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_第1页
《唐诗五首》教案_第2页
《唐诗五首》教案_第3页
《唐诗五首》教案_第4页
《唐诗五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课题唐诗五首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重点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难点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句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明了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充分评价了唐诗重要的意义和功用。的确,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造就了祖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走近唐诗,感受唐诗的诗情画意。板书课题《唐诗五首》。感受唐诗的魅力。由唐诗的重要意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1、诵读前两首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展示课前自学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文体常识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分为几个派别: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现实诗派,代表人物:杜甫。律诗各联: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2、作者名片《野望》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黄鹤楼》作者: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3、掌握字音ɡāoxǐyǐdúwēi东皋徙倚驱犊采薇hàoqīmù崔颢萋萋日暮4、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识记有关唐诗的文学常识。识记作者介绍。记重点字词的读音。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识记文学常识,拓展知识。理解作者生平,为知人论世做铺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野望》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我们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读到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野望》时,便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从珠光宝气的贵妇堆里突然走出来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深深打动你的心。我们首先学习这首《野望》。二、感受韵律之美同学们,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和重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1、播放朗读录音。2、交流这首诗的朗读节奏。3、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点拨:从韵律方面说,这首诗的颈联、颔联、尾联的韵脚分别是“晖”“归”“薇”,押“ui”韵。从声律方面说,这首诗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每句都有三个节拍,除第一句以外,其余节拍一样,使诗歌有抑扬顿挫之美。从对仗方面说,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形成对偶句,使诗句音节匀称,增添了声音的美感。三、理解诗句意思同学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旁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我们进行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落晖:落日的余光。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诗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四、体会诗歌意境同学们,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结合下面问题理解表达作者表达的感情。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点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发挥想象说一说,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点拨: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黄叶纷飞,层林尽染,到处是一片秋色。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安详,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啊!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点拨: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与颔联一起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小结: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五、品味诗歌感情1、结合全诗内容思考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是什么?点拨:通过诗句“徙倚欲何依”看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诗句“相顾无相识”看出作者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和全诗内容,说说你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出示作者生平: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点拨: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领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诗歌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溢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人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了解古诗。听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词。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PK赛。翻译诗句的意思。诵读诗歌,探究下面的问题。发挥想象,描述这一句话表现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场景。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诗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歌的格律之美。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诗句意思做铺垫。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中体会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容。指导学生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情感。学习《黄鹤楼》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来学习让李白敛手的一首诗:《黄鹤楼》二、感受格律之美同学们,这首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这首诗,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这首诗的格律之美。1、播放朗读录音。2、交流这首诗的朗读节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点拨:从韵律方面说,这首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的韵脚分别是“楼”“悠”“洲”“愁”,押“ou”韵。另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三、理解诗句意思同学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旁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我们进行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乘:驾。去:离开。空:只。悠悠:闲静的样子。历历:清晰的样子。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译文: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译文: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四、体会诗歌意境同学们,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这首诗描绘出怎样的意境呢?请大家反复诵读诗句,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点拨: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首诗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你能体会到吗?点拨: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小结:这首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说仙人跨鹤“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五、品味诗歌感情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反复诵读诗句,回答下面的问题:1、《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点拨:《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点拨: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傍晚之时,太阳已下山,站在黄鹤楼上对着一片苍茫的暮色,全然看不到家乡在何处,望着江上弥漫的烟波,更加使人忧愁。“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句却写冷清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点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六、体会结构之美同学们,这首诗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你能探究出来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点拨: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这首诗很有章法。元代杨载论颔联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论颈联之“转”说此诗转折处,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了解黄鹤楼的知识。听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词。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PK赛。翻译诗句的意思。诵读诗歌,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诗句理解作者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