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软夹层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学生姓名李凯学号115021132防灾工程系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系 别指定书签。错误!未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指定书签。班 级115021132开题时间2015年3月10日答辩时间2015年5月30日指导教师张宇东职称讲师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软夹层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作者:李凯
指导教师:张宇东摘要关键词:本文以II类III类两种工程场地为原型,分别对软夹层的厚度和埋深对软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利用程序对构造剖面、不同的输入地震波时程及不同的峰值加速度水平,进行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分析软夹层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峰值速度,反应谱最大值以及反应谱最大值所对应的周期的影响、特征周期的影响等。关键词:软夹层;地表地震动;土层计算模型;场地地震反应;地震动输入;MotionParameterssoftinterlayeronsurfacegroundCandidate:LikaiSupervisor:ZhangyudongAbstract:Inthispaper,twoprojectsitefortheprototype,thicknessanddepthoftheimpactofsoftsoilsiteseismiceffectofsoftsandwichonnumericalanalysis.Useprogramfordifferentconfigurationsprofilesofdifferentprocessandadifferentleveloftheinputpeakaccelerationofseismicwaves,seismicresponseanalysisconductedtoexplorethesoftinterlayerontheimpactofpeakgroundaccelerationresponsespectrummaximum,andtheresponsespectrumcorrespondingtothemaximumtheimpactofthecycle,theimpactofotherfeaturescycle.Keywords:softinterlayer;thesurfacegroundmotion;soilmodel;seismicresponse;seismicinput.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1、 引言 11.1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意义 11.2存在的问题 11.3本文研究内容 1\o"CurrentDocument"2、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一维场地力学模型简介 2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线性化计算程序(RSLEIBM)简介 5\o"CurrentDocument"3、 数据的选取 63.1地震动输入 63.2场地钻孔资料 8\o"CurrentDocument"4、 模型计算 104.1软夹层厚度关系计算模型1-3 104.2软夹层埋深关系计算模型4-6 12\o"CurrentDocument"5、 计算结果与分析 13II类场地计算结果及分析 14III类场地计算结果及分析 18\o"CurrentDocument"6、 结论 23\o"CurrentDocument"致谢 24\o"CurrentDocument"参考文献 251、引言1.1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很容易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并且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然而现阶段关于短期地震预报仍旧没有突破性的进步,所以人们的重视更多的转向土层结构对地震地表运动的影响,并在此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深厚软弱的沉积层多是江河下游地区或沿海地区,由于形成年代与成因类型的差异,各土层的动力特性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层状构造较为显著,且软夹层的存在现象也较为普遍。软夹层所处土层位置和厚度的不同都可能对场地地表地震动产生影响。在与场地条件有关的典型震害中可以发现,场地中与软土相关的结构对场地震动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软土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具有成因特性和局域性分布特征的一类特种土。它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等特点,具有流变性和结构性等特征。1.2存在的问题工程中常见的土体一般为较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期间,经由复杂的地质作用从而形成的以层状土层排列的土体。因其地质动力作用及其环境成因不同,各个土层的动力特性有明显的差异性。大量的地震观测结果表明,土体中软土层的存在对场地反应有着显著的影响。软土层对地震动的影响取决于软夹层本身的厚度、软夹层的埋置深度等。但是,在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般都未考虑土层结构对场地反应的影响效果。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如遇到存在此类含有软夹层的场地时,设计人员按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的设计,并不能正确的反映真实场地反应对建筑的影响作用。1.3本文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工作即是研究土层结构中软夹层厚度及埋深对地表地震动反应的影响作用。选取天然地震动El波改造成的50gal,lOOgal,200gal时的地震动为基岩输入地震动,分别选取II、III类场地作为研究软夹层厚度和埋深的土层反应模型,将不同厚度或埋深位置的软土层替代原有土层,组合出一定数量的工况模型。
