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海洋法引言第一节海洋与海洋法概述第二节领海和毗连区第三节专属经济区第四节大陆架第五节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和群岛水域第六节公海第七节国际海底区域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同时也是人类发展未来的依托。伟人们越来越希望投入到大海的怀抱。一位古希腊哲人说:“一切取之于海洋,无穷无尽;一切回到海洋,无影无踪。”Theinternationallegalregimesforallocationofsovereignrightstolandandwaterareasarefundamentallydifferent,bothsubstantivelyandprocedurally.Asasubstantivematter,rightstolandterritoryareacquiredbythefactofphysical*704possessionwhilerightstomaritimeareasareacquiredbyoperationoflawinaccordancewith"equitable"rules.Procedurally,jurisdictionoverdisputestolandterritoryisavailableonlywiththeconsentofthedisputingstates,whilejurisdictionoverdisputestomaritimeareasisessentiallymandatory.
第一节海洋与海洋法概述人类最早来自海洋,并在陆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此种文明的存续却越来越离不开海洋——重回海洋。但在重回海洋的过程中,人类发现海洋根本离不开法制。一、海洋概述海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海洋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第二,海洋及其上空具有重要的交通和通讯价值;第三,海洋具有特别重要的军事和安全价值(美国学者马汉的《海权论》);第四,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是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总之,海洋是人类在地球上所能找到的惟一无价和无穷之宝藏,因而是人类生存自今天起的根本依托。二、海洋法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Thelawoftheseaisnotanewareainpublicinternationallaw.Fromthebeginningofinternationallawitself,withthedisputebetweenGrotiusandSeldenoverthelawofthesea,tothemostrecentsuitbeforethe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betweenSpainandCanadaoverhighseasfisheries,wefindthelawoftheseaatthecenterofimportantpublicinternationallawcontroversies.
Inthetwentiethcentury,wehavewitnessedmanyeffortstocodifyandprogressivelydeveloptheinternationallawofthesea:attheLeagueofNations,atthethreeUNConferencesontheLawoftheSea,andthroughavarietyofrelatedspecialagreementsandresolutions.TheUNConferenceonStraddlingFishStocksandHighlyMigratoryFishStocks,stillundernegotiation,isaverycurrentresponsetoonelawoftheseadebate-themanagementofoceanfisheries.Today,wewillgenerallyfocusonthe1982UNConventionontheLawoftheSea(UNCLOS),ofcourse,otherdevelopmentswillenterthediscussion.(一)海洋法的概念海洋法是确定各种海域及其法律地位和调整各国在各种海域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1)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2)各国在各种海域中的权利和义务;(3)各国在利用海域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的规则以及争端解决的原则和方法。
(二)海洋法的历史发展海洋法的发展史是一部海洋日益碎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统一的海洋法律制度正式创建的历史。1.从一个海域发展到两个海域——望洋兴叹阶段最初,由于科学技术和开发能力的制约,面对茫茫大海,人类只能望洋兴叹,这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观念:河流之外就是海洋。海洋在罗马法中被看作是公有物。后来,随着君主国家的兴起,海洋要么被看作是公有的,要么被看作归君主所有,但海洋就是海洋,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17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航海贸易的兴起,有关海洋权益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出现了两种看似相互对立(mareliberumv.marenostrum)的学说。一是海洋自由论,二是领海主权论。格劳秀斯于1609年发表了著名的《海洋自由论》,其主张海洋自由的具体理由是:theseasaresovastthattheycannotbeappropriated,andtheresourcesoftheseasareinexhaustible,thustheseasarefreetotheuseofall(铺盖卷论与不可耗尽论)。塞尔顿(JohnSelden)于1618年写成《闭海论》,反对格劳秀斯的观点,认为英国君主占有英国周围的海洋。两者的相通之处:两者都企图打破海洋垄断-西班牙和葡萄牙企图“教皇子午线”瓜分海洋,现在都获得了国际法的接受。亨金:但国家间体制的政治力量支持格劳秀斯的解决方案,“海洋自由”成为了海洋法的支配性原则。17世纪初年贞提利斯(Albericus
Gentilis)与领海概念的萌芽,因为他提出国家的领土包括毗连的海域。宾刻舒克于1702年发表《海洋领土论》,正式提出确定领海宽度的“大炮射程说”。在1782年,意大利法学家加赖尼提出3海里为领海的宽度。大约在19世纪,领海主权和公海自由两个制度同步形成,海洋被分割成两块:领海与公海。海洋法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科学技术-学者-物质生活之间的综合互动。2.从两个海域发展到四个海域——初步开发与利用阶段1930年3月12号——4月12号,国联主持了有关海洋法的首次编撰会议,由于在领海、毗连区和历史性海湾等问题上斗争激烈,没有取得成功,但正式把“领水”(territorialwater)改为“领海”(territorialsea),并对领海的性质取得了共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力量逐渐增强,强烈要求建立新的海洋秩序,打破西方国家对海洋的垄断。新的海洋秩序是国际新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联合国及国际法委员会的成立,公海与领海制度被选为14个优先编撰的议题之一。并且,在1954年联大通过的一个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四个海域。(1)联合国1958年第一次海洋法会议1958年2月24日至4月27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和《大陆架公约》。此外,会议还通过了一个强制解决与这些公约有关的争端的任意议定书。这四个公约大部分是海洋法习惯规则的编纂,同时也有新的规则产生,如大陆架划界中的“等距离-中间线+特殊情况”原则的规定等。不过,这四个公约主要反映了在会议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海洋强国的意志。(2)联合国1960年第二次海洋法会议1960年3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专门讨论领海宽度问题。此次会议由于各国在领海宽度和捕鱼区界限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实际上,从联合国召开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以来,各国一直没有就领海的宽度等问题达成共识。但到此时,海洋已经形成了四分态势——领海、公海、大陆架和毗连区。3.