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词汇研究为例_第1页
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词汇研究为例_第2页
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词汇研究为例_第3页
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词汇研究为例_第4页
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词汇研究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词汇研究为例

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关系一、经典语言学论著与语言学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学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必须要举生动的例子,包括来自其他语言和汉语方言的例子,以尽量展现语言的多样性。而例子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语言学论著。从例子中引出语言学理论,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Colorlessgreenideassleepfuriously.(语法和语义的关系)壶开了。/我看到了许多新面孔。(转喻)

begoingto(语法化、重新分析)

Heisgoingtothemarket.

Heisgoingtomarryher.

Heisgoingtothinkaboutit.

布宜诺斯艾利斯皮鞋厂?鞋工厂?阅读报读报纸(音步问题)认真把握语言学原典,讲清基本概念一个个案:非位学的(etic)与位学的(emic)这两个术语源于美国语言学家派克(Pike)提出的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区分。语音学的(phonetic)/音位学的(phonemic)语素(morpheme)与音位(phoneme):语素不平行于音素,而平行于音位!翻译带来的问题将morpheme译成“形位”更好些,但“语素”这一名称已被广泛接受。音位——音位变体(allophone)英语中的/p/包括两个变体:[p][ph]语素(形位)——语素变体(形位变体)(allomorph)英语的不定冠词,有两个语素变体:a,an汉语“啊”的各种变体形式词位(lexeme)——词位变体(allolexe)英语中表示歌唱的SING是一个词位,其具体的实现形式随着句法环境的变化而有变化,可以有以下形式:sing,sings,sang,sung,singing.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屈折和派生屈折(inflection):产生词的不同语法形式。即产生词位的不同变体。派生(derivation)或构词(wordformation):产生具有新的意义的词,即产生新的词位。屈折与派生的区别:1、派生会改变词汇意义或词类或者都改变,而屈折不会。2、句法环境会要求出现一个特定的屈折形式,而不会要求某个特定的派生形式出现。3、屈折一般比派生更能产。4、屈折比派生在语义上更规则。派生词的词义总是有不规则的地方:

winterize(prepare(something)forwinter)

hospitalize(put(someone)intoahospital)vaporize(causeto)becomevapor)

美化绿化全球化人性化现代化张云秋2002

“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中国语文》第1期。5、屈折词缀添加之后就不能再添加派生词缀,但派生词缀添加后还可再添加其他词缀。

派生和屈折的主要区别是功能上的区别:派生的功能是编码词库中的词汇语义关系,而屈折的功能是编码短语层面的性质和关系。容易引起混淆的是:屈折、屈折语(FusionalLanguage,或InflectionalLanguage)、内部屈折(internaldeviation)派生范畴和屈折范畴可以通过相同的词法手段来表达加缀(前缀、后缀、中缀):屈折词缀/派生词缀萨巴特克语(IsthumusZapotec),墨西哥境内:前缀表示复数,属于屈折范畴zigi“chin”kazigi“chins”zike“shoulder”kazike“shoulders”diaga“ear”kadiaga“ears”土耳其语:后缀表达派生范畴,具有动转名的功能,指称动作发生的地点dur“tostop”durak“stoppingplace”bat“tosink”batak“sinkingplace”

内部屈折Sing-sang-sung屈折范畴饮(饮水、饮马)声调的内部屈折表达派生范畴重叠:(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

干净——干干净净(表达增量,属于派生性质。

Papago语(巴巴哥语,美国亚利桑那州塔克森南部的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单数:bana‘coyote’,kuna‘husband’复数:baabanakuukuna

语言学课程需要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巩固语言学基本概念,提高分析能力分析以下MichoacanAztec语中的一些词及其英语翻译:nokali“myhouse”nokalimes“myhouses”mokali“yourhouse”ikali“hishouse”kalimes“houses”如果表示“friend”的词是mahkwa,表示“myfriends”的词应该是[]:A.nomahkwaB.mahkwasC.momahkwames

D.momahkwaesE.nomahkwames音节、语素、词的概念huar“花儿”是几个语素、几个音节、几个词?分析以下日常话语中的“语言”一词,哪些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哪些是指语言使用者利用头脑中的语言知识生成的言语:南方人和北方人语言不同。老舍被人称为语言大师。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好。蒙特利尔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英语。一个香港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最近O不OK呀?”请分析这一句话中所反映出的语言现象。参考一两本英语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如:AnIntroductiontoLanguage,9thEdition.Fromkin,Rodman&Hyams.Wadsworth,2011.《语言引论》(第八版)借鉴其中介绍的内容以及练习题。二、语言学前沿研究与教学知识点的拓展

研究和教学应该是相互促进的,适当介绍前沿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学学科的兴趣。叶蜚声、徐通锵老师《语言学纲要》经王洪君、李娟老师修订之后,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吸收了语言学的一些前沿成果。在语言演变的部分,增加了对语法化的介绍,对词汇化也有提及。14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董秀芳(2011):《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重印)1、词汇化的类型词汇化是指非词形式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变成词的现象。董秀芳(2002/2011)提出了汉语词汇化的三个主要类型:(1)由实词组成的短语的词汇化(2)包含虚词的句法结构的词汇化(3)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即不构成一个句法成分仅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两个成分的词汇化)15短语词汇化举例:后悔

作而后悔,亦无及也。(《左传·哀公六年》)无忌曰:今不制,后悔也。(《史记·楚世家》)不深念远虑,后悔何冀?(《韩诗外传》卷九)不我以,其后也悔。(《诗·召南·江有汜》)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国语·越语下》)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6词汇化后“后悔”义为“悔恨”,如:夫机事不先,鲜不后悔,自求多福,唯将军图之。(《晋书·孔愉传》)如果“后”与“悔”是两个分立的成分,“后”是一个时间词,充当“悔”的状语,否定词“不”就只能出现在“后”之后,而不能出现在“后”之前。以下的例子都证明否定词“不”在一般情况下应比时间词更靠近动词中心语: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隐公元年》)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已。(《韩非子·外储说》)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淮南子·诠言》)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淮南子·人间》)17怀疑

