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华南师范大学余晓玲要点提示通过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该忘记的历史镜头电影片段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八国联军攻打天津俄军捕杀中国人日军屠杀义和团民军事侵略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的边界待议地区1858年,沙俄通过《爱珲条约》,割占了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通过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经俄、法、德三国干预,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1896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军事侵略勒索赔款,抢掠财富案例材料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赫德:操控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人

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45年,被清廷视为客卿,他怀揣大英帝国的野心,却又以“中国政府外籍雇员”自居。1854年,19岁的赫德来华,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1859年起任粤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仍挂总税务司的头衔。在主持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中,赫德不仅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而且其活动涉及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经济掠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把中国变成了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勒索了赔款2亿3千150万两的白银,这相当于当时中国中央财政3年收入的总和;日本用中国的巨额赔款,继续扩充军备,很快地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1901年《辛丑条约》,勒索的赔款,历史上叫做“庚子赔款”,总额是4亿5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中央财政4-5年的总和。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10亿两之巨。

1840—1919年间,各帝国主义从中国勒索的赔款达1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王朝15年的财政收入。这些白银如果用火车皮来装,以每车皮装60吨计,要用1083个车皮,这些车皮接起来,要排20多公里。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文化渗透活动,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加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万国公报》主编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发表《印度隶英十二益说》,鼓吹英国统治印度12条好处,主张将英的殖民统治制度搬到中国来。“种族优劣论”、“黄祸论”郭士立在新教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自愿参加了传教工作,后在柏林和鹿特丹训练之后,于1826年被派到亚洲传教。由于中国清政府严禁传教,使他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郭士立是一个怀有极大报负的人,他决心以自己百倍的努力,去打开中国紧闭的国门,向中国人传授基督教的“福音”。为了有朝一日实现到中国传教的愿望,他刻苦地学习汉语,而且很快学会了广东话和福建话。为了表示对中国人的友好态度和取得中国人的尊敬,他还特为自己取了一些笔名,如“爱汉者”,即爱中国人的人;“深德者”,即勤于道德的人。他自己说他已加入了一个中国宗族并成为福建籍的公民。当访问福建时,他不断地自我介绍是福建老乡。当他第一次沿海旅行时,他还穿着当地福建人的衣服甚至戴上头巾,“他很象一个中国人,因此中国人常认为他是一个扮作洋人的汉人”(威廉·亨德:《广州番鬼录》)。郭士立曾说过,“除了让他把余生为中国服务外,他别无所求”(J·G·路兹:《教士外交家郭士立与鸦片战争》,《史学选译》17期)。郭士立真的是这样吗?他一生服务的不是中国,而是英国。