从四个海域发展到九个海域——有效开发与利用阶段背景;50-60年代,各国纷纷颁布有关海洋的国内立法,国际组织制定了不少有关海洋法的国际文件,出现了“200海里渔区”、“国际海底区域”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等概念。特别要指出的是,在1967年,马耳他在联合国第22届大会提案主张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床洋底及其资源应为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1970年12月17日,联合国第25届大会通过《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与下层底土的原则宣言》,宣布该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继承之财产”,并通过决议召开一次海洋法会议,对新出现的海洋法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制定一项新的全面性的海洋法公约。1973.12.3-1982.12.10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167个国家和大约50个观察员参加;历时9年有余;共开11期16次会议;历经两届会议主席(首任主席为斯里兰卡人,由于太操劳,1980年病故;新加坡驻美大使许通美接任)。1982年《海洋法公约》,由序言和17个部分组成,共320条,外加9个附件——评价:历时之久、签字国之多、内容之广、篇幅之长,在国际关系史上均无先例。该公约不仅确认了已有的海洋法规则和制度,也发展了规则、原则和制度。它是现代海洋法形成的标志和里程碑,也是第一部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国际海洋法典。这一公约照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考虑到了发达国家的要求;既考虑到了沿海国的权利,又照顾了内陆国的利益,是人类有史以来创设的最为精致的利益平衡机制。《公约》正式把海洋分割为九个部分——国家碎片化和海洋的碎片化达到了极点:领海、公海、大陆架、毗连区、内水、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和国际海底区域。同时,《公约》也使海洋法规则、原则和制度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海洋法:地质与物理上的一体性+法律制度碎片=统一的海洋法体系对我国的教训:完全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忽视自身的特殊利益要求(南海九段线);认为自己是一个海洋弱国,且地位不会改变。(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三副图画:1.物质资源图——电视里的海底世界据统计:海洋中有动物18万余种,植物2万余种,还有极为丰富的矿物资源,同时还具有突出的军事和战略意义——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海底底土-海底-水体-水面-上空(不同的用途)
2.政治地理图(1)世界由7大洲4大洋组成,并在陆地和海洋之滨镶嵌着约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及其与海洋的关系深深制约了其生存和发展;(2)世界上的国家由海洋强国、广大发展中沿海国家、群岛国和内陆国组成,每一类国家对于海洋之分割都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和主张;(3)世界上所有大国都是沿海国家;(4)各国在海洋的利用及其制度设计了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和公共利益;(5)沿海国与非沿海国地位与利益互换;(6)亨金:海洋在国家体制政治中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国际海洋法反映了与渗透于国家间“领土关系”法(国际领土法)不同的价值。海洋在任何国家的领土之外为国家间的航行和通商提供了一种“中立的”通道。尽管在此也“不能对国家的独立施加了限制”,但海洋法上的有关原则不仅反映了国家自治的公理,而且也反映了确保“海洋自由”的积极义务。有关契约、侵权和财产的基本法律规范在这里也能适用,它们因而构成了私“海事法”和作为国际公法一个独立分支的海洋法的一个特别分支。海洋法一直是建立在“共有物”的概念基础上的和一些类似于国内合伙法和共同财产法之类的法律基础上的。关于海洋的地理和政治意义,亨金教授以“突然”来形容:不过,领海宽度的“小”问题代表了更深层次的紧张,不久海洋法就处于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突然(1)沿海国家开始坚决反对共有财产的概念。突然(2)海洋提供了新的用途和新的资源,其他用途和其他资源,如食物、能源、新的军事用途、新的运输形式,甚至旅游的前景(梦)。突然(3)海洋,特别是海床和海底底土,被看作是重要的经济资源。(4)突然,空洞的共有财产、海洋自由和自由放任原则遭到了强有力的攻击。突然(5)旧的并存的理论和相互冲突的要求,无主物和共有物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3.法律制度图内水(领海基线)——领海(12)·[群岛水域]——毗连区(24)——专属经济区(200)·大陆架(200)——海峡——公海——国际海底区域从左至右——:(1)与国家的领陆越来越远;(2)对国家的利益影响越来越弱;(3)国家的权力越来越小;(4)不管国家如何创建海洋法,渔夫原始性的捕鱼自由不能被剥夺——亨金:对于海洋的地位,学者们一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无主物和共有物。但两种理论在实践中得出了同样一个结论:理论问题只是能使理论家感兴趣。捕鱼比国际法古老得多,渔夫对于其中的原因不感兴趣,只要他们能够自由地捕鱼。附表格:九个海域法律制度图(法律地位及范围)(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Law,p.385)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洋概况和海洋立法从总体上看,中国海洋立法落后,不但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海洋权益,更无法实现成为21世纪海洋强国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等学者和人大代表建议中国制定《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第二节领海和毗连区一、领海(一)领海的概念领海是指邻接一国领陆、内水或群岛水域的,受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海洋法公约》确定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根据《公约》第2条的规定,领海是指“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二)领海的划定1.领海基线领海基线(baselineofterritorialsea),是指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同时也是测算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宽度的起算线。领海基线还是一国的领海与海岸或内水(内海)之间的分界线。根据《公约》,领海基线有两种: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沿海国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用其中一种或者混合适用两种来确定领海宽度。(1)正常基线:又称低潮线或自然基线,即退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时海平面与海岸相接触的那条线。(2)直线基线:又称折线基线,是用直线连接海岸上和(或)岛屿外缘上所选的基点所形成的折线,以此作为测算领海等的宽度的起算线。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3)混合基线2.特殊地理特征的基线问题(1)河口和低潮高地(2)海湾。海湾是海岸向陆地凹入形成的明显水曲,其凹入程度和曲口宽度的比例,使其有被陆地环抱的水域。《公约》第10条第2款规定了这样一个标准:以水曲曲口宽度为直径划一个半圆,如果这个半圆的面积等于或小于水曲面积,该水曲即为“海湾”。那些入口宽度较大而伸入陆地的水域面积较小的水曲,不能视为海湾。历史性海湾(historicbay)是指其沿岸领土属于一国、湾口宽度超过24海里、由沿岸国长期有效控制、在历史上一向被其他国家承认是沿岸国内海、并与沿岸国形成了重要利益联系的海湾。沿岸国对历史性海湾拥有主权。我国的渤海湾虽然湾口两岸宽度为57海里,但属于典型的历史性海湾。1864年普鲁士军舰拿捕丹麦商船,清政府提出交涉。(3)港口和泊船处。(4)礁石、环礁、岛屿和人工岛屿3.领海的宽度和外部界限领海是领海基线外一定宽度的海域,这个宽度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各个国家的主张不一致。《公约》第3条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据统计,世界上有117个国家实行了12海里的领海宽度。我国1992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的外部界限是一条每一点同领海基线最近点的距离等于领海宽度的线。《公约》没有规定如何确定领海的外部界限。各国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平行线法。其领海外部界限为与领海基线完全平行的一条线;(2)共同正切线法。沿海国采用直线基线时,以每一基点为圆心,以领海宽度为半径向外划出一系列的半圆,然后划出每两个半圆之间的正切线,为领海的外部界限;(3)交圆法。沿海国采用正常基线时,在基线上选某些点为圆心,以领海宽度为半径向外划出一系列的半圆,然后将各交点之间的弧连接为一条线,为领海的外部界限。这几种方法的实际结果都表明,领海的外部界限是与领海基线基本平行的一条线,外部界限各点与领海基线上最近点的距离应该是12海里。