子犹怀疑,求之明据。(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

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18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南齐书·江谧传》)空怀疑惧,坐构嫌猜。(《南齐书·萧谌传》)凡在腹心,悉怀疑阻。(《魏书·司马楚之传》)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贰。(《南史·江秉之传》)朝廷大臣,四方节镇,皆怀疑忿,尽请兴师。(《旧唐书·武宗本纪》)董璋益怀疑忌,遂絷虔裕以叛。(《旧五代史·安重诲传》)朝廷清明之时,而言者已怀疑畏。(《宋史·刘应龙传》)得罪*得罪过扩大*扩广大我有一件事,怀疑了许久,要问大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词汇化中可以包含空位“听说”本是出现在“听X说”这个结构中(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连动结构),“听”和“说”之间有一个零形式。如:闲听说五岳,穷遍一根莲。(唐李洞《题玉芝赵尊师院》)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宋苏轼《东坡志林·怀古》)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西游记》第十六回)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听说”由于经常连用发生了词汇化,其中隐含的X的意义逐渐不明显了,“听说”发生了词汇化。以下句子中的“听说”出现在句子主语之后,作为一个插入性的成分,可以证明已然是一个词了,“听说”的主语是说话人,即言者主语(speakersubject),而不是句子主语:不过他出身微贱,听说还是个“王八”,所以没有甚人去理他。(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小玉道:“你不认识么?那个胖脸儿,听说姓章,也是一个爵爷,从杭州来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二回)以上说明结构中包含的零形式不影响词汇化的发生。21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举例:所有

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周礼·夏官·职方氏》)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孟子·公孙丑下》)22在一定的语境中,“所有”也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人拥有的全部东西。下面就是一些可作两解的过渡中的例子:死至命尽,所有财物,官爵俸禄,故在世间,不随人魂神去。(三国吴支谦译《四愿经》)有一贤人,入淫荡家,与淫女俱,饮食歌戏,而相娱乐。所有财业,不久殚尽。(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一)前后一年,听众如云,施利若雨。所有听人,尽于会下,说此会中有一老人,听经一年,……(《敦煌变文集新书·庐山远公话》)同类的还有“所谓”“所在”等。23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不构成句法成分的词串的词汇化否则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尚书·益稷》)汉孔安国传:不从教则以刑威之。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学则正,否则邪。(《扬子法言·学行》)阳生前,顿首曰:“可则立之,否则已。”(《史记·齐太公世家》)你必须来,否则的话,这个会就开不成了。24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规律:特定构式(construction)中的显著成分变为词为什么不构成一个句法成分的两个词可以发生词汇化而变为一个词(从非语言单位变成语言单位)?董秀芳(2002)提到了韵律的原因、心理上的组块作用(chunking)等。除此之外,其所在构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董秀芳2011)。25以“何必”的词汇化为例: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左传·成公二年》)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礼记·曾子问》)然战国之权变亦颇有可采者,何必上古?(《史记·六国年表》)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三国魏嵇喜《答嵇康》诗四首之三)26“何”与“必”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何”是一个疑问词,义为“为什么”;“必”是一个动词,义为“一定”,与其宾语组成一对直接成分,其宾语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IP何[VP必[NP是]]][IP何[VP必[VP栖山原]]]

27“何必”发生词汇化的环境是在“何+必+VP”这样的构式中,这一构式具有对VP的合理性或可行性加以质疑和否定的意味。由于“何”承担了疑问功能,“必”也是这一构式中的关键词,而且“何必”还处于句首,因此“何必”在这一构式中地位比较突显。看到“何必”可以让人联想到整个构式的意义。由于转喻的作用,构式所表达的否定性语义就由“何必”这一组合继承,使这一组合词汇化为一个否定性疑问副词,可以表示委婉的规劝。28“何必”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单独用作谓语,如:“这又何必呢”。这正如“非X不可”这一构式的构成成分“非”由于是构式的较为关键的成分,因而以部分转喻整体的方式获得了整个构式的意义,既可以说“他非让我去不可”,也可以说“他非让我去”。29“实则”的词汇化在现代汉语中,“实则”是个副词,义为“实际上,其实”。“实则”也来源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其中的“实”原是名词,表示“实质”,“则”是连词,与其后VP共同构成对“实”的说明,如: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战国策·燕二》)(名)则X,实则Y:指明实际的情况与表面情况的不同

不处在这一构式中的“实则”没有发生词汇化: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墨子·尚贤》)30“实”前有时可以出现定指标记“其”,说明“实”是名词,“实则”不是一个词:然汉氏诸帝,虽尊父为皇,其实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比之於帝,得不谓之轻乎!(《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词汇化后的例子:非是我选时日故生毒害心,实则要比高低试道他知未。(《元曲选·桃花女破法嫁周公》)31能够发生跨层词汇化的成分必须是构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形式上可以反映所在构式的框架特征,并可以激活整个构式的意义。构式的整体语义以及跨层结构组成成分原有的意义决定了词汇化后该跨层结构的新意义。词汇化现象是语言中常见的演变现象,在不同的语言,同一语言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反复发生。法语的voilà(这是)一词是由词组Voislà!(看那)变来的,Vois(动词“看”的第二人称单数形式)中的“s”在由短语演变到词的过程中失落了。tousjours→tourjours“时常”词汇化的现象在当代汉语中也能观察到。这不这不,他来了。“这不”来源于“这不是NP吗”反问构式中“这不”的跨层词汇化。属于指示叹词(陆镜光

2005)汪化云(2013)研究了黄孝方言中的指示叹词。有播[po35]、绝播[ʨiɛ31po35]、ʨio35三个。三个词都只能出现在对话中的后续句用于应答,指示听话人希望知道的事物的具体位置。(1)甲:菜刀在哪下儿哪儿?乙:播/绝播/ʨio35,在桌子高头上。(2)你是问大哥啦?播/绝播/ʨio35,在对面山上。

(3)甲:我的衣裳么怎么冇没有看倒看见?

乙:在大柜窦里里面,播/绝播/ʨio35(担心翻乱衣裳,补充强调就在眼前)。汪化云指出,“绝播”是“这不+噢”[ʨiɛ35pu213+o5]的合音演变链条如下:这不是的?→这不是?→这不?→这不→绝播(这不噢→播

↘ʨio35“可不”来自于反问句“可不是X”中的跨层词汇化。352、与词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一)词汇化使得一些虚词变为词内成分Hopper&Traugott(1993)提出了以下的语法化链条(cline),认为一个形态句法演变只能按照从左到右的方向进行,是不可逆的: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零形式)汉语是孤立语,因而功能词不是进一步语法化为屈折词缀,而是通过词汇化的方式变为不可分析的词内成分。(董秀芳2004)36“X是”的词汇化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连词和双音副词后面经常出现一个“是”字,这个“是”字很多时候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正逐步变为一个词内成分。“是”与连词的组合有:无论是、不管是、虽然是、不论是、或许是、或者是、即便是、即使是、就算是、哪怕是、虽说是、如果是、只要是,等等。与“是”相结合的连词一般都是配对组合的连词中的前一个。“是”与副词的组合有:好像是、的确是、仅仅是、甚至是、特别是、首先是、尤其是、主要是、听说是、据说是,等等。37这些组合实际上很多都是可歧义切分的,即有些情况下“是”与其后的成分关系更为紧密,“是”与其前成分之间可以有语音停延,“是”具有表判断或表强调的功能,或者是表示选择的格式“是……还是”中的第一个,如:

