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_第1页
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_第2页
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_第3页
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_第4页
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神农农神被国际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授予“杰出的发明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神农”的传说—农业起源(阅读)P4神农氏,又称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ěi)耜(sì),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在传说的“圣王”中有显赫的地位。传说中“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说明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1、中国古代农具的变迁原始社会:农具材料—木、石、骨主要农具—耒、耜、石刀、石铲等骨耜石器(1)生产工具商周:农具材料—青铜(大多数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农具材料—铁器(成为古代主要的农具材料)主要农具—铁犁、铁铲、铁锄铁制农具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增多农具改进:曲柄锄(中耕)、大镰(收割)、耧车(播种)(1)生产工具农具—少量青铜农具耧车(2)灌溉工具:戽斗(原始社会)、翻车(魏晋)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戽斗(hu

dou)翻车: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1、中国古代农具的变迁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唐: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2)灌溉工具: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筒车与翻车:水力取代了人力2、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1)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西汉时期的南方仍然采用)铁犁牛耕一牛一人二牛三人二牛一人二牛二人耦犁法一牛挽犁法(东汉开始出现)唐:曲辕犁的出现(灵活;控制)(2)先进的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汉代普及)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思考1: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特点。1)生产工具:2)耕作技术:3)生产动力:思考2:结合材料评价古代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积极1: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积极2: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习俗、姓氏、文字)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男牢家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石器——青铜器——铁农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人力——畜力——自然力。唐代汉代春秋战国商周时期原始阶段发展阶段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曲柄锄、大镰、镂车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的变化耕作技术的变化石、骨、木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曲辕犁“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发达地区)农用动力的革命;传统耕作方式形成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铁犁牛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3、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反映了古代社会哪些现象?导致什么影响?当时人们提出怎样解决方案,结果如何,为什么?现象: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危害:小农破产,国家财政减少;社会动荡不安,影响中央集权方案;①农民平均口号;②统治者改革,未果。原因: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那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做的呢?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国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土地兼并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战国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在秦国开凿郑国渠。全长300余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2、汉代的井渠法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3、王景治河东汉王景黄河在河套平原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战国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汉代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隋唐五代明清风力水车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京杭大运河宋代水转翻车传说秦灵渠总结1:古代农业发展表现(角度:农具;技术;水利;土地制度等)古代中国农业发展表现原始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清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土地制度组织方式耒耜、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曲柄锄、大镰耧车刀耕火种(火耕)铁犁牛耕(形成阶段)铁犁牛耕普及出现耦犁、一牛挽犁(改进和普及阶段)曲辕犁(完善阶段)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关中井渠王景治黄河翻车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氏族公有井田制确立到瓦解封建土地制度确立均田制集体劳动个体劳动小农经济五.农学著作《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是先秦最系统的农学著作汉代农书:

《四月民令》《氾胜之书》农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便民图纂》明代:总结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技术:

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

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经营形式: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封闭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分散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关键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把握要领:从生产目的角度;可以是农业经济,也可以是手工业经济易混点: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把握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3、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劳动者积极性

)③劳动对象(土地资源的开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4、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制度)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统治者的重视等)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2.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是前提总结3: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关键词: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建设;政府政策;政治环境总结4: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2)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3)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1)自身四大弱点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分散经营;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局限:积极:关键词:安定民生;富国强兵;推动工商业;中古文明基础(对传统观念影响:多子多福、安土重迁),

四大弱点(1)农业经济发展,要靠政策、科技、人民的劳动;(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3)要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促进农业协调发展;(4)农业发展要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结5:中古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我们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呢?积极性局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