(三)领海的法律地位《公约》第2条第2款规定,“沿海国的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沿海国在其领海内享有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权利:(1)沿海国对其领海内的一切自然资源,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资源,享有专属权利。未经沿海国许可,其他任何国家及其国民都不得进行开发利用;(2)沿海国对其领海上空享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外国航空器未经许可不得飞越沿海国领海上空;(3)沿海国在其领海享有属地管辖权,对于其领海内的人、物及所发生的事件,除依照国际法应当豁免者外,享有排他的管辖权;(4)沿海国有制定和执行有关领海内航行、卫生、缉私、移民、卫生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权利。任何国际组织、外国及其国民,在沿海国领海内进行科学研究、海洋作业等活动,都须经沿海国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沿海国的法律法规。但是,沿海国的领海主权受到国际法的一个重要限制,即外国船舶在沿海国领海中享有无害通过的权利。
(四)无害通过制度所有国家,不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在不影响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情况下,均有继续不停和迅速通过沿海国领海的权利。按照《公约》第2部分第3节的规定,无害通过制度有下列含义:1.船舶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军舰是否现有无害通过权?《公约》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过,根据其结构和内容,再加上1958年《领海及毗连区公约》的规定,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军舰享有无害通过权。但是,《公约》并没有禁止各国国内法对此做出相反规定——中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而且我国在1996批准《公约》时声明:《公约》有关无害通过的规定,不妨碍沿海国按其法律规章要求外国军舰通过领海必须事先得到该国许可和通知该国的权利。我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对外国军用船舶通过我国领海规定了批准制度。
2.无害是船舶在通过领海时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3.“通过”的含义;《公约》第18条规定:通过是指为了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为了驶往或驶出内水而通过领海的航行;通过应继续不停迅速进行,只有在通常航行所附带发生的或不可抗力或为救助遇险的人员、船舶或飞机等情况下,才可停船和下锚。4.沿海国管制通过其领海的外国船舶的权利;5.沿海国保证外国船舶实际享有无害通过权的义务。根据《公约》第24条,沿海国的义务主要是:(1)沿海国不应妨碍外国船舶无害通过,尤其在制定或实施有关的法律或规章时,不应对外国船舶强加不合理要求以致其实际后果等于否定或损害外国船舶无害通过的权利,不应对任何国家的船舶或为任何国家载运货物的船舶有任何形式上或事实上的歧视;(2)沿海国应将其所知的在其领海内对航行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公布。(五)对外国船舶的管辖权根据《公约》,沿海国对于通过其领海的外国商船和用于商业目的的政府船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行使刑事或民事管辖权。1.外国船舶上的刑事管辖权关于外国船舶上的刑事管辖权,《公约》第27条规定,沿海国不应在通过其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行使刑事管辖权,以逮捕与在该船舶通过期间船上所犯任何罪行有关的任何人或进行与该罪行有关的任何调查。但下列情况除外:(1)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2)罪行属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的性质;(3)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地方当局予以协助;或(4)为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在前两种情况下,如经船长请求,沿海国在采取任何步骤之前应通知船旗国的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并对他们同船上乘务人员的接触提供便利。2.对外国船舶的民事管辖权关于对外国船舶的民事管辖权,《公约》第28条规定:(1)沿海国不应为对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某人行使民事管辖权而停止该船的航行或改变其航向;(2)沿海国不得因任何民事诉讼而对船舶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但涉及船舶本身在沿海国水域航行过程中或为该航行的目的而承担的义务或发生的债务的诉讼则不再此限;(3)第2款限制不妨害沿海国按照其法律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在领海内停泊或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的权利。3.外国军舰和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外国政府船舶的豁免权外国军舰和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外国政府船舶享有豁免权,沿海国不得行使司法管辖权。但是根据《公约》第30条,如果任何军舰不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且不顾沿海国向其提出遵守法律和规章的任何要求,沿海国可以要求该军舰立即离开领海。军舰或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政府船舶不遵守沿海国有关法律和规章或国际法规则,而使沿海国遭受任何损失或损害时,船旗国应负国际责任。(六)相邻和相向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当两个沿海国海岸相邻或相向,而相邻海域的宽度小于两国领海宽度之和时,就会出现领海划界的问题,以分别确定各自的管辖海域。《公约》第15条规定,“如果两国海岸彼此相向或相邻,两国中任何一国在彼此没有相反协议的情况下,均无权将其领海延伸至一条其每一点都同测算两国中每一国领海宽度的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中间线以外。但如因历史性所有权或其他特殊情况而有必要按照与上述规定不同的方法划定两国领海的界限,则不适用上述规定”。这表明领海的划界依靠相关国家之间的协议解决,如果没有相反的协议,应该按照中间线来划定。同时,划定领海时应该考虑历史性所有权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采用其他的方法。二、毗连区毗连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的范围内,为防止或惩治在一国领土内或领海内违反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法律规章的行为而行使必要国家管制权的水域。毗连区可以说是国家权力行使的缓冲区域。毗连区(contiguouszone)是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由于领海宽度是12海里,所以毗连区中有一半是和领海重叠的,所以毗连区的实际宽度为12海里。沿海国在该海域内可以为下列事项行使必要的管制权:(1)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2)惩治在其领土内违犯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1992年2月5日,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三节专属经济区一、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专属经济区(exclusiveeconomiczone)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在这一海域,沿海国享有对其自然资源的专属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航行权、飞越权以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权利。专属经济区不是根据事实本身存在的权利,沿海国必须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并说明其宽度。南美国家为什么要提出“200海里海洋区域”?