他如果是个好人,就不会做这种事了。(“是”表判断)他如果是做错了,你就批评他。不管是明天去还是后天去,现在都要做准备了。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是”与其前成分的关系更为紧密,二者之间没有语音停延,“是”轻读,没有表判断或强调的功能,也不能分析为独立的连词。如:如果是他们都不能来,我们的会就要推迟一天了。无论是他去哪里,我都要跟着去。38“是”从历史上看,从指代词发展为判断词(王力1958,Li&Thompson1977等),又从判断词发展为焦点标记(石毓智2001)。变为词内成分,可以看作是“是”的进一步发展。(董秀芳2004)作为判断词或焦点标记时,“是”是一个独立的虚词或说语法词(grammaticalword),变为词内成分之后,其依附性增强了;而且在语音上也弱化了:作为词内成分的“是”一般都读轻声。39不管是那宣徽与三夫人不管是人是鬼,且抱着头哭做了一团。(明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九)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不管是谁,你替我回就是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以上句子的结构为“不管+是NP”。40不管是那个留的镶,总要代我回的了,我老爷今日要住呢!(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七回)此例中的“是”出现在主语的前面,因为判断词不出现在主语之前,所以以上例中的“是”不可能是判断词,可以看作是一个焦点标记。贵兴接口道:“你两位果然有胆,去办了这件事,不管是打死杀死,只要是弄死他一个,我就谢银五百两;弄死两个,就谢一千两。倘然告到官司,有我这里承当,包你没事!”(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十三回)上例中的“是”出现在分句首,既不能分析成判断词也没有强调意味,“不管是”已变为一个词了。不管是他同不同意,我都要做这件事。判断词(→焦点标记)→词内成分41好像是这字好像是铡草的铡。(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五十回)我看上台的那个和尚,好像是铁头陀。(清文康等《儿女英雄传》第五十四回)以上例中“好像是”是两个分立的单位,“是”是判断词,“是”后跟的是NP。他好像是喝醉了。以上例中“好像是”已变为一个单位,相当于一个副词,“是”后紧跟着的一个动词短语。42“是”与双音连词或双音副词的词汇化是还在进行过程中的,尚未完成,这就是这种三字结构的歧义切分存在的原因。汉语中也存在一些由“是”参与组成的双音节连词或副词。连词:但是、可是、就是(例如“就是给钱,我也不干”)、越是、要是、若是、而是、还是、或是”。副词:“只是、总是、准是、真是、别是(如:“你身上这么烫,别是生病了吧”)、硬是、也是(如:“他也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算是(这一下你~猜着了)、仍是、怕是(如:怕是要下雨)、光是、老是、愣是、倒是、很是)、说是(如“说是他被公安局抓起来了”)。这些双音的“X是”的词汇化已经完成。