“尽管郭士立有着普鲁士传统,他却把自己很好地融入了英国人的行列中,而且他的许多西文作品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当他用汉语表达或介绍政策时,‘我们’一词他通常是指英国人而不是德国人”(同上)。郭士立实际和鸦片战争有很大干系。郭士立在华传教,主张鸦片贸易,收集情报、参与鸦片战争郭士立就是这样一个集传教、鸦片走私和间谍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物,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者。阿瑟·维利称郭士立为“牧师和强盗、江湖郎中和天才、慈善家和骗子的综合体”。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抗英起因:鸦片战争英军进攻广州,以城北的炮台群为攻击重点,三元里在其北仅三四里,因此成为英军重兵骚扰重灾区。1841.5.29,有十几个英国兵到东华里抢劫,调戏妇女,激起村民义愤,手持锄头木棍打跑了英国兵。过程:见材料林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反割台斗争起因:反对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代表人物:徐骧、吴汤兴、姜绍祖、刘永福(清将)结果:台湾最终由日寇控制。但在近半年的浴血奋战中,台湾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爱国史诗,根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在台湾被击毙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共4800余人,重伤者500余人,另有21000余人回国治疗,5200人留台治疗,总计损失32000余人,占侵台总人数一半以上。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丘逢甲“……然逆夷在三元里一带,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予连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于是乡民怦怦欲战。(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1841年5月29日),予与各乡约,每乡设大旗一面,上书乡名,大锣数面,倘有缓急,一乡鸣锣,众乡皆出,予仍以水勇当头阵。约成,予即间谍密禀宫保(指祁贡),而举事犹无定期也。初十日(5月30日)辰刻,逆夷由三元里过牛栏冈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而八十余乡,亦执旗继至,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斯时也,重重叠叠,遍野漫山,已将夷兵困在垓心矣。彼此发炮,互有死伤,而最先阵亡者,则唯予之家人谭胜也。[谭胜者,顺德人,死时年十八,现在义勇祠供为首座。]时天色晴明,忽而阴云四起,午刻迅雷烈风,大雨如注,日夜不息。未刻后,逆夷之鸟枪火炮,俱被雨水湿透,施放不响。且夷兵俱穿皮底靴,三元里四面皆田,雨后泥泞土滑,夷兵寸步难行,水勇及乡民,遂分头截杀。予水勇砍得逆夷兵头首级一颗,杀毙夷兵十二名。乡民杀得夷兵二百余名,而水勇乡民战死者共二十名。”——林福祥《三元里打战日记》关于三元里抗英之战歼敌人数之说:中英双方记载差异甚远,如中方文献所及,少者为十几人,多者为一二百人,英方文献则多谓数人,也有谓十数人的。因此不少近现代史著作为了慎重起见,多对具体死亡数字避而不谈。“歼敌一百多名”——肖致治教授“英军的死亡为五至七人”——茅海建教授“英军死15人比较可信”——戚其章教授根据英国复仇神号舰长荷尔的作战日记记录:高地上之作战英军共15名阵亡,120名受伤,伤者之中有15名军官。中方义勇邓彰贤报告:砍毙先锋霞毕(当是毕霞之误)一名,又手执红旗夷一名,黑白夷匪十余名。如何评价三元里抗英由于论者的着眼点不同,或强调“中国人民群众是英军的大炮轰不散、打不垮的”,“以十分原始的武器,强有力地粉碎了英人船坚炮利、不可战胜的神话”,或认为“三元里抗英之战虽有意义,但其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战争的轨迹并未因此而改向,英军此后仍肆虐于中华大地”。过誉与苛求,显然都不是历史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说三元里乡民自发的抗英壮举已经发挥出了最大的历史作用。三元里之战,虽然是当地乡民自发组织的一场战斗,却表明人民群众一旦真正地动员并组织起来,必定会显示出其翻天覆地的强大力量。这就是三元里抗英之战对后来人的最大启示。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陈连升