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专属经济区不具有公海的性质,也不同于领海,而是自成一类的海域。从本质上看,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与公海的混合物——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资源主权加行政管理权;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受限制的公海自由根据《公约》的规定,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1.对自然资源和生产能的主权权利沿海国享有以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资源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对在该区域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等生产能的主权权利。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已经表明,沿海国的这种主权权利是专属性的,其他国家未经沿海国许可,不得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沿海国为行使对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为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的资源,可以依照《公约》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规章。2.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沿海国对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建造和使用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等事项拥有管辖权。其中第一项管辖权是沿海国的专属权利,后两项管辖权是和船旗国管辖选择适用的。3.沿海国相应的义务在享有上述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同时,沿海国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主要包括:(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时,应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并应以符合《公约》规定的方式行事;(2)合理利用和养护生物资源。(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公约》第58条第1款规定,在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在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下,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这表明,专属经济区部分地适用公海制度。不仅如此,《公约》第58条第2款规定,《公约》第86至115条关于公海的规定以及其他国际法有关规则,只要与专属经济区部分不相抵触,均适用于专属经济区。当然,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规章。
第四节大陆架一、大陆架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在地质地理学上,大陆架(continentalshelf)是指海岸向海延伸到大陆坡为止的一段比较平坦的海底区域。从这里向外倾斜,坡度急转直下,水深可达3,000米左右的区域称为大陆坡。大陆坡脚覆盖着大量沉积物的地方,称为大陆基。以上三个区域组成地质学上的大陆边。大陆架也叫大陆棚、大陆台或大陆礁层,1982年《海洋法公约》对其做了界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陆架——陆坡——陆基;地理上的大陆架——法律上的大陆架——大陆边大陆架制度的形成历史——即时习惯法之例证。大陆架引起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其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法律上大陆架概念的提出,始于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关于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的政策的第2667号总统公告》,简称《大陆架公告》,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发表类似的声明,提出对邻接其海岸的大陆架及其资源的权利主张。TheTrumanProclamationisanillustrationofapurecommoninterestgamewithstructuralreciprocity.In1945,PresidentHarryTrumanissuedaProclamationwithRespecttotheNaturalResourcesoftheSubsoilandSeabedoftheContinentalShelf,whichstated:"[T]hegovernmentoftheUnitedStatesregardsthenaturalresourcesofthesubsoilandtheseabedofthecontinentalshelfbeneaththehighseasbutcontiguoustothecoastsoftheUnitedStatesasappertainingtotheUnitedStates,subjecttoitsjurisdictionandcontrol."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定性:公海自由+自然资源主权,但毕竟缩减了公海的面积,且对公海自由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根据《公约》第77和78条,大陆架的法律地位可以表述为:(1)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享有主权权利。沿海国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是专属性的,即: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任何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2)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性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3)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自由。(一)沿海国有关大陆架的权利和义务1.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1)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及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沿海国对大陆架的自然资源享有的主权权利是专为勘探、开发、管理或养护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自然资源的目的而享有的专属权利。(2)建造并授权建造、操作、使用和管理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并对它们拥有专属管辖权;(3)授权和管理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钻探的专属权利。2.沿海国的义务(1)沿海国对大陆架权利的行使,不得对其他国家的海上航行等权利和自由造成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2)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上的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应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缴付一定比例的费用或实物。