43若是汝若是神,速听明教,若是鬼魅,何敢相干?(唐戴孚《广异记·狄仁杰》)若是猫儿,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猫儿。(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卷一)若是旷于举职,致刑狱有所枉滥,别因事彰露,其所委官,必当重行朝典。(宋陆游《家世旧闻》卷上)若是再取如此人口,亦仰所司疾速发遣。(金佚名《大金吊伐录》卷一)若是=若不管是=不管虽然是=虽然44总是郡将虽乘马,群官总是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行行总是萧何法,句句俱依律令行。(《水浒传》第三回)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行的原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以上例中“总是”已变为一个副词,义同“经常”。总是=总45“X着”的词汇化(董秀芳2003)按着、随着、凭着、当着、趁着、接着、“X了”的词汇化(董秀芳2004)为了、罢了、对了、好了、算了、得了、“不V”的词汇化(董秀芳2003)不论、不管、不免、不得、不禁、不失包含虚词的词汇化有时形成一个系列,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46(二)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汉语中的很多话语标记是经由词汇化形成的。(董秀芳(2007):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个案研究: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只见”在现代汉语中,“只见”具有多义性(1)动词短语那砖砌的古老城门隐在山坳里,远看只见坡而不见门。经多方搜寻,在沉船处未发现任何活着的船员,只见在海面上飘浮的空救生圈。只见=只+见47(2)动词女工程师接过书一看,只见书的边缘画满了各种记号。所长耿国才、指导员王作忠带领干警,仅用3分钟就赶到现场,只见一名受害人满身是血,另一受害人头部血肉模糊倒在公路旁的土沟里生命垂危。动词“只见”一般在句中充当谓语,大致可以用“看见”或“发现”替代,只是比“看见”等词更具有现场感和动态感。“只”的意义模糊了。这种“只见”由于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因而在结构上是必须的,不能去掉。48(3)作为话语标记 有一些“只见”的前面并没有出现明确的行为主体,这时,“只见”反映的是叙述者或说文本作者的视角,其目的在于引进一个新出现的情形,推进前景叙述,这种“只见”就具有了话语标记的性质。话语标记“只见”的作用是更加突出强调其后所描述的情形,增加了动态感,使之更引起读者的注意。乌拉圭球员本戈切亚主罚任意球,只见他拔脚怒射,球飞过巴西队人墙,从球门左上角入网。4名小伙子上阵了,化伟第一个滑下来,只见他凌空一跃,平稳地滑落在雪道上,获得108分的好成绩。中毒的人们相继被人分别从东京的十多个地铁站口抬出,只见有人大口喘气,有人口吐白沫,有人神志已经不清。49当文本作者叙述一个连贯的事件时,叙述中所有的场景实际都是文本作者的所见,但并不是所有出现在叙述主线上的情景前都用“只见”,前面用了“只见”的叙述是文本作者所要着意强调以引起读者注意的情景。“只见”的位置可以移动,不同的位置可以反映作者不同的主观表达意向。她将麻袋一抖,袋中果然跌出一个人来,只见他头发散乱,满脸血污,披着一件花剌子模兵所穿的皮袄。50有时“只见”后面所出现的叙述并不适合用视觉感受来描写,如:陈信心里更是紧张,一口大气也不敢吐,只见方青芬缓缓的说:“……”。可见,“只见”不是在其字面意义上使用的,其功能主要不是叙述所见,而是在于引进一个需要引起读者注意的新出现的情形。51话语标记“只见”不在口语中使用,“只见”的话语标记功能在口语中可以找到其他实现手段。在现场性较强的口语叙述中,如体育运动、新闻报道等的现场解说,可以用语气的变化等来表示需要突显的信息,比如,可以在报道需要引起听者注意的新的情形时提高音高,增大音强,加快节奏,这都造成语气的变化,可以达到强调目的。在解说足球比赛时,解说员在解说到运动员带球突破准备射门时,总是会提高音量,加快语速,在说到“射门”“球进了”时,音量一般总是提到最高。“只见”这一形式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只见”的早期用例都是短语,如:于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世说新语·任诞》梁刘孝标注引《晋阳秋》)以下例中的“只见”已发生了词汇化,是一个动词了:昨夜春风入户来,动如开。只见庭前花欲发。(五代孙光宪《阿草婆(第一)》词)以下例子中的“只见”已经可以分析为话语标记了:说那先生撒帐未完,只见翠莲跳起身来,摸着一条面杖,将先生夹腰两面杖,便骂道:……(宋《快嘴李翠莲记》)53现代汉语中,“谁知道”也词汇化为话语标记:她弯下身子,想把那小女孩抱起来,谁知道,那小女孩忽然抬起脚来,对著阿香就一脚踢了过去,……10月间,老两口到北京,穆青专门在海味餐厅请他们吃了一顿饭,谁知道这顿饭竟给老人闹下了笑话。金枝自己拿钥匙打开了院门,本想轻手蹑脚地回自己的屋,省得惊动别人,谁知道西厢房里还亮着灯,随后门开了,杨妈从里面迎了过来。54话语标记“谁知道”的作用是使前后句子衔接紧密,并指示读者如何理解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谁知道”,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就可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事件序列,但有了“谁知道”,说写者就是在有意提醒听读者注意,“谁知道”之后的话语相对于前面的叙述来讲,并不是一种正态的发展,而是出乎意料的,与常规的预期不符。这一意义与“谁知道”在反问句环境中获得的“不知道”义相关:既然先前不知道某一情况会发生,自然这一情况的实际出现就是出乎意料的了。“谁知”在唐代发展出话语标记用法,“谁知道”在明代以后才发展出话语标记用法。55“别说”词汇化为话语标记:姥爷镇定地拿来云南白药,别说,还真管事儿,我立刻就活过来了。逛荡只好穿上花衣服,前边又给塞了一件破衬衣,别说,还真有点孕妇的意思。我们已经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绘制了这个可疑男人的刑事画像,别说,长得还有点象你呢。56词汇化而来的话语标记可以存在变体形式:学习真是个遭罪的事,腮帮子念得又酸又疼,嗓子也练肿了,打针消消炎,再练!还别说,两个月后,我们哥四个就可以用英语对话了。 那嘴跟樱桃似的,一丁点儿,能吃什么呀?也别说,吃炸酱面合适、挑起一根儿面条儿,哧溜一吸,面条儿进去了,炸酱留在嘴外头了。在她身旁的小桌子上,有许多贱卖货。你别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小玩意还怪吸引人的。 你还别说,老刘说这个,还真不失为一条妙计。您别说,对她这种起小儿苦大仇深,后来摇身一变的,我还真有点儿憷头。你倒别说,这确是个主意!57话语标记的语形可以不稳定。刘丽艳(2006)指出,话语标记“你知道”至少包含三个语用变体,即“你知道吗”“你知道吧”和“你知道”。这样的语形不稳定的话语标记都是由词汇化而来的,其词汇化程度还不十分高,只是处于词汇化过程的最初阶段:习语化(idiomization)。不同语言中都有一些熟语允许做一些改变,一些具有习语性质的话语标记存在不同的变体形式也是可以理解的。词汇化与语义变化包含相同构成成分的同类结构发生的词汇化在语义特征上有时有相同之处。董秀芳(2014)从存在义到不定指代义和多量义:“有X”类词语的词汇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八辑,商务印书馆。汉语中有一批“有X”发生了词汇化,如“有时”“有人”“有些”“有点(儿)”“有钱”“有意思”等,其中有些词汇化程度较高,如“有些”“有点(儿)”“有时”,有些词汇化程度较低,如“有钱”“有意思”,它们同时还保留了短语用法。在有些“有X”式的词语中,“有”表示不定指代义,如“有人”“有时”“有些”“有点(儿)”;在另外一些“有X”式词语中,“有”表示多量义,如“有钱”“有学问”等。存在两条语义变化路径:从存在到不定指;从存在到多量词汇化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不断发生的词汇化过程改变了汉语词汇系统的面貌:从以单音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词为主,改变了汉语的主要构词模式,复合法成为主导。这是汉语最显著的历时变化之一。词汇化也造成了一些单双音节的变体。由于很多双音词是由短语经由词汇化变来的,因而导致短语和复合词的同构,即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对应于短语的结构类型。

并列式短语:宽阔广大

并列式复合词:宽广

主谓式短语:大地震动

主谓式复合词:地震

动宾式短语:梳理头发

动宾式复合词:理发

偏正式短语:黑色木板

偏正式复合词:黑板

动补式短语:整理清楚动补式复合词:理清

连动式短语:听人解说

连动式复合词:听说

由于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同一个形式可能既有短语用法(或跨层结构),也有词的用法,从而形成多义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同一形式的的短语与词的不同用法。眼红他的眼红了。张三买了别墅,李四很眼红。/李四眼红张三有别墅。最好他的英语学得最好。你最好还是去医院看看。

有点儿桌子上有点儿水。今天有点儿冷。动宾带宾问题:共时新兴现象的历史基因邢公畹(1997)指出了现代汉语中出现了一些原本不能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如出现了“进军世界杯”的说法,而以前只能说“向世界杯进军”,“进军”的后面从不允许出现宾语变为可以出现宾语了,原来需要用介词引进的名词性成分可以直接充当宾语了。他把这种原来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带上宾语的句式称之为“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引发了一系列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的文章。刘大为(1998)指出,动宾式动词的词化程度越高,带宾语的可能性就越大。罗昕如(1998)也观察到能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一般内部结构紧密,凝固性强。我们认为,当动宾式动词的词汇化程度比较高、结合比较紧密时,人们就可以忽略其内部词法结构而把它作为及物动词来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这一现象与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过程非常相似:一个动宾短语,当其内部句法结构很清晰的时候,一般是不能再在其后加上另一个宾语的,因为其宾语位置已被占据了。但当发生词汇化之后,句法结构变为词汇结构并逐步凝固,原来的宾语已不再是独立的句法成分而变成了词的内部组成部分,因而后面就可以又出现宾语了。比如,“关怀”“关心”等的历时发展都反映了这样一个过程:动宾短语→动宾式不及物动词→动宾式及物动词。