在上述条件下,应用程序分别计算上述各种土层分布条件下,在不同的输入地震动下的场地条件。再对所得的大量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分别观察场地地震反应随土层的厚度及埋深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进而得出软夹层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2、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一维场地力学模型简介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即为对地震动作用下场地中各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应力、应变等反应量的求解,是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和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点是建立场地力学模型和选择合适的动力学参数。UiUi(O)地表面P,卩11P,卩11P,卩22—2U(0)―9 U(0)Jz1hFnU(0) n+1 P,卩 n n 1nn+1 N-1 U(0)iP,卩!\r1 \r1 1LhF N-1JP,卩N NN-1NU(0)入射剪切波
图2.1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力学模型其中,场地力学模型分为三种,分别是一维场地模型、二维场地模型和三维场地模型。如图2.1所示,一维场地模型假定土层沿两个水平方向均匀无变化,仅沿竖向有变化且层内无变化。当一些局部范围内场地条件较为均匀简单时,可以将场地介质模型简化为成层土层模型,此模型即属于一维场地模型。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对于局部范围内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界面比较平坦的场地来说,以此为模型进行土层的地震反应分析已能满足工程要求。二维场地模型适用于局部范围内,地面、土层界面、基岩界面只在一个水平方向上平坦的场地。而三维场地模型适用于在局部范围内,地面、土层界面、基岩界面在两个方向均起伏较大的场地。在一维成层场地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中,在考虑了土体的非线性效应厚,出现了等效线性化分析方法及直接时域非线性逐步积分方法。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是一种间接考虑土体非线性特性的方法(Idrissetal.,1968;廖振鹏等,1989),它是在频域线性波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动力方程的等效线性化处理手段给出的。这一方法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线性方程的频域波动求解,二是土体非线性的等效线性化处理。这一方法尤其应用的范围、条件及其不足之处。本质上讲,等效线性化方法仍属于线性计算方法,它只能从实践过程的平均意义上粗略地体现土体的非线性影响,而不能反应土体的非线性物理过程。另外,等效线性化方法还存在一个适用的条件,就是非线性程度较小。为了研究土体非线性的物理过程以及土体反应将进入大非线性范围等情况,直接非线性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被提出并得到发展,这种方法的两个关键点即为土体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给出及非线性动力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的选取。本文将采用一维场地模型,利用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对选取的两个典型剖面软夹层厚度变化时的地震反应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工况下的A、maxV、D、T及Sa,根据对以上数值的比较,得到软夹层厚度的变化对土maxmaxg max层地震反应结果的影响。2.1.1线弹性土层的稳态地震反应土层模型如图2.1所示。n-1个土层覆盖在基岩均匀半无限空间之上,各覆盖层厚度、介质质量密度和剪切模量分别为h,p和卩,n=1,2,…,N-1,nnn下卧基岩半空间的质量密度和剪切模量为p和卩。各层界面的编号已标示于NN图7.1.1中。采用局部坐标系并将z轴的坐标原点设置在各层上界面,正方向垂直向下。设第N层(基岩半空间)的入射地震波位移(略去时间因子exp(i®t),下同)为U(z)=Eexp(ikz) (2.1.1)N N N其中,k=®;c和c=卫.P分别为基岩的剪切波波数和波速。第n层N1NN*NN地震波位移的频域一般解可以表示成U(z)二Eexp(ikz)+Fexp(-ikz) (2.1.2)n n n n n其中,k=gc,c=»p,分别为第n层剪切波波数与波速,E和Fn n n nn n n分别为第n层介质内上行和下行波波幅系数。求解这一波动问题的关键是传递矩阵概念。所谓传递矩阵就是把任意两层的波幅系数联系起来的矩阵,它可由相邻两层的波幅系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导出。建立了传递矩阵之后,依据边界条件即可求得问题的解答。2.1.2线性滞回阻尼土层的稳态地震反应当考虑线性滞回阻尼效应时,稳态地震反应可由线弹性土层的稳态解通过简单替换求得。