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_第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_第2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_第3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_第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几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理论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条件

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内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

《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毛泽东(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他的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有利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1年(旧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自从阶级革命党人占领武昌,革命迅猛震动全国。各地纷纷宣布脱离请政府而独立。革命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民主革命

先行者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123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戊戌变法失败的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仅仅靠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是不可能的,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个概括和总结,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索,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共一大规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正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的统一战线的政策。

1925年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问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从1939年到1940年,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在这些著作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前途和纲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实际形成。(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毛泽东在1948年4月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2、动力1、对象3、领导4、性质和前途(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工人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安源路矿工人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翻身农民踊跃参军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翻身农民积极支前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是革命力量之一

1946年,民盟主席张澜拒绝参加伪国大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实现的一大会址现场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而言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相同点社会形态相同社会主要矛盾相同革命任务相同不同点①革命的领导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革命的前途不同④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

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二次革命论”的错误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极具特色的内容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伟大纲领。实践这一纲领,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二)(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②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

③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工作重心应放在农村)客观依据

①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和条件);

②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道路内容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1、统一战线

由于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因此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经验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强大,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