土家族,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累迁至广东增城营参将。1840年12月15日,在琦善卑躬屈节与英方谈判求和之际,侵华英军头子义律派少校伯麦为司令,指挥兵船20多艘,陆战队2000多人,从穿鼻湾登陆,分兵进攻沙角和大角炮台,被陈连升一次又一次击退。英军正面进攻失败,便利用汉奸带路,登越后山。后山守军早被琦善下令撤走,陈连升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毫不畏惧,率600余官兵同5倍于己的英军死战竟日,伤亡惨重,“火药告罄”,琦善拒发援军。英军迫近阵地,陈连升跨上战马,抽出腰刀,率先冲入敌群,一气斩杀30多个英兵。官兵们随之而上,与英兵肉搏。陈连升胸中数弹牺牲,其子长鹏挺戟大呼,跃杀数敌,全身受伤10余处,力竭投海身亡。英军攻占沙角炮台后,因伤亡惨重,恼羞成怒,将陈连升父子遗体剁成肉泥,并将陈连升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此马竟和它的主人一样坚贞不屈,“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坠摇,忍饿骨立”,“刀砍不从”,每日北向大陆嘶鸣,绝食而死。陈连升沙角炮台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1841年8月,定海之战。十七日拂晓,英军利用大雾天气,乘清军饥疲交困,驶舰进犯。王锡朋带领寿春亲兵,首当其锋。骁勇善战驰名的寿春兵,在守卫晓峰岭的争夺战中,敢拼敢杀,十分勇敢。当时,英军驱使着闽、广收买来的亡命之徒打头阵,自己躲在后面施放冷枪,并配合炮击,分批轮番进攻。寿春兵冒着炮林弹雨,奋不顾身,竭力阻击,杀退英军数次。但守晓峰岭无大炮,他们便手持短刀陷阵,与侵略军展开搏斗。王锡朋先身士卒,左冲右突,后,英军大队逼进,部属亦先后阵亡,他不幸中炮,一腿折断,仍手刃蜂拥而来的敌军数人。最后,被英军乱刀砍死。

郑国鸿顽强坚守着阵地,直到枪炮皆竭。当时,有人劝他退保晓峰岭,被他拒绝,他说:“竹山不守,晓峰乌能自存,武臣致命疆场,分也。”不久,晓峰岭失守,王锡朋阵亡。英军遂夺间道,下攻竹山门,形势更加危急。郑国鸿镇定执旗督战,单骑赴敌拼杀,虽身中两炮,被数十创,仍挥刀力战,手刃数敌,而壮烈牺牲。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英军血流成渠。侵略军曾经这样记载:“当亚当斯陆军中校指挥第十八团登陆……,进入临海的炮台的南端。正在沿着长堤退却的中国人赶紧集合在他们的勇敢的葛将军的领导下,作了一次很体面的抵抗。”葛云飞从关山炮台,转战竹山门,将士也人人持刀械与敌搏斗。他刀折,就拔出二把佩刀,冲入英军搏杀,转战二里许,格杀无数。到竹山门,刚仰登,不幸被敌人长刀劈面,去其半,并以火枪围攻,攒击,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遂立竹山门崖石,手擎刀杀敌状,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表现着宁死不屈反抗侵略,死而犹生的崇高战斗精神。三忠祠是1846年根据道光皇帝的谕旨,为纪奠在1841年9月英侵略军第二次犯定海时,率军顽强抵抗、壮烈殉国的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而设的祠堂。定海之战裕谦原名裕泰,字鲁山,博氏忒氏,蒙古镶黄旗。嘉庆进士。自道光下令查禁鸦片以来,曾先后向广东和闽、浙派出多位钦差大臣,其中唯有裕谦死于斯役,成为鸦片战争期间为国事殉难的钦差大臣之第一人。余步云字紫松,四川广安人。时任福建提督。裕谦主张备战死守的同时,余步云则消极应付。镇海之战。余步云不听指挥,要求停战,此时招宝山上的炮台遭到英舰的猛烈轰击,所有防御工事皆为废墟。余步云弃台逃往宁波。镇海之战裕谦一战甬江口,督臣(裕谦)死,提臣(余步云)走;再战吴淞口,提臣(陈化成)死,督臣(牛鉴)走1884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冯子材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冯子材邓世昌林永升三、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义和团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口号“扶清灭洋”“助清灭洋”,爱国性与封建性混为一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讨论: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晚清时期,社会政治腐败、吏治败坏、贪污成风、贿赂成习、军备废弛,学术领域万马齐喑。(奕经“五虎制敌”、叶名琛“六不总督”)清政府软弱无能,更甚者,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经济技术落后。四、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可笑的“五虎制敌”:1841年10月,北犯英军连陷定海、宁波、镇海三城。道光皇帝急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江主持军务。奕经一路上游山玩水,慢慢腾腾,两个月后才到达浙江。他一不研究敌情,二不认真备战,却上奏道光皇帝:“尽可依赖天威,一战而胜。”他听说西湖关帝庙很灵验,便前去祷告,占了一签。见上有“不遇虎头一人唤,全家谁保汝平安”的签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