关怀

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宋书·孔凯传》)

时事得失,颇以关怀,而才术空浅,终无远致。(《魏书·道武七王列传·广平王》)

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治,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北齐书·儒林传》)

虽复赠兰解佩,未甚关怀;合卺横陈,何曾惬意!(唐·张鷟《游仙窟》)关心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六祖坛经·般若品》)

四事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梁·慧皎《高僧传》卷二)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北齐书·李元忠传》)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隋书·李谔传》)臣实愚朴,志怀刚励,或闻政之不当,事之不直,常慷慨关心,梦寐怀愤。(《旧唐书·柳亨传》)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五灯会元》卷二)以上例中,“关心”是“关涉于心”的意思。公关心桑梓,於海塘一事,讲究不遗余力。(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一)汉语的动宾式双音词在产生以后有一个不断地提高词汇化程度的过程,从不能带宾语到能带宾语是词汇化程度提高的一个明显表现。这一过程不管是在共时还是历时领域都是相同的。只不过共时状态下的这一过程是在进行之中,动宾式动词带宾语还处于起始阶段,带着全新的面貌,没有成为稳固的东西,因此看起来特别显眼。当代出现的能带宾语的动宾双音组合在语义特点上与历史上发生了词汇化的双音动宾短语是一样的。备战(备战奥运会)、投资(投资大陆)、造福(造福人类)、跻身(跻身四强)、分流(分流下岗人员)、倾情(教育事业)、挑战(世界冠军)、加盟(某公司)、中意(这座华宅)总结:词汇化的研究涉及到词与短语的区分,共时与历时的关系,新的词语形式的形成。可以指导学生做相关研究,写成小论文。二、关于半自由语素的研究董秀芳(2004):《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董秀芳(2016):《汉语的词库与词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自由语素(freemorpheme):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黏着语素(boundmorpheme):不能够独立成词,必须与其他语素结合才能成词的语素

。半自由语素:一般情况下黏着(词内成分),特定情况(满足一定的韵律条件)下自由。

知*我知他已走了。

我不知他已走了。

我深知他并不甘于平凡。

由此可知,他的心里也很痛苦。问题:“知”是自由的,还是黏着的?

确定半自由语素的步骤:1.确定一个语素的语类地位根据两条:

(1)Packard(2000)的HeadnessPrinciple------动词左核心;名词右核心(2)历时考察:看这个语素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2.确定该语素的自由与黏着的情况:检查这个语素在其所属语类所能出现的典型句法环境中能不能单独出现。如果单独使用不能出现但与某些特定词结合之后可以出现,就是半自由语素。名词性和动词性的半自由语素趋趋避、趋奉、趋时等,这些词都是动词性的,“趋”出现在这样的双音动词的左边位置,按照Packard(2000)的“中心原则”,可以判定“趋”是动词性的。“趋”在古汉语中有独立的动词用法。如:鲤趋而过庭。(《论语·季氏》)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庄子·山木》)趋其所不意。(《孙子·虚实》)

动词所出现的典型的句法环境是做谓语,及物动词后可带宾语。“趋”作为一个动词性语素,不能单独做谓语,也不能单独带宾语,即使加了体标记以后也不可以。如:*他趋。*他趋了/着/过。*他的作品趋成熟。*他的作品趋了/着/过成熟。说明“趋”单用时不自由。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多,他的作品更趋成熟。“更”的后面可以出现自由动词,如:他的作品更显得成熟了。他的作品更具有魅力了。他的作品更充满活力了。“更趋成熟”中的“趋”处于与自由动词“显得”“具有”“充满”相同的句法分布中,因此应当承认“更趋成熟”中的“趋”也是一个独立的动词。

结论:“趋”是一个动词性半自由语素“校”语类范畴的判断:名词性(1)学校高校母校夜校(2)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名词的典型句法分布是做主宾语、定语和中心语。单用时时黏着:*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他去校了。*我们的校*校的围墙当“校”与指示性成分“此”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做主宾语:此校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出资建立此校。此校的建立“此”是一个独立的指示词,它可以与自由名词结合,组成名词短语,做主宾语或定语。如:此病传染性很强。目前尚无药物治疗此病。此病的发现

“校”与“病”可以处于同样的句法位置,“病”是独立的名词,同样位置上的“校”也应看作名词。

结论:“校”是名词性半自由语素

半自由语素在句中自由的手段

动词性半自由语素(包括形容词性的)(1)前加副词只觉又觉未觉常觉很觉更觉

似觉早觉也觉更佳较佳极佳特佳常感已感略感另觅另择颇具更具极具尤具已具太简太苛太迂未予仍予已知虽知怎知尤擅尤宜只恐又恐重返

更臻刚愈未愈才愈例如:这样做他又觉不妥。/*这样做他觉不妥。这一切都极具吸引力。/*这一切都具吸引力。这个茶叶味道颇佳。/*这个茶叶味道佳

2)前加助动词可予

这种要求可予考虑/*这种要求予考虑

(3)前加否定词不感不畅不予不畏不觉不宜不知不佳不妥

对他以往的过失,我们不予追究*对他以往的过失,我们予追究。他呼吸不畅/*他呼吸畅动词性半自由语素在句中自由时的特点:动词性半自由语素的后面一般不加体标记

原因:半自由语素带有文言性。

名词性半自由语素(1)前加指示词本、此、该、某、每、他、我、诸、各等。敬语“贵”和谦称“鄙”根据X标杆理论(Xbartheory),指示词出现于名词短语的标志语(Spec,specifier)位置,它与名词构成的是名词的最大投射——名词短语。

本案本刊此感此职此症此语该生该剧

某校我校我馆我境我刊每餐

每晨

各校诸症贵刊鄙校

本案很重要/*案很重要他无权处理本案/*他无权处理案(2)后加方位词鼻下椅下壁上额上膝上颊上镜中剧中途中狱中园中掌中馆内耳旁身旁窗外校外额前馆前耳后颈后*鼻很红。*我去医院检查鼻。*我的鼻流血了。*鼻的里面有点疼。鼻下有颗痣。

决定半自由语素使用的韵律因素

使半自由语素在句中自由的手段的共同特点:与半自由语素相结合的成分都是单音节的,二者合为一个双音节音步。半自由语素不能依附于双音词。*可以予可予*鼻下面鼻下*他经常感后悔/他常感后悔*鼻旁边有颗痣/鼻边有颗痣半自由语素的性质:句法自由,语音依附(syntacticallyfree,phonologicallybound)

