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网络谣言_第1页
抵制网络谣言_第2页
抵制网络谣言_第3页
抵制网络谣言_第4页
抵制网络谣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抵制网络谣言

规范网络行为

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一、当今网络乱象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网络乱象典型案例一秦火火“水军首领”,外号“谣翻中国”

秦、杨等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吸引粉丝,使自己迅速成为网络名人。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2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诬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了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并将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群众作为攻击对象,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

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网络乱象典型案例二周绿宝“网络反腐维权斗士”“网络知名爆料人”微博粉丝达到110万

敲诈寺庙和道观2012年以来,在互联网上发布攻击、诋毁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帖文1.5万余篇。把网络当作赚人气、谋私利工具,现已初步查明先后对20多个单位和个人实施敲诈勒索。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网络乱象典型案例三傅学胜:上海雷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为泄私愤,造谣传谣“情妇举报副区长、公安分局长”“中石化‘非洲牛郎门’”雇用网络水军,有组织地在网上恶意炒作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网络乱象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浙江海宁癌症村”“西北某大学3名女生被强奸,校方为封锁消息承诺保研”、“福建某大学发生爆炸”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恐怕是被网络舆论监督误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带老婆公款出国旅游上赌船,10天行程仅10小时用于公务",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和炒作。该事件最终以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主动辞职告一段落。不过事实真相却与网贴内容大相径庭。发生在我们身边与网络有关的案例1、2006年我校一大三女生在网上发布所谓文学体例的日记,求新求奇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不想被无良记者利用,虚构和胡编乱造将其变为事件报道,网络传播让整个事情变为不可控,对学校和学生本人产生极坏的影响。2、2008年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签订某省级中国银行的协议,因为在网络上发布言论,为藏独疆独辩言,该信息被贵州省安全厅在网上监控锁定,后来校带人,所签单位也与其解除协议.。3、2010年一名学生转发网上关于“茉莉花之春”反动言论,被湘潭市安全局锁定,并进行了繁琐的取证调查和严厉的批评教育。4、2011年一毕业生在离校前的5月1日被公安机关带走,因其网上非法购买高压气枪及1200发气枪子弹(用于打鸟),同学毕业欢呼时,他却在狱中以泪洗面。二、网络谣言的危害性谣言网络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利用信息网络发布、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论。1、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2、损害公民权益,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3、污染了网络环境,严重损害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谣言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谣言产生的原因分析

1947年产生了一条著名的谣言决定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谣言产生跟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几率和效应越大。

只要重要性和模糊性其中一个要素趋向零,谣言便不容易产生,所以披露真相、消除模糊性是“根除”谣言的一剂“良药”。

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社会因素技术原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信息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一则小小的谣言通过网络等途径可以瞬间送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在转发和评论中,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社会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群众对于贪污腐败、分配不公、公权滥用等现象深恶痛绝。网络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捏造、夸大、扭曲相关事件,误导公众。社会中的“仇富”、“仇贪”心态。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网络谣言巨大负面影响原因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指出:舆论的形成不一定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三、大学生应当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网民人数2013年增至5.91亿,3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群体超过网民数的90%。

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而微博则成为了大学生中最普及的社交平台,一些微博不离身、出现微博回复强迫症的“微博控”也由此产生。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百年前躺着吸鸦片,一

百年后躺着玩手机,

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没时间亲近孩子,没时间陪爱人,没时间尽孝道,陪伴父母!确花大把的时间捧着手机傻笑。

不知不觉中我们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

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之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玩手机,到饭店吃饭,点好菜之后,菜上桌之前,大部分人都埋头看手机,似乎没有话题,似乎总是很忙,似乎离了手机就与世隔绝!

其实今日的智能手机与当初的鸦片一样

,残食着我们的热情与灵魂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为什么要规范网络行为创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123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一)法律法规底线

法律法规每一个公民应该坚守的底线。

网络必须是受到法律法规约束的虚拟世界。

刑法是高压线。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第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一)法律法规底线1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一)法律法规底线2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第三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

(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

(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

(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一)法律法规底线3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第四条

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第五条

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一)法律法规底线4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第六条

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额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法律法规底线5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

第八条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九条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一)法律法规底线6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二)、社会主义制度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它决定囯家的性质,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三)、国家利益底线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的一切,现实世界如此,网络世界更如此,我们应该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国家利益至上应该是网络文化的灵魂。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四)、公民合法权益底线

网络为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平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们应该警惕某些人利用这个平台维护自己的非法权益。如何理解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分享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言论自由应以不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和他人合法权益为限度。发言、发声,公开透明不能靠网络谣言推动。文明上网,理性讨论。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五)、社会公共秩序底线

网络是虚拟的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内容。

网络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生活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生活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23/1/12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六)、道德风尚底线2001年,国家明确提出要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2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