日本长尾鸡;
易暴露目标、不利于逃避敌害;
不利于觅食、捕食(4)性选择产生的性状和行为的意义利于生殖—传递基因
利于争斗
—鹿角;
雌性喜欢失控性选择RUNAWAYSEXUALSELECTION——奔离过程Fisher’srunawaymodel
无论雄性一个性状存在的意义如何,只要雌性进化出了对此性状的喜好,那么这一喜好因为能增加雄性的适合度而使对此性状的选择继续下去,直到收益runaway
34性选择为何有负效应,雌性仍会根据性选择选择配偶障碍赛原理HANDICAPPRINCIPLE
拥有奢侈的性状(如大尾)表示拥有者必须有好的基因,同时也增加了具有奢侈特征者被捕食的敏感性。而体弱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
性状是基于基因的忠实体现
争夺交配权2.争夺异性竞争的原因:性的不对等
,生殖成效的差异
雌性:产卵(后代)量有限;往往交配一次后就不再交配;承担起抚幼的作用
雄性:产生的精子量很大—可多次交配;
竞争方式
激烈;
多样化:唱歌、跳舞、弦耀、打斗等36争夺交配权
竞争原则一般不置对方于死地(点到为止);
打败、赶走对手(毒蛇相争);
意义:物种的生存;
少数例外
—高山羚羊;竞争的结果
优胜者:传递基因;
失败者:偷袭性性行为
—基因库多样性保卫交配的行为(反偷袭行为)
草蛉等昆虫(交配后抓住雌虫直至产卵)
昆虫、鼠类(交配后雄性分泌物→阴道阻塞栓)
狒狒(交配后雄性陪伴雌性直至发情期结束)37婚配制度单配制(Monogamy):
一雌一雄形成配偶。持续时间可能是保证他们养育出后代,或者甚至持续到其中一个死亡。
非人灵长类:金狮狨,某Marmoset(狨猴)鸟类:90%种
多配制(polygamy):
一个某性别的个体与多个另一性别个体长期结合成对
•一雄多雌:polygyny
•一雌多雄:polyandry(负子椿,距翅水雉等)
混交:promiscruity一个雄体按照他能够遇到并且服从他的雌体数目而与许多雌体进行交配,向其后代所提供的只是一组基因(黑猩猩,倭黑猩猩,熊)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资源的分布是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尤其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婚配制度关于单配制:为何雄性不寻找更多的雌性资源:
三种假说:
1、配偶帮助假说:雄性只有参与抚幼才会有后代成活(鸟类)
2、配偶强制假说:雌性强制雄性,阻止雄性婚外交配
3、配偶保卫假说:雄性动物防止雌性婚外交配产生过多后代导致自身后代存活率下
降婚配制度关于一雄多雌
1、保卫妻妾群的一雄多雌:海豹
2、保卫资源的一雄多雌:雌性动物不聚群,雄性动物依托丰富资源吸引雌性
豆娘,食草类动物守护草场
3、争夺竞争式的一雄多雌:雌性分散分布,雄性寻找雌性,尽可能多的与之交配
4、求偶场式的一雄多雌:领域,但很小,相当于一个婚配市场,雌性选择竞争力强的
雄性节律行为生物节律:生物的活动表现出周期性;
周期:日、月、年(或多年);
出现周期性的原因:
1.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直接反应(光周期现象)
2、体内内在节律(生物钟)
3、二者综合
41节律行为(一)昼夜节律
1.定义:生物活动呈现24小时的节律周期;
2.起因:地球自转;
3.举例
人类体温
一天之中相差1℃
下午4~5点最高;清晨4~5点最低
血丝虫白天—大血管中;夜晚—体表小血管、微血管中;意义:与库蚊(媒介)活动时间一致植物
光周期;
开花时间—早晨(牵牛花);下午(茉莉);夜间(夜来香);
花蜜分泌—高峰与蜜蜂活动时间一致;42节律行为(二)潮汐节律定义:生活在潮间带的许多生物表现出与潮水涨落相一致的活动周期起因:潮汐活动(月球引力)举例:牡蛎:涨潮时开壳,退潮时关闭
招潮蟹:低潮觅食求偶,高潮回洞节律行为(三)月周期
1.定义:生物活动呈现月的节律周期;
2.起因:月亮围绕地球旋转
(对地球非生物的影响—潮汐)
3.举例:一种海洋鱼类的繁殖行为(大潮时在海滩上产卵;幼鱼15天后随下一个大潮入海)——半月节律
沙蚕的繁殖——异沙蚕相、群浮——月节律44节律行为(四)年周期
1.定义:生物活动呈现年的节律周期;
2.起因: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3.举例
植物
生长、繁殖(开花、结果)、休眠;
动物生长、繁殖、换羽(毛)、休眠、迁徙等45生物钟1.定义:生物自身有一个掌管时间的钟
—掌管生物活动节律;
2.形成: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地球自然环境变化的结果(昼夜、季节、潮汐等)3、特点:
①对环境温度敏感
②通常不会受代谢毒物
和抑制剂的作用
③缺少环境诱因时也能自我保持周期性
(环境独立性)
④但可以被环境中的定时因素所启动或重
新启动46对其生理生化过程不清楚生物钟3.证明
脱离外界环境而独立存在的自身规律
自运节律
小鼠活动实验(黑暗环境中饲养—昼夜节律)
阿孝夫法则:当动物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其节律近似为24小时但稍有偏离
昆虫体色变化(黑暗环境中饲养—昼夜节律;)
隔离实验:
松鼠冬眠黑暗、恒温、失明—年周期节律;(金黄鼠培养实验)移地实验
将蜜蜂用飞机移走(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发现蜜蜂的活动周期仍按巴黎时间47生物钟4、机制:刺激(光、温度、食物等)→感官→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中枢位置—很难确定,
也许多种机制,共同协调
(蜚蠊:神经活动,天蚕蛾:激素活动)
脑、松果体(昼夜节律)、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眼
生物钟5.生物钟的调整
—可随环境而调整(定时因素的修正,与非生物钟行为相比是需要时间)例如:时差的调整;6.
生活不规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
激素分泌达到高峰—靶细胞却未兴奋;酶分泌达到高峰—底物还未产生;7.研究生物钟的意义
临床诊断:区分1天内正常差别与病态;
1天内人体兴奋与抑制状态
—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减少事故49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八年级上册 解析卷
-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2025七年级试卷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卷(含答案)
-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包利民小说(含解析)
- 达旗安全培训教育基地课件
- 基于数字孪生的仪表系统全生命周期运维模式创新与成本效益悖论
- 城市密集区微型分类屋的适老化设计与无障碍使用场景重构
- 国际能源署标准与本土油气管网能效评价体系兼容性矛盾解析
- 噻吩基丙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路径与工业级成本效益平衡研究
- 可降解生物材料在分体筷标准型筷柄中的产业化应用瓶颈分析
- 道路运输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解析版)
- 食品安全包保制度
- 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重庆某国有企业招聘新媒体运营(偏拍摄剪辑)参考题库含答案
- GJB297B-2020钝化黑索今规范
- 考勤管理制度全套表格
- 关于懂你的600字初三作文9篇
- 联邦学习在二零二五年保险精算模型跨机构协作中的实践
- 2025至2030年中国猫砂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招投标技术服务及售后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