解释:在汉语中双音节构成一个音步,汉语中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必须是双音节的。(冯胜利1996、1997等)韵律词是在韵律上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当所依附的成分是单音节时,半自由语素就与其所依附的成分组成一个音步,可以构成一个韵律词,从而在韵律上获得自由。

如果在半自由语素的前后都有合适的依附成分时,半自由语素会按照句法层次附加在与其结构关系最近的成分上,如:[某[[校内]食堂]]

[[某校][内设游泳馆、电影院、购物中心]]

可自由可黏着的语素以及语素的自由与黏着的确定问题有些语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黏着的,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可以是自由的,例如:“止”一般情况下黏着,但在“从……起到……止”中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其前的成分不存在语音上的限制。“摄”“张三摄”这种偶尔可自由的黏着语素要与半自由语素分开,半自由语素的自由是由韵律条件控制的,而这种偶有自由用法的黏着语素的自由用法并不受韵律的控制。语义因素半自由语素能够在句法上获得自由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这样的语素即使是在词内出现时也保持着清晰的意义。如“感”在复合词“感受”“感觉”“感想”“感叹”等中的意义是清晰可辨的。之所以能保持清晰的语义,是因为在大量的复合词中反复出现。如果一个语素的意义在历史发展中变得模糊、不被一般语言使用者所知晓了,那么这个语素一般就不可能重新在句法中被作为词来使用。如“杜”的“阻塞”义已模糊(只出现在“杜门谢客”“杜绝”等少数词中),所以“杜”不能在合适的韵律条件下作为词来使用。半自由语素的形成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结果鼻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庄子》)目辨白黑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荀子》)僧儿用手指着巷口王二哥茶坊里道∶“有个粗眉毛、大眼睛、蹶鼻子、略绰口的官人,教我把来与小娘子,不教我把与你。”(南宋话本《简贴和尚》)

半自由语素的大量存在造成了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许多不同。半自由语素多在具有文雅庄重色彩的语体中出现,而一般不在口语中出现。之所以存在这种语体分布上的倾向性,是因为半自由语素是汉语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它们在汉语中存在的时间长,自然带有古雅的色彩。在处理汉语的书面文本时,应给予半自由语素以特别的重视。

半自由语素的存在,使得汉语中语素的自由与黏着的界限变得不是很清晰,词法层面和句法层面也产生一些交叉。解释留学生在半自由语素上犯的错误系里组织学生们到长城去参观。*中文系里组织学生们到长城去参观。我去系里了。*我去系了。*我去中文系里了。你们学校有多少个系?十三个系。系领导系团委“系”只有在表示单位建制时可以自由运用。当表示行政组织或地点时都是半自由语素。半自由的副词性和形容词性语素

副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的自由度或黏着度主要表现在与中心成分的组合能力上。

如果与中心成分的组合除了句法和语义上符合搭配条件之外不受其他限制,就是自由的;如果与中心成分的组合除了句法和语义上符合搭配条件外还要受到其他限制(韵律限制),组合不具有周遍性,但又具有一定的能产性,我们就认为该副词性语素或形容词性语素是半自由的。

“饱”有一个义项是“足足地、充分”饱餐饱尝饱含饱学饱读饱经饱览饱受饱享饱有饱蘸*饱听*饱写饱享*饱享受“饱”只能和单音节组合,不能和双音节组合。也不是任何单音节动词都能和“饱”组合。与自由副词“又”“才”“更”等对比,这些词与中心语组合时基本不存在空缺,而且中心语可以是多音节的。“又迟到了”“更兴高采烈了”“饱”与动词的组合又有一定能产性。言语中的创新很可能使一个“饱V”出现。像“饱”这样的成分我们就认为是一个副词性半自由语素。半自由的副词性语素

暗(秘密地)暗呼暗恋暗骂暗设暗想(暗藏、暗害、暗含、暗杀、暗示、暗算、暗笑)*暗呼喊暴(突然而且猛烈)暴打暴富暴喝暴吼暴升暴亡(暴跌、暴发、暴怒、暴晒、暴跳、暴突、暴涨、暴卒)*暴打击遍(普遍、全面)遍采遍插遍查遍长遍尝遍传遍存遍读遍访遍观遍开遍历遍请遍撒遍洒遍设遍生遍邀遍寻遍游(遍布、遍及)*遍采集并(同时)并论并生并治并抓并争并置(并存、并发、并进、并举、并立、并茂、并行、并用、并重)*并使用惨(悲惨地)惨跌惨嚎惨叫惨受惨遭惨伤(惨白、惨败、惨变、惨杀、惨死、惨笑)*惨嚎叫诚(真诚地)诚聘诚请诚如诚望诚邀诚愿诚征*诚聘请大(表示程度深、规模大)大败大办大病(大病一场)大吵大吃大干大搞大喊大叫大吼大呼大减大夸大亮大乱大骂大闹大嚷大伤(大伤脑筋,大伤元气)大胜大睡大谈大叹大赚*大减少所有副词性半自由语素与动词性成分的组合都必须满足双音节的韵律条件,也就是说动词性成分必须是单音节的,半自由的副词性语素不能与双音的动词性成分组合。

半自由副词性语素的形成也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其中有一些在古汉语中自由度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能修饰的动词性成分比较多;但到了现代汉语中,这类成分的副词性用法出现萎缩,其自由组合能力随之降低,但还没有完全死亡,因此就介于句法和词法之间了。有些半自由副词性语素是直到非常晚近的时期才形成的,如“深”,在《红楼梦》中我们还发现“深”与双音动词组合的例子: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形容词性半自由语素

汉语中有些形容词的使用也非常受限,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作定语时也存在很多组合空缺。如“碧”,义为“青绿色”碧峰、碧草、碧池、碧海、碧浪、碧莲、碧流、碧泉、碧山、碧树、碧水、碧潭、碧天、碧瓦、碧溪、碧霄、碧野、碧玉,碧波、碧空、碧血*碧布*碧衣*草碧了碧浪*碧波浪中心语只能是单音节。绝不能中插“的”,如“碧草”不能说成“碧的草”。

完全自由的形容词,如“大”“好”等,在与中心语组合时基本不存在空缺。中心语既可是单音节也可是多音节:

