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1th_第1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1th_第2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1th_第3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1th_第4页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1th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杨方方yangfangfangany@

时代背景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群体性事件呈增加态势。据劳动保障部统计,2006年,全国共发生百人以上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群体性事件超过500起。据公安部统计,2003年,全国在岗、下岗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等劳动者参与群体性事件为144万人次,占全国各类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次总数的46.9%,位居第一。此外,从近年进入劳动争议法定处理程序的集体争议的情况看,也呈现出持续攀升、高位运行的态势。另据已有的研究统计,在1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罢工行为的增长率是最高的。相比而言,美国在1970年代的百人以上规模的罢工平均每年在100起左右,1990年代下降到30起,而2003年只有14起。

社保缘何屡遭暴力

11月5日,深圳发生社保血案。56岁的失业人员倪顺义带着锤子、菜刀和斧头来到深圳社保局,向社保工作人员李芳芳疯狂抡锤。受害人头部受伤,加害人被关进看守所。这条新闻引起社会的震惊和关注。事件起因是倪顺义提前退休诉求遭阻。他认为自己做过关于“铀”的工作,并长达14年。但是,其个人档案无“铀金属机械加工”记载。按照现行政策,无原始档案记载,不能办理“提前退休”。“我的生路被堵死了”。在事发现场,双手是血的倪顺义这样表示。下岗、失业、离婚,退休不成,生活窘迫的倪顺义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惨剧。

社保缘何屡遭暴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网络上,疯狂抡锤的暴行被“淡化”,对倪顺义的“公愤”转化为“同情”。为什么出现背离常理的社会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贫富分化、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导致心理失衡;社保制度漏洞好权益真空等问题,导致政府公信力遭受质疑;一些群体缺乏话语权,权益诉讼遭受挫折,致使非理性声音高涨。

社保缘何屡遭暴力

仅仅前一个月,江苏启东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一位老人退休不成,持刀扎伤劳动部门工作人员。而在2008年,辽宁宽旬发生一起带血的医保报销案,一名医保中心副主任死于疯狂的刀下。类似事件频发,让人心有余悸,也让我们反思导致社保暴力案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原本是为参保人服务的社保工作人员缘何屡遭参保人袭击?——历史遗留问题(制度接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度设计问题(缴费满15年才有资格领取是否合理)——社保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申诉渠道

课程安排导论劳动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实施情况劳动争议案例分析劳动法规问题的理论探讨社会保险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变迁过程社会保险争议案例分析社会保险法规的理论研究情况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规的综合争议处理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未来走向探讨导论

一、课程简介二、概述1、劳动法 2、社会保险法三、主要法规 1、法规目录2、整体特点 3、重点内容四、区别与联系五、认识社会保险

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一)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四个要素:劳动者加入用人单位,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组织和管理;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这一部分劳动关系具体包括:1、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所用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3、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三)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非合同劳动关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社会保险法规和政策

调整的关系与规范的内容

社会保险制度模式与总体框架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筹资模式、计发办法、申领资格等项目的具体运作办法责任主体及责任份额管理体制、监督机构、实施机制等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需要规范的其他内容社会保险关系的存在一定是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吗?

主要法规目录

法律行政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司法解释整体特点立法层次低内容有残缺且过于分散执行效率低:严实的壁垒与轻易的逾越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制度设计:内容和程序。哈耶克说:“好的制度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让好人做坏事。”(犯人船的故事)

——法制环境: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信用体系。重点内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新劳动合同法:突显社会法本质(陶文忠)——推广无固定期限合同可能会“养懒人”,加剧失业问题,甚至断言《劳动合同法》有可能把好好的经济给搞垮了(张五常)。《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条例》等——缺憾一:政府责任不清——缺憾二:另设征收机构——缺憾三:制度细节定型失当——缺憾四:参保人权利义务不对等——缺憾五:结构失衡、条文赘繁

养老——社会之殇

养老问题的严重性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办法和标准的缺失

2010年10月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对社会养老的忽视

《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缺失

你赞成送父母去养老院吗?

/programs/view/9WFbHuTT4L8//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法公法、私法和社会法

社会法是国家为保障社会利益,通过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的一种立法。社会法是一种法律社会化,即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公法和私法相融合的法律现象和法律观念,它作为社会政策和公共场所政策的法律表现强调对社会公益公平安全等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

两者之间的联系在2008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中将社会法确定为我国七大部门法之一,并且列举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等17种涉及社会法的具体法律。七大法律部门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调整的关系不同。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主体不同。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公民(劳动者)。——目的不同。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的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一个更多的为初次分配的公平,即我们所说的效率;一个是更多地为再分配中的公平,即我们不平常所说的公平。因此,立法原则也不同。——调整模式不同。劳动法多层次的调整模式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自主协商的成分逐渐加大;社会保障的调整模式是越来越强调国家的再分配作用,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争议处理机制不同。劳动关系引发的劳动争议,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社会保障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要采用行政诉讼程序。