为此,仅需将第n层介质的剪切模量卩换为卩*n n卩*=(1+2di)卩 (2.1.3)n nn式中d为第n层土介质的阻尼比。由于波速c=卩P,波数k=3.;c,n n n'n n 1n亦可通过将c或k分别换为c*或k*获得,nn nn(2.1.4)c*=cV1+2di〜(1+di)c(2.1.4)n n' n nnk*=k 1+2di沁(1-di)kn n n nn2.1.3非线性土层暂态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解法由于在非线性条件下叠加原理不成立,土层的非线性暂态地震反应不能利用傅里叶变换通过叠加各个频率的稳态解求得。为了应用叠加原理必须引入新的假定,这就是等效线性化的假定。所谓等效线性化就是在总体动力学效应大致相当的意义上用一个等效的剪切模量0及等效阻尼比d去替换所有不同应变振幅n n下的卩及d。由于0及X与应变振幅无关,整个问题化为线性问题。因此,nn n n实际计算时,先假定每一土层内介质反应的初始等效动力剪切应变,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反应计算,并计算出相应的土层内中点处介质的剪应变反应的最大值,而后取每一土层内层中点处介质反应的最大剪应变值乘以折减系数(常取0.65)的值作为该土层中介质的等效剪应变的计算值。比较计算所用等效剪切应变及计算所得等效剪切应变相对应的等效动力剪切模量和滞回阻尼比值,如果它们的相对误差都小于给定的允许误差(这里取0.05),则认为土体的非线性特性的考虑满足了要求;否则,以最新计算所得等效剪切应变值取代初始等效剪切应变值,并重复上述计算过程,直到相对误差都小于允许误差为止。—维土层地震反应线性化计算程序(RSLEIBM)简介本程序含七个输入输出文件。四个输入数据文件:DATA.DATDATA1.DATDATA2.DATDATA3.DAT,输入数据文件格式均为自由格式。三个计算结果输出文件:RTEL1.DAT,RTEL2.DAT,RTEL3.DAT。其中DATA.DAT文件为计算输入加速度时程离散值文件,各条加速度时程按顺序排列。DATA1.DAT文件中的数据为与计算剖面无关的计算控制参数值。DATA2.DAT文件为剖面参数及输
入输出控制参数数据文件,根据我们的土层模型输入相关数据。DATA3.DAT文件为土的非线性曲线Z(Y),G(丫)的数据文件。RTEL1.DAT文件为计算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保留文件。RTEL2.DAT文件为加速度时程、剪应变时程及相应的传递函数计算结果文件。RTEL3.DAT此文件为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计算结果文件,根据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数据的选取3.1地震动输入3.1.1地震动输入特性本文选用El波作为输入地震动,进行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用以反应改变软土层厚度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将El波改造成50gal,100gal,200gal,利用soil程序对两个分别属于II、III类场地的钻孔资料进行不同层剖面、不同输入地震动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输入时程图如图3.1所示:EI波SOGalife震波时程图60匸 工 工 工 工01020 30 40 50 60(a)01020 30 40 50 60(a)El波^OGai改造时程图oooO224<<E。^就2一-60EL波lOOGal地震波时程图-60oooO42-210(b)El-60oooO42-210(b)El波lOOGal改造时程图30 405060EI波200Gal地震波时程图oooooO5050oooooO505052211O5ooO050112---H(c)El波200Gal改造时程图 50 呪图3.1地震记录加加速度时程曲线本文将在不同输入加速度水平下,研究地震动强度对软弱土层计算结果的影响,经改造后的地震波峰值如表3.1所示。表3.1改造地震波峰值地震波加速度峰值(gal)El波501002003.1.2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场地条件是影响地震动特征和结构震害的重要因素。反应谱曲线的特征参数,在抗震设计规范中是通过场地分类来规定的,并以此粗略地估计不同场地条件对设计地震动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的场地分类多以土层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这两个指标为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是根据场地土类型和覆盖层厚度,将场地划分为I、II、III、W共四种类型,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如表3.2。表3.2场地类别划分与等效剪切波速(m/s)及覆盖层厚度(m)的关系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I0I1IIIIIV>800s08002V>500s05002V>250se<5252502V>150se<33〜50>50VW150se<33〜1515〜80>80注:表中VS系岩石的剪切波。经计算,本文选取的两个场地分属于II和III类场地。3.2场地钻孔资料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两个软弱场地:场地一为西昌市某场地,依据各分层土剪切波速计算得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151 ,且厚度为33m,由我国《建m/s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分类标准确定该场地为II类建筑场地。场地二为天津滨海某场地,依据各分层土剪切波速计算得该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170 ,且厚度为100m,由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分m/s类标准确定该场地为III类建筑场地。3.2.1II类场地的钻孔资料表3.3II类场地原始土层剖面钻孔资料序号土层名称土层深度(m)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填土4.14.11301.982粉土6.42.31402.023粉质粘土9.93.52302.03