大山大教室大写字楼

好酒好声音好运动员残(残缺的)残碑残币残壁残党残冬残稿残更残骨残痕残花残灰残火残迹残简残酒残卷残梦残片残篇残墙残秋残躯残日残石残汤残体残瓦残叶残夜残云残枝残烛残砖(残本、残兵、残部、残喘、残敌、残匪、残骸、残货、残迹、残局、残年、残品、残棋、残生、残雪、残阳、残月)*残石碑*残钱币别(其他的,另外的)别村别地别国别解别事别乡别庄别称、别处、别号(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别家、别论(另当别论)、别名、别人。*别名称孤(孤单的)孤城孤村孤岛孤灯孤坟孤峰孤鬼孤星孤雁孤云孤舟(孤本、孤军、孤身、孤孀、孤证、孤子)*孤城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类似结构独独霸、独步、独白、独裁、独唱、独处、独创、独到、独断、独揽、独吞、独舞、独行、独占、独奏共共处、共存、共度、共犯(义项之一为“共同犯罪”)、共管、共居、共聚、共勉、共鸣、共栖、共生、共议、共振互互补、互惠、互见、互利、互让、互溶、互通、互训、互助残残本、残兵、残部、残喘、残敌、残匪、残骸、残货、残迹、残局、残年、残品、残棋、残生、残雪、残阳、残月孤孤本、孤军、孤身、孤孀、孤证、孤子半自由形容词性语素是由原本自由的形容词发展而来的。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一些原有的单音形容词的功能被后起的双音同义形式所继承,原有的单音形式的自由度降低,在韵律上受限,搭配能力随之也变窄了,于是就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半自由形容词性语素。

与半自由副词性语素与动词性成分的组合相比,半自由形容词性语素与名词性成分形成的组合更接近于词。这些组合中名词的后面不再有支配成分,所以形容词与名词的组合在结构上显得更为紧密(对比副词与动词的组合,当动词后面有宾语时,动词与宾语在结构上更紧密);而且由于中心语是名词,具有指称性,因此更给人词的感觉。《现汉》对这一类组合的收录,从比例上看,较之对半自由副词性语素与动词性成分构成的组合的收录为多。也可以说,半自由形容词性语素与名词性成分的组合比起半自由副词性语素与动词性成分的组合来说,在词汇化的进程上走得更远。

汉语语素的整体分类建议把原来的二分系统变为三分系统:自由语素黏着语素半自由语素自由语素既可以活跃在构词层面,也可以活跃在造句层面;黏着语素只能活跃在构词层面,不能出现在造句层面;半自由语素可以活跃在构词层面,也可以在一定限制下出现在造句层面。在讨论语素的类别时,可以做适当扩展,让学生注意半自由语素现象。半自由语素的历史成因: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结果半自由语素的形成表明,共时的不规则状态由历时的发展造成。应注意单双音节词汇变体的对比研究感/感觉校/学校残/残破巨/巨大惨/悲惨

主观性与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

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参看沈家煊2001)代词的主客观分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河北黄骅话中的“我”和“俺”:“我”是客观的,而“俺”具有主观性我六岁。乙:我夜了个来的。(我昨天来的)我给我爸爸买了一个轮椅。是我呀。“俺”是说话人移情于自我时的选择,当说话人要表达自己的情绪(骄傲、生气或要为自己辩解时,选择“俺”)甲:你去吗?乙:俺不去。(说这样的话时,乙可能是对去的地方反感,也可能是对甲反感。如果说成“我不去”,在语气上就是中性的了。)上古汉语中“吾”与“我”的区别也是主客观的不同。“吾”的主观性强,而“我”的客观性强。既战,简子曰:“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太子曰:“吾救主于车,退敌于下,我,右之上也。”邮良曰:“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左传·哀公二年》)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齐物论》)“我”是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第一人称代词,一直延用到现代汉语中,这正与其客观性较强的性质相关。主观性较强的形式是更容易发生更新的(沈家煊2002)。近代汉语中可能由于语言接触而引入汉语的“俺”后来获得了主观性。从指称到描述:词汇语义的主观化汉语史上一个常见的实词内部的变化是从名词或动词到形容词的演变。有一些名词和动词从指称事物和动作演变为描述基于人的主观评价的与事物或动作相关的性质,从而演变为形容词。从语义角度看这属于词汇语义的主观化。词汇主观化(lexicalsubjectification),指词汇语义从具体义转变为内在的评价义。(Traugott1989)也就是指一个表达在词汇语义上获得了与说话人相关的褒或贬的成分。词汇主观化包括贬化和褒化两个方面。比如,boor这个词从指farmer(农夫)变为指crudeperson(粗野的人)。词汇主观化的特点是:主观化后的意义仍然表达概念功能(Halliday1995),处于命题内部,构成命题的组成成分。(一)从名词到形容词在汉语史上,很多词原来是指称客观存在的事物,即是一个具体名词,在后来的语义演变中,逐渐获得了基于说话人的对事物相关性质的评价意义,即从客观的指称某事物变到表达人对事物的某种相关联的属性的主观评价。草①青草野无青草。(《左传·僖公二十六年》)②粗、粗糙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③微贱赖值凤凰恩泽,放你一生草命。(《敦煌变文集新书·燕子赋》)④草率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张元一《又嘲》诗,《全唐诗》卷869)牢①关牲畜或野兽的圈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②坚固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朞年而器牢。(《韩非子·难一》)纯①丝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②纯一不杂、纯粹,由此又引申出精美义: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汉书·地理志》)村①村子、村庄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三国志·魏志·郑浑传》)②粗鄙、粗俗我居固已陋,尔鸣良亦村。(唐庚《圆蛤》诗)③劣、坏连车载酒来,不饮外酒嫌其村。(苏轼《戏王巩自谓恶客》)④狠、厉害若发起村来,怕不筋都敲断你的。(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鼎①古代煮或盛食物的器具。多用青铜制成。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宣公三年》)②重,大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后汉书·李膺传》)肤①人体的表皮,皮肤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②肤浅,浅薄澄謏闻肤见,贻挠后昆。(《南齐书·陆澄传》)梗①植物的直茎或直枝。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战国策·齐策》)②强硬;凶猛。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楚辞·九章·橘颂》:王逸注:“梗,强也。”高祖以弘州地旷人梗,因而废之。(《隋书·西域传·吐谷浑》)③正直、刚正(修义)子文都,性梗直。(《北史·魏汝阴王天锡传》)工①工匠,从事各种手工技艺的劳动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②精,精巧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之不好何?(韩愈《答陈商书》)瑰①美石,像玉的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秦风·渭阳》)②珍贵瑰货方至。(司马相如《子虚赋》)鬼①指人死后灵魂所变成的东西。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楚辞·九歌·国殇》)②狡猾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虎①老虎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②比喻威武勇猛矫矫虎臣,在泮献馘。(《诗·鲁颂·泮水》)昏①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陈风·东门之杨》)②糊涂,昏愦。昏主之下,难以久居。(《后汉书·皇甫嵩传》极①房屋的中梁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庄子·则阳》)陆德明《经典释文》:“司马云:极,屋栋也。”