认识社会保险从了解社会保障开始

——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社会保障的服务形式——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是一种风险化解机制三个本质属性三种保障形式——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

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生活保障系统。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动态性

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

社会保障的运行系统法制系统管理系统实施系统监督系统——整体性和独立性并存——层次性与制约性并重——封闭性和开放性并行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社会保障的总目标

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的分目标

(一)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二)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社会保障与结果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

公平不等于平等,更不等于平均主义。中国传统的“不患寡、患不均”,易将平均主义误作为社会公平。其实,平等强调的是某种“同”,公平强调的则是某种“异”;平等以同一尺度来衡量,而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公平是一种合理的差异。当然,公平与平等之间也有交叉,如机会的平等、竞争规则的平等是公平。日本学者高坂健次将平等和公平组合为四个单元

平等不平等公平12不公平34社会保障与结果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

“1”代表按需分配的状况,是理想目标、最高纲领,既公平、又平等;

“2”代表按劳分配,即公平、但不平等的情况;“3”代表平等但不公平,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就是这种状况;“4”代表两极分化。

世间能容忍的是1单元和2单元;不能容忍的是3单元和4单元。

结合中国现实,实现“1”不可能,3、4是我们极力避免的,因此,只有“2”是可行的。我国也在朝着社会公平的方向迈进,收入公平是其应有之义。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稳定社会功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功能

拉动内需,创造就业岗位、改良社会产业结构——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社会保障的特征——对其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表现出的各种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公平性

——社会性

——福利性

——规范性

——多样性

——刚性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制度目标在建立、实施这一制度过程中应当奉行的基本准则。

——公平原则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责任分担原则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法制性原则

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有无的决定因素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影响社会保障的公平程度政治因素的作用是理性选择和推动作用文化历史因素影响社会保障模式的设计和技术路线的选择(北欧)

/f/200908/827d1ce8-fa94-4bf0-ae55-c8b9c399d8c4.shtml(美国)/programs/view/OaasmNeHdpw/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与相关系统的关系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与劳动者按劳获酬的分配方式相比,社会保障显然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方式。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都是一致的。所谓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如果说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调节,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可以视为对再分配的补充,即民间捐赠弥补着政府再分配之不足。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配置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覆盖面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流动、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就业程度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求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是既增加又抑制的作用。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就业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一)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

(二)社会保障抑制就业失业陷阱、养懒汉适当的政策设计可以避免“福利病”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保障——越来越“热”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的社会保障还有多少被忽略的群体——危机四伏的社会保障深圳社会保障引发的命案

弱势群体——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需要救助的老人、妇女、儿童——罕见病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监狱服刑人员子女——不良青少年——寄养儿童——艾滋病人——临时性救助群体贫困群体2008年底,我国宣布上调扶贫标准,把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取消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按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截至2008年底在这个标准以下的扶贫对象为4007万人。2007年年底,低收入标准为1067元,低收入人口减少为2841万人。

2006年,绝对贫困标准为693元。

每增加一百元,贫困人口就会增加一千万!

妇女儿童福利中的问题一是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孤儿仅7.2万人,不足孤儿总数的13%。

妇幼保健服务供需不平衡,在农村地区,妇幼保健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

二是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以及文化方面的原因。

罕见病群体

WHO(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确认的罕见病有5000到6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成骨不全症,又称“瓷娃娃”法布瑞症,发病率约为十一万分之一,国外有药物神经肌肉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

,“渐冻人”血友病,发病率为五万分之一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发病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是一种肺部罕见病,患者主要为育龄期女性。

白化病

结节性硬化症,患病率为1/9000,多系统遗传性病变。以癫痫、智力残障、多部位良性肿瘤、和皮肤改变为特征。

2月29日是罕见疾病日,这是一个每4年才有的罕见日期。

残疾人群体

残疾人基本的出行都非常困难——无障碍的滥用和缺乏——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盲人学生张晶的遭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法律没有规定盲人行使这一权利还要受到任何限制。相反,该法律规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亟待社会救助

2006年司法部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已逾60万,辍学比例高达13.1%,其中农村户口的未成年人辍学率高达16.1%。其中五分之四是在父母入狱后辍学的。另外,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总数的2.5%,同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一方或双方被判刑的未成年犯占全体的9%之多。令人担忧的是,1/4的服刑人员对自己孩子是否有生活保障并不清楚;多达1/5的服刑人员因种种原因,不知道孩子的情况,不清楚他们是否已经陷入流浪或乞讨。

城市流浪人员生存状况/b/17107510-1563087173.html流浪人员——救助站,不知道?——去救助站没收入!救助责任主体相互推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救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别让冷漠吞噬生命!

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中国“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隐患,容易受到伤害,亟待关注!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其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自杀、溺水、奸幼等各种悲剧频频上演。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有效的监管,不仅容易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自己行为也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