(二)其他国家在沿海国大陆架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大陆架的法律地位不影响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和制度,200海里以内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是重叠的,其上覆水域及水域上空应当适用《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在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和公海水域是重叠的,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应适用《公约》关于公海的规定。因此,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的权利义务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航行或飞越的自由;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但铺设的路线须经沿海国同意(《公约》第79条)。三、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界限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关系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分别规定在《公约》的第5和第6部分,说明两者是分别独立的制度。但是,从两者的范围和沿海国的权利义务来看,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在200海里的范围内,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会有一个重叠的区域,沿海国的权利也有重叠。《公约》第56条第1款和57条所指的专属经济区内的海床和底土,实际也是第76条第1款中所指的大陆架的海床和底土。两部分都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为了解决这种权利重叠,《公约》第56条第3款规定,本条所载的关于专属经济区的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按照第6部分(大陆架部分)的规定行使。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依据是不同的。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是依据其领土自然延伸的事实。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则需要沿海国宣布其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主张,否则,这部分海域仍属公海;(2)两者的范围也不同。200海里是专属经济区的最大宽度,却是大陆架的最小宽度。在200海里之外,沿海国仍然可能有大陆架;(3)沿海国在两个区域内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尽相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对所有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都有主权权利,而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仅限于海床和底土的矿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五、相邻和相向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及我国的现状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分别作了规定,但是措词几乎是一样的,“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衡平解决”。可以肯定的是,衡平才是划界的最终标准。附案例1:“北海大陆架”案(从等距离中间线发展为公平原则)。第五节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和群岛水域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概念海峡是两块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天然狭窄水道。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制度产生的背景——公海海峡变领海海峡。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是指两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具有领海地位的、且未受专门条约规范的、又频繁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通过制度1.过境通行制《公约》第38条第2款规定,“过境通行”是指:所有船舶和飞机,专为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但是对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要求,并不排除在一个海峡沿岸国入境条件的限制下,为驶入、驶离或自该国返回的目的而通过海峡。海峡沿岸国和过境者的权利与义务:《公约》第39条规定了所有船舶或飞机在行使过境通行权应该遵守的义务,包括:(1)毫不迟延地通过或飞越海峡;(2)不对海峡沿岸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他违反《联合国宪章所》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的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3)除因不可抗力或遇难外,不从事其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通常方式所附带发生的活动以外的任何活动;(4)过境通行的船舶应遵守一般接受的关于海上安全的国际规则和防止、减少和控制来自船舶的污染的国际规则;(5)过境通行的飞机应遵守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适用于民用飞机的《航空规则》,而且应随时监听国际上指定的主管空中交通管制机构所分配的无线电频率或有关的国际呼救无线电频率。《公约》第41至44条规定了海峡沿岸国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包括:(1)为了行使其主权或管辖权就下列事项制定关于过境通行的法律和规章:实施有关航行安全和海上交通管理的国际规章;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防止渔船捕鱼;防止违反海峡沿岸国有关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而装卸或上下任何商品、货币或人员;(2)必要时制定法律或规章,为海峡航行指定海道和规定分道通航制,以促进船舶的安全通过。海峡沿岸国的义务是:不应妨碍和停止过境通行,并应将其所知的海峡内或海峡上空对航行或飞越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公布。2.航行和飞越自由制度3.无害通过制度《公约》第45条规定,下面两种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适用无害通过制度,但是这种海峡中的无害通过不应予以停止,这和通常的无害通过是有区别的。(1)由海峡沿岸国的一个岛屿和该国大陆形成的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的海峡,而且该岛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穿过专属经济区的航道;(2)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外国领海之间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根据《公约》第35条第3款规定,如果某些海峡的通过制度已经全部或部分地规定在现行有效的专门关于这种海峡的国际条约之中,《公约》规定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通过制度对这些海峡的相关制度也不产生影响。
