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_第1页
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_第2页
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_第3页
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_第4页
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资源库MinZuYinYueChuanChengYuChuangXinZiYuanKu

中国音乐史课程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礼乐制度、音乐机构及音乐作品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第三节 音乐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第二章概述

概述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一、八音西周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木、革、丝、匏、竹八类,简称“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1、金类指青铜类的乐器,如钟、铙、镈、镛、钲、铎等,其中周代编钟的地位最为显著。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色彩光亮,称为金。这类乐器发音响亮而传音悠远、外观宏大而有气势,拥有青铜乐器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会、祭祀等各种典礼中,广泛使用钟乐。信阳战国墓编钟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普渡村西周墓编钟象纹大铙青铜编铙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曾侯乙编钟出土情况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四虎鎛—西周晚期青铜四虎鎛铜鎏金铭文鎛钟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2、石类是以磬为代表的乐器,常与编钟同时演奏,也是周代礼乐仪式中的重要乐器。磬的形状如曲尺,悬挂起来敲击。“金石之声”、“金声玉振”是对这种古老乐器演奏组合及音响效果的描述。磬历史悠久,先秦文献《尚书·益稷》中有记载:“击石拊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石制编磬,共32枚,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安阳永启磬安阳天余磬安阳永启磬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安阳小屯虎纹石磬鱼纹石磬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妇好墓鸱鸮纹石磬安阳武官村虎纹石磬曾侯乙编磬是我国先秦编磬中件数最多的一套,全套共32件曾侯乙编磬出土现场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3、土类指用陶土烧成的乐器,如埙、缶等。《诗经》中把埙与竹类乐器“篪”放在一起描述,两者虽然在形制上差异很大,又分别属于两类不同的乐器,但因为埙和篪合奏声音和谐,古人常用以表示兄弟间的和睦。如《诗经小雅》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记载。“缶”由生活用具瓦盆演变而来,兼为敲击乐器。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4、木类这类乐器是周代八音中的色彩性乐器,主要有柷和敔,两者用于周代雅乐的演奏中。柷,其形状如木升,上宽下窄,演奏时用木棒左右撞击,表示乐队奏乐开始。敔,其形状如伏虎,背上有27片锯齿,演奏时用木长尺刮奏,表示乐曲的终结。柷敔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5、革类

最初是指蒙着动物皮革的鼓,鼓框的材料有木制和铜制等。“鼓”在打击乐器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八音之领袖”。鼓面和鼓框的制作材料决定了鼓类乐器很难保存下来。曾侯乙墓出土的鼓的实物有“建鼓”、“扁鼓”、“县鼓”、“有柄鼓”四种。钟鼓之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乐器组合。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6、丝类丝类乐器分为弹弦和拉弦两类,都是指张着丝制琴弦的乐器。如在周代弹弦类有琴、筝、瑟,拉弦类有筑。在《诗经》中曾多次出现琴、瑟的诗句,说明两者经常组合在一起演奏,它们应该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筝出现的最早文献记载是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话,后来因此称为“秦筝”。曾侯乙墓瑟筑曾侯乙墓十弦琴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

7、匏类匏是类似葫芦的草本植物,匏类乐器是指笙、竽一类的乐器。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诗经》中有:“我又嘉宾,鼓瑟吹笙”的记载。笙是中国古老的璜管乐器,也是中国最早可以吹奏和声的乐器。商朝甲骨文中都有类似的象形字。春秋战国时期,笙已经非常流行,它与玉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有“滥竽充数”的故事。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有6件,属战国初期的实物。曾侯乙墓中发现的5件笙,是这种乐器较早期的形态。可贵的是,墓中还保存了带有调节音高的点簧物的竹制簧片。其舌与框的缝隙间,连发丝都难以插入,完全合乎科学的发音原理。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8、竹类指箫、管、篪一类竹制的吹奏乐器,其中“箫”指排箫。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照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编起来。在古代中国,排箫和编钟、磬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由1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依次排列,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篪是中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底端封闭,外形与笛相似。在周代,它常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时期,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排箫、笙、瑟等乐器一起,在祭祀或宴会时演奏。曾侯乙墓排箫曾侯乙墓笛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二、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资源调入:《楚商》.mp3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三、乐律理论这一时期乐律学上突出的成就是《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它是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最初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基本计算方法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即三分益一),得到宮音下方纯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即三分损一),得到徵音上方纯五度商音。再“三分益一”,得到下方纯四度羽音,再“三分损一”得到上方纯五度角音。这样推算一次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和音高。因此,“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用增加和减少弦长三分之一,往返交替、不断求律的方法。第二章第二节乐器的发展与乐律理论2、十二律吕《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具体生出十二律的顺序:“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冼,姑冼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