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中国书法篆刻)_第1页
清代书法(中国书法篆刻)_第2页
清代书法(中国书法篆刻)_第3页
清代书法(中国书法篆刻)_第4页
清代书法(中国书法篆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书法篆刻——清代书法教学目的了解清代前、中后期的书法艺术体现;弄清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的书法艺术内涵;学习清代的碑学文化;对吴昌硕的书法绘画艺术做以学习研究纲要晚明书风的延续与清初帖学、碑学书家清代中期贴派与碑派的对峙清代晚期碑学的兴盛清代书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清代书法的取法与风格演变难点:清代书法的书家作品的意义;

清代书法创作及其美学意义前言清代前期,书坛继承晚明发展趋势:一是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的浪漫书风的延续。二是政治思想钳制过甚,与金石学古文字学渐兴相合,以写碑铭为主的书家出现。三是皇家审美趣味的选择加之科举功利因素的刺激,使董其昌书风影响日巨,出现一批重要的贴派书家,为帖学发展奏响最后一个强音。一、晚明书风的延续与清初帖学、碑学书家明清鼎革,江山易主。明代末期盛行的个性表现和以自我为法的思想意识与突出的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明显特征。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通医道,善丹青,尤以书法名世,重气节,誓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在明末遗民中间影响甚大。其书初法晋唐,喜二王,颜真卿,后习赵、董,复于金石碑刻浸淫既久,广取博收,遂自成一家。受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提出“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的“四宁四勿”主张,颇具影响。傅山书法以行草为最,用笔灵动,姿态欹斜,飘飘然似有仙气,体现了一种傲视流俗,卓荤不群的人格精神和以“真我”为尚的艺术旨趣。朱耷(约1626—1705),号八大山人。明亡后隐姓埋名,曾削发为僧。特殊的出身使朱耷对满清统治者尤其憎恨,且常在书画中隐晦曲折地流露出来。他是清初杰出画家,其画技法娴熟,意境孤迴,被认为是水墨写意画领域的一座高峰。朱耷书法初学董其昌,后上溯晋唐,以行草见长,用笔简练,意态奇崛,格调高远,表现了一种伟岸不羁的人格精神和淡泊的思想境界。清代期贴学的明代华亭派余脉最显,代表人物有查士标、沈荃、姜宸英、张照等,均书学董其昌。沈荃(1624—1684)为康熙帝书法老师,康熙朝董氏书风得以大行天下,此人作用最著。在董其昌书风笼罩下的贴派书家多迎合皇家审美情趣,沾染馆阁习气,只求整洁美观,忽略艺术性追求和个性发挥,致使帖学发展每况愈下。此期出现了专以碑铭名世的书家,他们致力于隶书的取法与创作。隶书这一古老的书体在汉代以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沉寂,又焕发了生机。不仅专擅此体的书家大量出现,且在取法高古及技法研究上远绍唐宋,直承秦汉,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开启了新的门径。二、清代中期贴派与碑派的对峙清代中期,帖学发展的主线是清初康熙朝董其昌书风的衰退转向乾隆朝赵孟頫书风的兴起。其间出现了以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成亲王、铁保等人为代表的贴派书家。刘墉(1719—181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其书初学董其昌后融会贯通,出以己意,寓巧于拙,笔致丰润而骨力中含,时有“浓墨宰相”之誉。与翁、梁、王并称四大家。梁同书(1723—1802),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人,官至翰林院侍讲,书宗颜柳,后习米芾,出入董其昌,书风秀逸,用笔精熟。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孟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书宗米、董,后法二王,喜用淡墨,秀逸停韵,时有“淡墨探花”之称。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河北大兴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著名金石学家,学识宏富,著述颇丰。书法宗欧阳询,谨守法度,用笔严谨。书名极盛,声誉远播朝鲜。成亲王,名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十一子,初从欧阳询入手,书风纯正妍美,名重一时。铁保,宗法唐人,书风丰腴流转,笔意纯熟。著名学者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提出尊碑抑贴的主张,碑学理论得以正式确立。在实践上,一大批富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游弋于碑帖之间,以突破传统帖学藩篱为目的,直陈帖学之流弊,振臂齐呼,振聋发聩,注重从碑刻中汲取营养,摒弃帖学妍美流畅的原则,以古拙朴致为追求,为书坛风气的革新做出历史性贡献。这些书家是以金农、郑燮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书画家及“西冷八家”为代表的篆刻家兼书法家。金农(1687—1763),字寿门、吉金,号冬心。浙江杭州人。寓居扬州,书画为生。喜作隶书,朴拙厚重,浑然若古,誉者谓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又创以偏侧之笔作隶如排刷刷笔,世称“漆书”,风格独具,然格调不高,有怪异之嫌。图为金农《临西岳华山庙碑》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因性耿介而罢官。晚年居扬州卖字画自给。以画兰竹法入书,自成家数。且自誉为六分半书,盖篆隶楷行杂糅一起,章法错落有乱石铺衔之意,时称“板桥体”。以丁敬、黄易为代表的篆刻史上称为“西冷八家“的书法家们对碑学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尤其黄易对搜访金石碑版的不遗余力最为人称道。至清中叶后期,以邓石如、伊秉绶为代表的篆隶书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吹响了碑学振兴的号角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出身寒门,受其父影响,并习篆书,但为谙古法。邓石如的篆书超越时辈,直接汉唐,字形修长,笔致流畅,飘逸舒展。