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_第1页
第二讲: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_第2页
第二讲: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_第3页
第二讲: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_第4页
第二讲: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新闻稿件的分析和选择内容新闻稿件的语言分析新闻稿件的意义分析新闻稿件的选择新闻稿件的语言分析新闻语言的特色新闻语言的误用新闻语言的特色新闻报道旨在传播真实而具体可信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新闻报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作者借助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告诉受众世界发生了什么,即事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因此,新闻报道者应该做到在受众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通过语言符号来还原事实原貌,让受众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用词具体(具体、确切、质朴、新鲜)多使用报告性的句子用词具体字词的抽象层次越高,忽略的细节越多,字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联系越不直接,指代的事物越不具体,透过语言世界看清现实世界越不容易。新闻作品要求真实具体,因此,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多用抽象程度较低的词与抽象程度低相并列的,新闻作品的用词还要求确切(避免空泛无所指)朴实(避免虚夸)和新鲜(避免“套话”)附:语言学家的“抽象阶梯”

日本语义学家早川一荣在《思想和行动中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字词“抽象阶梯”的概念,用图表的形式形象地标明了字词的不同抽象程度。譬如,第6层次财富交通工具第5层次有交换价值的东西陆上交通工具第4层次农场财产机动车辆第3层次牲畜小轿车第2层次奶牛本田汽车第1层次贝茜本田雅阁汽车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层次每增高一层,都会忽略更多的细节,字词所指的范围也就越大,指代的事物也就越不具体。附:抽象带来的枯燥感——看多了《天鹅湖》的感觉(1)有个美国外交官,二三十年代在莫斯科呆了十年。他在回忆录里写道:他看过三百遍《天鹅湖》。即使在芭蕾舞剧中《天鹅湖》是无可争辩的经典之作,看三百遍也太多了,但身为外交官,有些应酬是推不掉的,所以这个戏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看到后来很有点吃不消。我猜想,头几十次去看《天鹅湖》,这个美国人听到的是柴科夫斯基优美的音乐,看到的是前苏联艺术家优美的表演,此人认真地欣赏着,不时热烈地鼓掌。看到一百遍之后,观感就会有所不同,此时他只能听到一些乐器在响着,看到一些人在舞台上跑动,自己也变成木木痴痴的了。附:抽象带来的枯燥感——看多了《天鹅湖》的感觉(2)看到二百遍之后,观感又会有所不同。音乐一响,大幕拉开,他眼前是一片白色的虚空——他被这个戏魇住了。此时他两眼发直,脸上挂着呆滞的傻笑,像一条冬眠的鳄鱼——松弛的肌肉支持不住下巴,就像冲上沙滩的登陆艇那样,他的嘴打开了,大滴大滴的哈喇子从嘴角滚落,掉在膝头。就这样如痴如醉,直到全剧演完,演员谢幕已毕,有人把舞台的电闸拉掉,他才觉得眼前一黑。这时他赶紧一个大嘴巴把自己打醒,回家去了。后来他拿到调令离开苏联时,如释重负地说道:这回可好了,可以不看《天鹅湖》了。

附:抽象带来的枯燥感——看多了《天鹅湖》的感觉(3)如你所知,该外交官看《天鹅湖》的情形都是我的猜测——说实在的,他流了哈喇子也不会写进回忆录里——但我以为,对一部作品不停地欣赏下去,就会遇到这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你听到的是音乐,看到的是舞蹈——简言之,你是在欣赏艺术。在第二个阶段,你听到一些声音,看到一些物体在移动,觉察到了一个熟悉的物理过程。在第三个阶段,你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最终体会到芭蕾舞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不过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已。…——王小波《欣赏经典》附:新闻语言中的空话和套话