过境通行与无害通过的区别:过境通行与无害通过都是《公约》设定来便利国际通商的两种制度,并通过对沿海国(沿岸国)与通过者各自的权利义务的设置来平衡各国的有关利益和不同的要求。(1)适用的区域不同:前者主要适用于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而后者主要适用于他国领海、群岛水域和两类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2)适用的对象不同。过境通行适用于所有的船舶和飞机,而无害通过仅适用于外国船舶,即航空器在有关水域不享有无害通过权。(3)通过的方式不同,即过境通行不要求外国潜水器通过时必须浮上水面并展示国旗;无害通过刚好相反。(4)两者在权利特性上有一些差别,过境通行制度实际上是介于无害通过制度与自由航行制度之间的航行方式,过境通行的船舶和飞机享有较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但同时也得尊重沿海国的主权和管辖权;而外国船舶在进行无害通过时却要遵守《公约》所规定的较为严格的义务。一句话,过境通行强调“过境(权)”,无害通过强调“无害义务”。二、群岛水域制度可以说,群岛国是受海洋影响最大的国家,在群岛国的坚持下,它们在《海洋法公约》中甚至获得了某种优待。但群岛国几乎都不是大国。(一)群岛和群岛国《公约》第46条规定,群岛是那些“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者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的若干岛屿。群岛国(archipelagicstates)是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如果按照正常基线或者直线基线逐个划定各岛屿的海洋区域,就会把这些本质上相互联系的地理、政治、经济实体分割开来。《公约》在其第四部分中规定了群岛国制度,既保证群岛国的海洋权益,也顾及其他国家的相关利益。
(二)群岛基线划定群岛基线是确定群岛国管辖海域的关键问题,按照《公约》第47条的规定,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并以此作为测算群岛国领海等的起算线的直线。但是,由于群岛国制度关系到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在划定群岛基线的时候,《公约》规定了一些限制。群岛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群岛基线量起。群岛国可以在群岛水域内用封闭线划定内水的界限。(三)群岛水域的法律制度1.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称为群岛水域。根据《公约》第49条第2款的规定,“群岛国的主权及于群岛水域、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的资源”。但根据《公约》第51条的规定,在不妨害群岛国主权的情形下,群岛国应尊重群岛水域制度确立前与其他国家形成的其他现有协定,并应承认相邻国家在群岛水域某些区域内的传统捕鱼权利和其他合法活动。2.群岛水域的通过制度按照公约规定,群岛水域的通过制度分为“群岛海道通过”和群岛海道之外的群岛海域的“无害通过”两种情况:(1)根据《公约》第52条,所有国家的船舶均享有通过除群岛国内水界限以外的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权,但群岛国如为保护国家安全所必要,对外国船舶之间在形式上和事实上不加歧视的条件下,可以在特定区域暂停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2)根据《公约》第53条,群岛国可在群岛水域内指定适当的海道和空中航道,称为“群岛海道”,所有船舶和飞机都享有“群岛海道通过权”
,即为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继续不停、迅速和无障碍地过境的目的,行使正常方式的航行和飞越的权利。行使群岛海道通过权的船舶和飞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群岛国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公约》关于过境通行制的规定。第六节公海一、公海的概念和法律地位1958年《公海公约》第1条规定,公海(highsea)是指“不包括在一国领海或内水内的全部海域”。1982年《公约》确立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和群岛国制度扩大了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公海的面积因此而缩小。《公约》第86条规定,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关于公海的法律地位,《公约》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1)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2)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地声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3)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其中,公海自由是公海法律地位的核心。二、公海自由在现代国际海洋法上,公海自由传统4大自由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项自由,共6大自由。由此表明,《海洋法公约》并不只是缩减了公海及公海自由的空间,它还顺应国际社会的需要扩展了公海自由的内容。但必须强调的是,公海自由并非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相反:(1)公海自由本身是《公约》所确立的一种自由,它必须受到《公约》及其他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条件的制约;(2)各国在行使公海自由时必须顾及他国行使公海自由的权益,并不得影响他国在其他海域进行的合法活动及相关权益;(3)各国在行使公海自由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若干义务,如惩治犯罪行为的义务、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义务和污染防治义务等。(一)公海航行自由公海航行自由是指所有国家的船舶,不论军舰或商船,均有在公海上行驶悬挂其旗帜的船舶的自由。《公约》第十部分规定了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强调了内陆国家出入海洋的权利,沿海国应该为内陆国出入海洋提供一定的便利,具体安排由有关国家协议确定。
(二)公海捕鱼自由(船比鱼多?)1.《公约》规定的义务或限制《公约》对公海捕鱼自由作出的限制包括:各国在公海捕鱼应受其条约义务及《公约》义务的限制;各国有养护和管理公海生物资源的义务,并有义务为此目的加强合作,;适当顾及沿海国的利益,如对同时出现在公海专属经济区和公海邻接区的鱼群的捕捞,应与有关沿海国进行协商,达成协议。2.《联合国跨界鱼类种群协定》的规定联合国跨界与高度洄游鱼类会议于1995年8月4日通过《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简称《联合国跨界鱼类种群协定》),是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文件。《协定》依照《公约》阐明了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并补充和发展了《公约》的有关规定,加重了捕鱼国(船旗国)养护和管理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方面与沿海国进行合作的义务,强化了区域或分区域的国际合作机制,并使非船旗国获得了在一定条件下,对在公海上捕鱼的船只采取登临检查、扣留等执法行动的权利。《协定》的目标是“通过有效执行《公约》有关规定以确保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长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3.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的文件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的文件,主要包括下列几个:1993年11月24日通过的《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规定“每个国家有责任对悬挂其旗帜的船只,包括渔船和从事渔获物转运的船只,进行有效的管辖和控制”;1995年10月31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订立了负责任地养护、管理和开发渔业的原则和全球行为标准,包括在公海上和他国国家管辖区内捕鱼的准则和关于选用渔具和捕捞法的准则,目的是减少副渔获物和弃鱼;2001年3月2日《预防、阻止和消除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船旗国的首要责任和按照国际法利用一切可使用的管辖权,包括港口国措施、沿海国措施、市场措施和确保国民不支持或不参与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的措施,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三)公海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由于海底电缆和管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约》规定:(1)所有国家均有权在大陆架以外的公海海底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2)无论是在大陆架上还是公海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应顾及现有的电缆和管道,特别是修理现有电缆和管道的可能性不应受妨碍;(3)每个国家均有权利与义务制定铺设海底电缆与管道之法规。