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鲁教版重点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_第1页
20142015鲁教版重点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_第2页
20142015鲁教版重点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_第3页
20142015鲁教版重点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_第4页
20142015鲁教版重点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心整理2014-2015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及答案分析(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1.(2013?衡阳中考)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以下方法能获取纯水的是A.吸附B.积淀C.过滤D.蒸馏【分析】选D。蒸馏获取的是蒸馏水,净化的程度最高,故D正确。2.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鼓胀,是因为袋内的水()A.分子体积增大B.分子质量增大C.分子个数增加D.分子间间隔增大【分析】选D。此题主要考察分子的基天性质。水受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知识概括】用分子的性质常解说的一些生活现象分子是不停运动的,常用来解说的现象有:溶解、蒸发、扩散以及闻到各种各种的气味等。分子间存在间隔,常用来解说的现象有: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的三态变化及两种不一样液体混淆后整体积小于两者混淆前体积之和等。分子很小,常用来解说的现象有一滴水中含有很多的分子等。3.(2013·柳州中考)如图是硫的原子构造表示图,其核电荷数为()【分析】选C。由硫的原子构造表示图,圆圈内数字为16,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故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4.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差别是()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D.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行分页脚内容精心整理【分析】选D。分子的质量不必定比原子大,比如水分子的质量比铁原子的质量小,故A不正确。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B不正确。微观粒子之间都有必定的间隔,故C不正确。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行分,故D正确。【知识链接】对分子看法的理解“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完整同样。如氧分子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样。“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可是物理性质却不一样。“最小粒子”:所谓最小粒子是指从保持化学性质这一点来说的,而不是纯真地说分子是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还能够分红更小的粒子。5.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看法之一。以下相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的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同样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分析】选B。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同样但中子数不必定同样;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可知原子所属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6.用分子的看法剖析以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B.分子运动的速率变慢了C.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为了另一种分子D.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分析】选C。分子是不停运动的,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运动速率变慢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改变页脚内容精心整理了,由一种分子变为了另一种分子,说明有新分子即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7.(2013·福州中考)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氯原子的质子数是17B.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当x=8时,该微粒是阳离子D.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电子【分析】选C。依据图的信息可知,氯原子的质子数是17;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由构造表示图可知,当x=8时,核外电子数是18,核内质子数是17,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该微粒是阴离子;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其核外电子数,由此判断,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个电子,在化学反响中易得电子,形成稳固构造。应选C。8.(2012·邵阳中考)某化学反响的微观模拟表示图以下,从图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选项是()反响前物质的构成属于混淆物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C.该反响的实质是原子的从头组合D.该化学反响属于化合反响【分析】选B。反响前物质含两种分子,属于混淆物,图中的反响物含两种分子,每种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化学反响的实质是原子的从头组合;该化学反响的反响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响。【拓展概括】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混淆物与纯净物:关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不一样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淆物;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页脚内容精心整理单质与化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若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则这类物质属于单质;若该分子是由不一样种原子构成,则该物质属于化合物;若由两种原子构成,且此中一种是氧原子,则该物质属于氧化物。9.某元素原子失掉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同样的核外电子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2周期该粒子为阴离子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D.该粒子为Na+【分析】选D。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又因为该元素原子失掉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其核电荷数为11;该元素核电荷数为11,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周期表第3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失掉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应选项D正确。10.(2014·大同阳高三中期中)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以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以下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D.全部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析】选D。由题目信息能够看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反响过程中,反响物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从头组合生成生成物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由图示能够看出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D。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包含7小题,共39分)11.(4分)(2013·本溪中考)从分子的角度剖析并解说以下问题。(1)春暖花开,花香四溢。。(2)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页脚内容精心整理【分析】(1)春暖花开,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向周围扩散,令人们闻到花香;(2)石油气分子之间有必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答案:(1)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

(2)分子间有间隔12.(4分)(2013·大兴安岭中考)请察看图并依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1)图A表示的原子核电荷数为;相对原子质量为

;图B表示的是(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图B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分析】(1)依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