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初见成效、成绩喜人不断开拓(某局面)、大力提倡(某观念)、认真落实(某政策)、深入贯彻(某文件)打造XX业航母、引领XX业潮流、建设XX新平台、再创新高、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推动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附:模版化的会议和政务消息发奖或表彰大会的报道模板: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中央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领导人参加、某某领导主持、某某、某某、某某…等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奖、握手、某某领导讲话。会场气氛隆重、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某某领导发表讲话。政务会议报道模板某日,某会议在某地隆重开幕,某某某讲话(通常记者把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写进导语),某人主持会议,会场庄严气氛热烈,出席会议的人数、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出席会议的还有,出席会议的有关部门人士还有…等等。外事会见的报道模板某某领导人、于某某日、在某某地方、会见了某某国家某某领导人。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或富有成效)的谈话。附:语言——文化的与政治的李希光对《情爱洒在雪山草地上》一文的分析阅读《语言的毒瘾》一文附:好的例子: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较:潮河供应了北京市三分之二的饮用水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潮河附:好的例子:将具体和抽象结合起来清明过后,记者前往“煤都”大同市参观汇海水煤浆公司的生产线,只见连绵如山的煤末被粉碎机磨成黑面,经过球磨机一小时的磨合,煤、水、添加剂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再经两次过滤,一种黑色的液体燃料油然而生。“十五”期间,水煤浆这一成本低、热量高、低污染的洁净燃料将在山西全省推广生产,逐步形成年产3000万吨的水煤浆生产基地。把原煤转化为代油、代气、代煤的洁净燃料,是这个煤炭资源大省“十五”期间的宏伟目标之一。如今,水煤浆已成为山西省的新型产业和煤炭工业的接替产业,这是该省潜心产业结构调整迈开的具有带动意义的重要一步。……(《山西着力把原煤转化为洁净燃料》)附:好的例子:将对象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比较:这棵树有20米高这棵树有五层楼那么高他相貌英俊他长的像刘德华陈述时多使用报告性的句子报告:一种可查证的叙述。报告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必须是能够证实的;二,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推论和评论。推论(分析):以已知事物为基础,对未知事物所作出的叙述。评判:评判是对一件事物表示的价值判断(真——真理判断、美——审美判断、善——伦理判断)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提供可以查证的消息,某些情况下,也不妨作一些分析,但是应该尽可能避免判断。附:如何避免记者的主观判断客观、有节制地描述情景,而不是妄加推测法国队与克罗地亚队的半决赛,战至下半场第22分钟,法国队核心后卫布兰科因击打克罗地亚队前卫比利奇的脸部而被红牌罚下,法国队不得不以10人应战克队11人。法国队与克罗地亚队的半决赛,战至下半场第22分钟,克队前卫比利奇突然捂着脸倒在地上。裁判认为法国队后卫布兰科击打比利奇的脸部而将其红牌罚下,法国队不得不以10人应战克队11人。新闻文本的意义分析对新闻事实意义的发现新闻稿件的显在意义新闻稿件的隐含意义对新闻事实意义发现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意义却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新闻事实的意义是通过新闻人发现,选择和阐释而得以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发现、选择和阐释受到包括文化、制度、媒介风格、编辑方针等各种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附:对新闻事件意义的不同阐释1999年4月20日、21日,全国最大的两家彩电生产企业四川长虹和深圳康佳先后宣布大幅度降价,其他彩电生产企业也纷纷表示要降价回应。消息一经发布,媒介对此消息作出了不同的报道:有报道说:这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有报道分析说:中国彩电产业从此走向了微利时代有报道则指出:这是重复建设导致的市场恶性竞争新闻稿件的显在意义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乃至分析和阐释等话语技巧,将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解读结果(意义)明确呈现在新闻稿件之中。新闻稿件的显在意义是编辑选择新闻稿件的基本依据之一。新闻稿件的隐含意义