4粉砂10.80.92602.055粉质粘土16.25.42602.026粉土18.52.32002.027细砂22.03.52302.168砾石23.21.23802.279卵石30.16.94402.2410甘g基岩5002.393.2.2III类场地钻孔资料表3.4川类场地原始土层剖面钻孔资料序号土层名称土层深度(m)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人工填土5.35.31221.982粉土7.32.01282.023粉土15.3&01592.024粉质黏土17.62.32452.035粉土19.31.72642.026粉质黏土22.12.82702.037粉质黏土26.54.43012.038粉砂31.55.03032.059粉质黏土342.53222.0310粉砂38.14.13672.0511粉砂42.24.13672.0512粉砂46.24.03672.0513粉质黏土481.83292.0314粉砂53.85.83202.0515粉质黏土595.24092.0316粉质黏土64.25.24092.0317粉质黏土694.84702.0318粉砂72.43.44362.0519粉砂75.83.44362.0520粉质黏土815.24422.0321粉质黏土86.25.24422.0322粉质黏土91.35.14422.0323粉砂100&75042.0524甘g基岩2.39
3.2.3各类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根据以上两组钻孔资料,在计算以上两组钻孔资料时所用到的土的动力学参数如表3.表3.5各类土的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序号模量比阻尼比剪应变丫(10-4)d0.050.10.51510501001淤泥质黏土G/G…0.9850.9700.8450.7300.3200.2100.0850.058入0.0120.0150.0330.0550.1360.1700.2000.2052粉土G/G…0.9600.9300.7700.6500.3000.2000.0600.035入0.0120.0170.0360.0500.0870.1050.1480.1553粉质粘土G/G…0.9800.9700.8400.7300.4000.2500.0700.030入d0.0120.0150.0370.0560.1120.1370.1700.1804卵石G/G…0.9900.9600.9000.8300.7100.5400.3300.220入0.0060.0080.0200.0330.0700.0850.1100.1205粉砂G/G0.9800.9650.8850.8050.5600.4480.2200.174入认0.0050.0070.0200.0350.0800.1000.1200.1246细砂G/G0.9200.8800.7000.5750.2600.1780.0580.018入认0.0150.0220.0560.0650.1040.1250.1450.1507砾石G/G0.9900.9700.9000.8500.7000.5500.3200.200入心0.0040.0060.0190.0300.0750.0900.1100.1208杂填土G/G0.9600.9500.8000.7000.3000.2000.1500.100入认0.0250.0280.0300.0350.0800.1000.1100.1209基岩G/G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入认0.0040.0080.0100.0150.0210.0300.0360.0464、模型计算4.1软夹层厚度关系计算模型1-3为了研究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加速度反映峰值A、速度最大值V及位max max移最大值D 、特征周期T及反应谱最大值Sa 的影响,我们用剪切波速为max g max120m/s,密度为19g/m3的淤泥质粘土选用3,6,9三种厚度分别替换II类场地埋深16米处的土层分别建立三个模型。具体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1、模型一:表4.1模型一数据表序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填土4.11301.982粉土2.31402.023粉质粘土3.52302.034粉砂22602.055淤泥质粘土31201.916粉土3.62002.027细砂3.52302.168砾石1.23802.279卵石6.94402.2410甘4基岩5002.392、模型二:表4.2模型二数据表序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填土4.11301.982粉土2.31402.023粉质粘土3.52302.034粉砂0.92602.055淤泥质粘土61202.016粉土1.72002.027细砂3.52302.168砾石1.23802.279卵石6.94402.2410甘4基岩5002.393、模型三:表4.3模型三数据表序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填土4.11301.982粉土2.31402.023粉质粘土22302.034粉砂0.92602.055淤泥质粘土91202.01