②最高的。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精①纯净的好米。食不厌精。(《论语·乡党》)②洁净怀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桓宽《盐铁论·讼贤》)③精美,美妙临舆执手诀,良诲一何精!(阮侃《答嵇康》诗二首之一)狙①猕猴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②狡猾纵其狙诡,延其变诈。(柳宗元《骂尸虫文》)词汇主观化与语用密切相关,是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时在词义上发生的语用调节的结果。词汇主观化既可表现为词语的固定的意义,也可以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显现出来的临时的语用义。反复发生的语用调节就可能固化为词语的意义。语境会使得词语的内涵义(说话人的主观识解)突显,而外延义变得不重要。在历史语义学领域,由于面对的材料只能是历史文献记载,因此要观察起变的最初环境和具体演变过程往往存在很大困难。这是因为,当一个用法还处在起变过程中,还不稳定时,经常不能在较为正式的文献中被记录下来,我们看到的通常只是起变前和起变后这两端的状态,而中间的不稳定状态往往会缺失。因此我们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用在共时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发生的语用变化来解释历史上发生的同类变化。周韧(2009)在研究同语式时引入了Leech(1983)的两个概念:理性意义(Leech的术语是“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理性意义实际指的是真值条件,即能规约词的所指的那些性质。内涵意义指的是社会大众或个人对词的一种普遍或主观认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名词在使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的指称一种事物类别,即在理性意义上使用;另一种则是强调人们对这种事物的一种内涵评价,这种内涵评价一般是针对类中的典型成员得出的,即是在内涵意义上使用。客观指别用法如:(1)甲:新来的是个男的还是

个女的?乙:是个女人。这里用的是“女人”的理性意义。内涵评价用法在一些非常规判断句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①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A是B”的情况下表达“A是B”(2)她是个女人。(“女人”用的是内涵意义)“女人”在这个判断句中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发生了缩小。其内涵是原型的女人所具有的特征,如情绪化、爱冲动、软弱等。具体所强调的特征可以随语境确定。如:(3)与其说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成功者,不如说她是一个女人,因为她善于把自己的幻想和奇妙的梦境,编织成现实,并以此征服世界。(4)她曾偷偷地哭泣,因为她是女性。

(5)但毕竟她是个女人,渐渐力气不支,歹徒持刀的手终于挣脱出来。这种用法还可以有否定形式,如:(6)她不是个女人。(7)他不是人。这样的句子都属于语用否定(沈家煊1993)。在这样的“A不是B”句中,A虽然在客观上是B,但是不具有典型的B所具有的特征,因此被主观否认是B。因此,在这样的句子中,B所指的概念外延也发生了缩小,不是指所有的B,而是指原型的B。比如“他不是人”可以表达他不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道德、良心、情感等。B所具体强调的方面也可以依语境而定。总起来看,这类非常规判断句的陈述部分所涉及的概念都发生了“原型化”的外延缩小变化。这种“原型化”方式的主观化不仅表现在非常规判断句中,也表现在“副+名”类超常组配上,如:

很女人在这类“副+名”组合中,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形容词化了,但其形容词化的基础是名词原来所指概念的原型化。“很女人”是指“很有女人味”,即具有女人的典型特征,其中的“女人”是原型化的女人,具体所凸显的特征也可以随着具体的语境而改变。因此“副+名”中的“名”也是主观化的表达。这类非常规判断句的陈述部分也可以涉及专有名词,如:(8)你以为所有的女人都像大太太,我是余嫣红,是一个付出就期望着回报的女人。(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台词)以上例子是余嫣红在与曾是他丈夫的容耀华对话,听话人当然知道她是余嫣红,在这个情况下还说“我是余嫣红”,其中“余嫣红”指的是余嫣红这个人的某种典型特征,而这个典型特征在随后的小句中被点明。②已知A不是B的情况下表达“A是B”假如已知“她”三十五岁,却说出下面的话:(9)她还是个孩子。这里的“孩子”所指称的概念外延既有扩大,也有缩小。扩大的方面表现在不仅指实际的孩子,也指实际上虽不是孩子,但却具有孩子特征的人。缩小的方面表现在所突出的孩子特征实际上并一定是所有孩子都具备的,而是典型的孩子所具备的。而外延的扩大正是由于特别强调典型成员的某些内涵特征而造成的。假如已知她还没有孩子,但是唠唠叨叨,爱管事,而说出下面的话:(10)她是个婆婆。这时“婆婆”这个词所涉及的概念也是既有扩大,也有缩小。扩大的一方面表现在,“婆婆”可以指称实际不是婆婆的人,缩小的一方面表现在这里的“婆婆”的外延又比实际上全部的婆婆小,而只指一类婆婆,比如在一定语境中可以指具有唠唠叨叨、爱管事这一特征的婆婆。专有名词也可以有这类用法。如:(11)他是个雷锋。“雷锋”在这里指的是具有雷锋品质的人,着眼于内涵评价,因此外延可以扩展到原所指之外。什么时候名词的内涵评价义会出现呢?在判断句中,当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的外延不匹配时,语言使用者对词语的理解就会很自然地转而从内涵方面入手。语境中名词的这种主观用法如果反复出现的话,就会常规化,并逐渐固定化为名词的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婆婆”的第一个义项是“丈夫的母亲”。但举例是:“基层单位上面的~太多,层层审批,难以办事。”表面上看,所举例证与释义不匹配,实际上词典的这种处理是有其意图的,由于“婆婆”的这种主观性用法出现较多,虽然目前词典还没有单独给它立一个义项,但是试图通过举例使这一主观性用法得到一定反映。名词的内涵评价义在“NP不是X,是Y”句式中体现得很明显,在这样的句式中,X和Y都是名词,这实际上是肯定否定判断的连用,当听话者知道NP是Y的情况下,X和Y的内涵评价义都得到突显:

(12)这不是家里,这是学校。(你可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13)这不是出租车,这是公交车。(你就别嫌挤了。)另外,普通口语表达中很多名词在以光杆身份进入判断句的主语位置时都是采用其典型的内涵义,如:(14)南方人很精明。(15)狗对主人很忠诚。(16)鸟会飞。只有加上全称量化标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示全称判断,如:(17)所有的人都会死。(18)所有的偶数都可以被二整除。名词的内涵性用法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在汉语中表现尤其突出,体现在具有“副+名”等这样的特殊结构上。名词从指别到描述的发展轨迹名词首先是在非常规判断句中通过语用调节而获得带有主观性的含义,进一步的发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