新闻稿件具有隐含意义的两种方式:报道者将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解读结果以暗示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报道者本人并没有暗示某种意义指向的意图,但是,新闻文本本身使阅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解读。(宣传性报道被读者进行”对抗式解码”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把关者的编辑应该严密关注记者在新闻稿件中暗示的意义,以及评价某一稿件可能产生隐含的新的意义。附:新闻的隐含意义(1)[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自杀身亡。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精神失常“时自杀的。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月17日曾经发表16日谢胡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谢胡自1948年起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附:新闻的隐含意义(2)(美联社北平1949年2月7日电迅稿)穆萨报道:正在尽一切努力企图赢得新政权欢心的北平学生们,对共产主义有自己的观点。今天,一群学生在一条大街上拦住了一位穿着皮大衣的中国女郎,一位中国学生指着她的大衣问道:‘这是什么皮子?’她口答道:‘狐皮。’另一个学生问:‘狐狸有几条腿?’她说:‘四条。’她的一位询问者下令道:‘那么,和狐狸一样爬。’女郎开始哭了。人群中若干年长的人代这位女郎从中凋停。他们乞求学生们不要损害她的人格。学生们同意了,但在走开以前,一位学生说了最后一句话。他警告说:‘现在我们有新中国,不准任何人穿狐皮。”附:新闻的隐含意义(3)P249《坐西湖边吃鲍翅赏烟花越来越豪华》新闻稿件的选择(事实)真实(报道)客观传播价值(内容)接受性(表达方式)(事实)真实真实性的含义编辑把握真实性的两个层面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真实性的含义

主流观点: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是“微观历史(意义上的)真实”(理论上的“可查证性”)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要真实可靠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语言和动作、直接关系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都力求准确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如背景材料,数字等都力求确切竞争性观点:“宏观真实”和“本质真实”编辑把握真实性的两个层面(具体)事实的查证和核实(整体)事实的建构与再现(与“客观”几乎具有同一内涵的要求)附:一则新闻报道的产生自然事实——报道者感知和“了解”到的“事实”——被文字或音像等符号所表达的“事实”自然之竹——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附:对媒介的功能性比喻“镜子”还是“探照灯”?“反射”、“再现”与“建构”麦奎尔:媒介是使我们看到身外世界的一个窗口;是帮助我们领悟经历的解说员;是传送信息的站台或者货车;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的沟通渠道;是给予指示和方向的路标;是去伪存真的过滤器;是使我们正视自己的明镜;是阻止我们通向真理的障碍。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政治的原因(如大跃进中的高产卫星、政绩新闻)经济诱惑(如“红包新闻”、报业竞争中的假新闻)其他(如记者成名的欲望、不负责任、新闻工作本身的速度要求等)(报道)客观客观主义理论客观性理念(原则)的形成若干有关“客观报道”的观点综合:如何评判新闻报道的客观?客观报道的困难和局限客观主义客观主义(objectivism)理论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或者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应有的题中之意。但是,客观主义理论与新闻实践有更紧密的关联,而且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更具有普适性。客观主义理论包括两个层面:客观性理念(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地反映世界;而客观地反映之所以可能,在于事实和意见是可以而且应该分离。这一理念被要求内化于新闻人的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之中,成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客观报道:基于客观性理念而在新闻实践中逐步发展的一整套操作性技巧。客观性理念的形成

客观性理念的形成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严肃报纸的产生开创了所谓的“信息模式”)