6粉土1.22002.027细砂2.52302.168砾石1.23802.279卵石6.94402.2410甘4基岩5002.394.2软夹层埋深关系计算模型4-6为了研究软夹层的埋深对土层加速度反应峰值A及其反应谱最大值S,速max max度最大值V,深度D的影响,以上述的III类场地为研究目标将剪切波速为180m/s,max max密度为19g/m3,厚度为4米的淤泥质粘土分别替换埋深为25,46.2,85的原有土层,来建立计算模型,具体分析模型如下所示:4、模型四:表4.4模型四数据表序号土层名称土层深度(m)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5粉土19.31.72642.026粉质粘土211.72702.037淤泥质粘土254.01801.918粉砂31.56.53032.059粉质粘土342.53222.035、模型五:表4.5模型五数据表序号土层名称土层深度(m)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0粉砂38.14.13672.0511粉砂42.24.13672.0512淤泥质粘土46.24.01801.9113粉质粘土481.83292.0314粉砂53.85.83202.056、模型六:表4.6模型六数据表序号土层名称土层深度(m)土层厚度(m)波速(m/s)质量密度cm/g3土类19粉砂38.14.14362.0520粉质粘土42.24.14422.0321淤泥质粘土854.01801.9122粉质粘土481.84422.0323粉砂53.85.85042.055、计算结果与分析利用Soil程序进行计算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根据土层剖面资料,改变Soil程序中的DATADATA1、DATA2、DATA3文件中的参数值。其中DATA是地震动输入文件,DATA1是与地震动输入相关的计算控制参数值文件,DATA2是与钻孔相关的钻孔数据控制及输出控制文件,DATA3是与DATA2中钻孔资料相对应的土的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输入过程中需注意格式。2、 运行Rsleibm.exe程序,在输入文件无误时得到5个不为空的输出文件,文件名分别为rtel1.dat、rtel2.dat、rtel3.dat、rtel4.dat、rtel5.dat。其中rtel1.dat为计算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保留文件。rtel2.dat为加速度时程、剪应变时程及相应的传递函数计算结果文件。rtel3.dat为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计算结果文件。rtel4.dat为最大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文件。rtel5.dat为剪应力计算结果文件。查看rtel3.dat文件,将A、V、D三组数据记录。maxmaxmax3、 运行ARTELTR.exe文件,得到三个输出文件,分别为Acc021、Acc022及Acc023。此三个文件为加速度时程输出文件。此程序默认输出时程的时间间隔为0.02s。其中Acc022及Acc023为空,将不为空的Acc021导入Excel中,制作相应的加速度时程图。4、 运行RTELTR.exe文件,得到三个输出文件,分别为R1021.DAT、R1022.DAT、R1023.DAT。其中R1022.DAT及R1023.DAT为空文件,将不为空的R1021.DAT文件导入Excel中,制作相应的反应谱曲线。
5、 利用Excel的找到Sa及计算T。此处不赘述。max g6、 将同一地震波输入下不同厚度的反应谱相比较,得到对比图。7、 将结果汇总成表5.1II类场地计算结果及分析在El原始波及改造波地震动输入下,共有三种模型,通过程序进行计算,得到输出文件R1021.DAT、R1022.DAT、R1023.DAT,将El波改造后的50gal、lOOgal、200gal改造波相对应的三种厚度变化的数据分别导入Excel制作图表。801806040图801806040图5.1钻孔一el波50gal改造波反应谱对比图钻孔一在EI波50Gal输入时软夹层厚度变化的反应谱对比图钻孔一在钻孔一在EI波lOOGal输入时软夹层厚度变化的反应谱对比图502——3米 6米502——3米 6米9米0.010.1110100图5.2钻孔一el波100gal改造波反应谱对比图501:'0o5钻孔一在EI波200Gal输入时软夹层厚度变化的反应谱对比图)04503322115000005050)045033221150000050500.010.1110100
周期s图5.3钻孔一el波200gal改造波反应谱对比图通过执行程序Rsleibm.exe得到五个输出文件rtell.dat、rtel2.dat、rtel3.dat、
rtel4.dat、rtel5.dat,其中rtel1.dat为计算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保留文件。rtel2.dat
为加速度时程、剪应变时程及相应的传递函数计算结果文件。rtel3.dat为加速度
反应谱、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计算结果文件。rtel4.dat为最大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文件。rtel5.dat为剪应力计算结果文件。查看rtel3.dat文件,将A、maxV、A、maxV、maxD 三组数据记录。查找得到A、max maxVmax及D,并根据公式maxT=4.44*V/A,得到T的估算值,列表为5.1。maxmax表5.1H类场地以el波及其改造波输入时厚度变化与相对应结果对比分析表输入地震动波形El波加速度峰值软夹层厚度(m)A(cm/s/s)maxVmax(cm/s)Dmax(cm)Tg(s)Samax(cm/s/s)50Gal357.777.132.290.55183.74638.475.742.340.66142.27931.765.752.380.80113.56100Gal372.2710.954.730.67283.07657.1611.114.800.86195.93946.1211.394.871.10143.34200Gal3113.1024.009.840.94390.88694.1921.2310.161.00305.61986.0620.5510.681.06263.89模型一EI波50Gal加速度时程<<£駅圜一模型一EI波lOOGal加速度时程<<un駅圜旦模型一EI波200Gal加速度时程O-5040 45-150; 图5.4模型一加速度时程图监时间S模型二EI波50Gal加速度时程4005101530354520 25时间s<<un凰諛三模型二EI波lOOGal加速度时程模型二EI波200Gal加速度时程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图5・5模型二加速度时程图模型三EI波50Gal加速度时程oooO1-1-2模型三EI波lOOGal加速度时程0 5 101520 25时间S30 35 40 45<<on凰筒三模型三EI波200Gal加速度时程ooO2-2ooO2-2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图5・6模型三加速度时程图根据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如下规律:1) 随着软夹层厚度从3m到9m的增加,峰值加速度A有变小的趋势。