晚年书则笔沉力厚,神完气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又将篆书与治印结合,别开生面。此外又习隶书,均成就斐然。图为邓石如《唐诗集句》邓石如在乾隆末年声名大振,以致清代后期的篆书家、篆刻家无不受其影响。隶篆书及篆刻成就甚巨。篆法《石鼓》、《泰山刻石》,笔沉力厚,婉转多姿。论者谓其“篆从隶入,隶从篆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评价甚高。又有论者谓邓氏一生疏于帖学,所作行草水准不高且文化修养稍欠,气息未及高雅。伊秉绶(1754—1884),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乾隆进士。工诗,擅隶书,横平竖直,粗重朴拙,雄强茂密,气势磅礴,被誉为“隶中之颜体”。以邓、伊为代表的碑派书法,挺立于帖学急速衰微之际,其一出现,便对帖学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为清代晚期碑派之全盛开启了先声。三、清代晚期碑派的兴盛自道光至清末为清代晚期。此期帖学发展后继乏人,仅戴熙、林则徐、曾国藩等人多因官高位显而著名,其他无论矣。碑派书家却已成主流,书法家们从实践到理论都将碑学发展推向高潮,名家辈出,作手如云,主要代表书家有包世臣、何绍基、吴熙载、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等包世臣(178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举人。他是有清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践行碑学主张的第一人。楷书师北碑,行草虽宗二王但以碑意出之,用笔扁而峭,体势欹斜。何绍基(1799—1870),字子贞,湖南道州人。才学甚富,能篆隶。尤擅行书,取法颜真卿,创“回腕”运笔法,故线质战掣,颇富特色。图为何绍基《论画语》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包世臣弟子。篆法邓石如,灵动典雅,亦精篆刻。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楷书师北碑意,外方内圆,具自家风范。被后来康有为誉为“集碑学之大成者”。然刻板过甚,类于描画,人多不取,故影响甚微。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悲庵等。浙江会稽人,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其楷书出于北魏龙门造像,但以贴意润之,写得委婉流转,饶有生意。行书有“魏七颜三”之评,形貌虽是北碑但气韵生动,匠心独运,通于颜真卿行草之风神。又精篆书,用笔方起,转折多方,实含隶、楷之意。图为赵之谦《史游急就篇》杨守敬(1839—1915)湖北人,字惺吾。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和金石学家。书工各体,尤精隶、行。在日被任外交官时把碑学思想传到日本书坛,对日本书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日本“近代书法之父”的美誉。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浙江安吉人。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其书专攻《石鼓文》笔意凝练老辣,体势斜出。吴昌硕对近现代书画篆刻界影响巨大,至今不衰。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著名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重要人物。书法北碑,笔势圆健,骨力开张而大气磅礴。世言康体疏于小字,不通帖学,其实康有为的许多信札及手稿气韵流转,有浓重的贴意,给人以贴底碑面的感觉。清末碑派书家尚有胡澍、徐三庚、黄士陵等人,皆为一时名手。四、清代书论清代的书法理论成果丰硕。前期以帖学研究为主,如冯班的《钝吟书要》、姜宸英的《湛园书论》、陈奕禧的《隐绿轩题识》、杨宾的《大瓢偶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梁巘的《承晋斋积闻录》和《评书贴》等,对书法史论、书法美学及基础理论研究均有独到之见解,足资借鉴与学习。清代中后期碑学大兴,碑学理论应时而生,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家最著。阮元(1764—189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所著《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把清代朴学在金石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治学方法引入书学研究,为清代书学研究另辟门庭。他将北碑的概念引入书法史和书学理论研究,标志着碑学理论的正式确立。阮元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书法发展自魏晋南北时期分为南、北两派这一观点阮元的理论,彻底否定了宋代以后刻贴在认识书法史和作为临习范本等方面的价值,动摇了宋代以来帖学的正统地位。其立论虽有可取,然亦不免有过激或偏颇之处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继承了阮元的“扬碑抑贴”的主张,立碑刻书法为正宗,提出“峻劲”的最高审美标准,谓“古人鲜有不尚峻劲者也”。对帖学发展的媚俗、萎靡状态提出批评,否定了元明至清初的帖学书法。从而建立了以尊碑为标志的清代碑学纲领。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经问世,便广为传阅,影响巨大,7年中再版18次。在日本也以《六朝书道论》为名多次翻印。对碑学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综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在书法史观,书学理论及其基础技法方面,发展了阮元、包世臣的观点,是对清代碑学革新运动的全面概括和总结。然书中表现出的“崇碑”、“卑唐”及对帖学全盘否定的过激言论和观点,对近现代书法发展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康氏晚年对此似有悔悟。

总结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帖学式微,碑学兴起,与碑学发展相适应的、尚朴薄文的审美观得以确立,不但影响有清一代,且对近现代,甚至当代书法发展影响巨大。作业课后作业:

1、浅谈吴昌硕的书画艺术特色(将吴昌硕的书画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在论文中作以详细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