客观性理念形成与确立为职业意识形态的原因:媒介赢利需要(客观报道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媒介取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需要技术上的可能性(电报和通讯社)新闻摄影带来的观念变化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民主化、城市化)的需要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对事实而非观点的信仰)关于“客观报道”的若干观点塔奇曼的观点拉罗奇的观点魏斯特斯托的观点彭家发的观点塔奇曼的观点塔奇曼在分析客观性原则的时认为,为了将事实与主观判断分开,新闻人必须遵从四项步骤:提供争议双方的观点,以便识别冲突情况下对手的真正主张提供代表这些主张的确切陈述直接用引号指明这是消息来源而非记者之言首先依照提供最多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拉罗奇客观描述现实的七个标准:拉罗奇认为,“内在客观”是做不到的,但是“外在客观”却可以通过下述若干原则的恪守来达到:所有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不确定的事实留到确定以后再报准确无误包括全面和平衡作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华而不适的表达方式在报道中表达观点时必须准确指明不给事实添枝加叶魏斯特斯托的观点魏斯特斯托的认为:客观性包括事实和公正两部分,前者又包括真实和相关性,关涉到对事实的认定,后者又包括平衡和中立,关涉对事实的态度。真实包括完整、准确、没有误导或隐瞒相关东西的企图(诚意)等真实性标准。相关性涉及的是对事实的选择过程,它要求根据清楚而连贯的、表明事实的那些部分并对受众或社会有意义的原则来选择事实。一般来说,最直接、最强烈地影响最大多数人的,就可能被认为是相关的。公正则要求记者在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态度,对各种相反的事实和观点同等对待。魏斯特斯托的观点魏斯特斯托的客观性表达彭家发的观点当媒体或新闻人声称他们是”客观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都意味着他们注意了以下一些方面:他们在汇集和呈现新闻时,概以事实为主,无偏私也无党派立场,展现的是正确、真实的报道。对于新闻事件,他们只愿作“公平的证人”的角色,不作他想;平衡、平均地处理一个论题的各方面意见是不变的原则。新闻工作不受自己成见或观念的左右,也将个人态度或个人涉入减少到最小程度。彭家发的观点(续)他们在报道新闻时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事实与意见分开处理。他们不在信息中加入个人意见或判断,但尽量提供所有相关的主要观点。所提供的信息,都属中立而又具有非评论性;避免扭曲、仇怨或者误导他人之目的。所提供的信息,是各项可查证的事实的总和。综合:如何评判新闻报道的客观?看新闻报道中事实与意见是否分离看报道是否呈现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看报道是否交代清楚了消息来源看报道是否使用了直接引语看报道是否提供了代表这些真实主张的确切陈述看报道是否依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来组文客观报道的困难“客观”本身含义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新闻界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媒介组织内部的制约以及新闻人的主观意识新闻的社会作用“客观”本身含义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何谓“客观”?人能否把握“客观”?“语言的囚笼”60年代的反叛——“新新闻主义”运动新闻界所受到的社会控制政府投资商广告客户公共关系运作社会舆论新闻人的主观意识私人情感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新闻的社会作用难道新闻仅仅用于不偏不倚地报道显在的“事件”?强调“客观”是否会消解新闻改良社会的功能和理想?参见:一个财经记者对客观性的思考传播价值新闻价值文化价值宣传价值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的传统标准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反思当代新闻价值观的转向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某则事实所具有的能够使之成为“新闻”的素质,但这种素质却并非事实本身所具有,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赋予,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新闻价值的传统标准即时性:时间近、内容新重要性:影响人数、影响力、直接影响、即时影响异常性:明显偏离常规和日常经验的事件负面性:“坏消息是好新闻”(Badnewsisgoodnews.)显要性: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地点越是著名,新闻价值越大接近性:新闻事件与读者在地理上或心理上越接近,新闻价值越大趣味性:奇特的、冲突性的、富有人情味的事件新闻价值大(如犯罪、道德伦理、人口、人生、婚姻、家庭、人间真情、金钱、色情、动物等)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反思过于重视时效,而忽略了对新闻作进一步的分析,以及加入背景材料做说明,使新闻流于肤浅,并在某些时候造成了媒介将道听途说不加仔细追究地当作新闻。对异常性的强调,使媒介对生活中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的东西倾注了过多的注意力,而忽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乃至积极、健康和正常的东西,其结构就是凶杀、暴力、色情、丑闻等内容充斥了媒介,使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发生扭曲。