,图

A表示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2;依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2)图B表示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图B表示的原子为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取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答案:(1)1224.31(2)非金属(3)Cl-13.(6分)以下图是氧元素、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地点及相关的构造表示图:(1)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属于铝离子的构造表示图是(填序号,下同)。(2)如图中属于氧原子构造表示图的是。(3)氧元素与铝元素最实质的差别是。A.中子数不一样

B.质子数不一样C.相对原子质量不一样

D.电子数不一样【分析】(1)依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供给的信息可知

: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在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的为阳离子

,所以属于铝离子的构造表示图是丁

;(2)在氧原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由此可知属于氧原子构造表示图的是A;(3)不一样种元素之间的实质差别是质子数不一样,所以氧元素与铝元素最实质的差别是质子数不一样。答案:(1)13丁(2)A(3)B14.(6分)(2012·山西中考改编)请解说以下变化:(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取的一条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页脚内容精心整理。(2)图二所示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响的微观过程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分析】(1)该图示反响的是物质的溶解过程,表现的微观信息主要有分子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很小等;(2)氢气焚烧所生成的物质的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可知该物质是水;结合图示可知②表示的是原子的从头组合过程,即氢原子和氧原子联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联合成一个水分子)。答案:(1)分子在不停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或分子很小)氢气+氧气水氢原子和氧原子联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联合成一个水分子)15.(8分)(2013·株洲中考)以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构造表示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以上四种粒子的构造表示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字母代号)。以上四种粒子中,能获取电子的是(填字母代号)。(3)D元素的名称是;D中x=。【分析】(1)由元素的定义可知,A、B的质子数同样,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由四种粒子的构造表示图可知,在A、C构造中,最外层的电子数是7个,大于4个,在反响中能获取电子;(3)由D粒子的构造表示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8,该元素的名称是氩元素;在原子中,因为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所以x的值是8。答案:(1)A、B(2)A、C(3)氩元素816.(7分)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构造模型。(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从微观构造剖析,该变化的特色是。(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从微观构造剖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由是?___________。页脚内容精心整理【分析】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构造模型能够看出,甲中水分子变为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答案:(1)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甲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17.(4分)(2013·南宁中考改编)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依据表中信息回答以下问题: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周期1H2He1氢氦1.0084.0033Li4Be5B6C7N8O9F10Ne2锂铍硼碳氮氧氟氖6.9419.01210.8112.0114.0116.0019.0020.18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3钠镁铝硅磷硫氯氩22.9924.3126.9828.0930.9732.0635.4539.95(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简单(填“获取”或“失掉”)电子。(2)第2、3周期的元素摆列从左往右所按照的规律是(写一种)。【分析】(1)依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响中简单获取电子。(2)由第2、3周期的元素摆列可知: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挨次增添或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挨次增添。页脚内容精心整理答案:(1)35.45非金属获取(2)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挨次增添(或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挨次增添等)三、实验与研究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共21分)18.(9分)如图是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的装置图,请回答以下问题。过滤合用于分别?。过滤的操作要领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此中“一贴”指,不然会。(3)假如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沿,后来果是____。(4)漏斗下端的管口重要靠在烧杯,作用是。(5)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6)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污浊,可能的原由是、。【分析】(1)过滤合用于分别固液混淆物;(2)过滤的操作要领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不然会使过滤的速率变慢;假如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沿,后来果是液领会从滤纸和漏斗之间流下,使滤液污浊;(4)漏斗下端的管口重要靠在烧杯的内壁,作用是防备液体迸溅;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6)经过滤,滤液仍旧污浊,其原由可能是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中含有杂质;②滤纸损坏;③滤液高于滤纸边沿。答案:(1)不溶性的固体和液体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使过滤的速率变慢滤液污浊内壁防备滤液迸溅引流(6)承接滤液的烧杯中含有杂质滤纸损坏(或滤液高于滤纸边沿)19.(12分)某同学在家做了以下图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页脚内容精心整理面比本来水平线低了。经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断分子拥有哪些性质?选择此中一点性质,从头设计一个实验进行研究。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分子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