在厚max度为3米时,A都为最大值。max2) 在同一地震输入下,V随厚度变化不大。其中,V在地震输入强度较小max max(50gal)和较大(200gal)时随厚度减少有变小趋势,在地震波输入强度中等水平(50gal,lOOGal,200gal)时Vmax对厚度减少而有变大趋势,不过这两个趋势都不很明显。3) D在厚度变化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应并不明显,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4) 在50Gal输入和lOOGal输入时,软夹层厚度的提高使Tg也程上升,但是到了200gal,上升开始不明显。5) 在同一地震动输入下,Sa 随厚度的增加而有减小趋势。在50Gal输入时/ maxSa 的减小没有那么明显。max6) 由对比图可以看出在50Gal和lOOGal情况下反应谱有明显的双峰。5.2皿类场地计算结果及分析在El改造波地震动输入下,有三种模型,通过程序计算,得到输出文件R1O2将El波改造后的5Ogal、lOOgal、2OOgal改造波相对应的三种软夹层埋深位置变化的数据分别导入Excel制作图表。钻孔二在EI波50Gal输入时软夹层埋深位置变化对比图0oOoO21<s、un£独<図——25米 46.2米85米0.010.1101周期S 亠亠图5.7钻孔二el波50gal改造波反应谱对比图100钻孔二在EI波lOOGal输入时软夹层埋深位置变化对比图米.26.41.O
a图5・8钻孔二el波100gal改造波反应谱对比图钻孔二在EI波200Gal输入时软夹层埋深位置变化对比图110周期s——25米 46.2米85米oOO5544332211<<£迄粧<必00500050005000100图5・9钻孔二el波200gal改造波反应谱对比图通过执行程序Rsleibm.exe得到五个输出文件其中rtell.dat为计算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保留文件。rtel2.dat为加速度时程、剪应变时程及相应的传递函数计算结果文件。rtel3.dat为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计算结果文件。rtel4.dat为最大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文件。rtel5.dat为剪应力计算结果文件。查看rtel3.dat文件,将A、V、D 三组数据记录。查找得到A、及D ,列表为及D ,列表为5.2。maxV输入地震动波形El波加速度峰值软夹层埋深(m)A(cm/s/s)maxVmax(cm/s)Dmax(cm)Tg(s)Samax(cm/s/s)50Gal2583.448.372.470.45235.3846.271.947.462.480.46211.268596.978.972.430.41252.08100Gal25122.4016.875.280.61375.6846.280.8115.995.240.88315.3285109.8016.305.22066350.58200Gal25138.8038.7112.341.24473.0646.2113.3030.5412.351.20316.9985124.3037.9111.831.35402.13max表5.2III类场地以el波及其改造波输入时埋深位置变化与相对应结果对比分析表模型四EI波50Gal加速度时程05 1035 40 4505 1015 20 25 3020时间535 40 4515 20 25 30时间s<<un倒同慝0535 40 45模型四EI波200Gal加速度时程0535 40 45图5.10模型四加速度时程图尤模型五EI波50Gal加速度时程1h|i i|IIIiilnilkKn_zlaujMt*a^xiAlAA/Vm&aaaAzs■II1/Vav upin|VIInr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时间s时间s<<un駅圜旦J|,A A|AAAA AAz人jz\「|fVgooO15-54540O3图115图10模型六EI波50Gal加速度时程5 1015 20 25 30时间s35 40 4505 1035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产品的社会责任与环保考量研究考题试题及答案
- 学习2025年创业扶持政策在地区间的差异试题及答案
- 家具行业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方法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数学游戏性测验题及答案
- 炳烛而学试题及答案
- 老人驾校测试题及答案
- 教师开展反思型教育的原则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 河南省南阳市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9月阶段检测语文 含解析
- 施工现场事故处理流程2025年试题及答案
- 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团队协作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2年中级经济法讲义
- GB/T 4927-2008啤酒
- GB/T 15707-2017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
- 医学统计学练习题与答案
- 西班牙文化概况
- 桩侧摩阻力ppt(图文丰富共28)
- 预拌混凝土出厂合格证2
-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鼓号队》
- 云南省饮用水生产企业名录534家
- 9E燃机系统培训演3.25
-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