过于重视负面性,使媒介缺少建设意义。过于重视显著性,使媒介的焦点集中在明星、政要身上,因此忽略了对弱势阶层和社会集团面貌的呈现,成为诱发社会冲突的动因之一。当代新闻价值观的转向生活方式类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新闻报道发展新闻学的观点生活方式类报道主要是告诉人们别人是怎样生活,自己应该怎样生活的报道,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人们所说的实用性新闻,也就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办”的新闻。它向读者提供专家或其他人的意见,指导他们如何购物,如何保健,如何运动、如何选择餐馆、如何美容、如何使用家用电器、如何装修、如何理财…等等,应有尽有。它一反传统新闻报道的面孔,不求冲突,不求显著,只求有用。典型的如《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等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不仅揭露丑闻、追踪疑点,而且注重系统地调查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体制中所存在的缺陷和痼疾,并且试图从中找出克服这些痼疾的办法。在这类报道中,按照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来看,既没有冲突,也没有奇闻,既没有明显的时间性,也没有突出的重要性,但却受到社会的欢迎。这类报道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社会上人们习以为常、深有感触却不知症结所在的问题揭露出来,引起社会注意,并促使某些变革。典型的如《中国青年报》及其《冰点》专版(如《命运备忘录》)、《南方周末》、《新闻调查》附:2003中国风云记者榜中央电视台冀惠彦:伊拉克战争羊城晚报赵世龙:卧底暗访,冒着生命危险,假扮鸡头对广州市长洲戒毒所强卖戒毒女为娼案进行暗访披露,协助警方揭出“戒毒所”真相。新华社朱玉:披露“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央电视台曲长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市阳泉沟煤矿隐情调查中国经济时报王克勤:兰州证券市场黑幕、北京出租车调查中央电视台柴静:SARS病房调查南方都市报陈峰:孙志刚事件华商报江雪:《夫妻看黄碟民警上门查》系列报道附: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新闻媒介议程设置的连续统:专业的不偏不倚——有目标运作(对事件作深入的调查性报道)——公众新闻(新闻媒介主动设定社会议题)新闻媒介应该设置七分之一以上的社会议题而不是把这一责任推给其他机构精确新闻报道“过去传统的新闻采写手法只一味地报道那些瞬息即逝、耸人听闻的事件,不会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广角镜去分析材料,看出潜在的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菲利普·迈耶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是以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采用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紧密的分析、加工,从中显现社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并使一般公众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1995年《北京青年报》“精确新闻”;1997年《文汇报》“WJ新闻调查网”等。参见“20市县长民意调查”发展新闻学的观点针对西方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缺陷和弊端,一些西方学者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还提出了以发展性新闻和发展新闻价值观来弥补以至取代它。所谓发展性新闻指的是对通过人类计划和努力而出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所作的正面报道。发展性新闻主要涉及:政府体制改革、农业发展和食品生产、经济发展、教育、就业和劳工福利、医药卫生、住房、科技进步、社会改革、电信、电力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文化价值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编辑的文化责任新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作为文化传承者和社会化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是否能在短期内改变个人对具体事物的观点和行为存有争议,但是,从长期的意义上来说,媒介建构了文化,甚至可以说,它塑造了社会本身。它建构了我们难以反思到的关于社会的刻板印象——对真理、正义以及什么是“好的生活”的看法:塑造社会风尚对新的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树立主流价值观沟通关于自然、社会的看法和信念帮助人们获得自我感和群体感附:社会化的四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新闻编辑的文化责任提供有益的知识干预社会生活、为社会意见提供交流的平台提供真善美的标准(关于真理、正义和美好事物的标准)宣传价值

宣传的定义宣传价值的判断标准宣传的定义

拉斯韦尔:宣传,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操纵符号以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符号:语言、文字、图片、音乐等等)东西方对于宣传的不同观点宣传价值的判断标准

正确性权威性针对性时宜性可行性接受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