(四)公海上空的飞越自由各国的航空器均享有在公海上空飞越的自由。(五)公海科学研究的自由各国有在公海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各国在行使这项自由时,应该受《公约》第6部分(大陆架)和第13部分(海洋科学研究)规定的限制。(六)公海上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各国有在公海上建造符合国际法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自由。同时,《公约》又规定这种自由必须受到第6部分(大陆架)的限制。三、公海上的管辖权(一)船旗国管辖权1.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的国籍船旗国管辖是公海管辖的主要原则。按照国际习惯法,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必须具有国籍。《公约》第91条规定,船舶具有其有权悬挂的旗帜所属国家的国籍。第92条规定,在公海航行的船舶应仅悬挂一国旗帜,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在航程中或在任何停泊港内不得更换其旗帜。悬挂两国或两国以上旗帜航行并视方便而换用旗帜的船舶,对任何其他国家不得主张其中的任一国籍,并可视同无国籍的船舶。“方便旗”船是指悬挂开放登记国家国旗的船舶。开放登记国家是指那些允许属于外国人的船舶到它们国家登记并悬挂其国旗的国家。
2.船旗国的管辖权与相关义务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应当与船旗国有真正的联系。《公约》第92条规定,船舶在公海上应受其船旗国的专属管辖。每个国家应对悬挂其旗帜的船舶履行下列义务:(1)有关海上航行安全方面的义务。包括保证船舶适航;船舶人员配备和海员训练以及考虑到适用的国际文件;信号的使用、通信的维持和防止碰撞(《公约》第94条第3、4款)。(2)有关船舶行政、技术与社会事项方面的义务。包括保持船舶登记册,载明船舶的具体情况;根据国内法,对船舶人员行使管辖权(《公约》第94条第2款)。(3)海难救助的义务。
(二)普遍管辖权为维护公海航行安全与法律秩序,各国对发生在公害上的妨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罪行,以及某些特定的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可以对船舶和人员行使普遍管辖权。这种管辖权是船旗国专属管辖权的例外与补充。根据当今国际实践和《公约》的规定,公海上普遍管辖的对象主要包括:1.禁止贩运奴隶2.合作制止海盗行为3.合作制止麻醉品或精神调理物质的非法贩运4.合作制止从公海进行未经许可的广播(三)军舰和政府公务船舶或飞机的豁免权、登临权和紧追权国家在公海上的管辖权一般是由军舰或经授权的政府公务船舶或飞机来行使的,它们在公海上代表国家行使管辖权。为此目的,它们在公海上享有一定的权利,主要包括豁免权、登临权和紧追权。1.豁免权2.登临权(rightofvisit)登临权:是指各国军舰或军用飞机等在公海上对于有合理根据认为犯有国际罪行或其他违反国际法行为嫌疑的商船有上船进行检查的权利。——搜查权、拿捕权。3.紧追权(rightofhotpursuit)紧追权是指沿海国当局如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其法律和规章、并从其有管辖权的海域逃跑时,有权在公海上继续对该外国船舶进行不中断的追赶和拿捕该船。紧追权的行使有下列几个方面的限制:(1)紧追权须在追逐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内开始,如果外国船舶在专属经济区内或大陆架上违反沿海国有关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规章时,也可从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开始紧追;(2)必须是被追逐船舶在视听范围内,向其发出视听可及的信号才开始;(3)只有追逐未曾中断,才可在领海、毗连区外或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外继续进行;(4)在被追逐船舶进入其本国或第三国的领海时,紧追应当终止;(5)紧追只能由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经正式授权的有清楚标志可以识别的为政府服务的船舶或飞机进行;(6)不得不当地使用武力。第七节国际海底区域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国际海底区域(internationalseabedarea),简称“区域”(theArea),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也就是各国的大陆架外部界限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随着深海探矿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区域”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问题。1967年,马耳他驻联合国代表帕多(ArvidPardo)在联大首次提出“国际海底区域”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两个概念,并用“是”字把前后两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对于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0年25届联大“原则宣言”全盘接受帕多的提议。亨金:“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动摇并改变了海洋法。
亨金: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以同样的热情拥抱该原则,但所有国家都认可了它,因为其意义是不确定的,并且不必具体阐明其意义。事实上,全体一致接受掩盖了两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之间的尖锐分歧。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共同继承财产”不过是传统的海洋自由,包括企业自由、所有国家开发矿产资源的自由和使其在自由市场上可以为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共同继承财产”是真正的共有物,为人类共同所有,因而由人类的代表对其资源享有排他性的开发权。南北双方对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截然不同的理解预示了海洋法公约海底区域制度必将被修正。Thecommonheritageofmankind-TheGroupof77InterpretationDistinguishingthelawgoverningtheseabedfromthatgoverningthesuperjacentwaters,theGroupof77hasarguedthatthecommonheritageofmankindconcepthastwocomponents:theseabedisentirelybeyondnationaljurisdiction;and,theseabedistobeexploredandexploitedpursuanttoaninternationalregimewithuniversalapplicationforthebenefitofallmankind.TheGroupof77hasalsomadeanefforttousethecommon-heritageconceptasaprecedentforotherareastomaximizecontrolbydevelopingstatesoverresourcesfoundelsewhere.Thecommonheritageofmankind-TheU.S.InterpretationThevotefortheDeclarationofPrinciplesbytheUnitedStateswaspremisedonthebeliefthatminingtheseabedwasafreedomoftheseasandthat"commonheritageofmankind"wastobedefinedinafuture,generallyacceptable,conventiononthelawofthesea.Accordingtothefreedomoftheseasprinciple,theseabedmaynotbeappropriated,buttheresourcesoftheseabedmaybeappropriatedwithadutyofreasonableregardtotheinterestsofotherstatesandotherusesofthehighseas.TheUnitedStateshasconsistentlytakentheviewthattheseabedandseabedminingweresubjecttothisprinciple.ThoughPresidentNixonproposedthatseabedresourcesberegardedasthe"commonheritageofmankind,"healsobelievedthat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beyond200metersshouldnotbehaltedduringthenegotiatingprocess.TheUnitedStatesagainasserteditsviewwhentheDeepSeabedHardMineralResourcesActwasenactedin1980.Thelegislationdeclares:ItisthelegalopinionoftheUnitedStatesthatexplorationforandcommercialrecoveryofhardmineralresourcesofthedeepseabedarefreedomsofthehighseassubjecttoadutyofreasonableregardtotheinterestsofotherstatesintheirexerciseofthoseandotherfreedomsrecognizedbygeneral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law.1982年《公约》关于“区域”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的规定主要是:(1)“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commonheritageofmankind)。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任何这种权利主张或据为己有的行为,均应不予承认;(2)“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根据公约设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3)“区域”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不论各国的地理位置如何,也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并特别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国际海底管理局应按照《公约》的规定,在无歧视的基础上公平分配从“区域”内活动取得的财政及其他经济利益;(4)“区域”应开放给所有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专为和平目的利用,不加歧视;(5)“区域”的法律地位,不影响“区域”上覆水域及其上空的法律地位。二、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制度1.平行开发制“单一开发制”和“国际注册与执照制”之争论——在1976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提出了“平行开发制”,最终为《公约》所接受。经过双方长时间的谈判,《公约》采取了一个折衷措施,第153条规定了“平行开发制”。这种开发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活动应该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控制之下进行,一方面由代表全人类的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其企业部直接进行;另一方面由缔约国的国家实行或在缔约国担保下具有其国籍或由这类国家或其国民有效控制的自然人或法人,与国际海底管理局以协作的方式进行,即在勘探了某一海底区域后,申请者应该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供两块同等面积且有同等估算商业价值矿区的有关资料,管理局在45天内将其中的一个矿区确定为“保留区”,留给管理局的企业部自己开发或同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发。另一矿区则作为“合同区”,申请者在同管理局签订合同后作为承包者进行开发,但是在生产政策、技术转让、缴纳费用等问题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按照《公约》的最初规定,这种平行开发制度是过渡时期的暂时措施,最终目的仍然是实行“区域”资源的单一开发制,使国际海底区域成为真正的“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简言之,“平行开发制”是指在承认国际海底管理局对作为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区域的勘探和开发进行全面控制和安排的前提下,区域的开发一方面由企业部进行,另一方面由缔约国或其企业进行。但后者必须与管理局签订合同并承担相关义务,从而保证各国从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中公平受益。平行开发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平衡开发。
WhentheThirdConferenceontheLawoftheSeaconvenedin1973,thelinesbetweenNorthandSouthonseabedminingbecameclear.Developingstatesquicklyagreedamongthemselvesonaproposalwherebya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theInternationalSeabedAuthority(theAuthority)—wouldhaveandmaintainexclusiverightstoseabed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Incontrast,industrializednationsledbytheUnitedStatessoughtaninternationallicensingagreementwherebytheAuthoritywouldissueminingstatesandcompanies.AttheUNCLOSfourthsessionin1976,U.S.SecretaryofStateHenryKissingerproposedaparallelsystemthatwouldallowbothminingstatesandtheirnationals,aswellastheAuthority—throughaminingarmcalledtheEnterprise—toconductoperations.Thisconceptprovedthebasisforallfuturenegotiations,throughitleftmanyissuesopen.2.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的修正背景:尽管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确立被发展中国家看成是一种胜利,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则认为是最惨重的失败。美国在《公约》通过时不仅投了反对票,而且还背着广大与会国与英法德等国签署了《关于深海海底多金属矿结核的临时措施协议》,即所谓的“小条约”来对抗《公约》。前苏联则以国内法的形式表明了与美国类似的立场。截至1993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翻译(俄语)岗位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制造和材料专用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聚烯烃类线缆项目建议书
- 2024年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招聘真题
- 2025年吉安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人员招聘笔试考试试题【答案】
- 消费偏好变迁下的产品创新
-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牵牛花当喇叭教案
- 2025年装订活动及印刷用附件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电动护理床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作文范文)真题演练
- 舞台租赁协议模板与舞台设备租赁合同3篇
- T/CIES 035-2024生鲜食用农产品照明光源显色性规范
- 湖北中考英语真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二维材料光电子器件集成-全面剖析
- 母婴店转让协议书范本
- 《赵丽颖概述》课件
- 2025-2030中国医疗IT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沼气补充合同协议
- 豪爵购车合同协议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